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论文

时间:2020-07-31 13:14:16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论文

  摘 要:从管理熵、管理耗散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指出内部审计减少管理熵,促使企业形成管理耗散结构;并从改革内部审计组织形式,转变内部审计职能,拓展内部审计服务领域,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论文

  关键词:管理熵;管理耗散;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施独立、客观的评价、保证和咨询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试从管理熵、管理耗散理论的视角对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进行分析;同时,借助管理熵,管理来耗散理论就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1 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理论

  1。1 熵与熵定律 熵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所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它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从平衡的角度来看,一个系统有两种状态,即平衡态与非平衡态。所谓平衡态就是指系统内没有温差的状态,这种状态里分子热运动达到最混乱的程度。系统运动的过程,总是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化。在此过程中,随着熵的不断增加,混乱度也不断增加,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直至达到平衡态,系统的熵最大、混乱度最大,整个系统也达到最无序的状态。正是由于熵的存在,热能才不可能全部用来做功。不能用来做功的热能,称为无用能,而熵就是无用能的度量。

  熵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被借用或者引用,引申出更为具体的含义。社会科学借用熵这个概念,用来表达人类社会的某些状态。在系统科学的领域里,熵又被借用并加以改造。在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有时候会发生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就会表现出功能上的一定程度的紊乱,导致有序性减弱,无序性增加,这种状态称为系统的熵值增加效应。熵值增加原理认为宇宙作为一个最大的系统,会自发地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化,从有序走向无序,直至最后走向死亡。与热力学截然不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却认为生物是从简单向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有序的进化过程。显然,这两种观点对宇宙和人类发展方向的看法是相互排斥的。1969年,前苏联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上述矛盾才得到了解决。

  1。2 耗散结构理论 在耗散结构理论的框架内,普利高津对宏观系统进行了分类,认为宏观系统包括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类型。其中开放系统又有热力学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等三种存在状态。开放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它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的交换物质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自组织现象,即会由无序到有序,由较低有序到较高有序。新的结构和新型的组织会自发地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称做“耗散结构”,这是一切生物和社会系统的共同特点。要形成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即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这样系统才能形成秩序,才能形成动态特征;二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如果系统不是开放而是孤立的,系统中物质的高能区总是要向低能区转化,一直转换到平衡态,此时系统的有序性也就转化为无序性了;三是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机制,非线性机制里事物的要素之间是立体网络形式相互作用,所有要素之间都有相互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平面式的个别因素之间发生联系。

  1。3 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理论 1997年任佩瑜[1]将熵的概念和原理引入到管理学中,创立了管理熵的概念、理论和数学模型,他认为管理熵是指企业系统在运动的一定时空中表示有序程度和能量状态的管理的绩能比值。任何一种管理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管理组织运动过程中,总呈现出管理作用的有效能量递减,而无效能量递增,这种现象称为管理效率递减规律。管理效率递减规律,证明了在封闭的条件下,企业最终将从有序到无序而走向衰亡。

  随后, 2001任佩瑜[2]又在耗散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的概念。管理耗散指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管理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发展大于无序度的发展,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就是管理耗散结构。根据管理耗散结构理论,说明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由无序向有序发展,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效率呈现出递增的规律。

  2 从管理熵、管理耗散理论视角看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 内部审计减少管理熵

  2。1。 1 内部审计的查错防弊作用 审计产生的动因是维系受托责任关系,内部审计当然也不例外。

  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查错防弊,而查错防弊本身就是减少企业的正熵。早期的内部审计把审计重点放在检查是否遵循会计制度与业务程序、验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发现欺诈舞弊行为等方面。内部审计的发展源于管理熵变的加剧。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上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表现为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经营者已经不可能对企业直接进行全面管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企业内部的错弊进行亲自查处。管理熵变定律在企业中的表现日益突出,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此时为了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就要求企业设立一个专门单设机构从事监管活动,现代内部审计便应运而生。内部审计与内部牵制制度相结合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第二阶段,它以会计事项为中心,检查企业制定的会计程序和制度是否得到遵循,审查差错和舞弊行为,对今后可能发生错误的会计事项采取预防措施。第三阶段的内部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内部审计。它以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检验和审查单位各项管理是否有效地发挥作用,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其审计内容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而且包括经营审计和合规审计。

