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2-11-10 10:04:43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

  山东省自20xx年起,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开展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20xx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0xx〕24号)要求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一、学分制的实施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危机干预四级体系的冲击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和监控体系,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这其中,学院、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增强,行政班力量弱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减少,同班同学熟悉程度不够,班级文化较匮乏,学院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监控中的作用减弱。

  二、学分制的实施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不适应

  (1)自我角色的混乱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适合做什么。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面对社会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本身在这一年龄阶段面临着这样一个冲突。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择性增强,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但是一些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较少接触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内容,因此对于未来,对于专业,对于自身缺乏相应的思考,较难建立自我同一性,一入学面对突来的自主性,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情绪等。(2)情绪上的孤独感加剧一些外地学子首次离家来到学校开始住校生活,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开始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把对家庭的依赖、亲情的不舍转移到同学身上,期待在人际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但是由于学习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学生大多独立行动,孤独感比较强烈。(3)班级概念淡化带来的失落感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尽相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无助的境地。

  2.人际交往受到影响

  (1)难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时期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归属感的时期,由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需要在人际中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期待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的需要,以排遣孤独和寂寞。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见面,有较高的交往频率,人们交往的次数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关系,两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心理学的屡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欢迎。学分制规定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同属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变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于宿舍成员之间,人际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学班”,不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友谊,建立同班情谊的可能性降低。(2)同伴支持减弱学分制下学生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人际交往密度降低、人际关系疏散,学生遇到问题困惑缺乏倾诉表达对象,朋辈咨询机会相对减少,这会导致学生将问题积于心中,难以排解,继而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出现。(3)网络社交学分制下,学生在班级面对面直接交流机会的减少,使学生在现实层面亲密关系没有得到建立,并且在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会更多地寻求网络交友。网络交友实际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不是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机的交往。人机交往可能暂时会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藏性,虽然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但虚拟的人际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学生人际关系的需求,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3.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压力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如课程体系不完善、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等。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鉴于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状态及的冲击和影响,高校迫切需要改进相关工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模式

  高校探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监控体系外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补充之前院系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筛查中的基础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学院——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思考。

  2.加强学业导师制

  高校要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领导、选聘和考核,学业导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等。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时,听取导师的建议,导师多给予讲解介绍。改革是系统工程,在中小学加大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应对学分制下的选课和选专业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自我意识、职业规划教育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活力更大,也会更加迷茫,因此大学专门开设课程尤其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可选专业的了解、体验,自我能力特点的了解、认识。自知者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际问题、压力,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传授心理调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团体辅导、讲座、素质拓展、心理沙龙、读书会、成长小组等都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依据自身特点和乐趣选择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利用人际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往、懂得情绪调节,建立健全人格。

  5.适当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集体建设

  学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减少亲密感,但班集体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有助于凝结班集体的活动、有助于人际关系建立的活动,通过心理团体体验活动,在较短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建立同学情谊。

  6.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影响,活动的渗透。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因此,组织多样的活动,利用社团将大学生活动与兴趣联结起来,可以给学生提供联结的纽带,增加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

  7.成立学生帮助中心

  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强,在学业上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帮助者。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帮助中心,让每门成绩通过者自愿报名做志愿者,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来学生帮助中心进行预约,请志愿者帮助解决学业问题。学业帮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同时建立学生学业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Z].鲁教高字〔20xx〕14号,20xx

  [2]何欢宝.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观察,20xx

  [3]韩庆利,刘建祥,刘守庆,等.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xx

  [4]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唐红萍,陈枫.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6]李菁,詹海都.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探究[J].高教高职研究,20xx

  [7]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20xx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2

  大学生职业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但是,仍有少数高校存在对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参与不足、研究不足和实践不足等现象,这些不足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在第一课堂教学、职业咨询、职业教育活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完善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体系,注重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体现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起源于西方,其演化和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对于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而言,虽然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实践,但仍有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使大学生职业教育未能体现出其本意。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同时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思考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国内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的困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就业依靠国家统一分配,生涯规划和教育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深化了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及高校开始实行收费入学、自主择业,生涯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逐渐被人们重视。我国高校职业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

