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论文

时间:2022-11-03 10:02:08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管理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1

  摘要: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其在日新月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与成长的空间,保障企业经济价值的稳定持续的增长。然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建立的时间尚短,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立足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需求,对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并为其经济价值的增长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不断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优化和改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同企业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资产的融合,并坚持同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战略目标定位相统一,是企业应对当前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朝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方向稳步前进,经济的增长稳定性得到了更好的增强,经济增长更加有效益、讲质量、看持续。宏观经济的稳定给当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空间环境,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军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消费的需求从数量转向了对商品安全、质量和性价比的要求。然而当前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商品供应量规模虽然在持续增加,但依旧难以满足消费升级加快过程中个性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的倾向。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现状,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改革工作已经势在必行。20xx年,国家财政部等五个国家部委联合正式颁布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20xx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基本规范,不断推动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基本建立与完善。随着当前市场因素及其不确定性对企业发展影响的加深,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给企业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企业只有通过建立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在稳定中求发展实现企业追求自身经济价值最大化的经营活动目的。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组织形式陈旧

  虽然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科学内涵的认识,同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内控管理培训,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一旦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就会影响到内控管理的效果和刚性,失去了内控在企业各层级和部门之间的管理和牵制的作用。例如,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式形式,由企业管理者领导层级部门,再由层级部门的管理进行日常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但内部控制的实行需要加强企业中个人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企业陈旧的组织形式影响了企业内控责任的落实。

  2.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导致了内控缺陷扩大

  财务内控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账目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导致了企业账目、账表和账实之间偏差过大。同时,有的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上级单位的考察,人为性地调整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内容,甚至建立两套报账系统用于应对企业的纳税款项核算和银行贷款审查等。这种弄虚作假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处理手段使得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体系处于被架空的状态,人为性因素影响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依然居于首位,给企业财务资产安全和xx腐败滋生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3.企业内控监督及评价机制能力偏弱

  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机制较弱的现象。例如,作为企业内控监督主要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多为其下属职能部门之一,对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监督和遏制作用,导致了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得到正常的开展。同时,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企业更倾向于任命本部门领导,由企业一把手进行授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了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各方的利益牵制,其审计工作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削弱了企业内部审计在内控监督和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1.继续推进内部控制人文道德环境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市场的发展和国家规范化市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体系想要进一步完善,就赢在企业中建立相应的法制管理环境。因此,为了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在以往重视企业道德规范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之上,还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现代企业规范管理和法制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开展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互动活动、报告会和成立工作讨论小组等方式,建立现代企业依法规范管理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以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为出发点,督促企业成员自觉、自发地按照控制制度和规范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2.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完善

  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中的控制效果,优化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成为了企业管理改革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内控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关注企业中管理层和监督岗位的员工人数和专业素质两项达标。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应逐步推动自身的组织层级结构向着民主化、网络化和扁平化的形式转变,并对企业结构进行创新。既要强调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减少企业内部控制层级,让内控职责直接落实到企业岗位之上,又要加强企业个人、部门和管理层的合作,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保障性环节。在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为了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企业的决策计划进行执行并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合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成为了当前内部控制完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首先,企业需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投入,通过人才引入、培训课程的开展来优化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的结构,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其次,企业应将审计工作同内部控制管理的绩效管理联系起来,立足于基层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专项资金审计等,通过订立相关的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从而减少企业财务中徇私舞弊、违法贪墨的状况出现。四、结语多年以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也从完全的舶来品逐步转化为适应我国本土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需求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固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落实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企业目前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内控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管理与控制的目的,促进企业在现代经济形势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刚.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灵魂——从制度建设到道德与文化建设[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xx,(1):119-125.

  [2]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xx,(2):4-11,94.

  [3]王海兵,伍中信,李文君,等.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xx,(7):59-65.

企业管理论文2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就能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团存在的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文化的双重影响,论证建筑企业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期达到指导建筑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以及让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xx)09-0079-03

  1 前言

  建筑企业文化是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维持自身生存乃至繁荣昌盛的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之道、企业风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在企业管理中,只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才能用文化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凝炼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 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2.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2.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3 企业管理中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21世纪的前六年,是我国人世后与国际接轨、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湖南建工集团实现了自身的跳跃式发展,道家文化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彰显。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提出“全员入市”的经营理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在本世纪的头几年迅速崛起,并跻身于中国企业5∞强行列。

  3 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3.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3.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3.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的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3.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3.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3.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3.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3.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3.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

  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3.1.3.2 有利于推进员工个性的修炼

  道家文化主张师法自然、宁静尚柔,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体现在:强调修养人生,修炼个性。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但竞争规则有待进一步规范,在这种现实状态下,建筑从业人员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强修养,平衡心态,正确对待接揽业务中的成与败,以一种积极争取而顺乎自然的心境处理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类问题。自然,这对于在经营上处于优势的湖南建工集团的员工也不例外。

  3.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3.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3.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3.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

  4 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4.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4.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4.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4.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4.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4.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4.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4.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4.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员工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又孕育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坑蒙欺诈等现象。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在企业倡导见利思义的精神,以取得优良的管理效果。湖南建工集团把培育质量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质量目标管理,每搞完一项工程,通过不断总结、概括、宣传和推广,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质量文化,从而使整个集团出现了“大局稳定,效益回升,上下同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4.3.3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提高管理效益

  企业效益应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这是引导每一个企业沿着先进文化方向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航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既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又要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益。值得引起关注的是,我国建筑企业在国外的项目不断增多,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企业管理者要引导得力、措施得当、运用得法,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文化的融合,才能在企业管理中通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企业管理论文3

  一、产生原因

  1.1严峻的金融从业环境压力金融从业环境对银行有很多不利约束,国家颁布的多项金融法规大多是约束银行的,降低或限制银行的贷款条件,如取消了企业税前还贷条件,大大影响了企业还贷的速度。当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银行贷款成了救命草,企业本着只要能存活的态度,可是企业仅为当前的困难考虑,却不考虑还款的问题,这种道德风险使银行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害。

  1.2内部控制不足企业中道德风险行为产生归根结底是管理上的松懈多数企业会制定员工应遵守的规章制度,但是落实力度却没有保证。有的单位虽制定了监管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滞后,缺少相互监督。不能及时的控制道德风险,而对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放弃规章约束的企业,道德风险产生概率会大大的增加。

  1.3社会信用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完善的信用评价系统,可以很好的控制长期道德风险的发生。评价系统会记载个人行为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根据之前是否有不道德的行为来评价,一旦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这个系统会记载下来,重新评估个人或企业信用度,可见系统的有效发挥可以降低道德风险。

  二、道德风险防范对策

  2.1加强企业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1)完善信用制度提高企业道德水平。目前尚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来系统调整信用活动及其利益关系。当务之急要建立健全市场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可以借鉴西方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信用等级和评判标准,并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员;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具体评级数据,以及收集专门数据的机构,对市场上大部分公司的数据进行评估并公示出来;设立信用保护机构,建立专门保护信用数据的法律机构,对信用等级评估过程和数据收集过程进行保护和监督。(2)营造市场法制环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人本着挣一笔就撤的思想,破坏市场秩序,所以要保证竞争的合法有序性,必须要建立在有法可依的环境下,限制那些通过不法行为获利的行为,形成法制市场环境,保护市场秩序。

  2.2加强企业道德审计公司的道德审计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以公司的道德状况为审计对象。外部审计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组成的社会审计部门,由有实力的财团组成投资公司等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审查,并依据分析判断企业的道德情况,对得到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并公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会根据公布的信息制定相应的经济对策,确保投资收益最大化,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社会责任起到监督的作用。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按期进行内部道德检查,是为了让企业所有者了解企业的道德状况,以便建立道德风险约束机制,通过以评促建改善企业的现在的道德状况。企业道德审计与企业财务审计相似的地方很多,而道德审计也有多方面的考虑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考察企业面对经济问题所表现的态度,但是道德审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评判标准也不固定,如顾客的信任度、股东的信任度、同业间的竞争激烈度、社会认可度等来评估企业的道德水平。

  2.3调整财权配置正确界定财务主体。财务主体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具有独立的判断以及行动能力或拥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实体。第一,财务主体具有独立性,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独立的判断和行动能力,并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第二,财务主体具有经济性。财务主体的建立形式必须具有获取经济效益功能。不同的财务主体要区分开,否则容易产生连带效应。

  三、总结

  合理划分财权。若财权的配置过于集中,所有的决策都由一人完成,则易产生道德风险。将财权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每项权力都限制或制约着其他权力的行使,合理配置财权可提升企业的办事效率,通过监督机制使质量与效益结合起来。

  作者:李涛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企业管理论文4

  【摘要】社会的转型发展,为我国人民进行创业及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环境。要想促进劳动者创业,顺利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就需要制定宽松的创业政策,提高人们对创业的认识,促使其树立新的创业观念和就业理念;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使创业者能够完善自主创业体系,转变就业市场管理机制,实现就业市场的新突破。