  2。1。 2 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 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阶段被称之为“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内部审计的本质也在于减少管理熵。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是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来实现的。

  内部审计本身是企业里的一个专设机构和专门业务活动,它独立于企业里的其他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和措施,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此外,内部审计在企业里还具有一种隐性的“震慑作用”。[3]也就是说,由于企业里存在内部审计这样一个专设部门,大家都知道它的职责,不管它能不能发现企业里存在的问题,光是仅仅因为企业里有这样一个机构,就会给经理人员及其他员工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会自觉地产生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行为,从而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

  2。1。 3 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作用 企业经营风险是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利损失的因素,风险就是形成正熵,控制风险就是控制正熵的增加。现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日益增大,减少面临的风险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关键。内部审计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促进建立风险管理过程。

  通过内控制度的评价,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提请管理层关注风险,从而完善企业管理,转化负面风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企业是多个部门的集合,其中一点(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会传递到另一点(另一部门),最终会使整个面(企业整体)陷入困境甚至于瘫痪。[4]因此,对风险识别、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风险管理部门因其身份的局限,难以发现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业务部门也只是局限于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管理层的决策,更谈不上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管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其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相对超脱地获得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管理活动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向管理层提供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

  2。2 内部审计促使企业形成管理耗散结构

  2。2。 1 内部审计促使企业自组织 自组织概念是指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关性、协同性或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成为自组织结构。随着企业对内部审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和内部审计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同时为了控制和降低管理成本,内部审计开始转向控制自我评估(CSA),又称为自我审计、控制风险自我评价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内部审计技术和工具,它是由管理层或业务人员直接参与的,和内部审计人员合作评价控制系统有效性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控制自我评估可以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自发地改善实现业务目标的机制。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促进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协作,从而为自组织的演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5]2。2。 2 内部审计活动形成涨落作用 随机涨落是相对于系统平均状态的偏差波动,对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起着触发、催化作用。随机涨落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始诱因,是促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杠杆,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是通过随机涨落作用实现的。企业系统中的各要素时刻处于涨落或起伏的动态变化中,从而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发生质的变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态,形成耗散结构。因此,涨落是一种启动力,可以导致有序,也可能将企业带入到新的混乱状态。它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或组织内部单位进行的不断的、适当的、监督性的评价活动和针对结果的奖惩,就是系统外部的涨落作用。[5]它可以控制被审计单位的自发熵增,促使被审计单位进行自组织,从而形成耗散结构即工作的`有序化。

  3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3。1 改革内部审计组织形式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一般而言,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在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审计机构受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一种是受企业总裁或总经理领导。而我国由于制度背景和历史原因,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是隶属于企业的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在这种领导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也不能够得到正常发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隶属领导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进行改革。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比如在公司制企业中,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来直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在非公司制的企业中,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103第4期刘 博,等: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基于管理熵、管理耗散理论的视角理)来直接领导,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牲和权威性。[6]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科学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牲和权威性,使其在企业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转变内部审计职能,拓展内部审计服务领域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还停留在“查错防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审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上面,这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会有较大的提高,企业外部的制约机制也会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再加上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账面资料的错误将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如果还是简单的“查错防弊”,其职能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的转型势在必行,要转变原来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向确认和咨询的职能方向发展。

  3。3 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审计业务管理中,必须突出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地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所造成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既要全面控制整体审计质量,也要对具体的审计项目加强质量控制,要实行必要的职责分离,对主要审计环节的责任和目标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以后,还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确保各项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不走形式,真正落到实处。为此,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做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比如,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选聘上,应保证审计人员的素质,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职业道德方面,都要能够胜任审计项目的要求;在对业务项目的审计过程中,要实行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审计小组里有关人员各自要承担的责任;在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估上,要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来掌握审计项目的质量及审计项目为企业创造或增加的价值;从外,还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在执业中的各种不当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给予他们一定的惩处和警戒。

  只有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各项制度,才能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1.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2.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3.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与实践

4.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5.浅析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毕业论文

6.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重组中作用

7.浅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中的作用

8.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