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时间:2022-07-28 09:05:12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精选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精选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精选15篇)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1

  摘要:教书五年了,总是有很多学生问我,生物学该怎么去学才能学好?面对这些问题,我只是从普通的学习方法中大概地给学生讲述了一下,但事实是应该指导学生怎样学习生物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本文就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去学提出了我的思考。

  关健词:生物学如何学理解

  曾经,在一次期未考完之后,我问学生:你们认为生物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普遍认为是文科,我说这就是成绩较低的症结了。正是因为很多学生把生物当作文科来学习,就像学政治、学历史一样的,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结果有的同学明明背过了,考试却 不能考出较好的成绩来。事实上,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属于理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像学数学一样的学习,数学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演算,不断的练习提高 能力,但生物学科不能这样学,它通常不需要计算,关键是形象思维、理解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才能真正变成你自己的知识,答题也就不会出错了。

  作为只有十二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往往滞后于记忆能力,即使记住了,由于理解不透,也会在考试紧张的情况下张冠李戴答错 题。有一位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这次考了90多分)考前的一天找我说:“老师,您再给我讲讲根尖,我怎么也不明白分生区和伸长区细胞的变化。”成绩优秀的 学生尚且如此,那学习一般的学生或者是更差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可见,对于理解能力尚不够完善的学生来说,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习的生物课就明显 成为他们的一大困难了。

  当然,很多学生在当时上课的时候往往是理解了,可过后不再巩固也就淡忘了,再重新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又感到似曾相识却不知道怎么下笔了或者混淆了,所以,要让学生既理解又记住。

  首先要理解,然后要有时间来记住并不断运用,就能够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了。但由于生物学科在初中属于“小科”,甚至相当多的人说是“副科”,也就不可能给这个学科很多的时间来加以巩固应用了,匆匆地赶完了进度再回头,当时理解过的知识因为忘却又变得不理解了。

  至此,我也就找到了一个提高生物成绩的绝妙办法:要么增加课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之后,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巩固练习,就像数学一 样,讲过一个定理,然后紧跟着若干的训练来巩固,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不能增加课时怎么办?那就是第二种方法——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题目来完成,并且 要检查,对于不能按时完成的要督促完成,经过每天的训练也能强化记忆。但这样问题又来了,生物学科的教师往往都担任着许多班级的课程,有的老师可能会担任 着七、八个班级的课程,那怎么能有那么多时间每天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要落实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由此审视我们的教材和 考试,就低年级的初中生来说,目前生物课本的要求和考试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们开设生物课、进行生物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多年的生物教学,让我感受最 深的是:初中生物对于学生来说是太难了。刚刚大学毕业时看看初中的课本是那么简单,简直就是小儿科,在教学中总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补充很多、扩展很多,结果 学生却难如老师意,但老师还常常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简单的知识都不会?我不是再三强调过了吗?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越是研究初中的学生和教学,越是感到初 中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远没有达到教材所期望的程度,考试的难度又超过了课本的难度 初中生物,结果就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知识了,这也许就是数年来 学生的生物成绩一直很低的原因所在。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2

  摘要:

  作者对生物教学改革中培养生物学习能力提出一些看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活教法,发展合作能力,重视实验、开展合作探究,创造和谐课堂,开展竞赛等方式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引导他们想学生物、乐学生物、会学生物,使他们早日步入正轨。

  关键词:

  生物教学;学生;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运用上过于注重科学性,专业性、规范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僵化,生物课讲得没有情趣,教学气氛沉闷。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的讲,学生被动的在听。这些方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妨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影响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标标准下,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势在必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1、少用死教法,多用活教法

  在生物学习中,只要我们合理的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深入体验情感,在生活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种子的萌发和芽的发育”这节时,让学生知道种子的萌发过程,是绿色开花植物生命的周期的开始。种子中不仅包括一个新植物的幼体,而且能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物质。在合适的环境下,种子就会萌发,开始植物的生活。在合适的季节,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最直观的土壤发芽法:选择一种常见的种子,有条件的可在室外避风、光照好的地方选定小块疏松的土地,如果没有,可以在教室选择合适的花盆。播下种子,盖上土,最后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待幼苗出土以后,可以观察记录种子数以及种子的生长到开花的整个过程情况。这些都是对课本知识的突破,实践过程中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的领会书本知识。学习的方式有好多种,所以学习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应该与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广阔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学生为主,发展合作能力

  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进而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生物基础知识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其实想一想,我们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生物?人类自从出现之后,就与各种生物打交道,在人类不断地研究、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中,诞生了生物学。生物对我们生活来说也很重要。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探究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七年级就会接触到一个探究实验“燃烧花生豆”实验,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计算能量、蛋白质和钙的摄入量。教师要讲清楚计算方法,然后将任务平均分配,分工合作。我们要切实做好这一实验,把合作探究思想深入学生心中。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实验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学习生物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主动和个性的一个过程。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活动,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变为可以探究的问题。就会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师生互动,创造和谐课堂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所以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在现在的课堂中也日益被重视。很多中学生都认为书本知识枯燥无味,学生学习起来毫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准备,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参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运动的基础”时,着重介绍骨骼适合于运动的特点,关节牢固又灵活的原因等。让学生了解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可以使肌肉发达,骨骼粗壮坚固。还可以增强关节的牢固性和柔韧性。让学生了解骨折的救护中,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主动来当实验者,学生躺在合适的位置,教师示范救护过程。教师准备绷带、夹板、棉花和纱布等。练习骨折的救护方法。让学生在充当被救护者的过程中了解掌握救护的要领。其它学生在老师示范与讲解中更能深刻的体会骨骼在运动中的重要性。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这样一来,课堂就气愤就比较活跃,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会自己带着兴趣主动去观察、记录。更为重要的是记忆也比较深刻。由于课堂内容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注重课堂的流程,有的注重课堂的组织等,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其中会有不同角色的扮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促进作用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体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和谐统一,形成了共振,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开展竞赛、公正评价