  【关键词】就业 创业 经济转型

  随着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经济的转型发展,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想缓解就业的严峻形势,就必须把目光转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表现,是为社会服务的方式,要想真正实现创业梦想,需要创业者在智慧力量的基础上付出更多的汗水。创业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创业者也要意识到社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力,以社会为平台,积极地挖掘社会中的优势因素,使其为我所用,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大环境下开创属于自己的创业天空。社会各个层面,都要为创业青年提供稳定和谐的环境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引领创业者实现自己的创业梦。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主要元素都在进行多元化的调整和整合,这也为劳动者的创业提供了契机,为发挥劳动者的创业潜能创设了舞台。在社会大环境对创业者的足够支持下,要积极挖掘社会中的优势因素,发挥社会正能量,力争为劳动者创业建构最优化的社会氛围。

  经济新形势下劳动者创业的优势分析

  当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程度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都在优化和改善,这为我国劳动者进行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积极的环境。

  劳动者积极的创业热情,保证了创业的参与主体。虽然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纷纷建立,一些中小企业也不断成立,但是我国的人均企业数量还远远达不到世界平均值,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并不领先。企业数量太少,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业量。现在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的增加量赶不上每年就业人数的增加量,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就业越来越困难,社会稳定受到冲击。此种情况下,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计划如何创业,而不是去企业求职,虽然他们现在成立的公司企业规模大多比较小,但是他们有旺盛的精力与大胆的创新,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其中会出现上市公司、跨国企业。劳动者积极的创业热情,保证了创业的参与主体,带动了社会的创业热潮,这为我国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策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给劳动者创业契机。以前我国企业大多是粗放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重视企业的规模并逐年扩大,因此每年都能吸收一部分新劳动者的加入,而企业的发展也与劳动者密切相关。现在我国正在进行深层次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由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模式,企业的发展不再依靠规模的扩大,而是借助先进技术的力量来提升产业效益,这样很多企业需要的劳动者数量就不再增加甚至有所减少,社会剩余劳动力也就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维持社会的稳定,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与部门都出台了鼓励劳动者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劳动者创业,多地政府创办了创业基地,提供创业基金,为劳动者创业铺平道路,这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契机。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劳动者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了保障。首先,政府建立健全了关于劳动者创业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政策,发挥了经济市场中“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政府也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创设了一系列的保障体系,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劳动者的创业进程。其次,政府通过强大的媒体舆论平台,深入开展创业引导和加大舆论宣传,为劳动者建构了平等而宽松的创业环境,给予了创业者积极的精神支撑,同时也增强了劳动者创业的自信。再次,政府建立了创业指导援助站。劳动者在创业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疑惑,政府通过建立创业指导援助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实施多层面的实践经验交流和科技合作,搭建了政府、社会、企业与劳动者相的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政策经验的相互交流,也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全面创业指导服务。

  逐步健全的经济体制,稳定经济环境,为创业提供经济前提。创业是经济体制转型的衍生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环节。创业为经济的再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经济体制也相应地不断健全和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经济环境,稳定了经济秩序,构建了和谐的经济氛围,这些有利环境对我国人民进行创业起到了积极作用。经济环境是创业的指南针,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和谐的经济氛围不仅有助于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反过来也能实现经济的再次飞跃性发展,有助于人们将自己的高科技知识转换为经济成果,有利于创新经济发展形式,实现经济结构的再升级,进而推进全民经济的新发展。

  新形势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路径探索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为劳动者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保障。首先,制定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法律和政策。政府要发挥经济市场中“看得见的手”,通过宏观调控调整市场结构,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创设一系列的保障体系,给予政策优惠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引领劳动者积极创业、正确创业和科学创业。其次,深入开展创业引导和加大舆论宣传。创业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一种知识和勇气的融合。对于社会来说,创业能够减缓就业压力,而对于创业者自身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一种自我探索,更是一种自我挑战,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舆论压力,接受不同社会声音的洗礼,因此深入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强调创业的积极效应,为其创业之路保驾护航。劳动者创业初期,在缺乏资金和场地等客观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缺乏创业经验和市场意识,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政府要通过舆论的力量,为创业者建构平等而宽松的创业环境,给予创业者最大的精神支撑,传递精神正能量。再次,创建政府管理下的就业创业指导站。搭建政府、企业和社会与青年相互沟通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政策经验的相互交流。指导站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实施多层面的实践经验交流和科技合作,为劳动者提供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全面创业指导服务。

  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激活中小企业就业增长活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者就业的正常与否,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大大减少社会的就业岗位,加大劳动者就业的压力,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创业热情,创业浪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解决我国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占据了众多劳动者,工业产业领域的劳动者次之,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劳动者数量明显不足,这与世界劳动者数量在这三个领域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业产业还没有完全机械化,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农业上的工作完全靠劳动者人力完成,因此,加大农业产业领域的机械化程度,加强工业产业领域的技术含量,重点开展第三产业的创业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就业岗位,并且带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选择服务业作为创业的主要领域,一是服务领域的创业难度较小,新创业者容易创业成功,二是服务领域吸收劳动者就业的弹性较大,通过服务业领域的大量创业,能够促使劳动者数量快速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以及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此外,服务业新创业的公司企业规模比较小,但是具有很大的就业增长活力,能使就业人数迅速增加。

  充分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增强经济市场意识,加大对产业、信息和技术环境的认识。劳动者创业倾向于寻求与自己的技术特长相吻合的领域,而忽视对经济市场的整体把握,尤其缺乏明确的市场意识,不了解市场观念对创业的重要性,意识的淡薄让劳动者在创业期间遭遇很大的损失。经济市场包括市场信息、产业环境和技术力量等元素,而劳动者对市场的消费目标、运作机制和营销路径等各方面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劳动者创业就要不断地增强且深化经济市场意识,树立市场观念,重视经济的指南针效应。加大对经济产业环境的了解,准确定位创业的产业环境,借助经济学知识和自身的特长分析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产业。此外,信息对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来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尽可能多地掌握市场信息,能够为创业的成功增大砝码。同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真理,也是劳动者创业的关键。创业者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深化技术学习,增大自身的技术含量。总之,劳动者在创业的道路上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秉承先进的市场意识,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了解市场产业、信息和技术等,从而为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

  把握经济转型契机,深入了解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创业方向。经济转型是社会结构调整的外在表现,意味着社会要引进先进的经济理念,调整产业形式,重组市场结构比例。对于劳动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经济转型主要表现在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环保价值和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都会是经济市场中的重头戏。劳动者应敏锐地嗅到这一市场机遇,抓住这次难得的创业机会,并不断去分析经济转型下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契机,提升创业技术力量和扩大信息来源渠道,力争在创业市场上占据技术和信息的优势。我国的经济步伐逐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更是惊人,速度背后必定有人们的辛苦和智慧,劳动者是社会建设者中的主要力量,在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人力财富资源。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也有责任为劳动者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为他们创设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给他们架构最完善的环境设施,为他们的成功铺好道路。

  推进融资扶持,使其发展为创业和就业的支撑力量。创业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是经济市场再续辉煌的重要支撑力。创业虽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就业效果,但是它毕竟属于一种风险投资,需要创业者仔细斟酌和考量市场环境,更需要创业者想方设法积攒创业资金,开拓融资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服务意识正在增强,既然创业是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政府就应该积极地参与与调控,尽最大可能扶持创业的发展,进而真正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政府可以协调各个财政部门,引导银行和社区服务部为创业者提供大额度的贷款,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小额贷款机制,同时简化小额贷款流程,创新高效的贷款模式,扩大贷款范围,为创业者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为了降低融资的风险和提升融资的效率,银行等部门可以主动建立审查机制,对创业项目和新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还能够解决创业的融资问题。此外,银行等部门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创业跟踪服务,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进行多次创业基金支持,提供更加优惠的资金政策,帮助创业项目做大做强,进而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根本目的,打造就业市场的新景象。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企业积极融入到创业过程中,促使多种资本企业灵活地参与到创业市场中,极大丰富创业的融资渠道,进而有效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建构覆盖面广的创业保障体系,完善创业发展机制。创业保障体系是创业顺利开展的基础,覆盖面广的保障措施更是创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能够有效确保创业和就业目标的实现。十七大也指出要加快落实城乡建设,尤其是社会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广义上的创业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社会创业保险、社会创业救助措施、社会创业福利等,并强调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和养老为重点内容,以商业创业保险为补充内容。青年创业存在很大的风险,很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力,因为很多家人和社会上的人认为创业是不务正业和好高骛远的表现,很容易陷入泥潭,甚至牵连家人,而完善的创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创业者摆脱创业失败带来的担忧,也给家人和社会吃下定心丸,不必担心破产或者其他的创业风险,这样就能给予创业者最大的扶持和鼓励。创业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方面就是创业需要发展健全的创业机制,良好的机制是创业正常开展的保障,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有强大的创业团队支撑,在创业过程中又需要制定正确规范的创业计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要实现管理和财务等多环节的正常运行,因此健全的创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创业机制能够为创业者保驾护航,及时解决现实的困难,创设优化的环境,促使创业者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创业中,为实现创业者的创业之梦奠定基础。

