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酒文化

时间:2022-07-21 10:00:2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1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理所当然位在其中,和人的关系极为紧密,几乎人人、家家都要受酒文化的影响。

  说中国酒文化,免不了先说说酒的起源。中国酿酒工艺的起源一说是“仪狄始作酒醪”;另一说是《杜康作秫酒》。二位都是夏朝人,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经过曹操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咏唱,在世人心目中杜康成了发明酒的祖先,至今流传“酒祖杜康”。众说纷纭,难成定论。

  老祖宗研制发明酒本来是供人享受的。家人过大节,朋友聚会,或有庆典活动,共同举杯,开怀饮酒,是欢乐,是喜庆,是祈福,是吉祥。这正是酒文化的意义。中国民间流传“无酒不成宴》。“人生不可没友,宴会不可没酒”。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洒文化被引入岐途,诗经中就记载”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古人就有畅饮通宵不醉不休的记载。曹操写《短歌行》极力倡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诗句流传至今,妇孺皆知。河南省汝阳把杜康当酒的招牌,包装箱上就印着“酒祖杜康”。毫无疑问,曹操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让人多喝酒的鼓吹者,是让人喝酒解忧的榜样。

  另一个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写了一首颇有名气的《将进酒》,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愿长醉不愿醒”,“唯有饮者留其名”,“与尔同销万古愁”。据说他的许多诗是喝酒之后写出来的。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说,这句名言也已妇孺皆知。毫无疑问李白是继曹操之后又一个极力倡导人们多喝酒的鼓吹者,是教化世人狂饮烂醉的鼓吹者。本来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喝几杯酒解解闷,也就是曹操说的“解忧”,岂不知“抽刀斩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因为曹操、李白竭力主张世人多喝酒,喝醉酒,自汉唐以来经历了多少朝代,有多少粮食转化成酒,有多少人以他们为榜样,常喝酒,多喝酒,喝醉酒,由此喝晕了,喝病了,喝死了,酿成了人生和家庭悲剧,使中国酒文化变味变质,酒文化成了“不像话”。据百度网提供的资料,中国各地大小酒厂酿酒所需的粮食超过四川、山东两个产量大省的总和。中国每年喝酒致残的人数达1700万至多,因喝醉酒而丧命的人数达人,触目惊心啊!前些年国家没有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时候,不少政府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几乎天天进酒场,猜枚划拳,喝五吆六,公款大吃大喝。社会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这里特别一提的是古代人喝的酒是用五谷酿制的,喝酒的杯子像牛眼,多喝几杯,对人危害不烈。今天有一些酒是用酒精勾兑的,甚至还有不法商贩勾兑假酒。餐桌上用的是高脚大杯,喝下几大杯这假酒劣酒的人不倒大霉就怪了。

  我在一个夜市吃喝大观园看到,有的朋友相约喝酒,由于饮酒过量,失去理智,怒目相向,把朋友当仇人,掀桌子摔板凳;有的醉倒桌旁,随地便溺,丢人失态;有的不醒人世,雇車送走;有的醉态昏迷,东倒西歪,口吐狂言。据我一位同乡讲,他见过两个酒鬼喝酒劝酒的场景,其中一个说,我不敢再喝了,你敢把我怎麽样?另一个劝酒者说,你如果不和,我敢把你头割了。说着就动手,真的把好友头割了。他本人行凶杀人,被警察逮捕,杀人偿命,两个好友因喝酒丢掉生命。本来是友好相聚,结果是酿成了个人、家庭和社会悲剧。我有一个转业回家乡某企业的战友,夫妻只生一儿,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结了婚,因喝酒而丧生,大喜变成大悲。有医学专家说,人喝醉是肝昏迷,喝醉一次等于患一次小肝炎,久而久之积累成大肝炎,酒精把肝脏烧坏了,并发成肝癌、肝坏死,肝衰竭,就要死期临头。

  明代作家冯梦龙编著“三言”,不只一次规劝世人“饮酒不醉为最高”。适量饮酒是享受,喝过量了是难受,狂饮滥醉危及生命是悲剧。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牢记先贤饮酒不醉的名言吧。

  作者王子庆,河南郑州居民。

浅谈中国酒文化2

  中国关于酒的起源历史悠久。酒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酒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文化,以下是“浅谈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功能”,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酒在中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素有“酒的故乡”之称。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 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同时。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五、小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浅谈中国酒文化3

  说起国人的饮酒习俗,确实很有趣。婚丧嫁娶,大小聚会,都不能没有酒,无酒不成宴嘛,有酒才能营造氛围,才能酣畅淋漓,增加相互间的沟通和感情,在这样的场合中同样也能显现众生真实的另一面。自杜康造酒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饮酒文化也可谓是源远流长。

  酒是什么,是粘合剂?是导火索?是色媒?还是豪情壮志?确实难以定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过饮是可以使人的思维混乱、行为失常,所以,我以为饮酒的最佳度为——微酣状态。

