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就是做法

时间:2020-11-07 16:28:1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文化就是做法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文化与文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些问题至今在人们头脑中是模糊的。请看下面一段论述:

  “文化究竟是什么?”这可是一个谁都知道,但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许多名人学者都说过文化,好像都有点道理,但似乎都没说明白,甚至有时候自己觉得对文化的概念比较清晰了,被他们一说反而又糊涂了。文化的概念实在是太广泛了,不是哪个人能随便说清楚的。近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试图从各自的学科领域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结果都令人失望。据说目前对于“文化”的定义,已经多达两百多种。文化真像一团乱麻,被他们越理越乱。

  这是一段非常有代表性的,关于“文化”定义的论述,这段论述表明,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文化”概念的认识和掌握仍然很朦胧。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站在原点上开始进行研究。从半路起步,从局部入手,最终扎不上口子。二是考虑的太复杂了,过犹不及。前面的人一下子钻进了局部的牛角尖,后面的人跟着继续往里钻,顾不了左右,所以没有结果。三是历史的局限性,问题出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用汉语表述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它的内涵;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文化的内涵也许本来就没有今天这样丰富,所以在今天看来对内涵的表述不准确,也就顾及不了它外延的周严。其次,汉语在造“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的时候是作为褒义词造的,结果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今天用这两个词表述的是中性的概念。同一个东西,却出现了在历史上是褒义,在现实中是中性;在心中想的是褒义,在实践中用的是中性的偏差,导致了人们总是在中性和褒义之间乱用,把握不住,因此模糊不清。四是文化本身的抽象性。文化是无形的,就像灵魂一样,就像生命一样,就像智慧一样,就像电一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存在和能量,但是由于它无形,所以只有附着在一个物体上,或者通过直观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才能感知它。这点给人们的表述带来了难度。五是一直没有弄清楚文化和文明的区别及关系。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弄不清文化究竟是什么,主要是缺乏一个简明扼要的确切定义。就是说,已有的定义都有缺陷,因此在遇到这个问题时,即使是名人学者也要用一个例子或故事绕开,很少有人敢直接回答“什么是文化”?

  来看下面的例子:服装文化——穿什么?怎样穿?——穿法。饮食文化——吃什么?怎么吃?——吃法。农耕文化——种什么?怎么种?——种法。酒文化——喝什么?怎么喝?——喝法。女人缠足文化——缠不缠?怎么缠?——缠法。从对这些文化的解析中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做什么?怎么做?——做法”。概括地来讲,各自虽然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都是群体“做法”。因此,针对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习惯所导致的,在“文化”和“文明”词性感情色彩上所形成的模糊印象,在定义“文化”和“文明”之前,首先必须强调,这两个词都是中性词。也就是说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明也有低级和高级的区别。在此前提之下来定义“文化”,我给出(简)和(详)两个答案,分别是定义:文化就是做法(简);定义:文化就是智慧生命体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详),其核心内涵是做法。根据人们对这个(详)定义的反应,目前看来,其外延超越了不少人的接受能力,问题出在“智慧生命体”除了人以外还包涵了部分动植物。为了避免片面的争论,暂且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未来定义”储备起来;为了让人们能够平稳地接受这个定义,现在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先用“人类”来取代“智慧生命体”缩小外延。这样,这个(详)定义就成为:文化就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详)。待条件成熟之后,最准确的定义仍然应该是:文化就是智慧生命体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

  关于这个定义的表述,最初把它表述为“文化是人类的做法的积累”,结果发现这样表述是有漏洞的,于是又表述为“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做法及其积累”,这样还不行,因为人类对待“客观世界”仅有改造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应;另外,动物在群体活动时也可能形成文化。例如,大雁排队就是一种集体行动,它是有规则的;狮子群居捕食育儿,是有智慧策略和教学过程的,也有文化成分,但细菌、病毒等无智慧的生命体不在其中;一颗马铃薯在局部受伤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基因,胚芽之间会能量转移。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了我们的最后定义——文化就是智慧生命体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详),其核心内涵是做法。这样来定义,不管是人类还是动植物都普遍适用。

