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丧失的理解与处理论文

时间:2020-07-31 15:10:05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丧失的理解与处理论文

  摘:要$丧失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最为深重的情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丧失与哀伤有着不同的言说’每个个体对丧失的理解不同’就意味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不同’也意味着面对丧失与哀伤的方式不同(本文通过对几个有关丧失的个案’讨论了如何在中国文化容器下安放哀伤与哀悼’促进当事人的稳定化(

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丧失的理解与处理论文

  关键词$中国文化&丧失&稳定化一%几例丧失引发的创伤个案

  案例G*女性’丈夫在出差途中车翻入江中死亡.该来访者情绪失控’内疚/自责/哭泣中出现分离状态.自己完全没有能力和办法稳定下来’但是又必须去处理丈夫的后事和照料$岁的女儿’丈夫的母亲也在悲伤中’对她充满责备与不满’没有人能替代她去处理后事.

  案例b*男性’’2岁’事业成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儿子假期救落水儿童时死亡.来访者悲痛欲绝.

  案例%*女性’5#岁’地震中丈夫被埋失踪.儿子在大学读书.汶川大地震当天中午’平时一贯准时上班的丈夫那天中午提前去办公室加班’结果地震时所在办公楼塌陷而被深埋地下’该来访者在地震摇动停止后从已经严重倾斜还未完全倒塌的家中跑出来’寻找丈夫’知其被埋在废墟下’自己在那里挖了三天三夜未果.不得不离开灾区到大学里找到儿子’租房和儿子住在一起.寸步不离儿子’生怕自己的疏忽没有照顾好儿子而对不起丈夫.不断提到自己之所以还坚持活着是因为还有儿子’这是丈夫的香火’看到儿子就像看到丈夫一样’常常觉得丈夫没有去世’神情恍惚’情绪低落’常常独自哭泣’闪回频繁.

  案例8*女性’32岁’两年前生一女儿’出生’天发现问题’吃不了东西’住院’坚持了三个月’最后孩子终于走了.来访者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各方面挺好了’但没有任何人知道孩子为什么死亡’她告诉别人是新生儿肺炎感染没有及时治疗’其实是遗传病’这两年来她从不亲近别人的孩子’看见婴儿就走得远远的.今年婆婆和老公都想要孩子了’她现在就开始出现恐惧’害怕怀孕’怕孩子又出现问题’又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孩子’现在几乎不能平静地谈孩子的事.两年来不敢看孩子的照片和衣物等’从未去看过孩子的骨灰.觉得自己还活着’而孩子生下来就受罪’非常痛苦与内疚.自己一直就没有机会补偿孩子’现在脸庞还留有亲孩子死时小脸的冰冷的感觉.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死的理解

  从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层面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前’儒墨道法四家’统领着文化的世界0唐宋以后’一般而言是儒道佛三家影响着文化世界.

  孔孟及其儒家在对待生死问题上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从社会精英到普通百姓无不受其影响.儒家的特征是#入世$/#有为$与#现实$’死亡不是抑制或颠覆生命’而是激励和促动它’使得生命更为强烈和深切.因此’儒家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只有#舍身成仁$的#死$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死$.儒家建立了一系列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通过树立一种死后的崇高目标来给生命确立一整套的价值标准.

  道家理解#亡$与#忘$同源.当一个人被忘却时’真正的死亡才发生.只要一个人被大家记住了’他或她就仍然有其地位和生命.因此’在中国的哀伤文化中’常常是习惯纪念逝者的诞辰日’这意味着逝者在生者生活中的地位和生命价值的继续.对逝者后代的抚养以及对其父母的赡养也成为生者与逝者连结和疗愈哀伤的方式.中国文化中的死即是生’特别表现在对祖先的崇拜上’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盂兰盆/十月初一寒衣节.期间各种祭祀让活着的人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对死者的纪念活动包括贡品/烧纸钱存到阴间的银行/以及烧所有其他的日常用品到阴间等.由于制度化的祖先崇拜’世系的祖先成为崇敬的中心’死者会具有超越人类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给死者活着的子孙带来利益.尤为重要的是’在寻求抚慰死者之灵时’宗教实践的仪式在阳间与作为其延伸的阴间之间建立了一种沟通的纽带.其取向首先是生者的'福祗’然后附带的才是死者的利益.照料死者对生者来说就是照料自己.不能照料死者会对生者自己的福运带来不良的影响.

  而庄子则认为’死是一种转化过程’是从某一种生命形式中消逝而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庄子提出*知天者乐’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2天道"&.即死亡与其说是消逝不如说是转化’正是作为一种转化的死’使得生命美妙地成为可以预期和未被决定的(!).

  这样的转化在中国的文字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生死存亡$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孝子无法忍受父母之死时’他就设想他们有一个安宁的地方.在这种情形下’相对于#存$而言’#亡$总是附属性的.这在丧失的哀悼中将是一种内在的稳定与安心.

  三%在中国文化容器下安放悲伤与哀悼在创伤心理治疗中’对丧失的处理一定要根植于来访者所处的文化土壤中’需要了解和熟悉他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帮助他构建一个稳定的状态.下面就上述案例做一讨论.

  案例G中’该来访者是个深受中国国学文化影响的知识女性’她在这样突然的/重大的丧失面前出现了一系列急性应激反应’但其对丈夫突然去世的感知和对其的情感连接有着很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来访者反复述说其丈夫很可怜’壮年暴死野外’成为孤魂野鬼’没能寿终正寝’自己只要一闭上眼睛’就看到丈夫在空中飘荡’无依无靠’悲伤之情更加剧烈’同时坚决不愿意让死者远离自己’生怕割断了与丈夫的连结’其悲伤与痛苦无处安放’同时’反复说道他是好人’为什么会遭此劫难1此时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创伤心理治疗中的稳定化技术对来访者实施起来很困难’我在治疗中就采取和来访者一起为死亡者建立一个想象的安居之所的办法’让这个安居之所变成一个开放连结而又与来访者有距离之隔的容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容器---即中国自古以来的道教文化’神话传说天地有三界’天界是云霄之上的神仙境界’是佛/神仙居住的地方’地界*称冥界/地狱/阴曹地府’有十八层地狱’好人死后会进入仙界过着神仙般的美好生活.