  从人们的本意上说,饮酒是件愉快的事,都并不希望过饮,并不希望失态,因此在席间也往往推辞、恳求不已,但国人的习惯好像并不认可推辞和恳求:不饮--失敬,不饮--心不诚,不饮--不给面子,所以更在意劝饮:或命令式的,或诱导式的,或以身作则式的;不饮,或许是因为不胜酒力,或许被理解为不给脸面,或被猜测为心存敌意,因而往往使人左右为难:领导的敬酒不饮,想想后果吧;合作伙伴的敬酒不饮,想想利益的得失吧;长辈的敬酒不饮,想想孝道吧;些许风俗很是让人进退维谷。也于是乎,在半胁迫、半诱导中,酒过饮了。结果是既受了罪又坏了心情。

  因饮酒玉成的好事不少,但因饮酒办糟的坏事也不少。接着又能引出酒风和酒德之说,聚众饮酒不可能大家都是谦谦君子、都想法一致。人与人之间,性情不一,雅兴不同,所以很难保证逢聚会就能尽欢而散,极易掺杂强差人意的情形。一场愉快的聚会往往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同样不愉快的聚会也可能没齿难忘,耿耿于怀。

  说酒是粘合剂,这有些奇怪,最常见的是,酒前或因客人之间不熟、或因某客人身价高,或因性别不同,大家都端坐齐整,神态较为肃穆,说话也较为谨慎。但是几杯酒下肚,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先是僵硬的面部肌肉舒展开来,语气变得亢奋起来,随之气氛热烈了起来,话语也随意了许多,表情也不是那么冷漠的了,甚至都可以忽视身价、性别的差异,大有恨相见恨晚之状。而每每曲终人散,竟有些难舍难分,更兼分手时喷着满嘴的酒气摇摇晃晃、絮絮叨叨,总是那几句暖心窝子的话。

  说酒是导火索,那也是家常便饭,同样是几杯酒下肚,对话语的措辞、语气极为的'敏感,对神态的捕捉极为灵敏,几丝几豪都可能引起警觉,引起不快。在酒精的作用下,一些曾有过节的,或在长期彼此关系不佳但尚能保持缄默的,此刻不能隐忍了,于是揭竿而起,拍案怒斥,直至反目,互殴。

  至于酒是色媒之说,自古就有之。久已心仪的或者突然而至的性心理,在酒后被激活。在灯红酒绿之下,在迷离的醉眼中,在万般的风情里,于是演绎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样也演绎了许多孽缘。

  说酒是豪情壮志,同样是几杯酒下肚,典型的壮行酒使人神情飞扬,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书写出辉煌的壮举。酒能激起英雄的万丈豪情,也能壮起怂人之胆,霎那间的冲动,酿成无数的灾祸,留下惨疼的教训。

  饮酒文化与一切事物相同,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人们如何去把握。陈规陋习当其丢掉,追求文明,传承良好理念或许更加符合人的本性。

浅谈中国酒文化4

  酒海苍茫,谁主沉浮。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把酒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使人陶醉其中。

  酒文化源远流长,从黄酒到白酒的演变,从活血化瘀到杯酒释兵权的转变,直到今天成为名贵的奢侈品。月转星移,酒还是原来的酒,味道没变,却配上交易的色彩 。令人深思,今天,人们喝的是酒还是千年的文化,为何如此醉人?

  酒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也是改头换面,披花戴星,逐渐成为交易圈里的主食。谈生意,无酒不成席,没那个味不行,对国人来说酒是渗到骨子里去了,饭桌上说的色香味的味就是酒。外国人谈生意不是咖啡厅就是电影院,寻找舒适、浪漫的情调,国人谈生意非得上桌子喝酒,带着文化,一边说着,一边品着,才觉得够味道,能显出美酒英雄,胆气相依。

  琼浆玉液的美称只有酒配得上。酒让英雄有了豪气,赌徒有了勇气,歌妓有了妩媚,书法家、诗人有了灵感与洒脱,酒,让整个历史变的雄浑而赋有魅力。

  酒,是漫步云端的感觉,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切不可烂醉了沟渠。

浅谈中国酒文化5

  黄酒与白酒是中国传统的两大饮料酒。黄酒是用“曲”酿造的,制曲的开始年代,最迟不晚于公元前十二世纪;白酒问世是在宋朝以后。相传谷物酿酒起源于奴隶社会。大禹时,仪狄酿出酯酒。禹喝了之后感到香甜,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疏远了仪狄。禹与仪狄的故事不可考,可下面两个例子却能很好地证明圣人的话。

  《左传》载:郑国伯有嗜酒如命,并在地窖专供夜里饮酒。子皙带着驷氏的甲兵攻打伯有并焚烧了他的地窖。伯有逃奔到雍梁,酒醒后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春秋时楚恭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打仗,统帅楚司马子反口干想喝水,佣人谷阳拿着酒进献司马,司马以酒当水,结果醉卧不起。楚恭王准备打仗,让人叫子反,子反推辞说有心病。恭王亲自到他的帷幄来请,却闻到酒味,就说:“今天的战事全靠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要亡我的国家,不顾我的人民,不能再打了。”于是杀了子反,班师回国。

