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时间:2022-05-01 10:13:54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进行的交流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讨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篇1

  一、引言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方式,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语言并不是交际的唯一方式,在某些场合,语言可能会实现不了交际的目的。非言语交际,作为另一种沟通方式,对语言交际起着强调,补充,甚至替代的作用。所谓非言语交际,即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非言语交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身体行为,空间距离,时间观念和沉默四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进行的交流的过程。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交际双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从而会导致交际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冲突。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促进人们正确认识目标文化,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非言语交际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非言语视角入手,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并探讨两种时间观念在语言,影视,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体现,使人们对中美时间观念系统认识,从而为有效跨文化沟通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

  时间观念是人类社会在实践中产物,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文化深层次结构的重要方面,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贾玉新认为在非言语交际的各个因素中,时间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容易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中美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时间的认知---环形时间观念和线性时间观念

  对于时间的认识,在时间观念史上形成了环形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前者认为世界万物都处在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时间像一个大圆圈,主客体的界限在这个圆圈之中比较模糊,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程度较小。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又是循环性的。从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沦语·子罕》)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川流不止,生生不息,肯定时间流逝并且从容不迫,泰然处之。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美国人认为时间的运动是单向线性的,不可逆转,且最终会“消失殆尽”,故美国人时间意识强,他们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这种线性的时间认知在一些英语俗语中都有所体现:better early than late.(宜早不宜迟),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间不等人)。

  (二)时间的取向---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时间导向理论将时间分成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导向。其中,中国是以过去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人们尊重祖先和历史,注重经验和传统,个人的阅历和资历在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与之相反,美国人的时间取向具有”前瞻性“,他们信奉”一切美好都会在未来到来“,年轻就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和希望,个人能力在生活工作中是最重要的。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在双方语言上有着明显的表现。汉语中的俗语如:”姜还是老的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老马识途“,”古人诚不欺余也“,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过去取向型的。相比之下,美国人非常忌讳”old“这个词,在他们眼中”old“是”incapable(无能力)“,”useless(无用的)“,”hopeless(绝望的)“的表现。因此,在日常的交流中,美国人尽量避免使用”old“,一般都用其他词语代替。

  这些差异在双方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历史剧备受中国人青睐,《大汉天子》等影视剧都烙着”历史的灿烂文明“这一印记,近几年流行的穿越剧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过去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反观美国的影视作品多以科幻巨作为代表,《超体》,《银河护卫队》等,大都以”未来“为背景,故事一般发生在距今几千万年之后。由此可见,美国人一般相信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三)时间的使用---多向时间观念和单向时间观念

  霍尔将不同文化模式的时间观念分为多向时间制和单向时间制两种范畴。前者将时间看成发散性的,强调时间使用的灵活性,倾向于一个时间段里做多种事情;后者将时间看成可以分割的直线,注重日程、期限、效率,强调时间的宝贵。

  多数中国人不善于做详细计划,不习惯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工作,他们的行动经常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灵活性和随机性较强。美国人一般会有周密详细的计划,在特定的时间里做特定的事,时间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珍惜时间,遵守预约,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美双方在时间的认知,时间的取向和时间的使用三个方面有着鲜明的区别。总体来讲,中国人的时间紧迫感较弱,他们强调对时间的适应即”适时观“---顺应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他们看重历史,倾向于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强烈影响着人们当前的行为和对未来的看法。美国人则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他们关注未来,对明天充满期待.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文化相融现象愈加明显,各国都在倡导相互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市场经济下,很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进行时间管理,做计划安排,提高办事效率。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交际者要充分认识双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摒除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优越感,理解他国文化,才能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篇2

  摘 要: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能形成不同的时间观。时间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减少文化冲突。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表现,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趋同现象。

  关键词: 时间观 文化差异 趋同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多元制时间观与单一制时间观

  所谓多元制时间观,就是不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为一个时间同时可以作几件事情;而单一制时间观则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定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就多元制时间观来说,人们在同一时刻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完成之后并无明显标记,人们即使制定了计划也不一定遵守,有许多其他因素可以左右计划的执行。而在单一制时间观中,人们将时间视为必须严格控制的日用品,时间的支配必须精打细算,工作、生活要制定严格的计划,而且计划必须严格遵守,一次专心做一项活动。

  中华民族是比较典型的多元制时间观的民族,中国人受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影响,在时间的使用上体现一种模糊性,强调的是对时间的适应。认为世上万物是随着时间的周期轮回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每一步骤大多由周围的环境临时决定。人们可以同时计划几件事,也可以同时做多件事。因而灵活性强,但计划性较差、效率较低。表现在社交活动较少提前预约,朋友亲戚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约定,这在西方是很不礼貌且难以容忍的。相反,西方人则是典型的单一制时间观,看重的是对时间的安排。西方人把时间看成一条伸向未来的路,这条道路分为各个独立的部分。凡事精确到每分每妙,甚至毫秒,如to the minute,in a second,等等。时间在西方社会里几乎是一种商品,它可以买、可以卖、可以节省、可以浪费、可以丧失、可以借用、可以制造、可以度量。美国的大众杂志上经常刊登有建议人们如何省时高效地购物、烹饪、打扫房子、教养孩子、修剪花圃的相关文章,因此它是实在的'、有价值的。另外西方人习惯于特定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讲究计划的周密性与严谨性。在西方社会里calendar,schedule,diary,annual,accounting ledger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时间客观地操纵人们的社会活动,时刻决定他们做什么,什么必须先做,什么可以留到最后一分钟。美国人深受时钟的“铁腕”控制,他们甚至称自己是slave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时间的奴隶)。东西方的多元制时间观与单一制时间观可以体现在跨文化的商业活动中,西方人要求严格依照时间表办事,而东方人更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事物发展的水到渠成,不允许时间表碍事,所以双方的交易常常就因为deadline而功败垂成。