  初中学生正处于天真浪漫的年龄,很容易受到鼓励,团队精神也很强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合理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竞赛。竞赛的内容可以选择课后作业、成绩检测、或者课上回答问题。定期总结,进行小组排序,好的小组教师要进行及时的鼓励或者奖励。成绩差的小组给与适当惩罚。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学习,互相促进。教师注意在评价的时候要统一标准,体现公平严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状态。初中生物知识主要是基础知识,难度不是很大。通过互相学习,一定会取得良好的进步。

  5、结语

  总之,中学生新课标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发展能力为本,其实,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积累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科学的发展是十分广阔的,它会有一个极其美好的未来。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现在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要求我们教师要在上课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重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合作,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司淑娟.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李学臣.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科学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3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逐渐受到重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一个由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合作学习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展开中,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作用,而且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笔者将从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合作学习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应用意义等方面对合作学习视野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生物学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广为运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中小学尤其是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且在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提出,要求学校的教育改革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来完成[1]。在如此背景下,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也逐渐吸收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上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以及在教学质量的检测上,均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学习间竞争激烈的学生而言,并不知晓合作学习是何物,也不知晓为什么要合作学习、以及怎样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佳,且容易形成孤僻等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以引导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为主,为今后开展的生物学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生物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内容较为复杂和细小,对于刚接触到生物的初中学生而言,逻辑之间的构架不是很明确,且学生极易在学习中对细小的知识点遗忘,甚至是失去兴趣。合作学习讲究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对理论性知识的认知,例如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的小实验、小观察,均可以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讨来完成,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物学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将实际生活与之相结合,灌输、设置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展开的意义

  1、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生物学学科在自然学科的比重中占据着较大的地位,所以其内容较为广泛,甚至会涉及到更多细小的知识点,例如一个细胞的演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知识内容的丰富化发展的需要,一味的通过教科书对知识进行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降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很难做到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讨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参与,学生对通过自身动手得出的结论以及问题的发现,经调查分析,均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初中生物《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为例,熟记显微镜的构造以及使用的方法是其主要的学习目标,若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教科书上的图形来进行记忆,很难让学生在想象空间里对其形成认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学生对细胞之间的探讨、观察、互助记忆、互相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方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要求,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责任感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看重应试成果,而长期的应试影响下,学生之间除了激烈的竞争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极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失去合作的精神、意识,以及能力,长期以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如今的新课改推进下,应摒弃应试教育中的弊端,在教学上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2]。合作学习在教学开展中,予以每一位学生相应的学习探究责任,促使学生在责任感的推崇下更好的完成学习探究的目的,遵循“木桶原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达到学习共赢的效果,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和睦友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为例,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由小组之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的安排。先选取大家都感兴趣的生物,然后由小组中一至两位同学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切片、涂片、装片,再由其余的学生将显微镜进行调制以及准备记录观察的结果,最后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选取一位为代表进行小组讲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知识“共赢”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3、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竞争意识虽然必不可少,但是合作精神也不可或缺,竞争意识可以促进紧张氛围的形成,是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合作精神可以从更全面、多角度进行提升,从而促进自身综合性的提升,更有利于向前发展。在教育事业上同样如此,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必然存在,且从未间断,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上形成积极的主动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竞争,将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出现缺失,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于一个自私、缺乏合作、互助的位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从各个角度对学习予以补充,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补充之间、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交往、互助、倾听的方式对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完善。以《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为例,教师在讲解生物圈构造以及每一个圈的重要性、合作性的同时,可以将其与学生之间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学生之间的学习圈、学习过程的形成圈中入手,可以在直观化讲解课程的同时予以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促进,通过具体的分析“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其他生物组成部分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侧面督促学生。

  三、结语

  合作学习的效益不仅在经济市场上不断得到认可,而且在教育事业上同样广为实施,尤其是在类似于生物这样的学科,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且细小,更是需要合作学习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学习质量的理想化,同时促进学生责任感、互助精神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上更应该成为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敏芳.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14(09):137-137.

  [2]黄容.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讨[J].未来英才,2015(03):75-75.

  [3]李帮英.基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4(10):28-28.

  [4]呼延成哲.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191-191.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4

  现在的初中生正是处在青春期,对于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运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开设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写作能力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初中构建学习管理小组的措施

  在对小组成员进行分配的时候本着就近分组的原则,把前后两桌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这样分配的优点是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实验都有一个比较便利的条件,四人的合作小组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有效地满足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初目的,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学习小组起特色化的名字,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叫做“油菜花讨论小组”“扁豆小组”,通过起名字来促进小组之间互动交流和凝聚力的发展。老师要给各个小组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帮助各个小组整理他们的思路和想法,按照情况开展记录。

  二、小组学习取得的成效

  小组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合作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生物链这个环节的时候,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在电影《狼图腾》中,人类和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为什么人在拿黄羊的时候要给狼保留一部分,狼危害黄羊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不去打狼?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有效地对知识点深化和碰撞,学生在有困惑的地方就会马上翻阅书籍和查找资料,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就自己的困惑请教其他小组成员,大家就问题的提出不断地让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多样化思维推进中有效提升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开展进程中,如果没有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课堂教学就不是完善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全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在合作中学习讨论关系的建立,对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5

  【摘要】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学生学业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借鉴并发扬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创出自己的特色。运用正确思维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运用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关键词】素质;实践;转变;学习能力;培养;思维能力

  这几年,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学生学业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借鉴并发扬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创出自己的特色。

  1.运用正确思维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教学中组织和实施学生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学生认识的过程而不是认识的结果。布鲁纳认为:把一门学科交给一个人,不是要他把结果牢记心头,确切的说,是要交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中。教一门课,不是建立有关这门学科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使学生自己象数学家思考数学,史学家思考历史学那样,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赞可夫也十分强调掌握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展示思维的逻辑过程,让学生把握一个个逻辑点,体验思维过程,培养思维品质,这应该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应试教学以应试为目的,教师违心地和学生一起挣扎在题海中,教学当然重结果,轻过程,只重解题结果,不管分析、判断、概括等解题过程,不重视正确答案的导出过程。