  结语

  创业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是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要想真正实现创业梦想,需要创业者在智慧力量的基础上付出更多的汗水。成功的创业并不单是物质和财富上的收获,而是物质领域和精神层面的双丰收。创业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创业者也要意识到社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力,以社会为平台,积极地挖掘社会中的优势因素,使其为我所用,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大环境下开创属于自己的创业天空。社会各个层面,从治安环境、经济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到心理层面都要为创业青年提供稳定和谐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引领创业者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此外,创业也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是降低就业风险的主要措施,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是和谐社会建构的捷径,是创业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要想顺利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就需要制定宽松的积极的创业政策,提高人们对创业的认识,促使其树立新的创业观念和就业理念,依靠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使创业者能够完善自主创业体系,转变就业市场管理机制,实现就业市场的新突破。

企业管理论文5

  【摘要】

  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提升企业管理者决策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已成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艺术和决策水平,对决策主体、决策思维、决策程序、决策成本、决策手段进行创新,从而正确引导领导活动顺利进行,促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企业;管理决策;艺术;创新

  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决策是现代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更是一门艺术,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不仅要遵从管理决策的科学规律,更要对决策方法进行创造性运用,将其转化为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决策能力,使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思维全局化、决策成本精细化、决策环节程序化、决策手段定量化,有效实施决策艺术,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目的性及管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适应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企业管理决策艺术的内涵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由此可见,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决策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企业管理决策在广义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决策系统的管理水平,而狭义上主要指企业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从各种方案中做出的科学决定,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做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决策艺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学识、智慧、经验及个人风格的综合体现,更是其凭借深厚的决策理论、丰富的决策经验在管理决策活动中,对决策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企业管理决策艺术贯彻于企业全部管理活动中,是领导者表现出的艺术化的领导方法,所产生的影响深刻而长远。其内容主要包括:把握企业决策环境、对象、条件、方向、目标的战略决策艺术;处理企业员工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人际关系决策艺术;选择时机、随机决断的战术决策艺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决策艺术;适度与换位思考决策艺术等。

  二、企业管理决策艺术的特点

  企业管理决策艺术是管理者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色彩,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比,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随机性。企业管理决策受到企业管理环境复杂性的影响,随着企业管理目标、管理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经验性。决策是需要经过领导者对偶发状况的艺术化处理而最终做出的决定,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个人决断,更源于企业管理者的经验、原则和阅历。第三,多样性。企业管理决策艺术贯穿企业决策全过程,在决策层次上,有宏观、微观、战略、战术、一般、特殊之分,而在决策程序上,也分为信息收集艺术,目标设置艺术,方案设计艺术,方案优化艺术既执行反馈艺术等,但大多受到情景和管理者素质影响,呈现出多样性。第四,创造性。创造作为企业管理决策艺术核心,是决策活动的最优化状态,要求企业决策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依据决策客体,采用创新思维,凝练为科学的领导方法,突出领导者决策的创造性与权变性。

  三、企业管理决策艺术的创新与实践

  (一)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虽然是企业管理者重要的职能,但是由于受到企业管理者自身知识水平较低、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决策艺术运用过程中往往会过于主观,因此要想发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管理者不能单纯依靠自身经验、学识,而要使决策主体多元化,通过博采众议、集思广益,发挥其整体功能,丰富决策信息来源渠道,为决策艺术的运用提供丰富的理性思维和不同的信息资源。首先,管理者树立民主意识,切忌独断专行。尽管决策活动是企业管理者重要职能,但是其作为高级思维活动,对管理者综合素质具有较高要求,如管理者过于独断专行,不仅会导致决策过于武断,而且会对企业管理活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民主意识,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风格,使领导者的见解和群众的智慧有机融合,博采众议弥补自身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其次,决策主体团队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分工日益复杂,企业生产方式也逐渐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及市场发展带来的庞大信息数量让企业管理者很难独立完成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归纳、利用等活动。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最大程度扩大管理决策主体结构,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中层管理者、营销人员等企业活动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决策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团体的作用。最后,决策主体外向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具有广博性、多结构性,企业与社会之间相互交叉影响。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行业协会、专业化组织、政府机构、高校等外界资源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将行业专家、业界精英等社会力量引入决策团队中,认真汲取多方实据,提高外界对企业决策的扶持力度,共同制定出指导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科学决策。

  (二)决策思维全局化。决策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创造性的决策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作为领导者,应该学会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各种关系,系统而全面地制定决策。所谓决策思维全局化,就是企业管理决策符合整体利益的原则,对决策活动反复考量、比较、思考,选择最优化方案,将企业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综合考虑在内。首先,“大小兼顾”。决策在大方面要考虑企业全局、系统和整体,而在小方面要考虑企业特定机构、局部及个体利益。企业管理决策者要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将企业纳入全行业、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去进行对比把握,凸显决策艺术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其次,“长短兼顾”。决策活动中,要考虑长期发展目标与利益,将决策视作动态发展过程,而短期方面,要注重短期效益目标和短期利益。科学决策要做出动态的长短兼顾的系统性思考。将决策活动、决策领域向远延伸,认识和把握长远未来。第三,决策思维要“正负兼顾”。一方面要看到企业决策系统积极一面,在正确信息中确定决策目标与途径,另一方面要发现企业决策系统中不利因素,进而针对问题寻找适当对策,通过权衡利弊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第四,“内外兼顾”。21世纪管理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所谓内外兼顾就是企业要形成开放性决策系统,将企业决策和外部环境、内部企业环境进行整合,不但要考虑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生产结构、经营方式、人员构成等因素,还要考虑宏观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竞争环境,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稳定和谐的一致性和对外部市场竞争持续不断地适应性的创新型决策,才能促进企业获得有利地位,长远发展。

  (三)决策成本精细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市场周期都被极大缩短,导致企业运营节奏较快,决策上低成本和执行上高成本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使决策成本精细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建立成本核算和考核机制。管理决策活动中,企业管理决策者要根据具体战略,提前制定成本考核机制,对成本进行管理。成本核算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收集、方案制定成本、人员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及时间成本等,同时对具体成本进行量化规定和考核,将成本定性向成本定量核算转化。第二、将有限的能量用在决策上。随着企业管理变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化,牵扯的因素越来越多,把有限的能量用在决策上,考虑周详、调研充分、计划精确,才能真正解决高成本、高难度执行的问题。第三、决策活动要“分工、分权、分责”。工业化时代,企业生产力日益提高,专业分工不断细化导致职能专业化与管理权力的日益分散,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从决策成本方面考虑,在管理中开展分工、分权、分责活动,在战略高度对重要问题,进行组织、计划、协调管理,而决策执行中的具体事宜则下放到中层管理人员去具体承担负责,更有利于用有限的精力做出科学的决策。

  (四)决策环节程序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能够为企业决策活动的开展提供完整的思路和步骤,对于保证决策活动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努力把握行政决策的重要环节,不断创新管理决策的程序,才能有效实施决策艺术。可以将企业管理决策程序划分为以下内容:首先,确定决策目标,进行信息收集。企业管理决策时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实施,管理者在发现发展机遇或问题后,必须要先确定决策活动的目标,既:企业发展总体要求和效益目标。在决策目标确定后,企业决策者要建立专门负责团队,通过不同渠道和手段,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并开展调研工作。第二,检验决策数据,确定决策方案。企业决策者可以通过企业经营情况与信息资料对比及资料关联性分析对所收集信息进行针对性检验,确定收集资料对企业决定的价值,并根据资料价值分析决策目标需求,提出可选择性决策方案。第三,决策方案综合考量,确定最优方案。决策方案评价与选择是企业管理决策艺术实现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对不同决策实施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与选择,以寻找到最具可行性和针对性方案。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方案招标、专家评议等措施,对不同方案进行科学分析,为最终决策效果的发挥奠定基础。第四,决策方案完善、实施。企业决策活动关系其未来经营管理质量,因此在确定执行方案后,企业管理者切忌操之过急,而要试点尝试或试探性执行,“以点带面”,先在特定范围内执行,对原方案进行修正与完善,根据修订结果全面展开,在企业内全范围推广。最后,检查追踪,建立反馈机制。决策实施方案的开展执行并不是决策活动的终结,企业管理者还必须要对决策活动进行检测跟踪,并最大程度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调整决实施手段。成立专门调查机构或组织,对市场反应进行调研,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需要领导及时调整决策,适应发展需要,勇于开拓创新,优化决策过程,保持决策的连贯性。

  (五)决策手段定量化。当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学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应用逐渐拓宽,使决策的定量分析成为现实可能,使领导者能够掌握准确的数据与信息,把握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及时地对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当前企业管理决策者必须从经验决策转到科学决策上来,充分认知定量的概念,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将移动终端、传感设备、统计数据及交易数据等资源,通过定量分析提供的大最数据,切实把决策对象的变化规律控制在科学预测的范围之内。一方面,企业管理决策者要树立信息化思维,在决策活动中,管理者必须重视网络技术在数据收集、分析的作用,为决策活动作正确判断提供可靠依据和支持。同时决策者要运用信息数据驱动决策,以海量数据逐渐代替管理者主观经验判断,把握决策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提高决策科学性。另一方面,构建现代信息平台,提高内部员工数据利用率。决策者可以通过构建现代信息平台优化决策相关信息渠道,减少决策信息收集成本、决策监督管理成本,让决策程序得以简化,最大程度减少因信息传输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和延迟,进而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继伟.行政领导的决策艺术[J].延边党校学报,20xx(2).