  二、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一直在整个社会的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由此形成中国“天人合一”的循环时间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时间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止的,也就是说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的状态,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植物的周期生长等。这就意味着,时间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协调,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恒周期性圆弧式或螺旋式运动,这种循环不已的时间观使得中国人在时间上显得很富有,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做什么事都不着急。另外循环时间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的影响也有关。佛教轮回说所持的是一种循环的时间观,认为一切事物经历一个周期后都可以回到初始状态,时间的流向遵循从将来到现在,再从现在到过去,即一切事物都是在过去孕育、成长,通过现在,走向未来。这种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诸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命”等说法都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原罪说,即人之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被永远逐出乐园,迫使人们把眼光投向未来,导致人们持线性的时间观。时间在行进,时间在流逝,一旦消逝便无法挽回。因此西方人认为时间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而不是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是有始有终的,一旦失去,将不再重来。正是由于西方人相信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他们才会费心去计划它。美国早期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你珍惜时间,因为生命就是由时间组成的。”因此西方人十分讲究准时,迟到的人通常需要打电话提前告知一下;而在中国则要视情况而定,对于非正式的集体活动,迟到是很正常的。

  三、过去时间取向与未来时间取向

  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在探讨文化和社会现象时认为存在着三种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以及未来时间取向。在现在、过去、将来这三个相关的时间向度上,世界各民族的指向并不相同。

  具有过去时间观的人,总是将过去的事铭记于心,将过去的经历作为现在和将来行动的指南。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就是采取向后看或过去取向,喜欢回顾历史,在社会伦理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和长者的尊重。造成这种时间取向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几千年来儒家学派的影响。中国人传统的人性理论是性善为本,这种文化取向使得中国人容易向后看,人们习惯于遵守传统的思想规则及做事方法。因为向后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这就是中国人以过去为时间取向的哲学基础。儒家学派影响的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于是人们做什么,一般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有没有人做过,老祖宗的规矩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过去往往是衡量现在的标准,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所以有成语“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而对于未来中国人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因为它是不可知的,没法捉摸的。

  与中国人的时间取向不同,西方人则是以未来为时间取向的。他们强调未来,期待着未来会比现世更为精彩。西方人的这种时间取向可以在其宗教上找到原因。与中国的“性本善”的人性论相反,影响西方的基督教人性论是“人之出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说。为了改变原罪,人们不断忏悔,奋起变化,以期待末日审判时得到宽恕。所以对西方人来说,回归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有希望。这就奠定了在时间取向上西方人以未来为取向的基础。因此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尊老敬师,年龄和经验未必值得信仰。汉语称呼中的“老”、“大”等常表示敬意的词,在西方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就意味着青春已逝,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如果确实要称呼,就必须用“Respected...”或“Senior...”。西方人认为每个人都应靠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的历史比较短,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对他们来说,回顾过去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崇尚个人独立与奋斗,坚信只要目标正确、坚持不懈,将来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受这种未来取向的影响,美国人普遍比较活跃乐观,好动求变,喜欢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四、时间的持续性与即刻性

  一件事情所花时间的长短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中,传统上人们关注时间的持续性,做事讲究四平八稳。一件事情所花的时间越长越能显示其重要性。“研究研究”、“考虑考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话,其实很多事情当场就能决定,造成一种做事不讲求效率的后果。而西方人看重时间的即刻性,做事风风火火,重视效率,强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事情。一个有效率的人是受人尊重的人,因此他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提高效率的装置,如生产线、各种各样的即时食品等。美国有句名言:Procrastination is the thief of time.拖延就是偷到别人的时间。

  五、中西方时间观的融合与趋同现象

  上述中西方不同的时间观只是从总体上做一个大概的比较,并不是所有人的时间观都是如此,而且人们的时间观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交往的日益增多,这些无疑将会对各自的时间观产生微妙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新一代青年人的时间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时间观的影响,逐渐融合,出现了趋同现象。

  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时间价值观大大增强,时间紧缺意识不断增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习惯把时间量化,做事讲究效率,以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瞬息万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向后看或者后退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不断向前超越才有希望。现在很少有人再沉湎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自我陶醉之中;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已成为一种社会氛围。中国文化中的年龄、经验、师长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倚老卖老、排资论辈的做法逐渐被人嗤之以鼻。现在人们不仅重视一个人的资历和家庭背景,更看中他的实际行为。同时一些不符合时代的观念如“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人算不如天算”开始逐级退出历史舞台,而“移风易俗”、“勇于革新”、“把握机遇”、“与时俱进”的观念已蔚然成风,深入人心。总之,时不我待,人们在正视自己过去或辉煌或暗淡的历史的同时,都在赶着为未来制订各种计划与目标,并为之忙碌地工作着。

  时间是环境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不同的时间观念反映到跨文化交际中,必然引起人际交流的冲突与障碍。因此,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信仰及价值观念等,由此可以减少文化冲突,促进东西方人们更好地交流。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相关文章: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12-05

浅谈中西教育文化差异11-07

关于时间观念的名言10-31

美国留学花费的主要方面12-02

中西古典舞审美的差异04-08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的文化论文03-30

成本管理观念与成本控制探析08-11

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探析07-30

析中国哲学审视中西学术差异11-14

探析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异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