  1.1对照、比较能力的培养;生物是进化、发展的,复杂、高级的结构是由低级、简单的形式发展而来的,完善的生命活动往往带有一些原始的痕迹,生物适应生存环境获得了性状差异。这些又决定了在认识生命时,常用对照比较的思维方法,以寻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昆虫和青蛙发育类型的比较;血浆、原尿、终尿的比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比较等等,在生物学中常用。

  1.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与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是运行方向相反,目的相同,“正、反、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中个别特性区分出来,通过去粗取精、抓住本质,找出事物的内在各要素。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特征组合成整体,使知识形成整体、系统化。如讲“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发表意见,他们会提出阳光、土壤的湿度、人们的干扰、空气等都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其实,说错无妨,往往错误的答案很有教育意义,通过分析错误的原因,把正确的明确下来,这个过程是过滤式的分析过程,通过分析过程淘汰无效的尝试,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出与鼠妇生活的有关因素,这就是分析。把几种与鼠妇生活有关的正确因素结合起来就是综合。

  1.3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抽象是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从其中的多种非本质特征中抽取出来。概括是把抽象的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抽象概括是以对照比较、分析综合为基础的高级思维方式,通过的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可以认识、掌握研究对象的规律性。生物教学具有直观性,学生容易在观察中产生具体形象思维,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应该注意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和动态课件,加以启发诱导,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具体、表象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本质的、整体的认识。

  1.4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方式,通过判断推理,可以运用自己已知的概念和规律去预测尚未认识的事物,在教学中应善于用关系推理方法教学,精讲精练,让学生在推理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如讲完种子萌发的条件后,提出:“有些植物的种子已经同时具备了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却没有立即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通过判断、推理,使之获得认识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1.5迁移思维能力的培养;迁移思维是从已知的知识中,抽取有关原理,去加强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方法。由于整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各类不同事物间有着统一性,运用迁移思维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既可以表现在学科内,也可以表现在学科间。如讲眼的视觉形成联系到物理学中双凸透镜成像原理,讲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联系到仿生学的应用。总之,迁移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诱导、启发、点拨,仅凭学生自然的迁移,往往是不够的,但要注意迁移一定要建立在对知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以免盲目的生拉硬扯,甚至扭曲知识。

  2.运用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近年的教改中,比较注意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通过介绍重大科学发现、发展和技术方法的关系,介绍科学家的试验方法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起到了诱导、启迪作用。如果不向学生介绍,而只是简单地将光合作用的结果告诉学生,他们对科学家几百年的艰辛探索难以体验,对光合作用的研究方法无从了解,尤其对其中体现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和科学是一个开放体系,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的科学本质更是无法理解。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中要十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科学的方法论因素,因势利导,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探索,主动发现,掌握有关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思维的全过程和探索科学奥秘的艰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归纳出科学方法的研究过程:发现事实→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形成定律。

  总之,在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能驾驭知识,独立的认识世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索兴趣,爱护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6

  【摘要】兴趣是动机产生的根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发、提高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的直观性、实验性、趣味性、走出课堂、形象性、实用性和科技成果等几方面举例阐述,促进学习兴趣的产生。

  【关键词】初中生物;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最活跃的成分,它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心理倾向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并表现出一种好学精神。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制约,生物课在初中往往成为“副科”,多数学生既不重视,又不感兴趣,严重地制约了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能为高中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突出的摆在每个生物教师面前,笔者近年来,在这一方面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里略谈几点体会。

  1.直观教学,调动兴趣

  生物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为了提高其直观性,可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和实验模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花的结构》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桃花结构”图,认识了桃花中的雄蕊、雌蕊的结构,再利于“桃花模型”让学生分别将雄蕊的花药、花丝和雌蕊的柱头、花柱、子房等拆下来观察,使学生对花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学生在“看、听、说、做”中轻松学到知识。讲《心脏结构》一节时,则采用图文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不仅让学生指着图说出心脏的结构以及结构的名称,而且还让学生拆装心脏模型,并说出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此外,“膝跳反射”和狗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实验,均可通过演示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掌握。

  2.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学习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亲自实验的能力,以便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第一册“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时,我就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轻松愉快。此外,在“蚕豆发芽实验”中,学生发现伸长区长得最快;在“家鱼解剖实验”中,学生发现了鲫鱼浮沉的秘密。在“二氧化碳检测实验”中学生发现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这些实验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趣味问题,引发兴趣

  趣味问题,能为学生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也能为学生创造兴趣。比如在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提问:植物的“根、茎、叶、花”的任何一部分,经过组织培养均可以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这叫植物的全能性,那么,人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是否也能在营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人体呢?那么孙吾空“拔毛成兵”是否也能实现?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此外象“鸭嘴兽”为什么是卵生?“鲸鱼和蝙蝠”为什么是哺乳动物?有机物从何而来?蜜蜂怎样采蜜?杂交水稻为何能增产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激发了学生钻研教材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使“生物课”不断产生新意,觉得越学越有学头,越学越有劲。