  “做法”的内容有两部分,即“做”和“法”。一是“做”,当主体在面对一个有待处理的对象时,第一步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决定“做不做?”,这就需要价值观发挥作用,做出选择。二是“法”,就是所谓的方法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做?”。这就要求必须选择和确定将要动用的技术、程序、安排、布置等方法,到此为止是“文化”的运作。当决定了“做”以后,接着实施“怎么做”,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流程完成整个程序。这样下来,不管好坏必然要产生一个结果,就是“文明”。如果这个结果理想,令人满意,文明程度就高,那就是很文明;反之文明程度就低,那就是欠文明;如果彻底做砸了,那就是不文明。从这里可以看出,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文明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再来看下面的例子:穿出来的效果如何(暖不暖,漂亮与否)——文明(程度)。吃的效果如何(吃饱与否,味道如何)——文明(程度)。通过种植取得什么样的种植经验,提高多少种植技术(精神文明),获得多少收成(物质文明)——文明成果(统称农耕文明),总的来说都是一个结果。所以我给出的答案是定义: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

  定义:文化就是做法(简);定义:文化就是智慧生命体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详),其核心内涵是做法。定义: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固定知识和科学技术形式出现的自然科学,可以称作硬文化,也有人叫小文化或狭义文化。这类文化通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就能掌握,从幼儿园到博士后学得基本就是这类文化。由于这类文化,可以在和外界联系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只要个体通过艰苦的努力,就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作“个体文化”;另一类是以思想道德建设及方法流程形式出现的人文科学,可以称作软实力,也有人叫大文化或广义文化(群体文化)。掌握这类文化,不仅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引导和积累,由于它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除了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外,还需要通过众多已经形成相对固定模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仪式,进行强化和氛围的熏陶。让个体在群体中充分地相互作用和融合,形成具有公约数性质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收到效果,这种效果的核心是智慧和力量的统一,然后通过其代表(人物、作品、行为、活动、事件等)表现出来,最高表现形式是获得一种艺术的道(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品)。例如通常所说的领导艺术、外交艺术、军事指挥艺术、管理艺术等。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一种炉火纯青,最符合规律,效率最高的解决问题的做法。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

  文明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文明,另一类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被创造出来之后表现为数量的充足、质量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其中一部分供人们消费分享,另一部分作为建设更优秀文化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是非常具体的,既可以用车载也可以用斗量,还可以用秤称。几乎所有的物质文明都可以量化,适用于相应的度量衡单位。例如“煤炭外运一亿吨”、“新建高速公路20000公里”、“袁隆平将杂交水稻由亩产700公斤提高到亩产900公斤以上”、“GDP增长百分之十”等等,都是表示物质文明达到的高度。精神文明被创造出来之后表现为处境的安全舒适、关系的轻松自然、风格的高雅优美、韵味的浓郁十足、氛围的和谐美好、模式的合理科学,爱的最大释放和欣然接受、美的充分展现和进一步创造。这时的精神文明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征——既是前一级文化创造的文明成果,又成为创造更高一级文明的新文化,以此循环往复,推动历史和社会以及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文化就是做法,是创造文明的方法、工具、手段、措施和流程等。文明是文化运作的结果,或者可以说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创造不出高级的文明,任何高级的文明都是由先进文化创造的,文明是文化生产的产品。先进优秀的文化可以创造出高级文明,而落后恶劣的文化,创造出的是低级文明,甚至是负文明。文明是文化的载体,物质文明成果是文化的物化,或者叫做物化的文化;精神文明成果是文化的现象化,或者叫做现象化了的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对文明成果的研究,观照到凝结在里面的文化。例如,考古就是通过对文物(当时的文明成果)的研究,追寻当时的文化(做法),解答他们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研究和判断当时的文明程度

