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则及其关系分析论文

时间:2020-12-01 12:58:48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则及其关系分析论文

  摘 要: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则及其关系分析》的生产管理论文下载: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内涵着“三个尺度”:对象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社会的尺度。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是实践的三个主要特点。因此,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则及其关系分析论文

  关键词:生产实践;理论思维;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硕果累累。其中,有一项成果影响最为广泛而深远,那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作出了正确认识,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当前,这一思想理论成就不仅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而且也已充分贯彻于哲学教学之中。因此,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或实践思维方式入手。不论何种思维方式,或不论进行怎样的理论思维,都要坚持一定的思维原则。那么,贯彻于实践思维方式之中的思维原则有哪些?这些原则是根据什么内容确立起来的?每个思维原则的理论功能是什么?各思维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研究中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力求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

  一、实践的概念性规定

  实践思维方式要求人们要立足于实践进行理论思维。所谓理论思维,就是人们探索对象或事物的本质、规律、必然性及其意义和功能等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的功能就在于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言而喻,要保证实践基础上理论思维的正确性、可靠性,首先要正确理解实践,要有一个科学的实践观。人类的活动领域极为广泛,因而人们活动的实践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实践具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个基本形式,还有教育活动、管理活动、各种服务活动和艺术活动等一系列非基本形式。在所有的实践形式中,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其他所有的实践形式,无不产生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并为生产实践服务。生产实践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经济条件的生产活动,另一种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经营。从当今全球范围看,前一种条件下的生产活动渐趋于消亡,后一种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业已成为时代的主潮。生产实践的这种现实情况,是我们理解实践的基本立足点。实践的基本内涵或本质特点,首先是在人的生产活动同动物的生存活动的比较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对此,马克思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96);又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24);还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97)这些论述阐明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精神。从马克思的论述和现实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看到,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内涵着“三个尺度”。一个是“对象的尺度即外在的尺度”,生产对象本身具有的规律性内容。指导实践的生产经验和科学认识,首先是反映这一尺度的。另一个是“主体的尺度”,即“内在的尺度”,是指生产主体本身具有的直接影响实践过程的目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等。指导实践的价值认识是主体依据内在尺度对事物、客体的属性、作用和意义所作出的判断。再一个是“社会的尺度”,即“社会的需要”,是指特定生产者以外的他人、集体和阶层等等的需要。根据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价值观念,是特定商品生产者价值认识的灵魂。

  二、客观性和客观性原则

  内涵于实践活动中的“三个尺度”,各有不同的功能:“对象的尺度”要求实践必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规定实践具有客观性;“主体的尺度”说明实践又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质活动,主体的精神因素渗入实践过程规定实践又有主体性;“社会的尺度”要求每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能是“闭门造车”式的,它要从社会中不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信息,它还必须具有社会性。因此,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是实践的三个主要特点。对于实践的客观性,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去把握。

  1。同理论认识活动相比较,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感性的具体活动。这种活动是物质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它同其他自然物质运动过程一样,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活动。[3]

  2。实践的客观性不仅表现为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中介系统是一种物质存在和物质运动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实践活动所依据的规律性内容,如对象和中介系统运动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机械运动规律、物理运动规律、化学运动规律、生物运动规律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实践客观性的核心内容。

  3。实践的客观性也包括再生产过程的循环机制,不同类产品生产过程间的协作关系,生产活动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等。理解实践的客观性,必须把这些内容都考虑进去。实践的客观性内容被理解和明确以后,具有双重意义和功能。其实践功能在于保证实践活动具有可靠的物质基础,使之合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其理论功能在于它要求理论思维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从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客观性原则主要是人类思想认识中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求“真”的原则。它要求人们,要从“客体、客观方面”去认识事物,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理解事物,使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形成以事实认识为核心的正确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因此,客观性原则是理论思维的基础原则,它规范着思想、理论认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就立足于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认识而言,这个原则要求人们在生产经营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要把特定实践所必备的物质技术条件搞清楚;要把握实践所变革的物质对象的运动规律;要明确作用于实践客体的生产设备、生产工具等物质中介系统的运行规则;要认清购、产、销连续运动和人、财、物合理配置的管理规程;要发掘生产中各种物质因素的潜在价值(如某些原材料可作为进一步被利用的化学成分,某些动植物潜在的营养和医药价值,某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等);要掌握相关生产过程之间的协作、循环机制;要明白生产活动与外部环境和生态自然的和谐关系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有可靠的客观根据,保障实践遵循物质经济运动规律和生态规律而顺利进行和发展。显然,客观性原则落实到实践上,主要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按规律办事”。

