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王道”信仰

时间:2020-10-14 19:27:25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王道”信仰

摘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自然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他的作品隐含着对人与自然契合的遐想。湘西清奇灵秀的山光本色成为人心目中的美景,而淳朴善良的男女老少成为活动于景中的人.它们交相辉映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创作:道家自然观;人化的自然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态学中,“生境”fhabitat)又称“栖息地”.是生物个体或种群所处的特定环境.比一般说的环境更为具体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除了遗传基因.儿童时代的早期经验在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对于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生长发育来说,早期经验更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持久地影响到文学艺术家的审美兴趣、审美情致、审美理想,而如此重要的早期经验正是从一个文学艺术家童年时代所处的“生境”中获得的正如托尔斯泰在晚年时向人们诉说的:“孩童时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记忆里.在灵魂深处生了根.好像种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样.过了很多年以后.它们在上帝的世界里发出它的光辉.绿色的嫩芽”。
  自然环境对于作家童年心灵的濡染.沈从文算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沈从文出生在封闭而又美丽的湘西风凰县.那里山清水秀.风景秀美童年的沈从文尽管受到学校和家庭的禁锢.但是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冲破这种牢笼.沉入到自然界中.沉人到社会人生中顽童沈从文对书本以外大干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这使他能超脱学校与家庭的束缚.甚至是摧残而进入与自然山水.自然人生融为一体的身心两自由的境界.而他对自由的追求首先表现为与自然山水的亲近。沈从文的童年一直在湘西度过,20岁后他才到北京求学.然后在郁达夫、徐志摩的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于是。童年静美的生活记忆.故乡淳朴的民俗风情.一齐涌出沈从文的笔端湘西的淳朴民风和秀美的山水风光造就了其阴柔内向,酷爱幻想的气质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决定了沈从文对湘西“人生形式”的追求和对“乡下人”精神的张扬这一心理倾向.表现在他的创作中.就有着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人性”的赞扬和对“城里人”的讽刺沈从文经常自诩为“乡下人”或“乡巴佬”.以与城里人相对照在沈从文看来.“湘西世界”是美于“城市文明”的.他用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笔触和传统的情操同“现代文明”相抗衡.在自我慰藉中达到心理的平衡这一点既不同于艾芜的边地作品.也不同于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表现对纯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淳朴的怀恋。
  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沈从文曾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二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种通过个人的哀乐而达到人类之爱的企图不正与道家“自爱”与“爱人”精神如出一辙吗?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人物极其平凡普通.然而正是这些平凡普通之人却具极高的心性.他们与世无争.自珍自爱却又能与世共融.他们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和执着.他们是精神上的“贵族”《边城》中摆渡的老人因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敏感.被傩送二老误认为“弯弯曲曲”“不利索”,过渡人给的钱.他坚决不收,有时推却不了.他也决不占人家半点便宜.必用这些钱买些茶叶和烟草供过渡人享用在外人看来,老头是助人为乐。是爱人,而在他自身恐怕首先是求得心里安稳与平衡.是出于自珍自爱.所以在这里自爱与爱人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重自然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重视自然是道家精神的核心。胡适认为:“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有一个‘自然’”沈从文认同道家重自然的精神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沈从文认为.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个体生命展示个性的舞台所以.沈从文在小说中.总是极力渲染各种自然环境因而沈从文又说.他的小说人物大部分是“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人物可以“在背景中凸出.但终无从与自然分离.但把人缩小到极不重要的一点上,听其逐渐全部消失在自然中”二是自然即人之本来,也即胡适先生所说:“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是自己如此”沈从文力主道家重自然的精神.希望以此来恢复中国人的自然性.即人性要自然而然.不受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