略谈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时间:2020-09-01 14:23:46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略谈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略谈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陈觉时
摘要: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凝结着诗人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蓄积、志向的抒写。我们应根据古诗言简意丰的特点进行教学,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感
正文:
 我校《诵读传统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活动已到第三阶段,研究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古诗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会背、会写几首古诗吗?仅仅是在考试的时候会解释几个重点字的意思,能够完完整整的把一首古诗的意思背默写来吗?其实,答案是很明确的,不是!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凝结着诗人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蓄积,志向的抒写。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古诗作条分缕析、庖丁解牛式的结构和语言分析,这样会把古代优秀诗篇中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生硬割裂,机械分解。我们应根据古诗言简意丰的特点进行教学,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
 那么,古诗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呢?我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作了如下的尝试探究。
 一、知人论世,在作品背景处激情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中国石油大学附小的陈晓梅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会上的演讲中强调:“要有滋有味,传情达意,感动自己亦感动他们地诵读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词的内容。” 而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诗词作知识、情感的铺垫。
 我在上《示儿》一诗时,尝试借鉴了一著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示儿》一课的片段,我首先复习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铺垫全文基调,很自然地将陆游的诗句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
  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这一盼就是六十五年,诗人陆游也在日夜盼望着宋王朝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出示《诉衷情》
  题解: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诗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老师接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转眼又是六年过去了,诗人已八十六岁了,临终之时,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嘱:《示儿》。
 史实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开朗,学生们也在不觉中入境,切身感受到了当时时代背景。
 二、抓住诗象,在比较品评中悟情
 古诗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但诗中对情感的表达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是南宋诗人陆游和林升所作,虽然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却是不一样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题临安邸》表现的是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这两首诗正好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我是这样教的:先是紧紧扣住“遗民”、“泪”、“胡尘”引导学生想象,深切体会沦陷区老百姓的痛苦、愤怒、绝望与企盼。然后话题一转,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暖风醺得游人醉”。又扣住这个“醉”字,引导设问:在那个“山外青山楼外楼”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通过想象,一个个花天酒地、大腹便便的权贵们立刻会浮现在学生的面前。紧接着,教师随即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欢歌曼舞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边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的老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西湖边上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由此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处,使学生忧其所忧,愤其所愤,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 
 情要靠“象”去显,“象”要靠情去“驱”,当言简意赅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幻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交织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悟诗人所悟,于是,浸润于诗句中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汩汩而出,流泻蔓延了。
 三、巧用“诵读”,在深化体验中抒情。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读中悟情;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等。教师还要动之以情,以教师的情牵动学生的情,使学生情感的弦得以奏响,使他们随同诗人进入或欢欣或伤悲的情怀中。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用热情奔放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渲染,激起浓厚的情趣。再如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问句,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设置这样的情境: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问一问。学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假如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请你再问一问。学生更加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在体验角色有情朗读中,学生会渐渐地产生对终日只知游山玩水、欢歌曼舞、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在余音袅袅的古筝曲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着诗句,在自主体验、个性诵读中一抒胸中之情。
 四、读写结合——在想象写话中融情
 有一位评论家说过:“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正写出了读与写的关系。当学生们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被诗中的情景所吸引、陶醉、沉浸之时,老师在结课延伸时对课文主旨的升华拓展和写话,也可谓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在教学《山行》一文后,一孩子问?那山上的枫叶真的有那么美吗?能让作者那么留连忘返? 这可是给学生练笔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觉得秋天的山林,会怎样美呢?试着写写看。
 学生对于场景描写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给学生一个写的平台和创作的欲望,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一:听啊,一路上,鸟儿“叽叽喳喳”,那交响乐不禁使人陶醉;(老师讲读时评论:那是最原始的交响乐)看啊,蓝天上,一排排大雁一字排开,翱翔在天空。看,偶尔有几只可爱的松鼠从林中窜出,“吱溜”一声,又找不到它的踪迹了……
 学生二:望着那火一般的枫叶,如夕阳,我被陶醉了。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啊,千万片枫叶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优雅却不失澎湃的枫林,经风雪的打磨,更红于那春天二月时生气勃勃的鲜花啊……
 孩子写作的热情被激起,创作的欲望被点燃了,在10分钟写话后的交流中,孩子们异常兴奋,因为他们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美景,他们被自己所描述的场景陶醉了。再如《江雪》,老师为学生补充了史实材料后,学生对于作者为何独自坐在寒冷的江面垂钓则有了自己的感受,此时让学生拿起笔来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场景,感受能更加深刻。
 诗人在写诗时,常常是触景生情,而此情此景却是用最简练的词句包含在整首诗中,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适当想象的空间,给学生铺垫一个场景,让学生把诗句内、外的能看到的,不能看到的都用自己的“心”描述出来。若老师能把握好,及时点燃他们对文本解读的渴求,那么对文本的理解能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五、适度“拓展”,在提升内涵中升情。
 新课改让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教学是用教材教,但并不是只教教材。在古诗教学中,我竭力做到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适度地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这种“举一反三”紧扣文本的课程资源拓展,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又提高了他们鉴赏古诗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升文学内涵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我在执教《墨梅》时,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托物言志诗的代表作。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如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想,“梅”与“竹、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她的冰清玉洁,她的高洁品质,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梅花”的文化内涵如此之深,范围如此之广,何不带学生以一首带动多首,走近梅文化,走进美的世界呢?。因此,我确定了“吟诗咏梅”这一教学的主题,课始,在欣赏了一组梅花图片后,我出示了一组咏梅的古诗词名句,以此来体现梅之高洁品性的多方面内涵,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领悟梅之精神,再由物及人,以创设情境追问的方式一次次地引读本诗的中心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此一波三折,诗人如梅之高洁的品性已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本课教学的难点也迎刃而解。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课后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及故事,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钟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新的问题、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扩充,更是情感的延续融合。
 春雨悄悄下,润物细无声。我想,只要为师者好好把握字词间跳动的脉搏,领悟诗文中流淌的真情,学生们就会在诗中悟情,在诗中育情,在情中咏诗,在情中爱诗。
 
参考文献:
1.《新世纪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倪渝根       小学语文教学》 2.《古诗教法新探》                       《小学各科教与学》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教育网》
 5.《小学古诗教学与素质教育》                       郑红云

【略谈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相关文章:

1.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论文

2.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情感教育的教育论文

3.浅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对策论文

4.浅谈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对策论文

5.激发学生情感的历史教学的论文

6.略谈舞蹈教学中的表演意识的形成论文

7.激发写作情感提高表达欲望教学论文

8.略谈实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9.激发情感对高中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