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就近城镇化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时间:2020-10-02 13:54:50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就地就近城镇化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摘要: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在发展农村经济、医治大城市病、化解社会问题等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显著。在分析就地就近城镇化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从转变理念、寻求特色发展和提高综合承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助力。

  关键词: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城乡统筹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更符合实际要求和农民的发展愿望,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意义及作用

  (1)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

  从农村发展角度来看,首先,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就地就近城镇化后形成的小城镇,其经济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等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状况较接近,降低了就业难度,利于农民快速增收。其次,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利于土地集中,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条件;同时,非农人员增加,农产品市场需求必然增大,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三,能推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可以科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优化农业内部的种养殖业、畜牧业以及副业结构,还可以发展壮大二三产业,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2)是医治“大城市病”的良方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其可以减轻大城市压力,有效缓解“城市病”。通过就地就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建立众多适宜人居的村镇,就地消化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截流作用,从而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缓解因人口过度膨胀带来的系列“城市病”问题;另一方面,就地就近城镇化还可通过城市群的建设,以功能、职能分化来为大城市瘦身,既可以带动辐射周围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有效改善大城市的环境,从而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同发展的局面。

  (3)是化解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其能有效缓解异地城镇化所带来各种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农民工达2.74亿,外出农民工1.68亿,举家进城务工的仅有3578万,这就诱发了各种社会问题,例如农村中出现留守老人和儿童、土地资源浪费、劳动力缺乏、空心村和空置房现象;城市中出现城中村、贫民窟,不仅影响城市美观、带来治安隐患,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就地就近城镇化,强调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可减少大规模人口异地流动带来的社会代价,既减轻农民外出务工成本,消除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土地资源浪费和空心村等问题;也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清除隐患、创造良好环境。

  二、就地就近城镇化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推动理念存在误区

  单纯以基础设施改善为目标的理念误区较为突出:有的认为城镇化就是大兴土木、造城运动,导致部分地区的“小城镇化浪潮”,在侵占农地而修建的楼堂馆所、高楼大厦的繁荣景象下,农民变身“市民”后,却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各种社会问题突出。有的认为村庄如果要加入到城镇化进程中,唯一路径就是拆、毁、建,把农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就是实现了城镇化。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的城镇化,就地就近城镇化强调的是因境而成,不是毁境而就,是把城市文明延伸到农村,让农村既有“乡土风情、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舒适生活”。

  (2)发展方式缺乏特色

  一是对资源条件、文化形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把握不准,缺乏体现本地优势的科学规划,导致功能定位、发展战略无特色;二是忽视挖掘城镇自身文化底蕴,盲目模仿“克隆”,甚至照搬大城市模式,脱离本地资源环境特色,造成“千城一面”,毫无特点;三是许多地方仍把“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主要路径,片面强调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纷纷兴建工业园区,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盲目争抢企业入驻,形成恶性竞争。

  (3)综合承载能力低下

  一是部分城镇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量少、水平低、配套不完善、运行状态差等问题较为突出,更有极个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镇建设造成“鬼镇”“空镇”等现象;三是就业机会不充分,提供就业的能力是衡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许多城镇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均较低,无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四是公共资源配置较差,城乡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极不均衡,为了子女教育、医疗,许多农民宁愿在大城市为蚁族而不愿返乡定居。

  三、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1)转变发展理念,加强规划与布局

  首先,要弃单纯以基础设施改善的思想,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而非简单的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其次,要做好科学规划,应将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纳入总体城镇化建设体系中,构建以中心城区、重点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统一规划,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规划相衔接,做到“一盘棋”发展。第三,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推进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城镇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根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来谋划城镇发展,特别要注意保护好文明古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自然景观,促进城镇资源、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立足优势资源,实现特色化发展

  1、以适宜的发展战略为指导

  俗话说,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目标不对努力白费。在制定城镇化战略及发展目标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统筹考虑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要素,来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要突出本地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处的区位特点、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来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不能盲目追大求全、脱离实际,造成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