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时间:2022-06-01 22:11:25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摘要]关于创新或技术创新,大多数学者从范围、类型和特征等来界定其涵义,很少涉及到创新本质的研究。本文以为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是创新产生的主要动因和本质所在,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认知 知识学习 知识转化 创新
  
  一、关于创新研究的扼要回顾
  
  熊彼特是最早把“创新”引进经济学的人,他开创了关于“创新”研究的先河。熊彼特以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伏的利润[1]。“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1971)提出,创新就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以为与新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变动就是创新。英国经济学家佛里曼(C.Freeman,1997)以为:产业创新或技术创新是指“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治理和市场步骤”。我国学者傅家骥以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捉住市场信息的潜伏赢利机会,以获取贸易利润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用度更低的生产体系,从而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料和建立新组织的过程[2]。徐庆瑞以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的一个阶段,包括技术发明、创新和扩散三阶段[3]。柳卸林以为,创新是与新产品的制造和新工艺或设备的首次贸易应用有关的技术的、设计的、制造及贸易的活动,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工艺创新)和扩散[4]。
  除此之外,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均对创新本源有过一定的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诺思提出了“制度创新/认知模式”,即制度创新的根源是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的改变,以为“制度变迁是人类知识积累和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人的认知信仰结构是面对不稳定性时对经济现实的理论化……,基于他们的信仰体系,人们有意识地修改制度结构”[5]。演化经济学家温特和认知心理学家纳尔逊合作探讨了认知科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演化的角度和认知的角度对创新产生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VSR范式的创新模式[6]。帕罗依(Parayil,1991)指出,应该在技术知识进化的熟悉论框架内,思考技术变迁的模式[7]。意大利学者保罗·色瑞(Paolo Seri,2001)在演化经济学的“有限认知”假说基础上,以为认知模式是创新产生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8]。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的产生进行了研究,有其理论依据,特别是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对创新本质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缺乏一个同一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认知和知识的视角研究和理解创新本质,并提出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
  
  二、一个可能的综合分析框架: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一)认知与创新
  认知和认知模式是人们行为产生的基础。人们的行为是由认知模式引导的。所谓“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推理、直觉或感知获取知识的行动或过程,或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知识和信息加工时形成想法的过程。认知模式是个人长期形成的有关事物的观点、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的心理发展过程。
  认知经济学以为人类感知是解释个体知识和行为构建的基石。本文遵循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以有限信息和有限认知假说为条件,以为引起经济主体(包括个体和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学习和认知或认知模式。当他们面对繁芜多变的经济世界,只能依靠某种认知模式来进行决策,通过预期和意识采取行动,环境的变化通过信息反馈影响经济主体的认知,经济主体通过认知模式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价和判定,从而形成新的预期。一旦外部环境变化,人们的认知结构,进而行动将遭受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不匹配。面对这样的差异,经济主体***进行创新,即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尝试新的办法,这就是认知模式内在的创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够使得自身的认知模型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能够促进认知模式本身的演进,产生新的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