  [2]王宏.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创新[J].内蒙古水利,20xx(06).

企业管理论文6

  摘要:现代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管理会计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已经得到了企业内部的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

  目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想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二者有机、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推动现代企业地稳定发展。

  一、企业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分析

  1.基础相同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较为关键的报告会计之一[1],成为了现代会计的重要分支,将会计学与管理学充分结合在一起,是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中,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就在于更好地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内部控制是指在结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整和约束的系统,其核心职能就在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工作行为,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因此,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产生的基础就在于充分结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

  2.目标一致

  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对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以及评价,是一种规范性的管理活动,着重强调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环节,保证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与合理。而内部控制要求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到监控体系的建设中,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企业财务报告做出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的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在战略目标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二者都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服务者,旨在通过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3.相互影响

  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要得益于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的共同参与。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大都是围绕预测、决策以及考核而展开的,内部控制是集企业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以及绩效考评控制等方面于一身的综合模式[2],涉及到企业管理运营的全过程。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之间在服务内容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关联,共同致力于企业稳定发展的建设中。

  二、内控建设对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要素分析

  1.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要想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必须要不断贯彻落实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运作流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依托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目标

  (1)提升管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准确合理的管理会计数据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的发展现状,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最公正客观的参考依据。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明确企业权责关系,管理会计资料受到了相应的限制[3],进而避免了企业不法行为的发生。(2)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有效防止财产物资被损坏现象,严厉打击公款挪用和贪赃受贿现象。

  三、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建议

  1.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促进管理会计的稳定发展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有效协调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企业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已经成为了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重要制定性保障。因此,企业要想有效提升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制定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部门要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激发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到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去。同时,将内控制度融入进财务体系中,为企业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执行氛围,确保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

  2.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应对机制,避免管理会计经营风险的发生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推动力下,出现了大量新的经济行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来分析,企业在风险识别时经常会出现失误,难以预测潜在风险。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变化情况,要善于预测企业在会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安排专业人士来负责风险识别作业机制的业务活动,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评估和预测,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动情况,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内控制度的调节、控制以及反馈等功能,确保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管理会计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内控制度和管理会计协同效应的良好发挥。

  3.将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由于受到现代企业各种机制的影响,内控制度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以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分支,要将二者充分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想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要从管理会计的实施与控制开始进行,完善会计相应的法律政策。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确立,符合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战略,增强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财务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企业财务制度更具清晰度、透明度。

  4.加强平衡计分卡和责任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1)管理会计在不断创新中获得了长远发展和进步,推动了平衡计分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创新等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构成内容[4],使组织经营战略得到了有效的制约与平衡,可以更好地应用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充分反映出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设立责任中心、建立跟踪记录系统以及进行反馈控制等是其重要的体现,通过不断贯彻落实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来确保经营目标的统一。现阶段,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大都建立在管理层,其管理者和相关审计人员要全面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内控体系很难有效预防重大风险的发生,仅仅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影响着团队整体效果的发挥。而责任会计通过权责统一的责任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原内控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在内部控制中,可以通过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来确定合理的职务分工,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和流程,促进企业权责关系的统一性、一致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体系相结合,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雅琴,高北宁.基于“互联网+”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20xx,(9):34-35,40.

  [2]郑兰庆.地方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xx,(15):211.

  [3]邵爱钧.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外资,20xx,(15):267-268.

  [4]李敏峰.如何在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xx,(11):169-170.

企业管理论文7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心理契约概念,在介绍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为线索表明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积极作用,及共建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文化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Argyria等人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构成员工和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Schein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即“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最早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本文中,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人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

  一、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突出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事管理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这两类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刚性管理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存在,正是在理性推动下,人类在近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人的世界观。但是也正因为理性的局限性,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非理性存在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应。

  人类的理性追求和非理性追求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中表现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前者以生产为中心,本质是理性的,后者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情感的。以理性为主导的刚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置于与机器设备同样的地位,贬低人性。柔性管理正是为了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一致的,即通过柔性管理手段同样达到刚性管理或甚至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标。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方占有资本与劳动工具,因此可以支配雇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情况不同了,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像“盟约关系”。因此心理契约的特征更被看重: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正是为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凝聚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作用。

  (二)所处环境的变化:员工流动从静态到动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打破了对工作单位转换的限制,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论感觉如何也要坚持到退休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感觉合适就留,感觉不合适就走,员工和企业有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硬性的管理制度和有形合同以外,还要有更多无形的东西需要表现出来,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性格、态度等,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中。

  如果管理不规范,对员工工作和成长环境缺少考虑,或虽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人性,仅靠待遇,仅靠正式合同,还不能做到长久留住有用人才,被吸引来的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找不到感觉,体现不出个人价值,或看不到希望,或得不到尊重,也会“另谋高就”。

  心理契约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能力的较量,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人才机制的较量,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实力的较量。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彼此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既要注重有形合同的管理,更要注重无形合同——心理契约的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心理契约的兑现具有积极影响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Shore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因此,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雇员与组织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组织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

  二是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以组织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来衡量自己对待组织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员工会将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责任进行权衡,并根据权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是可使员工对发生在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三、发挥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减少人力资源风险,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构建和维护心理契约。

  组织是员工的活动蓝图,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员工来提供特定的活动,这种蓝图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组织的第一个、也许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招聘员工,怎么按照组织需求去培训员工,怎么对员工加以激励来诱导组织期望的行为绩效等一系列活动。

  (一)在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信息以构建牢固的心理契约

  招聘过程是员工与企业的初次接触,也是构建心理契约的重要过程。企业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向应聘者介绍本企业的相关情况,就会使应聘者对企业和职位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应聘者成为正式员工对企业情况有所了解后,就会感知到心理契约与现实的不一致,产生心理落差,严重时就会导致破坏契约。那么,真实地向应聘者提供有关信息就成为构建牢固心理契约的基础。招聘人员应向应聘者客观介绍组织发展现状、劳务合同的主要内容、员工的职位和职责等,让员工对企业和所要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估价,降低期望与现实的冲击,从而提高工作忠诚度,降低主动离职意愿。

  另一方面,个人也不能为了获得职位歪曲、编造个人信息,否则,会造成动机和态度与组织要求相隔甚远、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碰撞。结果是员工匆忙到岗后,理想与现实产生了落差,个体本性与组织精神不符合,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给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对应聘者职业生涯带来挫折,自然就无法达成组织与个体之间的默契与和谐,更谈不上心理契约的建立。

  (二)在工作调整阶段修正和维护

  心理契约预防危机的产生。当员工处于进入企业和达到正常工作状态之间的调整过程中,开始进入企业时的兴奋、幻想、热情都会慢慢淡化,此时员工会对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面对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是应该有所准备的。企业可以让一个与新员工职位有关的中间层员工参加面试小组,由他和新员工通过谈判、协商形成更为具体的心理契约。有这样一位对新员工负责的中间层员工的加入,可以及时修正和维护心理契约,使形成的心理契约更加明确合理,从而缩短员工的适应阶段,使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三)在正常工作阶段加强双方沟通促进心理契约明晰化

  员工与企业对心理契约的认定都是建立在各自的主观感知上,那么就会发生当企业认为已经兑现了所有的承诺,但员工却觉得企业在某些方面食言了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双方对契约的理解不一致。所以企业应该向员工提供更多的与企业的沟通机会。

  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的期望和企业存在的问题,听取员工的改善意见;另一方面,员工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企业根据双方的期望与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提供承诺方案,可使员工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使组织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融洽的关系。

  (四)建立培训与开发体系来发展心理企业内容

  由于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环境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虚拟企业、战略兼并重组等组织变革,使得员工与企业传统缔结的长期固定的忠诚和努力工作可换取回报的模式正逐渐被以职业适应力为核心的新型工作模式所取代。那么,在工作调整阶段以及正式工作阶段,企业都应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开发人力资源,这是发展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心理契约的关键。

  建立企业培训体系,首先要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为基准,以形成全员学习型文化、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的。实施中应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管理层次人员,采用适合的培训方法,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课程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环节的控制,形成符合员工和企业双方需要的提高工作满意度、成就感和忠诚度的心理契约新内容。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实现心理契约的保障