  1.第一课堂教学方面。第一,高校对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仍仅在大四学生群体中开展,以个人完整的职业生涯过程而言,还没有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第二,高校对学生职业教育课程的参与度要求不一。一些高校没有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缺乏针对性。第三,高校的职业教育师资不稳定。高校应当吸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教师,并且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使他们能够胜任高校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2.职业咨询工作方面。第一,高校的决策层还未能领悟到为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工作的意义,尚未健全职业咨询服务的职能,不能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第二,高校职业咨询工作应当投入相当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支持,高校应当对职业咨询师进行培训,完善相关场地的设施。目前,许多高校缺乏相应的人员编制及必要的经费,导致职业咨询工作的开展进程缓慢。

  3.职业教育活动方面。第一,职业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许多高校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学校领导、老师、招生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义务与责任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指导与规划,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第二,职业教育活动的功能不完整。许多高校将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同,和完全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还有较大的差距。第三,职业教育活动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一些高校至今还无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和人员,大多数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造成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局面,从而使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难以系统、高效、科学地进行。

  4.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第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以课程教学、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特征是以“灌输”为形式的单向性教育教学,不能实现个人和职业相适应的目的,缺乏案例材料,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高校对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不敏锐。涉及原因众多,如就业指导人员和经费不足、信息封闭,但更多因素是不具备科学的人才信息和计划,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不畅,相互的认可度较低,从而导致求职失败。

  5.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方面。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没有支持系统的保障,缺乏必要的创业辅导,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较少。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定位不够清晰,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绝大多数大学生以功利化心态对待创业,和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实质精神不相符。大学生多以感性的创业思想为主,缺乏一定程度的理性思想,对创业能力及品质的要求缺乏足够认识。第三,高校未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必要作用,创新创业指导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较形式主义,受教育者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学习氛围。

  二、国外大学生职业教育经验的优势之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明确指出:“学习和职业方向指导,应看成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和职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1.第一课堂教学方面。第一,赋予课程学分,拓展课程类型。30%的日本国立大学的正式课程体系中已经纳入了职业教育课程,并且使职业教育课程获得了一定的学分,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企业见习课程、就职课程、生涯意识形成三大类。在加拿大,200多所社区学院和90多所高校在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咨询的同时,以无学分的必修课和有学分的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第二,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资源支持。英国里丁大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作为最著名的毕业生去向课程,这门课程的视频涵盖了200多个专业。诺丁汉大学除了向所有学生发放职业辅导手册外,还编写了法律、贸易、计算机等行业的求职手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2.职业咨询工作方面。第一,咨询队伍的构成体现了职业咨询的专业化。斯坦福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一共有21位工作人员,其中,参与职业咨询工作且具备硕士学位的工作人员达到了11位。在一正三副的组织结构中,主任和1位专门负责招聘市场研究工作的副主任每周保持着5小时的职业咨询时间,2位副主任在所有时段负责职业咨询的推广工作和服务工作。第二,在咨询方法上,主要采用前测、现场、后测的咨询流程。如马里兰大学,学生第一次来到咨询中心时会被要求进行先期测评。前测主要负责观察来访咨询学生面对的困惑和压力程度。在现场咨询时,咨询师会使用MBTI等量表,配合自主研发的价值观卡片,帮助学生解析面临的困惑。现场咨询之后,咨询中心通常会要求前来咨询的学生填写问卷,了解学生的反馈。第三,许多高校与职业界联系密切。美国的职业界将意见、建议等以政府和媒体作为中介反映给学校,从而对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