  三、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实践的主体性也就是实践活动所显现出的主体(人)的属性和特征,如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这有两点基本内容:其一,人,劳动者是生产实践的主体,是首要的和根本的生产力,他控制和操作着生产过程,对生产对象进行改造、加工和制作,生产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其二,存在于实践主体之中被生产对象、生产手段、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等方面所唤起的全部精神内容,都渗入于实践过程之中,对实践的强度和效果有能动影响。确切地说,人的情感和意志,同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理论认识、价值认识、审美意识以及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形象设计等,是投入实践过程的主要精神因素,是实践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内在根据。此外,主体的各种能力(如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调控能力等)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也是实践主体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理解实践,这些主体性因素也要考虑进去,以保证各种主体因素能在协调统一的关系中发挥能动作用。实践的主体性内容被理解和明确后,其实践功能在于保证实践活动具有充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之合乎创造使用价值的目的性;其思想认识功能是要求理论思维一定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在人类的认识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原则始终同人的主体性内容、同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联系,主要是一个求“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原则。它要求人们,“从主体、主观方面”去认识事物,要从人对于世界、精神对于物质的能动关系中去理解人、理解事物,使思想认识与人的主体性内容及其功能相吻合,形成以价值认识为核心的人文知识理论。主体性原则是理论思维的动力原则,它规范理论思维要善于从主体对客体、精神对物质的能动关系中汲取力量,赋予思想、理论认识以生机和活力。就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而言,这个原则要求:(1)生产的组织管理者,首先要把劳动者、企业员工当作人,当作主体来看待,要尊重人、重视人,要尊重和重视人的生产劳动和创造精神;(2)生产管理者在全面提高自己的科学、人文素质的同时,要从企业员工的个人要求和工作需要出发,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努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他们专业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使每个员工能够在恰当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3)企业管理人员还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形象设计,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企业拥有持久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吸引人、凝聚人和激励人,才能使生产实践具有充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使企业不断创造出光辉业绩。所以,主体性原则对实践要求的根本点,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社会性和社会性原则

  对于实践的社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去把握。1。从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上讲,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结成统一的整体,形成超出个体以及个体力量之和的社会总体力量,才能与自然力量相对抗,发挥改造客体的能动作用。个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它是社会整体力量在个体身上的表现;2。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的社会性从根本上说,是指特定实践对社会的适应性或社会对它的接受性。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其最高意义无非是指,特定的生产者无不懂得按照社会的尺度和需要来组织生产。因为,对一定的商品生产和具有商品性质的生产来说,是全部或主要是为他人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按照生产的交往性质来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的实践活动(及其产品)如果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接受,它就有社会性;其适应的程度越高,社会对它接受得越多,它就越有社会性。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领域中,一定的生产有无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是决定它能否成功的关键;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的强弱,决定它在商品竞争中所处的优劣地位。正是实践的这种社会性,推动着人越来越远离动物,推动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各项事业日趋繁荣和发展。3。一定实践中生产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企业内部的社会性内容),一个生产者同其他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相关社会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协作关系,各种市场情况等,也是实践社会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践的社会性,也要充分重视这方面内容。实践的社会性内容被理解和明确后,其实践功能在于保证实践活动具有可靠的社会根据,使之合乎生产连续运动和实现价值的理想性;其理论认识功能是要求理论思维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理论思维的社会性原则主要是根据实践的“社会的尺度”确立起来的。它要求人们“从社会和社会需要方面”去理解事物,使自己活动的社会愿望同社会需要相符合,形成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社会性原则是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它规范理论思维既要源于社会又要复归于社会。就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而言,这个原则要求生产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一刻也不能离开社会,他要始终围绕社会需求和在不断追寻社会需求的变化中,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或必须始终同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相一致。只有这样,企业的产品才能卖出去,企业的产品才能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充满希望和具有美好的未来。为了不断提高和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性,社会性原则还要求:企业管理者要特别重视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如遵纪守法、讲求信誉等);要重视创造自己的品牌;要重视产品的更新换代,努力保持产品在质量、技术等方面占领先地位;要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形成价格优势;要善于开拓市场和经营市场,等等。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业已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按照社会性原则的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熟悉和遵守国内外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各种运动规则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联合和吸纳国内外各种社会力量不断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断巩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在国内站稳脚跟,也才有可能逐步走向世界市场而大展宏图、尽显风采。因此,社会性原则实践要求的基本点,是“加强自我,适应社会,奉献社会”。

