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从《饥饿的苏丹》看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时间:2022-03-08 16:02:00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简析从《饥饿的苏丹》看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析从《饥饿的苏丹》看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简析从《饥饿的苏丹》看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其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思考人的存在根基。人文关怀重视终极关怀,坚持人际间的平等、自由的原则,高扬人的价值,善待自我。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传播的一部分,自然承载了新闻传播背后的人文关怀属性,同样也受到自身和社会的考验。

  一、事件始末

  《饥饿的苏丹》是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Carter)于1993年在非洲国家苏丹拍摄的。当时的苏丹战乱频繁,同时发生了大饥荒。这张照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的。1993年3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这张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1994年,该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同年7月27日,凯文·卡特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二、救人与传播的选择问题

  作为一名记者,凯文·卡特用他记者的直觉和视角,将这一场景记录了下来,并且将版权卖给《纽约时报》,在世界传播,引发了舆论对苏丹的关注,这是他职业本能的体现。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凯文拍摄这张照片的'基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什么。根据凯文的忆述,他来到苏丹就是作为一名记者,要拍摄苏丹内战和遍地饿殍的情况,遇到这个女孩是在准备休息时,纯属偶然,当时在场的西尔瓦也可以证明。将这张照片卖给《纽约时报》,也是作为苏丹惨境的见证,其中并没有带着什么功利的目的。要是他事先知道这张照片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如此大的苦痛,甚至因此殒命,他还会拍吗?我们可以看出,他拍下这个场景仅仅是出于作为一个记者的职业本能。况且,这张照片引起了世界对苏丹内战和苏丹饥荒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拍照出发点不说是善的,至少是无害的。因为其可能带来的结果是好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善,虽然“过程”不被人们所赞同。就这个事件而言,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当时这个女孩的境遇和应该得到帮助的迫切程度。西尔瓦描述现场是,孩子的母亲就在身边,只是因为要领取救助暂时将孩子放在一边,而且,秃鹫是只吃死尸的,不攻击活着的生物。在这20分钟里,小女孩艰难地爬行着,秃鹫并没有进行攻击,或许它只是在等待女孩死亡的那一刻。女孩的母亲在旁边,这20分钟里,母亲会看不到秃鹫在自己孩子旁边盯着?凯文拍了照片后就把秃鹫赶走了,他并非没有救人,在小女孩有监护人在旁边的情况下,凯文拍下了照片本是无可厚非的。

  三、传播中心的片面性

  人们总会被第一眼看到的现实蒙蔽双眼,并且对后来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这张照片的报道就是如此,传播中心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读者看到的,就是空无一人的荒野上,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在艰难地爬行,后面有一只秃鹫虎视眈眈;而站在照相机背后的记者在干吗呢?袖手旁观!这是这张照片及其新闻文字叙述给读者的感觉。加上媒体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真相后的报道渲染,舆论更加不可控制。例如,新浪2012年12月6日转载的《重庆晨报》的一篇文章,名为“《饥饿的苏丹》获普利策,作者为求好照片不救饥饿儿”。再如,作为评委之一的约翰·卡普兰接受了一家日本电视机构的采访,约翰指出,小女孩的手上有一个环,说明她当时受着人道保护,所有的评委都注意到了这些细节。在评审的时候,评委们都信任这个摄影师——如果这个小孩需要帮助的话,摄影师一定会施以援手的。但是,这个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约翰的陈述被切掉了,节目围绕新闻伦理和道德观展开,对凯文·卡特和普利策奖进行了抨击。既然都与事实相违背了,这个节目做出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当时还有一名叫西尔瓦的摄影家在现场。只是由于拍摄时构图的问题,导致读者看不到站在旁边的小女孩的母亲,加之媒体失实的报道,读者对事情的真实性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大部分读者在没有深入思考情况下,就对凯文·卡特进行谴责。

  四、关怀对象的选择

  推理的波特图式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以帮助我们确定那些最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

  根据波特图式,我们可以构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对于《饥饿的苏丹》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来分析。首先,我们对情况做一个定义——凯文·卡特拍下了这张照片,被世界各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了世界舆论对苏丹内乱和苏丹饥荒的关注,同时凯文·卡特也被不少人谴责。然后,思考这件事情的价值是什么?照片被报道出来后,随即引起了世界舆论对当时苏丹的情况的关注,这无疑是很好的现象。就像1972年越南的战争中拍摄的《战火中的女孩》,以其震撼性被广为传播,一定意义上说,越南的战争提前半年结束,这张照片功不可没。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仅这一张照片,就可以认为凯文·卡特很残忍,没有救那个女孩,并对其进行谴责。其次,道德原则上,这以事件引发人们对新闻伦理道德和人的伦理道德的争论。作为社会中的人,必然得有人性,面对此类事件的时候应该先履行作为一个“人”的职责;作为记者,应有其职业操守,作为事件的忠实的记录者。最后,是忠诚,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关于忠于谁的争论,部分受众认为凯文·卡特应该忠于一个人的本性。而事实上,凯文·卡特既忠于了人,也忠于了自己的职业。中西方新闻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虽然部分记者认为记者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当时发生的一切,其他的都不管。但是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大方向都是新闻摄影中要首先履行社会职责再履行专业职责。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德斯指出,“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

  对于这类事件,美国文化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曾写道:“摄影基本上是一种不干预的行为。干预就无法记录,记录就无法干预。”凤凰网资讯转载的《武汉晚报》在报道2012年12月3日发生在纽约时报广场的韩基石事件中,一篇名为《这是摄影师永恒的难题》一文中指出,摄影师经常面对这类“记录或救助”的抉择。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可以让摄影师名利双收,也可以让他名声扫地。记者的关怀体现在对“记录或救助”的选择上选择后者,“记者的属性就是人道与良知”;媒体的关怀则体现在其本身、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上对人道主义的贯彻;读者的关怀呢?这一事件,不禁让人再次思考,人言可畏——就像阮玲玉自杀时所说的那样。一方面,媒体断章取义、对新闻真实性不负责任、只顾经济利益及追求震撼性的态度,导致舆论发生偏向;另一方面,读者用并不完整的认识对当事人进行抨击和谴责,致使当事人陷入内心和生活的巨大苦痛之中。间接地“杀害”了别人(手段是间接的,死因是直接的),嘴里还念叨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应该是这样的,新闻要求真实,那么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自然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传播主体、传播客体,还是传播内容,都应该奉行真实性原则,遇到争议性比较大的新闻,应深入调查,多加思考,对当事人和事件本身多加关注,深入了解,切忌人云亦云。

【简析从《饥饿的苏丹》看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新闻传播人文关怀论文07-11

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论文06-15

人文关怀视角下广播新闻传播论文07-24

简析媒体艺术中的色彩设计论文10-04

探究建筑艺术中的人文关怀论文09-24

简析食疗学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06-24

从受众视角看企业新闻的传播效果论文08-09

新闻摄影技巧的论文12-06

简析网络新闻的采编创新思考的因素和对策论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