  3.职业教育活动方面。第一,高校将单向讲座与参与式专题讨论课相结合。在日本,专题讨论课通常由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用小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满足和尊重,以俱乐部形式活跃气氛,进行交流和答疑。接触式专题讨论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场所,组织者可以利用模拟招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业界研究专题讨论会聘请的是工作在前线的社会业界人士和专业教师,可以和学生产生更紧密的互动。第二,高校十分重视校内与校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日本的立命馆大学为例,学校选择了450位学生作为发布信息的带头人,这450位学生来自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小组、专题讨论会等组织群体,这些学生作为学生和生涯中心的联系纽带,负责收集学生反馈、传递就业信息、策划生涯活动等。

  4.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第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制度性。每年的`4月份不仅是日本高校新生开学的时期,同时还是高校为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期。部分学校还将原本针对大四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针对大三学生。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规范性。日本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这门课的开设主旨在于为学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位,尽最大可能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学校的学生。日本高校十分重视就业率及为学生争取更理想的就业岗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包含的服务非常全面,例如,举办海外求职、法律实务、教师资格等专题培训和讲座,并且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第三,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反馈机制,便于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内容。在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对于毕业之前在校参加过职业教育活动的学生制作详细生涯档案,并且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和跟踪。

  5.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方面。澳大利亚高校在归纳和总结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体系。高校运用成熟的启发式案例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在创新创业指导实务课程中,澳大利亚高校以众多真实案例材料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使学生对创业流程及新建企业的运作体系产生更现实的了解。对于案例分析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市场、研究市场、设计创业计划、评估市场潜力。进行启发式案例教学和指导,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创业动机,为以后独立创新创业活动做好铺垫。

  三、增强国内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效果的对策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活动中,政府制定了较全面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必要的资金,高校开展了积极的课程改革,完善了评估系统,同时随着社会各界的加入,构建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使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丰富。可以看出我国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国应当完善相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规范性方面得以提高,构建全面的大学生职业教育方式和内容,注重大学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使家庭和社会有一定的参与度。

  我们应当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个人应当自幼儿园时期到高等教育,甚至一直到职前接受教育,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理念是相符合的。例如,在美国,人们从幼年6岁开始就接受职业教育,强调各个教育时期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将职业生涯准备作为引导和线索,体现了培育综合素质的渐进性特点。目前,社会发展有其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其中少不了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我国可以参考美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注重职业生涯准备时期的任务,打消职业教育仅仅作为职前教育的思维定势。我国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应当将职业教育当做基础教育改革任务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从纵向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含有职业教育内容,并且相互连续;从横向来看,以充分注重职业教育为基础,制定职业教育和一般教育相衔接的政策,将政策作为指引,使家长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方面产生渐进性认识。

  此外,学校应当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建设,学生自从入学开始就应当接触职业教育内容,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接触各行业信息,对目前全球各类职业范畴进行基本了解,培养自身的职业理想。职业教育在学校内部的开展分为三个系统性时期:第一时期为职业了解时期,在这个阶段,重点在于对学生实施职业认识计划;第二时期为职业探索时期,在这个阶段,学校主要让学生借职业探索形式,掌握职业分类,并引导学生在职业群中产生尝试性规划和选择;第三时期为职业选择时期,在这个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集中研究自身确定的职业。

  总之,国外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存在许多先进之处,国外高校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体系,保持了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同时,国外高校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国外高校十分注重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为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建设提供了许多有利经验。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3

  内容摘要: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国的大中学校德育工作中,对于德育工作衔接规律的探讨与研究还比较薄弱。笔者着重探讨了这一问题,并从德育衔接工作的领导、交流管道、网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思考;对策

  为了明确大中学德育衔接工作的目标,探索大中学德育衔接的规律,我们对武汉市一中、二中、四中、十一今、十六中、二十六中等6所中学、武汉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江汉大学等3所大学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通过集体座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衔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一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就在那几步”。德育工作是有内在规律的,是一门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大中学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衔接规律的探讨与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亟待摸清其规律,加强对德育工作衔接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德育指导思想。