  4.走出课堂,强化兴趣

  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创设情境,不断创造激发兴趣的条件,才能使学生有持久的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我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生物。如在学习“被子植物”一节时,要制作植物标本,我就先在课堂上讲清采集植物标本的方法:草本和木本分别怎样采集,注意什么等,然后将学生带出课堂,指导他们按要求分别采集,这样,学生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在采集制作中,学生认真细致,制定的“蒲公英”和“槐树”标本规范,质量高,在“生态与环境”一节中,我将学生带出课堂,认识了什么是“生物因素”,什么是“非生物因素”以及二者的关系;认识了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食物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从大自然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5.形象教学,培养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内容往往要借助形象思维,借助想象,才能使学生弄懂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在教学《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时,为了形象地说明光合作用的各个环节。我就将整个光合作用的产生比作一个工厂生产的过程:即把绿叶比作“工厂”,把绿叶素比作“车间”,把叶经体比作“机器”,把阳光比作是“动力”,把二氧化碳和水比作“原料”,其“产物”是有机物加氧,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了。在教学“血液循环”一节时,我将“肺部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毛细血管”比作是“车箱”,把氧气和二氧化碳比作是“货物”;在肺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细胞满载“二氧化碳”来到肺泡,把二氧化碳卸下,将氧气装上“火车”开始前进,将大量的氧气通过心脏这“中转站”,运到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将组织细胞需要的氧气卸下,又将其产生的大量废物——二氧化碳装上车,继续前进,再经过心脏这个“中转站”返回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分别完成了肺循环和体循环这两循环过程(这里强调这列“火车”是不能停的,即使到了车站也得缓缓前进)。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并且很快说出两个循环中气体和血液的变化和两个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6.加强生物实用知识的教学,提高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的教学,如人工呼吸法对病人的施救,眼耳的卫生保健,传染病如SARS的预防,积极参加锻炼对促进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等,此外,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工业和现代军事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器官移植、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水稻杂交、基因工程、生物卫生学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其它领域中的应用是多么的重要,要想成为一名健康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7.科技成果,发展兴趣

  利用生物方面的新成果,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新知识,介绍生物学的新动态,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向学生介绍克隆羊、克隆牛技术及其意义;介绍试管婴儿的成功及其影响;介绍人造蛋、人造肉技术;介绍我国人体基因工程组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即人体染色体密码的破译的意义。这些科学成果不仅使学生欢欣鼓舞,而且认真到生物学是一门前途无量的科学,更加发展了学生的兴趣。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大胆的探索,勇于改革,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大幅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7

  摘要:比较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初中生命科学部分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对国内教师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课程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呈现出“知识大爆炸”的状态。而且,自然科学知识向“精、专、深”方向发展。为了解决教学时间有限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和方针也进行了相应调整。2011年中国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美国的国家研究理事会(NRC:NationalResearchCouncil)也开发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在2013年发布了《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The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2011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注重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概念教学为基础,倡导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美国2013年颁布的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以注重核心概念的学习三个维度的学生发展: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学科交叉概念。这三个方面贯穿整个K-12教育即中小学教育的过程。将《下一代美国科学标准》的生物科学部分与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均简称为美国标准和中国标准)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对国内生物教师的初中生物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美生物标准之间的相同点

  1.强调概念教学美国标准提出了生物学的4个核心概念:从细胞到生命体;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生物与环境。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到高中,这4大核心生物概念始终贯穿生命科学的学习,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扩大。中国标准列出了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共十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在一级主题下面又有若干重要概念,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形成。初中生物学课标中总共列出了五十个重要概念。由于重视概念的学习,生物课本才能瘦身,做到“少而精”。2.注重知识结构的形成无论是美国标准还是中国标准所列出的生物学概念都不是孤立的、零碎的、片面的,而是生物学体系中一个个闪亮的珍珠。生物进化理论可以在分子生物学到细胞生物学乃至生态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在遗传学中体现。所以,无论是横向的各个学科分支之间,还是纵向的整个生命历史,进化理论是贯穿整个生命科学的主线。强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理解并建立相关的概念,建立宏观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是生命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3.注重实践活动美国标准提出了生命科学学习的三个维度的其中之一为工程和科学实践。中国标准提出倡导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仅仅学习了知识,更磨砺了意志,提高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实践活动是更高级的学习方式,不过这种学习方式所需的时间更多,所花的代价更大。

  二、中美生物标准之间的不同点

  1.美国标准更注重学科知识的连贯性美国科学标准是12年的一贯制连续的科学教育的通盘考虑,各个学科在中小幼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注意了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而中国课程标准的小学、初中、高中部分是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专家群开发的,难免在知识的衔接上、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地理在美国标准中一直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在中国高中阶段,地理成为文科综合中一门高考学科,到大学阶段又转为理科学科了。

  2.美国标准更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美国标准中将整个科学体系通盘考虑,并且提炼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概念。这些交叉概念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有所呈现,而且像因果关系、稳定与变化、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既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其他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

  3.美国标准引入了工程学实践美国标准不仅将“科学探究”改为“科学实践”,而且还引入了工程学实践的内容。科学实践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内容,探究可以是不涉及动手的过程,但是科学实践必须要动手操作。工程学实践更要动手操作完成不同程度的工程项目,并且整合了科学、数学、技术等学科,也就是STEM课程。“做中学”强调学以致用,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通过学习而解决。这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8

  一、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下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学生能够应对各种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是和素质教育向违背的。新课改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把教学的目标放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来。教师只有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转变,才会在行动上有所落实,在教学方法上才会有所创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才能够进行创新。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学生主动探索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消化和吸收。因此,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地位之上,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并经过共同的探讨得出问题的结论。当然,教师还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但是获得知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上都有所发展。

  二、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知识的讲授之后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这种枯燥的讲、练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初中生的需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不大,甚至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起到削弱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新课标下进行生物教学,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新时期的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要勇于创新,敢于改革。一切教学方法的采用要围绕学生进行选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新课改中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调动,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升了能力。在这样的探究获得当中,学生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宽松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引入现代教学技术进行生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生物的认识更加深刻。现代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自从出现以来就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生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种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种子植物的一生进行演示,从种子的萌芽、生长、直到它的开花和结果。在教师的演示过程当中,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过来,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会有所提高。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生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把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的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相关的选择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挖掘知识的深层次含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传染病和免疫》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当前的禽流感等进行讲解。在学习《人体的营养》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要从学生的饮食习惯入手,让他们懂得怎样才算是合理饮食。通过把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到了生物学习的乐趣,并且会主动把所学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从根本上进行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理化空间。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9

