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思考

时间:2020-08-17 19:23:44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思考

  摘要:始于2007年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受到了舆论与华尔街金融家的指责,但是公允价值却具有传统计量模式不具备的特点与优势。就公允价值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计量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概述

  1.1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使得社会舆论将矛头指向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指责到正是公允价值计量使得次贷危机的危害被进一步的扩大,更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才引发了此次金融危机,这导致公允价值这一新兴的计量模式的应用与推广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金融界曾传出声音,要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回到历史成本的计最模式。

  在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的第三段里,清楚地表明了“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且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随着金融工具的推广,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公允价值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公允地、如实地反应经济交易的影响,从而将会影响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

  1.2 公允价值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lASC(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前身)在1995年6月发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中,对公允价值(fair value)做出了如下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当事人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我国于2006年发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进一步完善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将其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必要性与应用

  2.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势

  一是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现行市场状况。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代表的是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或负债是所实际付出的代价,在充分可靠与确定的同时,历史成本仅能反映过去某一时点的信息,而这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与现行市场信息相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

  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增强了信息的可比性。由于市场经济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企业在不同是时点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可比性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不具有可比性;相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都代表现行市场情况下的金额,因而使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了可比性。

  三是在特定的经济交易中,公允价值计量是唯一可行的计量属性。随着金融工具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公允价值存在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与使用。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对于一般的金融工具,其也是最为相关的计量属性。IASB发布的第三十九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规定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IAsB于2009年11月12日发布的并将最终完全替代IAS39的第九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的计量上继续坚持了公允价值的使用。

  2.2 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的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中,都强调了“由过去交易和事项形成的(from pasttransactions and events)”,对传统资产与负债的计量采取的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合约,其签订会赋予企业某项权利或者是企业承担某项义务,并将产生经济利益的流人或流出,但是在权利和义务产生的同时,却并没有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支撑,而是基于未来的交易与事项。因此,传统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上不具有可行性。

  2.3 公允价值在后续计量中的运用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这里的账面价值表示该项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原值减去折旧后的金额;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是按该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较高金额确定,“公允价值”代替了原准则中的“销售净价”,更加明确地将公允价值的概念引人了资产减值的准则中,这也体现了公允价值能够使企业更加准确地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3、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导致了未实现损益的产生,对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不可避免地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在金融危机发生会,公允价值备受指责,但是美国证监会于2008年12月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了反对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具有传统计量属性不具有的特点,即能够反映现时的市场状况,退回到历史成本计量并不能够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更大的帮助,因为在可靠性提高的同时,牺牲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决策有用性。因此,引发金融危机责任不应由公允价值的承担,但其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却是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之一。

  3.1 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和监督环境尚不成熟在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值即是公允价值,以这种方式确定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和客观的。但是当前的市场状况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不高,真实的市场价格往往难以获得;若是以折现现金流作为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值,则无论是在对未来现金流还是折现率的确定上都将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主观性大大提高,且有受到人为操纵的风险。

  如今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中,监管力度和监管体系都存在不足,市场运作不够规范。笔者认为,相较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监管的缺失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同时,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了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例如,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人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权益工具,为企业调整账面利润创造了条件。

  现阶段,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尚不存在可能性,因此,解决公允价值运用中的问题应首先从完善监管着手,建立全面完善的监管体系,规范企业会计处理,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

  3.2 准则体系尚不健全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等多个具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就整个准则体系而言,公允价值还未得到广泛采用,相应地其运用也缺少一个完善的准则体系的支撑,从而产生了漏洞,为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提供了条件。

  以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允价值可能将会取代历史成本计量而成为今后会计处理中最主要的计量模式,虽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受到诸多限制,但这将为公允价值的规范使用起到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 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2]IASB.IAS32 Financial instruments Presentation[R].

  [3]冷琳.公允价值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4).

  [4]张春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TI),2007,(11).

  [5]张明霞,李云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思考】相关文章:

1.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

2.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理性思考经济论文

3.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毕业论文

4.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问题分析

5.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评估

6.谈公允价值计量提高策略论文

7.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论文

8.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应用前景分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