  激励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寻求工作满意感这种需要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如生存需要等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加以满足。员工通过签订雇佣合同,可以获得金钱,用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然而,在雇佣合同这类正式契约中,很少涉及与较高层次的满足有关的内容。而只有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并最大可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这种满足是心理契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如果对员工的需要、目标、兴趣、职业生涯期望、工作价值观等无动于衷,眼光仅仅停留于员工个人激励方面,或者说仅仅注视企业的条件和习惯做法,自然无法取得恰当的激励效果。在激励机制的构成上,企业应多设计满足心理较高层次需求的方法,如: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提倡参与式管理,满足员工心理上被认可信任的需要;设计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把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忠诚度,降低离职意愿;考虑实行自助餐福利计划,满足不同员工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等。

  (六)共建企业心理契约型的人力资源文化

  “心理契约”的无形约定能使企业内员工之间在动态的条件下能不断的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个人价值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公司文化。也就是说,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了企业自主的学习与成长,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因此,有意识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公司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员工虽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更重要又存在着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

  从现代意义上讲,企业是经营管理、员工生活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考虑企业经济利益,而不管员工的成长,那只会是短命的企业,其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优秀的员工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作业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的实现,在于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文化作为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健康向上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

  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代理,企业家能实现他们的预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

  否则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的。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给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设良好的氛围、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

  因此,这种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换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

企业管理论文8

  两年半优秀而充实的硕士学习即将结束。在沈阳航空公司空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里,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大学毕业后,我仍然希望在企业管理方面得到更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这条学习道路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我在这里的学习和经历将使我受益终生。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刘辉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对我的学习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使我的学术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在课程设计、实地研究、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的每一步,我都得到耐心的解释。已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研究的每一步都带有导师的印记。我的导师也为我赢得了很多学习机会,比如参加第三届东北亚国际物流大会,成为中国团队的发言人。这个宝贵的机会锻炼了我的独立性、培养了我的严谨性、导师的渊博知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无私奉献。这是我学习的永恒模式。

  其次,我要衷心感谢沈阳航空公司空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所有老师,他们在我研究生期间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无论是对硕士课程的解释还是课堂外知识的拓展,都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使我能够更系统地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对论文的开题和期中答辩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了论文研究的完善和深化。

  感谢孙尧尧、杨蒙娜、杜明明等同学帮助收集和整理问卷中的数据。特别感谢刘华英、牛玉萍、何故和所有研究生在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程序方面的帮助。一起学习的经历也是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我感谢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给了我克服挫折的信心。他们分享了我的快乐和忧虑。他们无私的关怀是我前进道路上最大的动力。毕业实际上是新的起点和人生的开始。我将用感激和不懈的努力回报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我要再次向我的亲戚、老师、朋友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在我上学的路上关心并帮助了我。

企业管理论文9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1.企业内部实际需求,推动企业管理朝着创新方向发展。

  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根本原因有两点。首先,员工自身的心理活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实际需求分为十个层次,想要适应第一层次,就必须有大量的物质来对其进行满足。因此,生理上的需求、社会交往关系的需求、对于安全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所产生对物质上的欲望、精神上的满足是没有期限的,这也就成为人们追求创新的原因,用来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推动力。其次,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人作为创新的主体,对于成功的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都增强了创新主体对创新的意识和冲动。

  2.企业管理标准逐渐提升,推动了企业管理的创新。

  首先,企业想要提升自身企业实力,就要使用全新的战略管理方针。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形式的创新,是以市场主导和有利于企业发展方向上的管理作为基础,同时,这也是一种面向企业未来发展的管理手段。企业应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人才战略、管理创新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等一系列职能战略。其次,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秉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又很好的结合了知识经济,根据知识经济的形态特点进行创新。

  3.社会经济文化进展,推动企业创新管理建设。

  跟着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脚步,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喜好、行为模式、社会群体,都在随着文化发展而变化,所以,根据这些行为的实际要求,社会组织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这些变化。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都有着直接影响,面对这些变化和要求企业就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也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

  现代企业想要有更好的企业收益,就一定要完善企业管理措施,在管理措施上进行创新。因此,企业效益不仅要在管理体制上得到保证,而且必须要保持创新状态,确保企业管理可以不断地创新。只有勇于创新,真正把管理创新落到实处的企业,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力不再由企业生产物品数量的多少而决定,而是要通过实现科技手段、管理手段、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只有在创新的道路上,企业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从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确保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因为,企业规模或者是市场规模增长到一定高度后,都会受到增长有限性的影响,企业发展不能只注重量的变化,而忽略了质的变化,所以,企业良好的发展不光是指企业规模的扩大,也是指企业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寻求更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2.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资源矛盾问题越发明显。现如今,不仅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还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实际中去,充分利用相对短缺的资源,满足企业管理需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使用科学手段,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使企业得到创新和发展。然而,企业管理不是单一、独立的,它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进程中,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详细的计划、组织、领导的创新,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合理化配置,推动企业良性发展。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企业使用的技术手段和相关方面创新作为基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要通过企业创新管理而实现的。

  三、企业创新管理对企业良性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作用。

  首先,企业创新管理能够提升企业队伍的凝聚力,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必须要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向心力,可以让员工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同时,它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有企业都会把自身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的指引,企业文化形成的环境氛围以及实际价值导向,能够充分激发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主动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文化也具备了一定的约束力,员工在规章制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秉承企业文化来作为服务企业的依据。企业文化还有效推动员工对于自我的认识,帮助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创新管理的主体,所经营的项目也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服务,并且还要让企业员工树立起为企业未来发展谋求创新的意识,让员工思想和企业思想统一,使员工自身价值得到认可,激发员工潜能,更好的服务企业。所以,企业只有真正的尊重员工,真正为员工着想,才能获得员工的信任。因此,企业就要通过企业文化的推行和实施,实现内部竞争公平以及人力资源合理化配置等方面的创新管理,真正做到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责任和技能与薪资报酬相协调。

  2.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职能不仅是组织企业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生产经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维护,并且其中还囊括了对生态生产力合理的组织,以及维护好相应的生产关系。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史已经有上百年的时间,在维护生产关系和组织生产力方面,已经做的相当完善,但是,怎样对企业生产力进行配置,保证经济生产正常运行,以及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非常少。想要进一步维护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必须学会处理企业自身和员工的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从而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力组织方面,企业要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策略,合理使用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并且还要确保生产力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所以,企业管理创新要始终贯穿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

  四、结语

  总而言之,管理是人有意识的借助管理手段,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管理收到的效果就是管理创新的体现。面对新环境、新背景给企业带来的新挑战,企业只有通过管理上的创新,创造出企业新的社会价值,才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步,保证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竞争中谋求发展。

企业管理论文10

  1.企业管理创新的理念提出

  企业管理创新的理念的提出是经济发展产物,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企业的管理者为主体,革新其管理职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可协调性。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导向,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无法满足企业制度化、日常化的需求,创新企业管理的概念随之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企业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效益和社会责任。

  2.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管理创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主要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下,这一目标更加明确,因此企业要侧重于消费者需求的研究,调整企业的管理理念,迎合消费市场的变化,改变粗放化的生产和经营理念;②经营战略的创新,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市场更趋于激烈,为了应对同行之间的竞争,企业要保证其战略决策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决策管理要求管理者具备敏感的市场把握能力,在危机中寻求商机,在发展中防控危机;③组织结构的管理创新,良好的组织结构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因此组织结构的管理创新要实现集权和分权的结合,减少层级机构设置,采用高效的扁平化结构流程,提高市场的可控性;④业务管理创新,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业务类型,并结合经营战略对业务管理创新工作进行补充和更新。

  3.当前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1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创新要形成高层管理者带动,下级员工全面参与的管理创新格局,这就要求整个企业都具备先进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但是当前部分企业的创新主体缺乏灵敏的市场把握能力,尤其是对于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局限于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摆脱原有的管理工作理念,从而不能提出先进的创新操作方案。再者企业内部创新主体不受到企业的重视,其创新策略的推行不能形成良好的执行力,创新空间狭窄,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理念不能畅通执行,从而造成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力低下。

  3.2管理创新工作环境不佳

  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需要良好的保障体系以及轻松的创新空间,但是原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则严重束缚了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从而造成了企业创新热情不足,人们往往只局限于个人工作中,跳不出陈旧管理制度的思维局限性。再者部分企业也开展了相应的管理创新工作,但是没有紧随着提出相应的操作流程和执行规章,管理创新工作的执行力度不足,同时企业内部存在着人情关系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了管理创新工作的成效性。

  3.3管理主体的创新目标不明确

  管理创新要有的放矢,才能实现设定的管理创新目标,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主体和客体明确创新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凸显目标,从而理清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向。但是部分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领导,再加上企业内部和外部咨询工作有限,从而造成管理创新工作漫无目的,缺乏自主的目标设计能力,影响了管理创新工作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4.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相关思考