  摘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加强生物学探究实验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探究实践活动素材,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实践活动,既能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外探究实践;调查活动;选题;可操作性

  一、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的选题

  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的选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验设备条件等,还要考虑学生是否有完成该课题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理想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选题是参考其他版本的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相关科学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拓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还易于实施。例如,学生完成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后,参考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有关内容,开展“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课外探究活动。首先,展示韭菜和韭黄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韭菜和韭黄是同一种植物,由于栽培条件不同,韭菜的叶片中没有叶绿素,则为韭黄,学生由此提出“光照会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形成吗?”并作出假设。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指导学生根据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提示,选用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光照对叶绿素形成的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促进学生理解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参考不同版本的初中生物学教材开展课外探究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全省统一中考模式下对不同版本教材的了解,使得学生理解初中生物学学习要求,拓宽生物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学生认同与形成生物学思想。

  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提供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在科学上早有定论,但通过探究性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体验和领悟生物学思想以及生物学研究方法。因此开展课外探究实践活动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提高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实验”要求从菜青虫卵开始隔离饲养,观察和检验菜青虫是否一出生就取食十字花科植物,以此说明菜青虫喜欢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本能,增强探究可信度。然而人工条件下饲养成活菜青虫有难度,需要为菜青虫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生活条件,还要有足够的菜青虫数量,这样实验结果才有说服力。为此,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用家蚕替代菜青虫为研究对象,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探究家蚕的取食行为,得出“蚕吃桑叶是一种先天性行为”的结论,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与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外调查活动的组织

  生物学课外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有关生物学技术,了解家乡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生物学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课外调查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课外探究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开展“调查校园植物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调查方法。结合有关“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的小组调查公园生态环境,有的小组调查居民小区绿化带生态环境,有的小组调查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为什么叫红树林?红树林为什么能生活在海水中?带着一系列问题,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有关文献查阅,确立了“调查红树林的适应性”的课题。通过实地调查和学习,学生得出:红树林具有胎生、泌盐、气根等生理现象或形态结构,以此与其滩涂生活环境相适应。课外调查活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生物学视野,增强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的拓展

  科学探究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开展“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实验材料花生种子有的种皮有破损,有的子叶破开分为两半,当学生提出破损的种子能否萌发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学生提出要开展课外探究破损种子能否萌发的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去掉一片子叶或切去一半子叶的花生不仅能萌发,而且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与正常的花生生长相差无几。又如学生学习了“树怕剥皮不怕空心”的生物学原理后,一位学生发现学校操场边却有一棵高大的、脱完树皮的桉树,当学生求问答案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得出答案。这位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的查阅,撰写了一篇“探究脱皮桉树的秘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他在文章中写道:“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我们不仅知道了桉树脱皮的秘密,而且增强了探索生物世界的好奇心,体会了探索生物世界的快乐和成就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与求知的精神。总之,结合生物学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在知识方面,不仅促进学生建立、理解生物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在生活、生产领域的运用,应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能力方面,能够使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具,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与思维品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廖云娣.加强实验注重实践[J].生物学教学,2011(2).

  [2]张文华.创新与实践活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沈伟云.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课外拓展探究[J].生物学通报,2016(4).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10

  摘要: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感知生物学事实,体验科学实验,训练操作技能的学习机会,但是现实的实验教学常常面临着以讲代做、做而不思等困惑。因此,实验教学需要不止于按部就班的模仿,追求实验的探索和自主设计;不止于观察,追求讨论、分析、交流、表达;不止于实验本身,追求实验的拓展和迁移。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教学;价值追求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通过生物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感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为建构概念提供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一般范式,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同时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困惑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解剖、探究、验证等多种形式探索生命世界,因此,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乐于动手,专注实验。但是,实验教学也面临一些尴尬,如做完实验,上完课,学生仍然不能正确表达生物学概念;反复强调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但仍然能看到学生错误的操作频繁出现;甚至有些教师以讲代做,做而不思……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反思

  (一)体现生物学学科性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实验,就没有生物科学的今天。因此,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性质。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直观观察中感受生命现象的神奇,体会生命世界的美妙,因此,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实验操作和探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训练学生生物学技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实验操作技能的强化,也能够在做中学、做中思,提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要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实验教学通过方案的设计、假设的验证等过程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演绎、逆向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态度。

  (五)帮助学生建构

  生物学概念《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后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强调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构,而实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学实验首先能帮助学生感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情境,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再次,给学生提供迁移概念的机会,拓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价值探索

  (一)不止于按部就班的模仿,追求实验的探索

  和自主设计生物学实验教学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学生正确的模仿,或是按照教材、教师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看似完美的重复操作。这样按部就班的实验操作看似学生操作规范,实验结果准确、现象明显,但缺少了实验探究的价值。学生的实验探究虽然是对科学探究的一种再现,但是学生实验的本质是要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实验技能等,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仅仅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或是重复教材中的步骤,而是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实验、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中思、在做中学、在做中用。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验证实验,不一定非要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亦步亦趋地模仿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展示交流。可以进行一些调整,按照由“理性———感性———理性”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提出对实验本身的疑问或质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展示,重在交流和分析,并回馈到开始对实验本身的理性思考和质疑。这样学生就是带着疑问进行实验,并最终通过实验体验和理性思考,解决了自己思维的障碍。例如,“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是学生质疑最多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质疑“如果不进行暗处理会怎样”。在实验前学生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和困惑,有些可以通过讨论、阅读教材解决,有些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索(有些学生设计了不进行暗处理的对照实验)。经过理性探讨之后,学生再进行实验就会带着思考、带着理解、带着期待,实验结束后再进行交流分析就会更深入。