  喝酒误国误己的例子举不胜举,酒能害身杀身,面对酒的诱惑,千万要忍耐啊!编纂《劝忍百箴》的许名奎如是说。中国历代较为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安定,从西周以降相继发布禁酒诰命,但收效甚微。喜欢喝酒的曹操也意识到酒会亡国,所以要禁酒。孔融就反问他,为什么不禁女人呢?因为女人也会亡国。曹操哑口无言。“酒色财气”都可以亡国亡身,但显然这不是亡国亡身的必然因素。

  凡存在的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否则酒也就不能流传至今了。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情、爱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这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自从有了美酒,它就长久地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并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和行为,可以说,饮酒,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关于酒的文学,有〈〈周书。酒诰〉〉,就连艰涩难懂的〈〈周易〉〉爻辞中也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们共醉一场”。诗歌的源头《诗经》里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最有名的当属〈〈小雅。宾之初筵〉〉,大概是详尽描绘筵饮歌舞场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尼采语)。酒神精神张扬个性,激发精神自由。中国是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国度,倘若没有酒的滋养刺激,不知道要沉闷多少。倘若没有酒的刺激和味觉的牵引,有些传诸百代的好诗好画好字的“神来之笔”,也许永远不会降临。迷狂状态下才会涌现的灵感妙语,如同“潘多拉盒子”里的“希望”,没有酒的刺激,它将被关闭在无意识的深沉结构之中,永无出头之日。

  倘若没有酒,屈原也不会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我看不尽然。总有些什么独特之内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飘起来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呢?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 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南朝的刘勰赞同司马迁的“发愤为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写出的文章称为“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体的不快。酒却能使诗人的“怨怒”转移,酒可以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平尽发笔端呢?

  酒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激发亲朋故友间的温馨与欢乐。刘伶的《酒德颂》、杜甫的《客至》、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李白的《客中作》都是用酒酿出来的。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温暖的火炉,在冬日的傍晚,更显出对朋友的热忱。想来刘十九的酒量有限,“能饮一杯无”的邀请表达出对友人的亲切随和;杜甫初到成都无亲无故,忽然有崔县令来访,自然十分高兴,“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为家中清贫只好用陈酒招待客人表示歉意。唐朝的诗人招待亲朋故友,喜饮新酒,不像现在的人以老酒为贵。但无论新酒陈酒,难得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热情、平等、友爱的精神。酒在这里起到交流的作用。

  酒还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淋漓酣畅地表现一个人的率直天性,豪放人格。曹操是古代诗人中最成功的一个。他身处乱世,以过人的文韬武略终结了汉末的军阀混战。如果没有酒,曹操也不会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了。这样的感叹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展示了一代枭雄的阔大胸襟,非一般文弱书生可比。他的诗歌感情慷慨激昂,风格沉郁雄浑。难道不是 “杜康”酒的陶养么?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酒后梦语,以潇洒、豪迈、壮烈的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杀敌报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酒甚至可以避祸全身。庄子认为,醉者由于处于精神与肉体浑然为一的境界,无忧无喜,无惊无畏。据说有一次他喝醉了,从疾驰的车子上摔下而不死,就是“得全于酒”;阮籍喜好喝酒,有一次司马懿想和他做亲家,阮籍喝酒一醉就是两个多月,司马懿一直没有机会提出来,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人生是幕悲剧,但就算人生是出悲剧,诗人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崇高与悲悯、壮丽和快慰。酒是喜剧的酵母,更是悲剧的产婆;酒是诗人的朋友、爱人,是诗人的生命。没有了酒,中国文化的味道不知要逊色多少。

浅谈中国酒文化6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我最喜欢酒文化。酒是一种常见的东西,有人结婚的时候,就要用到酒。

  别小看那会让人醉的酒,他可是有许多知识的,比如:评酒知识。评酒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技术,是因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要采用理论签定和感官签定两种方法来对各种饮料酒进行品评,说他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不同酒的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饮。”酒文化简介。酒文化是中华是中华人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里面还有一首诗:饮酒诗,杜甫写的。“山坪如就下青云,气味浓浓香幸见。鸣董走送怜渔夫,洗盏开尝对马军。”“酒的起源”也很有意思。在中国,酒神精中以道家哲学为源头,酒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老帝造酒说”。

  酒文化真丰富!

【浅谈中国酒文化】相关文章:

浅谈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论文04-12

中国的饮酒文化10-27

关于中国酒文化论文1500字04-14

《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的酒文化09-02

浅谈中国的教育12-01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通用17篇)04-15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12-07

浅谈中国的文化与情感11-06

浅谈关于中国的教育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