  文化与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文化的差异就是做法不同。首先是,由于不同群体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做法也必须不同。例如处在热带的人需要减暑,而处在寒带的人需要保温,他们的服装文化就会出现极大的反差;其次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以婚礼仪式为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做法差异就很大,所以文化一定是多元的。文化差异产生的正面效果是学习和欣赏。如一个民族面对另一个民族比自己更先进的文化时,就会产生这样的欲望和感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所谓文化交流,就是互相把自己文化中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对方,同时将对方适合自己的优秀文化吸收,为己所用,以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而负面效果则是不了解、不理解、不接受,当然更不会操作,因此很可能导致尴尬和出丑,及沟通障碍和误解。例如遇到不同文化中独特的宗教、风俗、礼仪、禁忌等时,就容易出现这类负面效果,所以应当特别注意。

  所谓地域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本质就是做法不一样。例如,我们过春节,西方人过圣诞节,就是文化差异,都是文化现象,很好理解。南方人和北方人做法不同,汉族和少数民族做法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做法不同,所以在相互接触时就会出现文化背景不同。

  文化背景就是群体成员曾经所处的做法氛围,以及被这种氛围感染的程度。这一概念只有在不同文化进行接触时才会用到。作为个体从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如果只是参观旅游,那么感受一下新鲜,开一下眼界,增长一点知识就算完成使命。如果想要融入,那就需要主动适应这种做法氛围,就是通常所说的“走胡地,随胡礼”,“入乡随俗”。这时,过去所处的做法氛围就是文化背景,目前所处的做法氛围就是新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不论对个体还是群体都以活动范围为界限,形成一种套在身上的在身上的千层圈。例如,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组织、民族、国家等,每一个范围就是一圈。主体在其中永远不变的主题就是以变为手段,寻求更好的适应,不然就要受到文化的惩罚。

  文化的惩罚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惩罚表现为被否定、被排斥、被孤立,甚至被隔离、被抛弃、被直接打击;内在惩罚表现为惭愧、内疚和忏悔。这是因为文化环境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责任义务和是非美丑标准——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做法。圈内成员在趋美避丑观念的作用下,就会使不适应(认可和遵循)者成为被打击的对象,遭遇冷处理。例如,我国在民国以及之前,女人如果不去适应缠足文化,就要受到嫁不出去的惩罚;清朝初年,汉族人如果不认可满族人的剃发文化,就要受到杀头的惩罚;在当今也一样,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普通组织甚至国家,面对亲戚圈、同学圈、朋友圈、行道圈、单位系统圈、民族宗教圈、国际区域圈等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做法,如果不去适应,就有被边缘化、被孤立,甚至被抛弃和打击的危险。至于这些被不同圈所认可和遵循的做法,其本身的先进与落后和对与错,在当下是不容质疑的,主动地去适应是避免受到惩罚的唯一途径。如有不满,也只能在未来通过文化的创新改革和发展,甚至革命去解决。内在惩罚主要指,自身先前有过的恶劣行为与之后形成的高尚的价值观之间产生的尖锐矛盾,所导致的良心谴责和心灵折磨。

  文化就是做法,这个定义一旦能够让大家认可和接受,将会形成如下影响:什么是文化的问题得以解决;什么是文明的问题得以解决;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和区别得以解决;并且使“文化”这一概念由朦胧模糊变得清晰和更好理解——不管在哪里,碰到“文化”这个词的时候,先在自己的脑子里把他翻译成“做法”,很容易就能想明白它的内涵。例如,晋商文化——晋商做法、企业文化——企业做法、西方文化——西方做法、封建文化——封建做法、中国文化——中国做法、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做法等等。

  文化就是做法,这个定义使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可以保证文化建设不会进入误区。文化建设就是做法建设,就是继承和遵循好做法,摈弃恶劣的坏做法,改进落后的旧做法,创造先进的新做法,形成高雅的好风格,构建和谐的好氛围。如果变换角度给文化去分类,会发现它的类型是无穷的,所以不需要在这方面费劲;文化建设的误区也是无穷的,同样无需努力去给他归类;只要不犯片面的错误、不钻牛角尖,文化建设就不会迷失方向,从而使文化发展集中精力在明确的道路上稳步推进。