  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要求企业改变经营策略,创新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打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最终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吻合,从而避免企业陷入到经营危机中,保证自身的竞争实力。

  4.1强化企业制度创新

  强化企业制度创新工作要逐步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实行产权分明的企业制度,逐步分散企业的产权结构,使企业股东的权利形成相互制衡的权利机构,从而解放更多的产权主体,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再者在管理创新工作中把握工作重点和要点,为企业内部人才提供良好的氛围,并完善人才的任用和晋升机制,打破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强化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4.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公司法人联结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经理、监督者监事等相互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法人治理结构能否完善的关键在于产权结构是否合理,因此要逐步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机构的决策前瞻性。再者要建设强有力的管理层,高层领导是企业前进的导向,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上限,同时一个不具备前瞻性的领导阶层是无法带领企业走向壮大,因此市场经济下要重点强化管理层的建设,保证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4.3增加管理组织的工作弹性

  通常而言,企业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两种,柔性结构灵活性更强,其制定的管理创新策略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对企业职工的控制程度适中,从而营造了灵活的工作环境,为管理创新提供保障,虽然弹性更强的柔性组织机构容易造成工作效率有所降低,但是在紧迫的市场环境下,其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从而激发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活力。

  4.4扁平化组织机构的设置

  扁平化的组织机构相对于高层结构形式,其管理层次较少,同时其管理创新的信息反馈速度加快,管理费用节约,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易于团队建设。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管理体系,适当调整管理机构的灵活性,扩展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打破传统部门之间的界限,是企业内大的团队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畅通无阻,从而为管理创新提供机构保障。

  4.5创新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

  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长期性,因此要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创新,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中,通常而言,企业可以采用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度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要规范持股的相应政策,经营者期权的执行价格可参照每元注册资本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折价回购,从而解决期权持有者的变现问题。

  5.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加强管理创新,正确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结合企业的状况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创新策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管理论文1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也日臻成熟,这给互联网+相关的其它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传统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思想和方式便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如人才管理、组织形式、发展理念等。对于那些从传统作坊式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众多茶叶企业而言,这些缺点更加突出和明显。因此,想要在新的时代里得到更好的持续发展,我国茶叶企业就要充分了解互联网+,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更新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发展理念及思路,进而在激烈的现代企业竞争中永立潮头。

  关键词:互联网+;茶叶企业;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企业的本质就是创新。”应当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更要根据社会的新需求、商业环境的新变化,来将当前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通过制定和完善新的企业管理机制,让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好地优化配置,让企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对于传统管理观念较为盛行的茶叶企业来讲,互联网+的到来,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应当充分用好互联网+这一载体,创新企业管理,使自己更加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市场竞争。

  1我国茶叶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1一些茶企的研发理念较为落后

  互联网+所注重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用户为核心”,换而言之就是要以“需求为核心”。这一理念不仅仅体现在互联网+上面,同时也是我国现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从现实看,我国众多茶企却依然秉承那种“后知后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和产品研发理念。通俗地说,就是我给什么,你就要什么,至于消费者想要什么则不管不问。在传统商业时代,由于市场竞争不那么激烈,商品供应也相对匮乏,这种理念的弊端并不明显,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里,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习惯了互联网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因此我国茶叶企业的传统研发理念便显得相对落后。从市场实践中看,一些茶企近些年开始走下坡路,与其对互联网+的认识不够,没有更好地了解到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消费心理等原因有很大关系。

  1.2我国很多茶叶企业在领导层构成上较为落后

  由于我国茶产业形成和发展较早,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现在我国很多茶企都是从过去农耕时代的家庭小作坊演变而来,其在组织结构上带着天然的小农经济特征。譬如说,有的企业仍然秉承那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高层和中层以及一些核心部门的领导,一般都是自己的同族,很少会安排外人任职。在小农经济时代,这种管理框架有其优势所在,如凝聚力更强等。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其缺陷就十分突出,同族之人牢牢把控着企业的.话语权,就无法为那些真正的管理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上升空间和顺畅的上升渠道,无法激发底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1.3我国一些茶叶企业在组织框架上较为落后

  同我国很多传统企业一样,众多茶企在组织框架上大多采用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在传统商业时代,这种结构有其固有优势,如结构稳定、层次分明、分工明确。但是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如信息传达慢、运行效率低、推诿扯皮等。互联网+时代里的现代企业,讲究的是效率和成本,多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框架。唯有效率更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脱颖而出。从我国茶叶企业的运行实践看,当企业的具体工作者捕捉到市场脉搏,产生创新的灵感和计划后,是不能马上付诸于实践的,只能先向自己的部门主管领导汇报,经过同意后部门领导再跟上一级领导汇报,最后层层递进,最终才能达到最高领导的层面上。这中间程序繁琐,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更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而倘若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极易让这个创新项目戛然而止,让企业错失商机,产生极大的损失。即便是没有出现问题,企业最高领导同意并实施后,也很容易因为滞后的决策,导致其创新计划被竞争对手抢先一步,让自己处于被动,把主动权拱手让给他人。

  1.4一些茶叶企业存在经营管理模式上较为落后

  这一缺陷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市场的对接上面。在互联网之前的市场竞争中,我国茶叶企业一般会利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生产的单位成本。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里,消费者的需求无时不刻在发生着变化,网络信息的海量传播、不同次文化圈的快速组成和消失,都让市场需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例来讲,网络直播的盛行,让很多“网红”食品相继涌现;影视剧中的“IP”热,也引领并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而我国很多茶企所采用的那种传统经营模式,很容易让其在进行预判时产生失误,造成一定程度的成本浪费,轻者导致产品压货,重者致使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

  1.5很多茶企在与信息反馈管理模式上较为落后

  从现实看,几乎全部的茶企,采取的都是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也就是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把自己的产品信息告诉消费者,但却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信息反馈渠道,通俗来讲,就是我国茶企与市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十分看重消费者的体验和意见,如小米、魅族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很早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粉丝论坛,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如此,公司便能搜集到消费者的真实体验感受,进而对下一步的产品研发计划作出科学而准确的预判。对于我国茶企来讲,要想在互联网+时代走得更远,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尽快改变自己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2“互联网+”助力茶企管理的优势分析

  现在,“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在了企业管理上面。结合茶叶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互联网+”融入到企业管理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对茶企组织管理创新的优势

  一个企业的组织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内部的风气、战斗力和凝聚力。从现实看,很多闭塞的、约束的、苛刻的组织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让他们不想创新、不愿变革、不敢进取。因为苛刻而约束的组织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必然是不够宽容的。很多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大多是处罚性的,也就是针对员工的错误而进行严格的惩处规定,而缺乏必要的激励和褒奖制度。这易让企业工作人员宁愿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也不愿去走新路、找新法,因为一旦失误,就会被惩罚。而我国茶企大多是传统企业,其组织文化大多是封闭而苛刻的。而“互联网+”所注重的就是创新,就是不断改变。因此,茶企将互联网+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可以打破其固有的组织文化,改变那种传统且落后的组织制度,建立起一个包容、开放、进取、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为茶企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2在茶企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的优势

  由于我国茶企很多都是由过去那种传统的作坊式工厂演变而来,因此其经营者并没有现代的人力资源概念,更多的还是那种传统的“雇主”和“雇佣工”的思想认识。从现实看,很多茶企尤其是一些中小型茶企的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单纯的劳动力,是自己的“手下”。因此,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和思想观念,就决定这种茶企经营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多注重的是对自己员工的监督和管理,把员工能否按时按量完成工作当成第一目标。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相应工作,那么就按天数发放相应的工资,假如没有完成,那么就要扣罚相应薪资。而在激发员工积极性及创造性上没有方法,或是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就让其人力资源止步于简单而重复的劳作,没有调动起其所蕴含的能动性,这对茶企来讲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针对这一点,互联网+具有很突出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的老板、员工,尽管还是雇佣关系,但是其更注重协作精神和分享精神,因此人力资源的作用十分重要。现代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会把自己跟员工放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进行协作,大家不仅在工作上各司其职,在私下里也会通过聚会、出游等方式拉近感情、交流观点、碰撞灵感。像小米科技公司、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都是如此。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茶企的企业管理当中,就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增加员工对茶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充分发挥出企业人力资源蕴含的澎湃力量。

  2.3互联网+在茶企团队培训管理有无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很多茶企还是多元化发展,从单纯的生产制作茶产品到发展茶文化生态游、茶文化服务等新的业态模式上来。因此这些茶企愈加重视团队培训管理工作,因为新的企业业态必须要增强和提升员工的新本领、新知识和更加深厚的人文素养。但是很多茶企因为时间成本、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原因,其所开展的团队培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在这方面,互联网+的优势则十分明显。首先,其能极大节省企业的资金成本,如网络会议、网络公开课、微信答卷等培训模式,都可以在线上开展,不需要专门租用场地或是购买学习设备。其次,其能极大节约企业的时间成本,与集中学习不同,互联网+的培训可以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将其分割成不同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员工的碎片时间在企业微信群、钉钉群进行传播,如O2O平台的微培训,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互联网+背景下茶企管理的创新发展

