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边屯文化”一词的翻译看“比较翻译学”

时间:2020-09-17 13:54:31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由“边屯文化”一词的翻译看“比较翻译学”

  【摘要】本文由“边屯文化”一词翻译的不同版本出发,对民族文化翻译现状进行了相关思考,主要探讨了新型学科“比较翻译学”,包括比较翻译学的界定、重要意义、现实意义等。

  【关键词】边屯文化;比较翻译学;翻译

  边屯文化是封建王朝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的产物,是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以边疆土司文化为依托,融汇边疆当地和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带有典型的屯戍(军屯、民屯和商屯)文化特征的一种复合型文化。在明代以前,云南境内的汉族大都融和于当地少数民族之中。然而,自从明朝“洪武调卫”之后,先后迁入云南的汉族人口总数远远超过当时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在民族政策的推动下,屯迁入滇的中原汉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与当地少数民族世代朝夕相处,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拓了美丽富饶的西南边疆。边屯文化就是这样在历代王朝的大力推进下,尤其是明代实施屯田制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笔者在参与云南“边屯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一些文本进行翻译,发现在我国民族文化国际化推广方面,翻译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翻译人员,肩负着把祖国优秀文明推向全世界的责任。而译员提升自身素养,提高翻译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边屯文化”翻译的'不同版本出发,试着探讨“比较翻译学”的系列问题。

  “边屯文化“一词如何翻译?在云南学术界并没有定论,笔者认为,能用地道的英语传达“边屯文化”这种特殊民族文化内涵的,就是好的译本。一直以来,我国翻译界的标准,主要是严复的“信、达、雅”,也就是能达到这三个标准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关于“边屯文化”,云南曲靖师院赵常友老师翻译为:the Culture of Ethnic Groups Inherited from the People of CentralChina,云南丽江师专杨丽萍教授翻译为:BiantunCulture/Frontier Culture,音乐家宣科先生翻译为:The Culture of the Border-land in Early Time of China。赵译突出了“边屯文化”的历史,在译文中可以得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边屯文化来源于中原地区”这样的信息,一定程度折射出这段历史;杨译则十分简洁,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边屯文化”即“边疆文化”,此种翻译加上一定的注解,也是十分理想的;宣译语言简洁,符合西方人思维,并且也突出了“过去的历史”,而且Border-land一词用词精准,有“边缘、边地、边境地带”等意思,比较形象地表述了边屯的“边”字。所以,在三个版本中,宣译版本是最为理想的。由此可以看出,“对翻译的比较”和“比较翻译”都可以算作是提高翻译水平的策略或者手段,进而也可以对一个新型的学科“比较翻译学”进行更深思考。

  翻译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翻译学、应用翻译学与基础翻译学。李贻荫教授认为,比较翻译学主要属于应用翻译学,其理由有二:一、比较翻译是比较不同译文或译本的翻译水平与质量,以求取长补短、借鉴前人,创造出更加完善的译文或译本,所以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新学科。二、由于研究比较翻译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理论,目前这方面的理论资料并不很多,但它不应该属于理论翻译学。但是,比较翻译的核心问题是翻译标准,没有标准也就不可能进行比较。而翻译标准既属于理论性质、又属于基础性质,所以说比较翻译学主要属于应用翻译学。特别在电脑的应用进入翻译之后,翻译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在翻译界这已成为定论。但比较翻译学还处在韧始阶段,即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只能说相对地从属于翻译学。

  我国翻译家许渊冲在《宏观语言学》1993年第四期上提出过“比较翻译学”的理论,他认为:比较不同的译文不但可以提高翻译水平,而且可以解决翻译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因为有比较就有鉴别,有鉴别就可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比较翻译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为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了建立21世纪的世界文化。许渊冲先生的话,提出了比较翻译学的目的,通过比较才能鉴别,通过鉴别才能有改进,通过对不同版本翻译的比较学习,译者可以很直接地学习到更多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自身翻译水平,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比较翻译学,对广大译者而言,有着比较积极的现实意义。

  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体现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如以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大致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宏观,美国当代文化更微观;中国翻译家把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当做艺术,所以提出“信、达、雅”的原则;美国翻译家把翻译当成科学,所以提出“动态对等”、“等效”、“等值”等理论。高健也指出,“等值等效说更适合以资料、事实为主的科技翻译,而不太适用于语言本身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学翻译;换句话说,它更适合于整个翻译阶程中较低层次的翻译(在这类翻译中一切都似乎有现成的译法),而不太适合较高层的翻译(其中一切几乎全无定法,而必须重新创造)”。分析以上观点可以得知,“等效”“等值”等观点,比较适合西方语言,因为西方语言都是拼音文字,从语法到文字上都不难做到“对等”,但是中西方语言要做到“对等”、“等值”就很难做到。所以译无定法,比较不仅仅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提高。例如:

  The wind sounded like the roar of a train passing a few yards away. The house shuddered and shifted on its foundations. Water inched its way up the steps as first as first-floor outside walls collapsed. No one spoke. Everyone knew there was no escape; they would live or die in the house(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Joseph P. Blank)

  译文一:风声听起来就像从几码远的地方经过的火车声一样。房子颤动起来,在地基上滑动。当一楼外墙塌陷时水慢慢地沿着台阶漫了上来。没人说话。每个人都明白谁也逃脱不了,他们要死要活都在房子里面。

  译文二:此时风声大作,犹如几码外列车飞驰的呼啸声。房子颤抖,地基摇晃起来。一楼外墙倒塌,海水漫上楼梯。大家一声不吭,个个心里明白在劫难逃,是死是活就在这房子了。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译文一传达了原文信息,但是节奏缓慢,语气松弛,没能表达出原文一系列的简单句所营造的快速节奏和紧张气氛,读者很难身临其境感受那种紧张的气氛。译文二充分再现了原作情感,体现了译者的审美艺术修养,较译文一要更能传情达意。所以在比较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对译文分析比较,则为翻译储备了更多更深更广的知识,无论是“信息传递”还是“艺术再现”,无论是“形似”还是“神似”,通过比较获得鉴别,通过鉴别获得提高,对译者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保红.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贻荫.比较翻译学构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2).

【由“边屯文化”一词的翻译看“比较翻译学”】相关文章:

1.学机械英文简历模板带翻译

2.考研英语翻译之代词翻译技巧

3.关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4.翻译实习总结

5.英语翻译:孔子经典语录的英语翻译

6.英文谚语的汉语翻译

7.孔子的名言及翻译

8.翻译的求职简历模板

9.英文谚语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