  搞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关系着大中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尤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今天,认真搞好大中学校德育的衔接更显迫切。所谓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是指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这一目标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任务的大中学校德育,根据本阶段任务要求和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而搞好分工与协作。在这里,衔接的宗旨在于使人才培养能不间断地进行,在不同阶段之间不要出现任何断档、混乱的状况。一是衔接对照的标准应是培养目标与要求,出发点应是不同阶段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状况。二是要全面认识学校德育现状,找准“切入点”。三是要精心安排,强调落实:要抓住重点、抓住中心,要抓好德育主要方面的衔接。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定出措施促进德育衔接工作尽快到位

  (一)切实加强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1.充分发挥大中学校各级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作用。各级党组织要使团委、学生处(政教处)、班主任、输导员、两课教师等方面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大中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强有力的德育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强化德育衔接工作。

  3.强化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首位的意识。明确德育衔接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加强对衔接工作的科学认识。

  4.对于各种有关大中学德育衔接的建议进行汇总、归纳,不断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确立德育工作中的重难点,提出对策,指出方向、不断指导德育衔接工作顺利开展。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措施.运用行政调控职能促进德育衔接工作

  1.要提出一个横向到位、纵向贯通的杨达的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对策,提出保障措施。

  2.建立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衔接评估体系。拿出成熟的衔接考核评估标准,建立定期的检查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的岗位责任制。

  3.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定期检查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衔接的进展情况,进行评议,提出建议,督导其整改,不断提高德育衔接水平。同时给予德育工作搞得好,抓得有实效的大中学校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4.各级科研主管部门,尤其是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更多地发布相关课题,加大经费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加强交流,完善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衔接的交流管道

  (一)加强大中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和大学一年级德育工作,抓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中学德育要具有前瞻性,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中学生初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高中的.学习更有内驱力。同时,中学也要有意识地介绍大学学习与生活的一般要求和各级各类大学对于中学生的特殊要求,使尚未成为大学生的中学生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初步了解,不至于将来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也要加强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德育工作。第一,除了一般性的思想调查相思想教育外,大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多与新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与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思想上的困惑,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第二,要加强管理,帮助新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由于当前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惯下养成不良的习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一年级必须严格管理,在管理中育人。第三,更多地开展人文讲座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理论和道德素养,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建立并完善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的交流管道

  1.提倡大中学校之间相互交流,鼓励大学教师到中学去讲课,做报告。同时,有意识引导中学生到大学参观,感受大学的氛围;聘请中学的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作报告、讲他们的亲身体会,使中学生们明白中学阶段知识积累与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2.发动大中学校联合进行课题研究。主要由大力学校老师参加,以加强两级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弄清大中学校德育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攻关。

  3.大中学校要定期召开德育工作文流会、恳谈会、务虚会等,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使德育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4.建立网上交流管道,使大中学校德育工作交流适时化。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和学校逐步普及因特网,有必要在网上建立固定的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交流网址或网站。鼓励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上网交流,使他们适时、快捷地了解大中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及时做出反应。

  (三)积极加强与国外德育界的交流与联系

  大中学校要鼓励德育工作者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选派优秀德育教师与专家赴国外进行考察,评价其德育工作之得失,为我们更好开展德育衔接工作提供借鉴。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媒介,学习西方德育方面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三、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建立德育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一)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大中学校德育队伍

  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提高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学历和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来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两种形式,加大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努力使德育工作者成为学音化、专家化的新型人才。

  同时,要完善中学德育工作者职称体系,改变目前户学德育工作者职称挂靠其他职称系列的状况、以真正体现中学德育工作者的价值,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学校内部德育网络,建立“三育人”体系

  大中学校内要真正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定期予以考核,对先进的“三育人”单位与个人予以表扬和表彰,对落后的“三育人”单位与个人予以批评和处分,做到赏罚分明,从而使德育工作真正地硬起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优化育人环境

  1.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大学要与一年级新生家长建立并保持经常性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调查显示,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比是70%:30%,可见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之深。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更加思念亲人,搞好与家长的配合,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入学时,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建立档案,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育人方案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此后,定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通过电话或信函及时通知家长,使家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他们的亲缘优势,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2.大中学校可与所在社区配合,加强对本社区学生的引导。可以开展以下工作: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社区的劳动,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为居民服务等;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他们的生活,学校会同社区聘请专人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对他们作报告,培养他们的情感;组织社区的大中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使他们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坚决清除本社区内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不良因素,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4