  (二)不止于观察,追求讨论、分析、交流、表达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措施。但是,观察是对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这些事实性的感性认识是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建构概念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决不能止于观察,而是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隐含的一些规律、概念等。例如,“观察小鱼尾鳍”的实验,不仅是让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不同的血管,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观察和讨论。初次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血管并交流血管的概念,即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二次观察,让学生自主寻找血管间的差异,感知不同血管之间在颜色、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粗细等方面的差异;第三次观察,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如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交流中学生会发现血流速度(快慢是相对的)、粗细(同一类血管也有粗细的区别)、颜色、弯直等都不能作为判断依据,而血流方向似乎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但是看不到小鱼心脏的前提下如何判断血流方向又是一个问题,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思而未果、急于突破障碍之时;第四次观察,理解不同血管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度观察,即让学生联系血液循环思考如何寻找参照来判断血流方向,经过深入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发现毛细血管是一个突破点,动脉内的血液流向毛细血管分支,静脉内的血液是毛细血管分支流向静脉。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析、释疑,不但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概念,也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不止于实验本身,追求实验的拓展、迁移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生物实验中的一些方法、技能、模式都可以进行迁移,例如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实验设计的一些思维方法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生活中其他问题的思考。例如,“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制作酸奶”等实验在课堂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将实验拓展迁移到生活中,尝试发豆芽、做酸奶、做泡菜,大胆地改进设计并实施。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11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主线。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生物学无不彰显着新课程理念。但初中生在校时间有限,学习任务重,生物学教师想利用每周2—3课时,完成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在时间上是不够的,实验质量、效果也成问题。有些教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来代替“做实验”,学生看实验、听实验、背实验,这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理念。笔者尝试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生物学的家庭小实验。

  生物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小科目,但是由于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所以生物学的实验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神秘。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教师,应该切实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受益者。为了缓解时间紧与实验多之间的矛盾,笔者尝试生物学实验家庭化。家庭化小实验,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探索、归纳知识。这样逐步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的良好习惯。现在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生物学家庭小实验。

  一、生物学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生物学家庭小实验的组织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

  (2)生物学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3)生物学家庭小实验有利于课堂实验教学的有利拓展;

  (4)生物学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5)生物学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生物学家庭小实验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做枯燥无味的书面作业为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同时还能增进家庭各成员间的感情。

  对于一些在生物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家庭小实验能够为他们提供亲自动手实验、自觉进行探究、发展创新的机会,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科学方面的需求,引发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生物学家庭小实验的材料、仪器

  实验材料和仪器准备都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动手改造,从生活用品及生活垃圾中收集用来代替实验材料,既培养学生环保节约的习惯,也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由此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生物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生物学教育,培养学生喜爱生物学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生物学素养。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家庭中简易材料,例如:塑料袋(无色、黑色),纸杯、矿泉水瓶、蔬菜、水果、种子、餐盘、脸盆、罐头瓶、吸管等等。

  三、生物学家庭小实验分类

  教师可以根据实验课题的类型和特点,将实验进行分类,便于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1)探究型家庭小实验

  探究型家庭小实验研究范围广,原理比较简单,材料易取,安全可靠,实验过程简单清晰,效果明显。例如:①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学生可以从家里找到花生种子,取大小相似的花生种子30粒,平均分配到两个铺有湿巾纸的餐盘A和B上, A罩上透明塑料袋, B罩上黑色塑料袋(塑料袋上均扎有相同数量的小孔,便于气体进入),将A和B都放到阳台上,观察现象。②探究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将新鲜的黄瓜洗净切块平均放入A和B盘中,A盘不做任何处理,B盘中撒上一定量的食盐,半小时后看A和B盘中黄瓜的变化,得出植物细胞失水的原理。再将家里放了一两天的萎c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半小时看青菜叶的变化,得出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

  (2)模拟型家庭小实验

  模拟型家庭小实验可通过类比法来设计。很多微观现象与宏观现象都有相似性。例如:学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师可让学生回家打一个生鸡蛋,看卵黄膜(卵黄膜类比细胞膜),再用筷子将卵黄膜戳破,看到卵黄流出,可以此推断出细胞膜的作用。

  (3)应用型家庭小实验

  很多的家庭喜欢养花,但住在城区的家庭若用普通的土壤栽培花草,家里会有泥土,不干净,所以学生就可以在家配置植物无土栽培培养液,用培养液来养花。无土栽培培养液需要多种无机盐,这需要家长协助购买。无土栽培,用适当的方法将幼苗固定在瓶内,使幼苗的根浸入培养液,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注意通气,花草若能受到精心照料,可以生长得很好。另外可设对照组,把配置的培养液换成等量的蒸馏水,其他条件一致,看植物长势。由此实验不仅能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还可以有个绿色美观的家,一举两得。

  (4)趣味型家庭小实验

  在八年级上册中讲解《种子的结构》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在家里泡一天,第二天带到课堂上观察。学生带来了多种植物种子,因为带的是自己喜欢的种子,所以特有兴致学习本节内容,很容易观察出自己选择的种子子叶的数目,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和联系。学生会将所学到的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西瓜子、板栗、苹果、杏等等属于哪一类?

  探究水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 含量。原理:高锰酸钾会与维生素C起化学反应,变成极浅颜色的物质;再逐滴滴入高锰酸钾溶液,直至溶液颜色变成褐紫色,且较长时间不再退去。维生素C含量越高,高锰酸钾溶液的滴数就越多。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测定出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这个实验中的高锰酸钾溶液需要家长购置,果蔬的汁液需要家长帮忙用压榨机压榨。这个实验可以说是探究、应用、趣味合为一体的实验。因为探究的过程很有趣,学生轻松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探究出所选果蔬的维生素C的含量高低,这又将对今后的饮食有应用性的指导意义。

  总之,在教学中实施家庭小实验,可以补充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家庭小实验的地位将日趋上升,它将与实验室的实验一起书写生物学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1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使学生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则必须落实到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当中。

  而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向学生渗透生物新课程标准下体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知识性和思想性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只有重视了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完成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身处农村,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教师,怎样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完成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教师必须明确生物新课标所体现的基本观点

