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阻碍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的外部因素

时间:2020-10-25 08:23:48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议阻碍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的外部因素

  摘 要 推进家族向企业制度转变是其壮大的有效和必要途径,但在的条件下,排除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其转变还受到诸多外部社会因素的制约。儒家思想“家文化”的深刻,低信任度的社会环境,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失以及市场发展的不完备都是制约其转变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 家族企业 现代企业 外部因素

  1 家族制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按照哈佛大学教授唐纳利(Robert G Donnelley)的观点,家族企业是指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治理,并且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的利益与目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族企业的核心特征是: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

  我国家族企业文化往往体现出这样的特征:夸大“人合”而非“资合”,组织领导有意无意都会形成家长式权威,终极经营决策往往控制在“家长”手中,采用集权化领导,组织内夸大家族气氛,重视***的团队精神,并依关系亲疏形成组织内部的差序格式和层级化。企业重要的职位,尤其是重要的治理职员,一般由家族成员充任,外人视其与家族的亲疏程度有选择地录用。

  然而,由于家族制的经营治理思想夸大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因此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限制其规模。家族企业在人事安排上夸大血缘关系,用人、选人看重的是与本家族的关系亲疏而非能力,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人力资本的缺失,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治理人才无法进进企业的高层中来。企业内部采取家长集权式的领导作风,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和***治理机制,所有的重大决策都由领导个人做出,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轻易导致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进世进程的加快,私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有企业的挑战,而且面临着外资企业、跨国团体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严重形势眼前,私营企业不仅是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要扩大,而且在经营理念、治理模式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家族制企业向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治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转变障碍的外部因素

  根据治理大师钱德勒的分析,在生产、市场和治理三个方面的客观条件具备之后,美国的古典家族制很快就完成企业制度的创新,将生产经营治理权移交给经理阶层,成功地摆脱了新条件下家族制对企业扩张的制约。但是,即使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条件,的家族制企业却没有发生美国企业制度上的“经理人革命”。是什么阻碍着中国的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在排除企业内部的原因外,、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是制约其转型的重要外部因素。

  2.1 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本位”被以为是中国社会的特色之一。家庭是生产、消费、、保险以及生活和情感的小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是其核心,家庭及家庭利益远远高于其他组织。在这样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国家,家庭里的人际关系是个人最重要的关系。儒家思想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家族的生命应当构成绵延不尽的一脉相承。由于父母是个人“己身之所出”,个人必须“崇拜祖先,敬侍父母”,家庭中的长辈要竭尽所能,栽培后代;家庭中的成员则应当尽天职,努力获取各种资源,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中国人对家庭的高度认同,大大淡化了对社会和组织的认同,造成对家庭的过度倚赖(忠诚、服务的首要目标是家庭)。家族血缘关系成为潜伏的社会原则。在这种“家文化”的熏陶下,出现“家族”企业的“家族式”治理也就不足为怪。

  2.2 低信任度的社会环境

  我国在夸大家事重要的家族文化的长期孕育下,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结构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对人的信任只存在于血亲关系上,难以超越家族血亲关系,从而难以创建大规模的经济组织。在企业的传承题目上,还是抱着“子承父业”的观念。由于缺乏一种社会范围合作的信用基础,要推动华人家族企业通过西方所谓的“治理革命”,即把权力移交给职业经理人并把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存在的花样翻新的行骗手段,司空见惯的假冒伪劣产品,大量的道德滑坡现象,甚至有人说:“当代中国出现了的***。”此外,中国当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法制不健全、社会道德秩序失衡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都加剧了信用制度缺失的状况。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人类合作秩序的不断扩展,而人与人之间的大规模的分工合作,没有信用制度的支持是不可能扩展到家族或血缘关系的支撑范围以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