  第一步*让来访者躺在沙发上’放松.

  第二步*构建容器---让来访者为死者选一个美好舒适优雅的地方’按照某种愿望%可以是来访者自己的’也可以是死者生前喜爱的&建立一个居所’让来访者描述这个居所的建筑细节*精致的小木屋’都是原木色’门外是一个大大的木地板的露台’露台上放着一把白色躺椅’一张古色古香的茶几’上面放了一壶飘香的茶水和一些丈夫常看的报纸和杂志/书籍等0然后把漂浮在空中的悲伤的丈夫引领到这里’并描述看到死者穿着什么衣服/坐在什么位置上’在干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让死者在来访者的眼前安定轻松下来0建立连接---让来访者修一条从现实生活通向这个居所的道路%阴间与阳间的通途&’让来访者知道并不是抛弃了死者’虽然阴阳两隔’但心灵仍然相通’只要不忘’丈夫就不会真正消亡.自己任何时候都可以再回到这里来陪伴/安抚死者.

  有了这样的心理关系的稳定’来访者才可能暂时离开去处理后事’这样才能够减轻来访者的自责/内疚/孤独和不安.

  第三步*让来访者把想对亡者说的话都说出来’将这个事件结束0而在中国祭祀文化中都有生者一边烧纸钱一边对死者讲述的传统.

  第四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界限’如责任界限/生死界限等.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与死者可以互动’来访者很快就能安定下来’因为他已经亲手为亡者做了些事情’而不仅仅是隔离.负性情绪在动态的稳定化处理中得到疏泄.

  案例b中’该来访者’即死者的父亲不自觉的运用了儒家的生死观’对儿子的死亡予以充分的赋意’认为儿子的死是有价值的’是一种舍身成仁的奉献’父亲不断提到为自己养育了这样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孩子而骄傲.尽管来访者仍然处于强烈的悲伤之中’但他在儒家的生死观中安放下了他丧子的悲伤与哀悼.

  案例%中的女性’丧夫之痛并未消除’但她也在儿子和丈夫之间找到了平衡和连结’中国自古以来十分看重家族的延续/香火的传递’儿子存在的意义’对该来访者来说不仅仅是自己亲人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儿子是丈夫的血脉’是和丈夫永远连结的象征’抚养/陪伴孩子意味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自我康复的动力.该来访者谈到’地震时天崩地裂’人们都在狂呼这是天在收人了’这是命’自己只有顺应与接纳’并带着孩子在丈夫遇难的地方祭拜’让丈夫保佑孩子平安成长’这实际上已经在试图通过帮助孩子的成长来超越死亡.创伤处理中’帮助来访者增强自我的功能’鼓励她祭拜丈夫’一方面通过这种祭拜去感受到丈夫对生者的贡献和存在’他在冥冥中会保佑家人和孩子’另一方面’通过祭拜也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在道家文化下的阳间和阴间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

  案例8中的女性’在丧子后对孩子充满内疚与哀伤’创伤治疗中要让来访者情绪稳定’首先要了解来访者对孩子的死的内在认知’发现来访者之所以内疚是因为当时觉得孩子一生下来就遭罪太可怜了’而且遗传病一生都痛苦’于是悄悄同意放弃抢救’对此来访者无法释怀.创伤处理中’我了解到该来访者自从孩子去世后不再象过去那样争强好胜’事事争先’对很多自己过去在意的名利看得更淡了’似乎想以一种道教的安身立命/本真的态度来体验人生’于是我试着在道教文化的容器下寻找生死的意义’帮助来访者去建立生死之间生命形式的转换.

  我陪着来访者寻找孩子这两年来的踪迹’最后来访者谈到她来到一座花园般的宫殿前’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了一个漂亮的可爱的小天使’在美丽的花园里自由飞翔’帮助来访者和孩子对话*#宝宝’对不起’妈妈没有能力让你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我真的想要保护你’希望你脱离痛苦’你现在做到了’妈妈也安心了.妈妈还会为你生个弟弟或妹妹’我会告诉他们关于你的故事’也会让你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对你的想念.$通过这样的转化过程’帮助来访者把一种消亡的生命变为一种可安放和连结的存在’亡就只是一种时空的转换而已’这可以帮助来访者变无能为力为有所作为’对以后的弟弟妹妹讲述这个孩子的故事也就成了一种可以言说的情感.当来访者此时再次试着去感受这个孩子时’她告诉我她开始能感觉到过去冰凉的小脸现在有了温度’是一种温暖’内心也找到了安放这个孩子的地方.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中’#哀$与#爱$同音’有时通用.

  !释名2释言语"*#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哀伤是人们能给予亲人的最后的爱.无论如何’哀伤辅导中要让来访者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帮助他们将这样的爱的情感找到连接与安放’而不会因为亲人的逝去而无处表达.

  参考文献$

  (!):安乐哲’彭国翔T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D)T中国哲学史’$225%3&T"责任编辑:谭金蓉#

【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丧失的理解与处理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论文

2.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

3.中国哲学特质与几点理解阐释论文

4.对哲学的理解论文

5.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跨界思维与艺术创意发展关系的论文

6.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的思考论文

7.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章的教学处理教育论文

8.对市场营销的理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