  文化就是做法,这个定义使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的更加明确。文化建设是一个在默认当下做法存在不足的前提下,追求更先进做法的过程。它的任务就是夯实基础,发现症结,选准突破口,安排好结构层次,加大力度,积累智慧,掌握技巧,增强力量。其唯一目的,就是创建更高级的文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创建更高级的文明,首先必须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功夫,也就是欲善“其事”——文明,必须先利“其器”——文化。由于文明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所以只有首先把文化打造成一把“利器”,文明建设的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这个定义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去把握文化建设的方法,那就是继承传统精华,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经验,根据实际需要,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无限地膨胀和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和克服缺点,并坚持下去,在一定范围内就形成优秀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同时塑造出光辉灿烂的形象。

  文化就是做法,用这个定义可以倒推出文化的起源及存在的意义,能够让文化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和每个普通人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文化更加平民化。文化产生于生命体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客观需要,存在的意义也在于维持更好的生存和寻求更大的发展。当生命体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时,就必须寻求一种应对挑战,缓解和消除压力,化解危机,改善环境,为发展奠定基础,达到发展目标的做法。这种做法被证明有效后,再遇到同类问题,就会被重复使用和不断改进,并逐渐形成模式,体现出风格和特点,初级的`文化就产生了。由此可见,人类的文化是由全人类每一个具有社会属性和行为能力的成员共同创造并践行的,它的起源与智慧生命体主动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的行为是同时、同步的(不需要确切的年代和具体的标志),因此,文化并非来源于几个圣哲或哪本古代典籍,也并不神秘,并不是什么神圣高不可攀。一旦将它简单化以后,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就是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做法,并且和每个普通人都息息相关。以我或任何人自身为例,如我的价值观、我的风俗习惯、我的饮食起居去、我的宗教信仰、我的发型、我逢年过节、持家交友、为人处事、尽忠尽孝不一而足,除了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自然属性外,凡是属于社会属性范畴内的元素,哪一点不是文化?哪一点与我无关?哪一点没有我的参与?哪一点没有我自身的风格和特点?这样一来,就将每一个群体和个体成员悉数套在文化环境的千层圈内,置身于全员监督和自我监督之下,接受文化的拷问——“什么做法?”。在众人心向更高级文明的主流趋势的统领下,意味着人人都需要大幅度地提高自律水平,自觉地尽更多的义务和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对扶正压邪和全社会整体的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就是做法(简)、文化就是智慧生命体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详),这个定义具有“尺度”和“标准”的功能,可以厘清通常关于“文化”一词的模糊用法。用这个定义去衡量通常关于“文化”一词的用法会发现,在多数情况下都只用了它内涵的一部分(当然绝对不能说用错)。过去这么用,现在还这么用,将来仍然可以这么用,不影响交流。只不过我们有必要清楚,用在某个地方,它的内涵指的是哪一部分。

  例如,“教我学文化”、“人称有文化或没文化”。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用法,指的是知识、学历之类;“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交流”。这里的“文化”是和物质相对,指文学艺术、知识普及、精神娱乐、社会风尚引领等方面的内容,是文化一词最常规、最普遍的用法;“企业文化”无准确内涵,多数被当作“企业装饰”进行操作。但是从今以后,可以用“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做法”、“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适应自然和社会,维持企业生存和寻求企业发展的做法的积累,以及形成的风格、模式和特色”去衡量,去鉴别,并可概括出该企业的形象;“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物化文化遗产”和“非物化文化遗产”更为确切;“晋商文化”是指“晋商做法”,即通过对晋商在商业活动中所创造的成功经验(精神文明)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物质文明)的研究,考察他们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力量、品质和精神(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是考古专业用法,是指通过对文物(当时的文明成果)的研究,追寻当时的文化(做法),解答他们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研究和判断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对后世的影响。总之,只要牢牢抓住“做法”这个核心,就不至于使“文化”这一概念用起来大而不当。