  3.1要对企业管理理念进行深度革新

  互联网+注重的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这恰恰是茶企这类传统企业的“软肋”所在,因此互联网+的这一重要思想理念对于茶企的企业管理理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茶企要更多地把目光转移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上来,通过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市场研究体系,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新爱好、新动态,并以此来倒逼自身服务水平、运行效率、管理能力地提升。举例来讲,对于那些定位二三线城市消费群体的茶企来说,就要时刻关注其目标群体在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消费习惯上的提升和改变,适时推出一些设计更加时尚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而这种理念上的革新,必然会反映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营上,反映到茶企的创新团队能力、资本运作理念、产品研发计划等方面上来。

  3.2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在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上进行创新

  上文说过,我国茶企多采用的是传统的金字塔垂直管理结构,在新的时代里其弊端日益凸显。因此就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尽快创新茶企的组织结构。首先,要畅通企业内部各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及反馈渠道,要让基层工作者的所思所想能够在最短时间最大程度地传递到企业决策层中。同时,企业高层的各项决策部署,也要做到第一时间可以落实到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中。为了更好地保障这一信息渠道的畅通,还要建立相关的监管和奖惩制度,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及时向上传达基层员工信息的中间各级领导,一经发现要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而对于那些及时传达和反馈信息并对企业发展产生利好的员工和各级领导,要进行相应奖励。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起企业内部的创新积极性和员工的归属感。其次,有条件的茶企,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学习互联网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砍掉那些无关紧要或是形同虚设的中间领导层,以此来拉近上下级的关系,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3.3要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创新自己的经营模式

  首先要建立O2O模式下的营销模式,把茶产品的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和营销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在这一点上,要分清线下和线上的功能定位。对于茶企来讲,线下的销售应当是基础和重点,而线上更多的是要发布产品信息、进行事件营销以及订单接受和处理物流配送工作。如此便能减少中间环节,在提高茶企经营效率的同时,更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与互联网思维和营销手段结合起来,在网上大力开展茶产品的文化营销活动。譬如说,茶企可以跟阿里巴巴的淘宝平台以及京东网络商城进行合作,在“双十一”和“618”等重要的网络营销节点,加强产品的宣传与营销,如买茶产品赠送茶乡生态文化游项目等活动。又比如说,茶企还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跟一些大v及知名微信公共号进行合作,通过事件营销、软文发布等方式,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到这些就需要茶企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管理团队,用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如此才能更好地拥抱互联网+时代,让自己得到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品牌,20xx(4):83-84.

  [2]王竞.信息化背景下商业模式和企业管理创新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xx(1):6-8.

  [3]丁东平.浅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财经界,20xx(5):108-109.

  [4]卢金标.寻找有效营销的契合点强化营销策划的针对性———大别山绿色食品营销变革的几点启示[J].中国市场,20xx(22):52-53.

企业管理论文12

  一、电子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1.在企业各个部门中建立有效的企业局域网系统,领导者在查阅电子档案时,直接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企业的各个技术人员在查询企业档案资料时,也可以通过电脑终端利用授权文件进行电子档案的查询,方便对相关资料的查询。

  2.电子档案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档案的安全性。在利用电子档案时,为了确保企业档案的安全性,可以对档案进行保密管理,设置一定的进入和查询权限,利用密钥进行相应的管理。为了保证电子文件和数据不会被任何一个人查阅,可以设置相关的身份验证系统,要想查阅相关资料,必须要输入相关的身份验证。当用户在输入身份验证等信息时,计算机可以对用户所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对,如果验证合格后,用户就可以登陆进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以此保证企业档案的安全性。

  3.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系统和服务系统。在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系统和服务系统时,首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电子档案系统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着较高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然而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具备较高的现代化技术,并且管理人员也没有很好的处理信息档案技术,这些都导致了电子计算机技术无法发挥其本身的巨大作用。

  4.电子档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目标。比如在进行一份档案的起拟、签订、催办以及归档的过程,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进行工作。在档案存档的过程中实现了无纸化和办公自动化的目标,档案工作人员需要能够很好的运用电子化档案,并可以将档案信息数据综合系统的提供出来。

  5.提高现代先进技术的使用率。在许多企业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档案整理时,都很单一,只是将档案进行存储或者是起草档案时进行打字起草,没有深度开发计算机功能。没有很好的利用计算机,造成档案工作的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6.在利用电子档案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电子服务范围,提高了档案部门的地位。

  7.在利用电子档案时,可以与现代社会先进的技术进行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水平,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的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二、电子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

  1.电子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时,首先要保证工作人员具备着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领导人员要对电子档案的基本运作进行熟悉的了解,同时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2.建立有效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时,必须要保证科学有效的制度作为实践的基础。在应用电子档案时,通常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电子档案应用的过程中,若是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很容易导致电子档案出现遗失或者是修改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要对电子档案在生成到利用的过程中进行严格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保证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鉴定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运用,虽然有着传输快捷和方便复制拷贝等优点,但是由于这些优点也增加了电子档案的虚假性。因此,必须要提高电子档案的鉴定水平。为了保证电子档案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泄露和改动文件,确保企业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可以对文件添加相应的密钥等方法。同时在归档文件时,要对电子档案的价值进行准确的鉴定,将具有价值的文件进行有效的保留,也要确保电子档案具备着完整性和准确性。

  4.归档管理电子档案。在应用电子档案时,必须要做好对电子档案的归档整理工作。在归档管理时,要将电子文件的属性进行确定,并要将电子档案进行有效的拷贝以此进行存储,但是不能改变电子档案原有的存储方式和存储位置,然后在网络上对电子档案进行逻辑归档。在归档电子档案时,首先要保证电子档案质量的过关,保证电子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将电子档案的属性进行确定;其次电子档案的能够与纸质档案同步归档;最后就是归档的电子档案具备着统一标准,要详细的说明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5.保护和利用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数目非常庞大,有着复杂的种类,并且载体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存储电子档案时,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会对电子档案的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保存和维护电子档案时也较为困难,从而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测。在利用电子档案时,可以通过拷贝、网络传输和直接利用这三个方法进行利用。在利用网络传输方法时,可以通过网络向企业进行电子档案的传输。利用直接利用方法,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查询企业档案。

企业管理论文13

  一、前言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内部员工长期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理念,是道德规范、企业经营准则、发展目标、经营作风等方面的综合,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氛围和企业的形象,关系着企业的管理成效[1]。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良好的经营业绩,而且更加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倘若一个企业不具备独特的文化,则该企业就像一台尚未安装软件程序的计算机,不管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多么高级,但是它也不能发挥其功能。可见,只有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应当将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企业应当将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应当充分尊重员工:企业尊重员工,体现在尊重员工的权益权、知情权、劳动、参与权等[2]。只有充分尊重员工,才使得他们以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中,并且在企业发展中主动出谋划策,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企业采用问卷调查、职工代表大会等措施强化上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交流,以考核绩效为手段确定薪酬调整幅度,通过住房补贴、评优报奖等方式激励员工,同时组织文娱表演、节庆慰问等方式向员工表达关心、温暖,并且取得一定成果。此外,企业还鼓励员工参与管理,鼓励他们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为员工制定长远规划,营造学习氛围。企业应在营造学习氛围,打造有利于员工的发展的条件。就内容而言,企业应当组织员工学习和企业相关的技术、工艺;就形式而言,企业组织各部门、各地区学习制度,灵活安排学习的方式,使得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三、企业文化应当符合自身发展

  (一)企业文化层次

  通常情况下,企业文化具有物质、制度、精神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物质层。该层次是企业文化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例如员工的口号、形象标志、标语、服装、纪念品、歌舞等。第二层次:制度层次。该层次指的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例如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第三层次:精神层次。该层次指的是员工的价值观念。基于实践视角,企业应当将文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而制度就是有效的手段。与制度结合将会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结合文化精神,构建管理制度,将文化、制度融合。

  (二)培训教育应当始终以企业工作为中心

  培训是灌输企业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培训时间,展开一系列企业工作相关的培训活动。企业结合现实情况,依据自身的业务、员工学历、发展目标等,展开质量教育、技术培训、纪律培训等。

  (三)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新型媒体的影响力、活力。通常情况下,企业大多数的员工为年青人,学历较高,他们极易接受新兴事物。我们企业开通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展新闻视讯。此外,企业可组织员工拍摄微电影,并且积极参与有关的电影比赛。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企业应当适度使用,不仅充分利用,增强吸引力,扩大宣传,而且材料新鲜,不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

