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探讨

时间:2020-10-25 08:26:45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探讨

审计目的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任何类别审计的共同目的;而审计目标是审计目的的具体化;审计具体目标又是审计目标的具体化。但是,在有的审计教材中,却将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这两个概念混用,这不利于对审计理论进行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审计实务的操作。对此必须加以正确区分。

  一、审计目的

  审计目的是审计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起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所形成的委托、受托经济责任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委托、受托经济责任,还有委托、受托社会责任和委托、受托公共责任等多种责任形式,因此,审计的起源应概括为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由于委托方和受托方的利益有时不一致,委托方必然会对受托方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受托方也有必要说明自身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此时,最好的办法是由独立的第三者,即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受托方完成的受托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以监督、鉴证和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通过审计提高反映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资料的可信性。因此,审计的目的就是监督、鉴证和评价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通过审计适当提高反映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资料的可信性,这是任何类别审计的共同目的。

  二、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一般是指审计的总目标,它是审计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的是对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受托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那么,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就包括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和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不同的审计组织对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审查,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民间审计组织侧重于对受托人行为的合法性和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即进行会计报表审计(也称一般目的审计),同时还进行验资、工程预决算审计、离任审计等(也称特殊目的审计)。内部审计组织由于了解本单位的内部情况,并且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如外部审计,所以,侧重于对受托人行为的.合理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即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而国家审计机构由于兼具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双重特性,因此,其审计的内容既包括会计报表审计,也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由此可见,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当然,不同类别的审计,其审计目标也是不同的。以民间审计组织所进行的会计报表审计为例,它的审计目的是审计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审计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在一定期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而这些情况最终体现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所出具的会计报表上面。那么,只要对这些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就可以验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因此,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的审计就是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此时,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已经具体化为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这一审计的总体目标。可见,不同类别的审计,其具体的审计目的是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审计目的都可以具体化为不同的审计目标。因此说,审计目标是审计目的的具体体现,不同类别的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目标。这里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1)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进行的审计,本来就应包括对其会计处理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所进行的审计,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审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可以违背一贯性原则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公允的反映其实际情况。如果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发生了变化,就应当选用更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这种一贯性的例外事项是合理的,审计人员是认可的,可以发表肯定意见(或称无保留意见),只是应增加对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改变的原因和影响的充分说明。因此,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就不应包括对一贯性进行的审计,而只应表述为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