  据观察,“文化就是做法(简)”这个定义一时还难以获得认可。目前推广的困难在于:一是知道的人还很少;即使知道也是刚刚接触,由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到生疏和别扭,不太习惯;另外,文化还有二百多个定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对比推敲,所以暂时不能认可,是很正常的现象。二是权威部门暂时不能认可,因为时机不到。如果现在就认可,工程量实在太大,会导致很多有关论述文化的著作、提法都需要重新整理或者作废,会涉及到很多人和事,甚至连辞典都要修改,可目前条件不成熟。但不可回避的是,真正到了普及之后该做也得做。三是有些凭借文化概念模糊朦胧写书讲演吃饭的人,宁愿文化永远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留下云山雾罩,高谈阔论,自圆其说的空间。如果很快就明确了,等于夺他们的饭碗。同时,由于片面地钻在牛角尖里多年,一时难以自拔,只认自己的理。这里面不乏一些行内大佬,一时还放不下身段,觉得多少年来,一直被他们认为源于圣哲,只有高贵者才能沾边,在口中嚼了大半辈子的“文者,纹也”,“化者,化育”,“文而化之”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却被人定义为土的掉渣的“做法”,和普通的下等人联系起来,一时不好接受,甚至觉得有亵渎的嫌疑。因此,对该观点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自然对该观点的推广是一个障碍。四是历来真相不好看,“做法”就是文化的真相。做法虽然揭示出了文化的本质内涵,但是它却失去了文化原有的柔和优美与高贵典雅,变得干硬简单且缺乏品味,同时将文化从长期在人心目中的崇高褒义,一下子拉回到中性,犹如需要承认坏人也是人一样,需要承认文化也有落后和恶劣的部分。一句文化的拷问——什么做法?透射出几分严厉,让人猛醒,拥有和践行文化是要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一直以为文化是一位美丽圣洁、温柔善良的姑娘,突然间好像变成了一朵带刺的玫瑰。这就需要给人们在感情上转弯留一点时间。五是社会上的有些强势群体有顾虑。例如,有不少企业老板,其实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企业文化。提倡建设企业文化,大多都是“叶公好龙”,只是为了粉饰一下门面,提高一下“品味”,做一点君子伪装。不可否认,也不乏一定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没有抓住本质,只能做一点表面文章,获得一点皮毛。但是如果要明确地给他讲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做法”,也许他就宁可不要“企业文化”。而用定义“文化就是做法”去鉴别衡量,“不要企业文化”的这种“做法”,反而却恰恰形成了他真正的企业文化。老板的顾虑在于,这一观点一旦深入员工心中,就会剥去他的伪装,把他和整个企业置身于全员监督和自我监督之下,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更大的责任,并接受文化的拷问。假如有个拖欠工资、官僚霸道、信用失手、员工付出与回报不对称,就要被人们质疑“什么做法”?多数老板不太愿意充当这样的角色,所以很自然会讨厌这个观点。不少政府官员的态度也和企业老板近似,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太多,看得太深,盯得太紧,所以也不利于这一观点的推广。

  还有好多不利因素不一一列举。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坚定地认为:文化就是做法(简)、文化就是智慧生命体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详)是不怕火炼的真理。这一观点已经公布多时,但至今没有人能举出反例,充分说明了它逻辑的高度严密性。但是如果指望把它推开,还是需要时间的,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也不算多。我坚信人们总有绕不开的一天,最终非接受不可。它的突出优点就是简洁准确,易于理解和掌握,易于运用。不管知识水平高低,对于“文化就是做法”这几个字,任何人都能做到过目不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内涵了然于心,并且能够和自己的言行联系起来。所以,我有足够的信心觉得,它必将开创一个以文化普及和主动践行为特点的历史新时代,为重塑人的灵魂,修正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浅谈文化就是做法】相关文章:

1.浅谈韩流文化

2.浅谈茶楼文化

3.浅谈美女文化

4.浅谈山寨文化

5.浅谈文化“啃老族”

6.浅谈快餐文化

7.浅谈《绿色文化》

8.浅谈尊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