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行为的跨文化差异比较

时间:2022-08-25 18:04:06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时间行为的跨文化差异比较

内容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因时间取向的不同,其时间观念及时间行为各不相同。在跨文化沟通和治理过程中,由于时间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和失误经常发生。本文从从时间观念、时间价值取向、时间使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因文化因素而产生的跨文化差异,从而了解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沟通和治理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取向 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时间。时间取向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时间观是一种社会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产物。它作为一种深层文化的积淀,隐躲于人们思维深处而变得根深蒂固,固然它是一种虚无、无形的东西,但无时不在强烈地影响着人们。所以,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看法的不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沟通和治理。本文拟从时间观念、时间价值取向、时间使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因时间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跨文化差异,从而了解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沟通与治理的影响。
  
  时间观念的差异分析
  
  根据E.T.Hall(1984)的观点,时间和空间存在着某种契合,这就产生了两种时间观,即圆式时间观和线式时间观。
  圆式时间观念以为,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即时间向自身回复的现实。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龄的更迭、植物的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都是圆周式、周而复始的自身复回的周期性循环运动。圆式时间观的人以为时间自身回附,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圆。圆型的时间不是一种稀缺商品,时间似乎源源不断,很轻易获得。在大多数东方文化的国家里,人们的时间观属于圆式时间观。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线式时间取向和圆式时间取向都存在,但前者占主导地位。中国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借研究过往指导现在和将来。但是中国的线式时间观念不如西方强。因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慢节奏的,这些体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
  一般来说,西方的时间观大多属于线式时间观,以为时间比如一条从源头直奔进海口不断活动着的河流,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大多数西方社会由于受历史传统和***教的影响,其主流文化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地意识到过往、现在和将来,把重点放在将来。对受线性时间观影响的人来说,时间是残酷的,即使是普通人对时间也有强烈的感受,他们从小学会严厉地对待时间,比如德国人,他们对待期限和约期的态度非常认真,不守约和不准时要受到真正的惩罚,时间是比语言更雄辩而直接的信息。时间对他们来说,既珍贵又固执,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在行为上更接近于受圆式时间观念影响的东方人,至少在“准时”、“守约”的观念上,与美国人、德国人甚至是日本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他们对待违时和拖拉的态度明显要宽容得多。
  
  时间价值取向差异分析
  
  时间价值取向是文化差异中一个比较稳定的要素。根据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hn and Strodtbeck(1961)的价值观取向文化模型,人类对时间取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过往取向(past orientation),夸大传统和尊重历史。二是现在取向(present-oriented),组织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三是未来取向(future-oriented),这种社会夸大长期。
  不同的时间价值取向影响着企业组织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行为。如在过往取向的社会,人们通常假定生命是遵从由传统或上帝的意志预先注定的轨道。这样,组织的战略规划以及经营计划也就无足轻重了。一个变化的组织对雇员和社会来说是值得怀疑的,稳定是可取的。在一个组织内,人们以为最好的决定出自具有权威与聪明的资深者。在一个组织内,文化象征和礼节主导着组织文化。中国人非常重视“过往”,每个中国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一句话是“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中国社会,传统上的思想规则、方法等一直延续到今天,被大家所认同,变成集体的无意识,而且规定人们的行为。人们对未来不太感爱好,除非是很远远的或理想的未来。人们做事情通常要考虑这个事情过往有没有人做过,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这种时间取向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经验,重视年龄,由于这些方面都与“过往”有关,过往取向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中国,人们为了办成一件事情,经常会花大量的时间闲聊,彼此建立一定的友好关系。因此,有些事情会通过人情关系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