  比如在讲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时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即细胞、组织、系统、生物体,而细胞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所构成的。在讲述“消化和吸收”时,小肠的长度可达成 5-6m,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并且在小肠的内表面还有许多环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这种结构可以使小肠的吸收面积达到200㎡以上。这种结构使得小肠成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并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讲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比如竹节虫的体形与竹枝非常相似,称为拟态,这能有效的躲避敌害,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充分阐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当然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体现的基本观点还有许多,如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等。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校本身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生对基本观点的理解,完成了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后,教师的重点转移到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对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这直接体现了新课改的意图和新课标的贯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是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农村的初中学生居住地分散,所接受的小学教育层次不一,理解接受能力差距较大,并且大都没有学过自然、地理等科目,对生物学的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介绍。另外,农村中学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严重落后,如没有学生住宿楼,没有多媒体教室,连幻灯机都是破烂不堪等。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学生每天走很长时间的路到校上课,没有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知识的理解将局限于理论……这一切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但农村中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居住于大自然中,每天都与各种生物打交道,对生物有熟悉感,对各种生物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也为乡村教师的生物学教学奠定了基础。作为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师怎样面对这些不利条件和有利因素,让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落到实处 ,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2.1构建和谐的生物学教学课堂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明知学习十分重要,但却不愿意进入学习状态,不愿去接受学习任务;强迫其学习,又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要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必须要求教师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充满情趣和欢乐,荡漾着问题和好奇,洋溢着诗意和鼓舞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会收起到双赢的效果。这种环境中充满了民主、平等、宽松、宽容、赏识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大胆的自主讨论、合作交流。教师要保持快乐的精神面貌,促使学生学习,从而能亲师、乐学。求知需求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离不开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讲到种子植物时,可以引用这样一则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听了这则谜语,再联系到种子的结构,很轻易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再进行追问:“麻屋子”指什么?“红帐子”指什么?“白胖子”指什么?它们合起来叫什么?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并对生物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2.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当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后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做的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主地动脑筋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掌握生物学规律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血液”这一节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将血细胞的三种成分比喻为“搬运工”、“修补匠”、“英勇的战士”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中传授了知识。

  2.3利用学生熟悉生物的优势,强化其亲身体验,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够做的探究活动,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探究影响鼠妇生物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代用品,这样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2.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因此采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生从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和导航员。按照这种师生组合,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探究的实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人的瞳孔大小的变化”、“测定反应速度”等。当然,除了探究式教学法外,还有其他教学方法:如例证法、类比法、角色扮演法等。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只要坚持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好新课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重视学生兴趣和思想观、价值观的培养,就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13

  一、概念感知:通过直观教学丰富学生内心的直观表象

  初中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还比较薄弱,很多看似平常的生物学知识、经验还有所欠缺。显然,为初中生的生物学概念学习提供适当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的自觉性、持续性、稳定性都在不断进步。在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提供实物、教具、动画、视频、直观的语言等与生物学概念密切相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先对概念进行感知。例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等重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仔细观察,为概念的深入理解做好准备。通过感性、形象、具体、生动的学习,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难度。同时,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的持久性不断增强,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也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二、概念理解: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探究式教学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既要能在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学习背景和兴趣所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能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等方面与将要学习的概念之间的差距,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适宜的探究课题,并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探究活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对初中生而言,该概念的抽象性使该概念具有较大的难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该概念的要求已有所降低,没有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提出过度要求,仅仅要求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等。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展示了马铃薯、番薯、山药等多种含有淀粉的块茎或块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感性认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进行启发引导,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达到“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同时,这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打下伏笔。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探究式教学,使探究教学更加有效,也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对概念的主动构建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大脑中的前概念可能存在错误、偏差和缺失,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纠偏,防止对新概念的形成产生阻碍。

  三、概念内化:概念图策略提升学生认知方式

  随着学生在生物学知识上的丰富,在学生大脑中的生物学概念数量迅速增长。虽然,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的深入影响,及学生自身的认知心理的发展,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发展迅速,但是学生大脑中的生物学概念急需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内化。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过的概念,启发学生学习新概念,可起到新旧知识相互融合的作用,使原有概念得到充实,使新概念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知深加工才能进一步内化。概念图策略应用于生物概念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整理一张“概念地图”,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进行“生物的无性生殖”授课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建立生殖、无性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并内化的过程。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一方面,通过多种举措帮助学生最终完成对生物学概念的感知、理解、内化;另一方面,通过基于初中生认知发展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也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得到有序、有效、快速的发展。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14

  [论文关键词]生物学 激发 学习兴趣 高效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学相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河南省中招改革10多年来,生物学不作为考试科目,最多占几分的实验加试,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失去了外在动力。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很多,处境很尴尬,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在此形势下,要想使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生物学技能,为国家未来储备更多的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潜在人才,笔者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进行了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课堂教学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用丰富、前沿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且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求知欲。基于上述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时刻关注、搜集有关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开辟前沿科学板块,每节课用几分钟向学生介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方向、动态和成果。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向学生介绍艾滋病、非典等传染病传播特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生物知识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教师也可在课前有计划地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由学生发布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互动交流,学以致用,把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处理得有声有色,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又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知道,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学相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广大教师不断摸索,学校也多次组织教师到洋思、永威、杜郎口等学校参观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广大教师所采纳,一改新课改前千篇一律的“满堂灌”。现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内容图文并貌,言简意赅,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开放式的章节,如果老师一味去讲,索然无味,效果无疑大打折扣。这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其在老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明显体现,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等,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则标志着教育的现代化。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兴趣容易转移。而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生物学教材,虽知识难度较前已大为降低,但一些基本的知识,如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视觉、听觉的形成,反射弧支配反射活动的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以及新增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对初中生而言,单凭老师语言讲解和平面挂图、绘图的配合,还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将现代媒体中的录像、电影、投影与传统媒体中的挂图、模型等教具等有机结合起来辅助生物学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进行中,清晰的、可操纵的画面播放,使教学重、难点深入浅出,轻松突破;教学结束时,教学内容的提炼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优化组合,视听感官多重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知识才会升华。基于学科特点,我们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把实践带进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问题的提出、假设到方案设计、验证再到得出结论,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使课堂教学在和谐、高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思维活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如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也是国家级科研课题《盆景花卉的栽培与生物学教学》,组织各班学生,积极准备花盆、土壤、种子、工具等物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学生亲自动手配土、选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保护幼苗,热情很高,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绿化、美化了教室,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品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把竞争引入课堂,从教材的挖掘使用到鼓励学生参与,环环渗透竞争意识,时时激发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竞争中追求新知、学会合作、展现个性、提高能力。如我们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和全国的“禁塑令”等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调查了我校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意识现状,让学生组织材料,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座,并写出了优秀的学生论文。这些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学生评价方式的滞后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忙忙碌碌进行了一学期的探究性学习,最后还是凭一份以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为主的试卷来判定学生成绩的优劣,考非所学,极大挫伤了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积极性。我校生物学教研组经过长时间地讨论和酝酿,综合考虑八年级学生和教学阶段的特点,决定在八年级进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尝试。