  五、各思想原则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三个思想原则,其思想理论功能各有侧重,是不能混同的。人们在进行理论认识的过程中,根据解决不同问题的需要,可以侧重运用不同的思想原则。理解和解决实践的客观性问题,着重运用客观性原则;理解和解决实践的主体性问题,侧重运用主体性原则;理解和解决实践的社会性问题,主要运用社会性原则。理论思维这一总的思想格局是明确的,确定的。由实践三个方面内容规定的系统关系所决定,三个思想原则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和互为依托的关系。比如,运用客观性原则进行理论思考,主要理解和解决的是生产中的客观性问题;但是,如果离开对同行业其他生产者技术装备情况的了解,离开对资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技术市场等方面情况的了解,或者离开对企业内外相关人才状况的了解、离开对他们的重视和使用,这方面问题是难以认识清楚和解决好的;所以,这方面的理论思考还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再如,运用主体性原则进行理论思考,重点理解和解决的是生产中的主体性问题,但这里也有求“真”的内在要求,也需要对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协作关系状况有个正确认识,也需要对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职业技能社会培养渠道等方面情况有所了解,有所把握;所以,这方面的理论思考也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还比如,运用社会性原则进行理论思考,着力理解和解决的是实践的社会性问题,但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及时、准确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同时还要求,必须把广大消费者和外来参与者、合作者和协作者等等,当作主体来看待,充分发挥他们在购买、协作和社会建议等方面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离开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理论思考,也不能有效解决实践的社会性问题。实际上,三个思想原则是在侧重、交替和并行使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只有这样,人们的理论思维才能获得真善美相统一的思想理论认识,才能为实践提供全面、充分和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如果不是辩证统一地应用三个思想原则,而是孤立地、抽象地运用一种思想原则来思考,那么这种思考所获得的认识不是完全错误的,也是片面的,因而是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一些人的思想认识往往会产生片面性,甚至会产生偏激观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原则方面出现了问题,出现孤立地、抽象地运用某种思想原则的错误情形。这种思想教训要时时记取。

  上述三个思想原则是根据实践的三个主要特点提出并加以论述的,不是理论思维原则的全部内容。从实践活动的总体内容及其历史过程上看,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除了遵循这三个原则外,还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等其他重要原则。这些原则本文不作具体讨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其他实践形式无不是产生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因此,立足于生产实践而确立起来的理论思维的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不仅是我们理解现实中各种生产活动的思维原则,也是我们理解其他事物和解决其他问题的思维原则,是人们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在其他实践领域进行理性思考按照实践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贯彻三个思维原则,不同的是,“主体”、“对象”、“中介”和“社会需要”等思考的内容,要和实践的不同形式的需要相适应而发生相应的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5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则及其关系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2.企业中的经营管理分析

3.矿山企业经营管理措施分析论文

4.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分析

5.乙丙橡胶生产工艺及其技术经济分析论文

6.企业公共关系的职能分析

7.企业经营管理的要点分析

8.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9.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