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区图书馆与地方文献建设

时间:2020-10-07 09:27:04 计算机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域区图书馆与地方文献建设


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区图书馆,无疑是我国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起步晚,起点低,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目前40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人均占有图书仅0.27册,与国际图联规定的每3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人均拥有3册图书的标准相差甚远,因此,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成为我国下世纪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部在《2000年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了每20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的近期目标,争取在2015年之内,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达到5.6亿册以上,力争使全国的文献资源达到人均1册的水平。对于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沿袭以往加大力度、增加投入,重点建设中心图书馆的做法,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以区域性中心图书馆为龙头,大力发展城区图书馆,是提高公共图书馆覆盖率、扩大读者服务覆盖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其公共图书馆,依照香港行政区域,划分为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两个系统,市政局系统除中央图书馆外,亦设15所分区图书馆,15所小型图书馆;区域市政局因辖区广阔,设3所中央图书馆,另有19所地区和小型图书馆,至97年底,两大系统馆藏图书及各类音像资料的数量基本达到辖区居民人手一件的标准。由此可见,加大城区图书馆建设力度,对于繁荣我国图书馆事业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确立了发展城区图书馆的目标,文献资源建设成为随之而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小而全”藏书体系己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走资源共享、馆际协作、网络化、特色化的道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996年文化部图书馆司制定了《全国文献资源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强调指出:全国文献资源建设要走“整体布局、协调采购、共同开发、联合保障”的道路,建立全国范围的现代化文献保障体系和信息资源网。其具体构想为:北京图书馆全面收藏综合性文献、社科和文化教育类文献,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收藏的高新技术、应用技术、边缘学科等方面的自科文献及国家标准局和专利局收藏的标准文献和专利文献互补;省级图书馆在注重地方文献收藏的同时,应与本地各高校图书馆、情报所、标准局、专利局所藏文献互通有无,使其藏书体系成为一级藏书体系的延伸和补充;地区中心馆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建立特色文献收藏体系;基层图书馆应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收藏重点。根据这一分工,城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特色,应定位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之上。有资料表明,以往某些中小图书馆曾对此作过一些探索,它们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重点的收集诸如服装、电子、旅游等方面的文献,但由于文献出版地分散,购书经费、采访条件的限制.及地方工业的转型等原因,使得特藏不“特”,最终失去特藏优势,使之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城区图书馆在确立馆藏特色时应兼顾两个原则:既要突出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合城区图书馆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建立以地方文献为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能很好地体现这两个原则。

1.确立地方文献特色对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文献,是指记录着某个地方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它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等,以图书、报刊、图片、光盘、磁盘等载体形式表现出来,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的缩影,是地区人民从事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的历史见证,对研究地区历史、保存地方文化、反思过去、前瞻未来、推动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指导决策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更新。“为领导服务”是新时期图书馆职能转换中出现的新的命题,“要想领导重视,必须重视领导”的观点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在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运作中,决策是关键,许多重大的决策依赖决策者对地区经济纵向和横向的了解,并据此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制定措施,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于地方文献系统、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指导决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报道显示,某些地区图书馆通过对地方文献的二次加工,不定期向当地诀策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