  (四)注重项目文化建设

  项目部门是许多企业的形象窗口,是企业获得效益的来源,因此,要想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应当重视项目文化。就途径而言,企业应当建立文化示范点,把项目标准化管理、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现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此外,企业应当注重文明建设,建立文明实验室、文明工地,总结成功经验,并向整个企业推广。

  四、企业新闻人员应当深入基层,收集实践材料

  作为企业发言的喉结,企业新闻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提升向心力、凝聚力、创新等,又可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他们不是缺少文字功底,而且素材,为此,新闻人员应当深入基层,深入工地,为好的作品收集鲜活的素材。

  (一)从实践工作中收集素材

  大部分脱离实践的作品都是由于对基层的实际情况尚未完全掌握,不了解实践需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不了解基层员工的心理想法。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从实践工作中明白项目的特点、工作流程、目标等,必要时亲自参与实践操作。

  (二)向基层员工请教

  实践是获取素材的第一材料,然而由于时间、技术等条件制约,企业新闻宣传人员未能亲自参与实践,但可通过请教基层员工的方式弥补不足。通常情况下,基层一线员工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不明白的地方主动请教他们,可获得一定材料。企业新闻刊物并非文人墨客的笔会,不可随意发表一些空洞无物的赞美诗,新闻人员应当时刻谨记“新闻素材来源实践”,积极到基层去收集鲜活素材,投入感情创作好的作品,这样才能体现文章的价值。结束语:企业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树立社会形象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企业只有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才能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助力管理创效。

企业管理论文14

  一、目前影响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因素

  跨文化企业在管理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特别是环境的差异性成为了影响跨文化企业管理的主要因素。第一,政治环境,主要包括了一个国家现行的政体以及政局的稳定性和该国政治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的风险与干预等。跨文化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要首先考虑其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作为政治的产物,由于目前并没有一步统一的国际法来调整整个国际上的管理活动,因此法律环境对跨文化企业管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第三,体制环境,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可以在跨政体见进行,也可以在跨国体间进行,选择哪种方式下进行主要是根据资本收益和资本组合的合理性。第四,价值环境,考虑到不管是那种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其虽然存在差异性但是其存在的共同点就是能够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功能,跨文化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式处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价值观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第五,行为环境,站在东道国的角度对跨文化企业的行为管理主要分为三步,审批管理———登记管理———监督管理。以上是从软环境看待跨文化企业管理受到的影响因素,从硬环境而言,其包括了一国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等方面,如果说软环境对跨文化企业管理存在间接和直接方面方面的双重影响,那么可以说硬环境对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影响只有直观性。相比之下,软环境的影响更加难以控制。

  二、加强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具体途径

  1.正确处理文化差异针对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为了能够保证跨文化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采用三种方式:第一种,忽略文化差异,为了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跨文化企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其运用的管理管理必须保持一致性,特别是对跨国公司而言,由总公司所在地的决策与惯例贯彻到每个子公司中,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护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与服务质量水平和技术标准,同样能够保证企业文化被所有员工接受;第二种,文化差异最小化处理,跨文化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全球化的公司文化,另外还可以采用文化之间相互隔离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够减少文化冲突发生的概率。这样一来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关系;第三种,从文化差异中获得竞争优势,这种方式之下可以有效提高跨文化企业组织系统的灵活性。不管是那种方式,一个跨文化企业的文化体系应该如同一个熔炉,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减弱不同国家文化带来的影响。

  2.提升跨文化企业管理者专业素质在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活动、管理活动正逐渐向国际化发展,更加要求了管理人员需要具备高素质。首先,跨文化企业管理者具有具备一个全球化的心理,同时还需要促进整个组织的变革,另外还需要具有授权技能,就是将全力分派给其他人完成特定的任务,管理者需要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具体指明下属的权限范围,最后允许下属具有参与该项目决策的权力,再建立一个反馈控制机制。为了能够保证跨文化企业管理下正常运作,管理者在进行谈判与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能力。一般管理者需要冻着运用有效的策略,找出双方利益的最大平衡点,同时正确诊断出问题的症结,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妥善处理冲突,保证跨文化企业的正常运行。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培养出一个能够与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拥有不同风俗、价值观、信仰、管理方式等都不同的人进行良好沟通与相处。跨文化企业企业管理者需要具有承受和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悟性,由于管理者经常需要面对不同的人,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悟性才能够有效进行管理。

  3.逐步实现跨文化企业的本土化经营管理观察目前的世界500强企业,其之所以能够打开市场其中实行本土化管理是其中的秘诀之一。所谓的本土化经营管理就是部分跨文化企业为了在所在国或者所在地区获得最大化的市场利益,逐渐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产品与服务的销售。跨文化企业实行本土化经营管理能够促进当地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开放,加强本土传统产业与外来产业的融合,同时还能够促进本土市场结构的调整,配置新的市场需要与经济增长点。具体的实施途径,首先跨文化企业在进行本土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利用本地特有的生产经营资源与组织,不管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都尽可能的选择本地为主。其次,利用当地的经营渠道与营销网络进行经营的扩展,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最后,跨文化企业在实施本土化战略时应该尽可能的吸引当地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充分调整其企业文化以面对市场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跨文化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采用中立性的目光看待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也是决定跨文化企业管理运行的重点,最后利用本土化经营管理策略,借鉴已经比较成功的跨文化企业的管理经验,最终实现跨文化企业的高效管理。

企业管理论文15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数据库的形成研究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效信息的传承,而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信息数据库能够将这一传承过程更加细致化、丰富化。通过来自网络各方的数据整合,完成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平台,从而令个人或机构从中调用对其有益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数据转化为立体的信息与资源,应用于个人或企业的实际管理。这就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与发展雏形。

  1.数据库的构建

  信息数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细微处就可见其巨大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配有手机,大多数年轻人拥有电脑,这就是数据库构建的基础平台,我们都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发一条信息就会在数据平台上留有痕迹,更何况在音频、视频、图像等各类交互方式的作用下,数据信息如海水般涌入数据库平台,数据库中贮存海量数据资源。计算机等现代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大数据”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大数据”信息的背后都是人的种种实际行为。每一刻,无数个体与机构的存在都为数据库增添新的信息储备。看似无章无序的大数据跟企业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而且各家企业对于大数据的理解角度各不相同,因其社会服务的角色略有差异。信息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数据种类丰富;其二为数据传输速度非常之快;其三是数据库容量巨大。在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当前,不仅是个人信息能够在时代中留下痕迹,而且,大量的企业信息也在网络的范畴之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几乎没有任何的商业机密,所有的数据信息说明了一切,只要拥有足够的技术手段与智能的策略分析就可以获取个体或机构所需的信息资源。

  2.数据分析

  网络数据资源的丰富性是把双刃剑。网络“大数据”信息是为人们提供信息的重要渠道,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所上传的数据信息。但在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管理中,要想在海量的数据库中快速获取有效的信息,就要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对获取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一定范围的有效数据,为企业管理所用。不同企业对这一分析过程的速度差异往往就会影响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时间,从而对企业的市场竞争造成一定的影响。利用大数据的分析能力,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适度的有效信息,从而令企业管理者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方向。大数据背后涵盖的信息,能够让决策者准确的了解行业动向、消费群体的变化以及客户需求的改变等内容,从而为企业做出合理的决策方案。

  二、在信息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机制的境遇

  “大数据”带给人们很多新鲜的体验,在其背后承载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与此同时,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挑战。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呈现出新的格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出现明显变革,企业业务管理模式的展开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带给人们的巨大惊喜。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企业管理从某种意义来讲,其实质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现代企业都讲求“以人文本”,只有将企业各层级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将企业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管理带动起来。在信息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人资管理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变革,从对企业的新进人员招聘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都呈现出数据时代的特点。因为在网络数据库中,很多信息资源都是透明的,只不过信息偶尔是不对称的。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拼的是企业真正的实力,如何能在企业有限的能力之下,留住合适企业发展的人才,将是大数据时代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企业产品及各项业务渠道管理的突破

  十多年前,当营销的概念出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中时,引起了各行各业不小的激荡,多数企业从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基机遇,将产品以及服务推送到有需求的客户手中,这是较之前的传统的企业销售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而在信息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对大部分企业来讲,也将有着质的飞跃。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企业管理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企业产品的营销与销售渠道的拓展方面,更是如鱼得水。另外,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例如:分析客户产品需求时所用到的信息一定要及时、准确,才能够体现当前的产品市场需求,便于企业调整产品生产战略。

  三、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竞争不仅仅局限在产品本身的竞争,更是服务、渠道与信息的竞争。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大数据时代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只要企业掌握了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数据信息,就可能一举攀升至行业榜首。企业要能够通过“大数据”掌握市场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抢占市场先机,从而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令企业处于行业的优势地位。

  作者:闻菲 单位: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的论文08-27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09-06

企业管理优化论文09-24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精选09-26

企业管理探析论文09-18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04-19

有关企业管理的论文08-25

企业管理论文08-31

企业管理的毕业论文10-19

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