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绿》与《荷塘月色》审美赏析

时间:2023-03-01 20:53:08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绿》与《荷塘月色》审美赏析


  论文关键词: 散文 绿 荷塘月色 情感表现法

    论文摘要: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绿》、《荷塘月色》的情感表现法各有千秋:色彩浓丽明亮,情调明朗奔放;色彩素淡朦胧,情调隐曲含蓄;精巧构思;静与不静;酣畅淋漓的文字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心境,各具魅力。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文坛的散文大家,《绿》、《荷塘月色》是他笔下两篇烩炙的散文名篇,两篇散文的情感表现法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色彩浓丽明亮,情调明朗奔放的《绿》
  
  描写景物要符合景物特点,写得自然逼真,但同时也要写出作者感情的波澜,独特情思,这种独特情思与客观景物形象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便产生诗情画意。
  在《绿》里,当作者一见到那一汪碧绿的清水,便把胸中最美好的情思倾注其间,一面描绘,一面赞叹:“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作者神与物游,也就禁不住如痴如醉,于是一面采用多种手法加以刻画,着意渲染;一面寄托情思抒发自己特有的感受。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感情宣泄比较彰显。
  
  二、色彩素淡朦胧,情调隐曲含蓄的《荷》
  
  寓情于景把自己深沉的感情蕴含于景物描写之中。
  在《荷塘月色》里,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把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从“我”因心头烦闷而独步塘边开始,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再遥想古代采莲美景,最后以独步回家结束,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寻求不到出路的那种徘徊怅惘的矛盾。
  写那些可爱的荷叶,饱含着情,写那美妙的月光,也饱含着情,写那些荷塘周围的景物也含着情。无情写不出美,无情表现不了爱。情在哪里,情在景物之中。在《荷》中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惘郁闷之情融会于细腻的景色描写之中。
  
  三、精巧构思的《绿》
  
  《绿》作为一篇以描写为主的散文,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善于抓住对象的特点,整篇文章都围绕这一点来写。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都突出梅雨潭的“绿”。瀑布潭,很多地方都有,如果抓不住特点,平平写来,就像一张拙劣的风景照片,读者看了,过眼即忘。《绿》落笔不凡,你看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惊诧?绿有什么好惊诧的?一下子就把特点点出来,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接下来,文章没有马上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
  为什么要先写亭和瀑呢?因为登上梅雨亭,才能看清梅雨瀑,写了梅雨瀑,才知道梅雨潭的由来和得名。这时再写梅雨潭的绿,就显得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那么,作者怎样精雕细刻梅雨潭的绿呢?
  a.通过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梅雨潭的特点鲜明展现出来。
  b.比较,通过与一般读者较熟悉的事物对照,来衬托所要描写的事物的特征。
  c.《绿》文的文字准确优美,丰富多变。动词:踞、浮、拥、流。
  形容词叠用:花花花的、温温、空空儿的、油油的、闪闪的、松松的、滑滑的、清清的。
  比喻词:像、仿佛、如、宛然、相同之中又显出变化。

[1]   

对《绿》与《荷塘月色》审美赏析


  例:“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笼着轻纱的梦”。体现荷塘月色朦胧之美、阴柔之美。
  “这个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生动体现梅雨亭的雄浑、阳刚之美。
  第三自然段者为潭水的绿所折服,下潭追捉绿的踪迹。先写被梅雨潭的绿色招引,下到潭边,与潭水近在咫尺,作者的心和潭水的绿融为一体,随之摇荡,瀑布仿佛不再存在了。接着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然后用“荷叶”、“裙幅”、“鸡蛋清”、“碧玉”等比喻和准确而传神的词语,写出潭水“绿”的奇异、可爱、飘逸、明亮、软嫩、洁净和纯粹。调动了视觉、触觉和味觉等形象,极写潭水的形状、质地、光泽、色彩,突出梅雨潭的绿美得“奇异”,美得“醉人”的情态。这样写,作者还嫌不足,又将潭水之绿与什刹海的“绿杨”,虎跑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作比较,进一步衬托出梅雨潭水绿得浓淡相宜、明暗适中,集天下绿之大成,是其他绿所无法比拟的。紧接着,作者用“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进一步刻画“绿”的“鲜润”。把“绿”的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的特点揭示出来。
  最后,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比拟的手法,要以绿为带,以绿为眼,使舞女“临风飘举”,使盲妹“明眸善睐”。又以一系列抚爱的动作及赠以美名的雅趣,写出作者为绿动情,如痴如醉的情态。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爱国
  主义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
  
  四、静与不静的《荷》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同样是一篇讲究构思的写景抒情名篇。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像是抒情,又不是抒情,类似议论,又不纯是议论的笔法表现自己的情感。最集中突出的是这个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好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段文字,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这是作者朱自清先生情感的凝结,灵魂的慰藉,精神的火花,愤怒的宣泄。离开那特定的,特定的思想,特定的氛围,特定的感受,就绝然写不出这一段精彩的文字。即使是天才的画家,妙笔生花的巨匠,假如离开了那特定的时代氛围,再绕清华园的那方荷塘走上十来圈,也还是写不出来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不满现实而追慕自然,返璞归真。朱自清先生也不例外。他陶醉于“这一片天地”,他幻想“到了另一世界”,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此情此景颇似前唐诗仙李白笔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仙境之再现。
  作者写小路的“静”,写自己踽踽独行的“静”,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又以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从表面上看,作品处处扣住一个“静”字,从各个侧面,用各种手法,抒写,点染荷塘的“静”,从实质上,处处扣住“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正是为了突出地抒写心灵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不静”,正是为了抒写回首江南斗争生涯的苦闷和彷徨。这样一来,“荷塘月色”这幅风景画就成了一幅作者抒情的画卷,具有特有的音韵和色彩。的力量就在于通过形象和,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让读者去领悟,去联想。这样的艺术构思有着多么动人的感染力量!
  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两篇散文《绿》、《荷塘月色》的情感表现法各有千秋,透过优美的文字酣畅淋漓地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心境,各具文学魅力。

   [2] 

【对《绿》与《荷塘月色》审美赏析】相关文章:

乐府旧题诗《行路难》审美赏析05-23

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11-18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04-20

舞蹈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03-28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06-21

声乐艺术的审美表现探讨论文05-28

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04-14

湿地公园水景观审美分析06-02

声乐艺术的大众化审美解析论文04-22

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