  新的学生评价方案采用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各占50分(比例可视情况调整)。平时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开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或完成情况,教师把每节课设为一定分数(如10分),视具体表现给不同的班级、小组不同的系数,组长做好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论功行赏”再分配得分,报老师处记录,学期结束算出各学生累计得分,最后按比例换算成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要以激励为主,如学生撰写生物小论文获奖,制作精致的生物标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均可额外加分奖励;多关注学生参与过程,结果其次,各班各组得分差距尽量不要太大。期末评价由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笔试部分为若干分基础知识题,多份试卷随机抽取,考察教材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部分与中招实验加试内容基本相同,可根据八年级教学特点,每一步骤分数加以适当调整,也设置若干分,考察平时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两项总分再按比例换算成期末成绩。最后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即本学期生物学的最终成绩。

  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学生解除了考非所学的后顾之忧,新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得以顺利贯彻。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游弋”,知识和技能都明显提高。学生短期的应试需求得到满足,长期的发展要求也得到了锻炼,二者兼顾,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以学习兴趣为主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平台,打造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鸿亮.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生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评析.北京:开明出版社.

  [3]陕西师范大学.中学生物教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 篇15

  摘要:从中学生物基础知识教学、生物实验、生物兴趣小组的组织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思考。本文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为例,在情景创建,知识应用,实验创新等方面都做了尝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应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而义务教育阶段生物科学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和研究,认同生物学中的一般规律,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因此,生物学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本市使用的北师大版生物教科书在课程编排上更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中,七年级生物仅编排一个单元,即生物圈中的人,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本篇选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为研究对象,在生物教学与生活之间联系方面进行思考。

  1、注重基础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教师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能够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探究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例如,在《人类的食物》一节中,通过学生喜欢吃的草莓、面包、鸡翅等食物的照片,提出问题:人类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食物呢?在“皮肤和汗液分泌”部分,使用三组中老年人、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照片来提问:如何区分中老年人、年轻人和老年人?自然而然的引入皮肤的学习,再通过三种人皮肤的不同,讲解皮肤的结构和特点,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它,指导生活。在《人体免疫》一节中,提出问题:流感爆发期间,有的同学很容易被感染,而有的同学却不会被感染,这是为什么?一个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能否直接移植捐献者的肾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很感兴趣,但就提出问题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根据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参与到“为什么”和“如何应用”是如今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教育改革后应当积极推行的教育方式。

  2、生物实验与生活联系的创新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根据教材,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教师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仅仅是对已发现原理的验证,学生对实验结果早已清清楚楚,因此,学生对实验结果没有过多期待,整个实验环节变得枯燥乏味。而事实上,中学课本的生物学实验多数是教师可以在实验室或者室外带领学生实际体验,巧妙地设计和布置实验才能使学生对试验充满热情。例如,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体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的实验现象,还可以选取一定浓度的豆浆、牛奶和蛋白质粉溶液,通过观察颜色的深浅,感受不同物质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在观察加碘的淀粉溶液与维生素C呈现褪色反应实验中,可以改进实验方案,配置相同浓度的黄瓜汁,苹果汁,柠檬汁分别滴加等量相同浓度的加碘的淀粉溶液,观察溶液褪色时不同果汁的使用量,并探讨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食物中能量的释放》一节中,我们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可以取不同的食物烘干,用燃烧前的质量减去燃烧后的质量,计算每克食物可以使单位体积的水升高的温度,从而比较食物的热价。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由此,实验结果也由已知变为未知,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实验也可以应用于生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自主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等。

  3、兴趣小组活动中体验生物学的实用性

  兴趣小组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实践类活动与社会联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田的耕种,引导他们写生物日记,记录一些物候现象等。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可组织的活动有: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毛细血管的流动,利用仪器进行血压和脉搏的测量,血型鉴定,练习止血包扎等。课后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果教师能提出一些学生急需了解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关注。因此,在每次课堂结束时,都抛给学生一个生活小问题,让学生将生活与生物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节中,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视觉盲点?为什么有人看到的洋装是白金色,有些人看到的是蓝黑色?为什么演唱会的声音一定要大声?为什么音乐具有治愈的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培养学生无限的探究兴趣,是每位生物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娜.中学实验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2]刘艳红.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张玉兰.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探讨[J].教育探索,2008.

【浅谈初中生物学该如何学好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学生该如何学好地理06-17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的教育论文10-24

浅谈学好初中数学12-05

浅谈如何学好数学03-15

浅谈教你如何学好英语11-16

浅谈如何学好平面设计10-09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1500字09-06

浅谈如何教好初中数学论文06-18

如何学好初中物理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