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的运用之我见论文

时间:2020-08-04 15:18:0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的运用之我见论文

  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中,较完整的某一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是相铺相成的。现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的运用之我见论文

  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道德文化、农耕文化等。双语教学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的语言作比较地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譬如:藏汉语、苗汉语、侗汉语、汉英语等。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居住地区,该方面的教学,主要运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服饰文化

  在苗族服饰文化中,历来是苗族用自纺自织自制自染的家机布为面料自缝的'。男人穿的衣服,一般是上身为对襟便衣,下身为家织便裤。老年人过年过节时喜欢穿花锻长衫。苗族男子所戴的头巾,一般是红绿丝线织成花格,着衣内白外黑。在黔东南,女人穿的服装,式样和制作较为复杂多样。节日、起集和走亲访戚时,苗族青年妇女特别注意着装和整容。着装分为便装和盛装。盛装的上装在肩胛、袖口用丝线绣花和缀上各色花边,系上围腰、花裙子、鞋面、背带都绣上花鸟虫鱼、龙凤草木、蝴蝶。裙子有长条裙、青色白褶裙。长条花裙周围共有24条彩色缎面飘带,绣上不同的花样。裙子的长度各村寨也不尽相同。有的裙子长到脚踝处,有的只盖过膝头处。有的裙子未盖过大腿部,长约五寸。苗族古典式盛装,较为特殊,苗语称为udbaid(乌摆),该盛装无领,对襟开,边大,绣上花纹,缀有金银片,熠熠生辉,较为珍贵,一般在节日或去世后入殓时才穿古装。在劳作中,苗族妇女着装不算繁杂。一般为头挽髻,插银簪或木梳,有时中年人搭印花枕巾,老年人搭黑色头巾,戴银耳环,穿绣花衣服,系围腰,穿绣花布鞋。苗族盛装的苗、汉语名称如下:ud(衣服)udnix(银衣)gibnix(银角)hliongt(手镯)hlinb(项圈)udbad(古装)udhmubzaid(土布衣)udgangb(丝绸衣)udhmub(绣)udxithsaib(绸锻衣)udlul(寿衣)udnix(镶有银片的女盛装)udqub(衣物、衣服)udvisbangx(绣花衣)udnox(蓝衣服)udliangx(单衣)bangxnix(银花)tatnix(银圈片)nesnix(银雀)vasnix(银梳)ghabzandnaix(银耳环)hlinbghongd(银项圈)yatlinx(银压领)ghabliuludninx(银衣片)potnix(衣肩银泡)等。

  二、民族建筑文化

  苗族民居建筑,一般为傍山而建,次第升高,大多以半边吊脚楼为主要特征,如西江千户苗寨。这种建筑,适应于地势陡峭、平地不多的山区。吊脚楼一般为三层楼,四排木柱,三间房屋,有的两边还配有厢阁,名叫偏夏。中层为居住层。设有堂屋、卧室、火塘、厨房、客房、晒台。堂屋设有长栏凳子,苗语称为阶息(ghabxil)。人们闲暇时,在此休息、娱乐、制绣、远眺,极为方便。

  火塘是苗族同胞生活起居中心,烤饮宴兼备。吊脚木楼的上层以贮藏物件为主,面积大,空间多,是堆放谷物的好地方。下层以生产利用为主。在这里,置有牛栏猪圈,可堆积粪便、农具等,与居住层分开,互不干扰。苗族吊脚楼的建筑工艺为祖传,在木匠建筑师傅中,有文化的人不多,全靠记忆、应用、实践和创新。吊脚木楼的墨法准确,不用一钉一铆,结构合理,装饰精巧,美观大方,整洁不潮湿,居住极为方便。其苗、汉语名称如下:zaid(房子、家)ghangbzaid(屋脚)ghabbutdiux(门边)ghabbutzaid(房子周围)ghabbutsot(灶边)ghabbutvangl(村边、寨边)naisgas(使穿枋跟柱子固定的眼儿)gufzaid(屋上边、顶上)hfudzaid(屋侧)vibzaid(瓦片)vangxzaid(檩子)tangbzaid(椽子)tangblox(楼梯)dongszaid(木柱)maxzaid(枋子)qongdzaid(房间)qongdzaiddud(教室)dongsdiongb(堂屋中柱)dongs(柱子、掷)dongstit(庭院门的柱子)dongsniangxzab(边桩)ghabxil(美人靠)qongdzaidhlieb(大房间)qongdzaidyut(小房间)dongsnongl(粮仓柱)loxzaid(拆房)denfzaidhvib(贺新屋)xongtzaid(立新房)gufcot(楼上)ghangblox(楼脚)loxghad(厕所)ghabvangxdiux(门槛)等.

  三、民族饮食文化

  在饮食上,苗族历来以大米为主食,包谷、小米、红苕、洋芋、麦子为杂粮,副食有牛肉、猪肉、羊肉、鸡、鸭、鱼、蛋等,尤其喜食鲤鱼。鱼以稻田饲养为主,素有稻田养鱼的习惯。苗族人民喜食酸辣味,每家都备有酸汤、酸菜、酸辣子、酸番茄.在烹调时常以此为调味品。酸菜有青菜酸(vangdvobgat)、韭菜酸(vangdvobnix)、蕨菜酸(vangdvobhveb)、腌汤(vangdghangf)。煮火锅时用一勺作佐料,菜肴鲜嫩,味美可口。鱼、狗、鸡的烹调方法别具特色。如炖狗肉和鸡肉时,要加米煮成稀饭,有时将整鸡加米炖熟后提鸡切成块,用鸡汤煮稀饭。鱼则用酸辣、酸番茄搀和着煮,加大蒜、生姜、花椒为佐了料,称为酸汤鱼(vangdliolnail),鱼腥味全无,味鲜而美。逢年过节,用豆腐和鱼一起煮,待第二天冷冻后取出食用,称为冻鱼(naildongs)。因过去当地不种油菜,食用动物油,故少用油炸或干炒,习惯用水煮烹调法。将蔬菜置于甑脚煮,称甑脚菜(vobdlongb)。煮饭多用甑子蒸。煮饭的甑子不放入锅中,而是用一个底部有小孔的气盆(naf)放在锅里,再将饭甑置于气盆上,靠气孔冲气煮熟饭菜。这种蒸法可避免米饭渗水,味美而清香。

  四、文学艺术

  苗族的文学艺术较为丰富多彩,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具体表现在口头文学上。苗族的文学艺术可分为歌谣、故事、谚语、谜语、曲艺等。歌谣以古歌和古曲配合而成,苗语叫“hxak”.其表现形式与现代音乐近似。如嘎别福歌(hxakghabbilful)、古歌(hxaklul)、飞歌(hxakyangt)、游方歌(hxakyexfangb)、酒歌(hxakjud)、情歌(hxakvangt)﹑赞美歌(hxakxithent)、儿歌(hxakjibdaib)、笙歌(hxakgix)﹑鼓歌(hxakniel)等。

  由此看来,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较为集中的地区学校,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再一方面能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何乐而不为呢?

【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的运用之我见论文】相关文章:

1.教学生与做人之我见的论文

2.奥尔夫教学之我见论文

3.论析民族文化传播与高师油画教学的论文

4.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的结合论文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论文

6.双语教学模式的利与弊论文

7.新诗之我见的教学论文3000字

8.浅论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