  大学的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就是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的教育。所以,英语教学中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创造出英语的学习氛围,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英语专业的人才。本文就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大学英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而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的语言,成为了各个学科领域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媒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对于英语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尤其是对大学英语的改革呼声也日益高涨,这就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希望本文能够给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有所启发。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滞后

  在信息时代中,对于知识的更新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对英语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认识的误区:一、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式极其乏味,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水平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课堂的实践能力不太注重,不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培养英语的创新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口语水平较低

  在大学生英语的课程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在英语的课堂中的口语能力,造成了学生在面对英语的实际情况下时不知所措。要想培养大学英语的创新型人才,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口语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乐趣和对实现创新能力的渴望。

  (三)大学英语的应试教育弊端,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方式的呆板

  在我国的高校,教师受到了传统的教学中应试教学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的索取只是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却并没有注意到大学生教学的核心是实践,而在考试中英语实践分数的比例往往也低于20%,而大约70%—80%是考察大学英语书面知识,这就造成了在学习上只会培养大批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往往差强人意,同时,对于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同学也就有失公允,现代社会的最需要应该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社会所需的英语人才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二、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创新措施

  (一)创造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在学生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让学生自选题目进行解答,如果有需要可以让学生之间自行组建英语交流小组,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软件帮助,查找和课题相关联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英语的立题、研究、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来提高解决英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更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改变传统乏味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学生之间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乐趣,从而极大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二)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创新潜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技能比赛,让学生在技能比赛中形成竞争意识,另外,在技能比赛规则的设定上要增加综合设计性的课堂,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课程的设计元素中不但要符合大学英语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内容的设置还要体现一定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英语独立思考能力。又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创新灵感,另外,在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关联的事物中吸引眼球,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高效教学。

  (三)英语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层式教学的转变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为教学效率的创造条件。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者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设定不同层次的英语测试,时刻对学生英语水平有充分的把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基础之上,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对当前教学方式的一种肯定。教育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分层教学符合这一需要,充分调动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掌握程度高低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其它有效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分层教学促使教学活动有序展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

  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要想实行分层教学就必须对学生实际情况有充分了解,并不是简单的试卷就能够检测出来。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在参考高考英语成绩同时,应该再组织一场考试,将学生成绩分成若干部分。如:听力成绩、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单项选择等各项成绩,摆脱原来只依照成绩进行教学的方式,这样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为其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保证。

  结语: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领域,一方面,要能够创造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注重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层式教学的转变,在另外一方面,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关联的事物中吸引眼球,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高效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上更应该把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5

  摘要: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从教育艺术的教育语言、教育气氛、教育节奏、教育机智和教育合作五个方面,探讨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艺术;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一、教育语言

  彼得罗夫斯基说:“教育活动的高度有效性在许多情况下依赖于教师的语言的修养。”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取向方面,教师应该坚持以英文讲课为主,这样有助于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也有一种用英语表达的冲动;碰到语法讲解部分则可用汉语或双语解释,避免学生因为晦涩难懂而产生逆反的学习心理。教师亦要根据读写和视听说课程的不同切换语言的风格。读写课程中,对文章背景介绍、内容讲解、体裁分析上应尽量采用规范的书面英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和理性思维能力。视听说课程中,则要用口语化教学,因为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交际能力。因此,在视听说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交际教学法,即尽量回避母语,以英语为唯一语言开展分组讨论、话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有意义有目的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二、教育气氛

  为了更好地创造教育氛围,应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教师应当保持热情活跃的情绪和情感。大学英语课程不同于其他的母语教学课程,学生普遍存在开口难、怕开口的弱点,这种情况下,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情绪。第二,教师应适当容忍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与欠缺。教师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要让教师的威严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方式方法,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纠错和改进。第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设置差异化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他们确定各自新的学习目标,不断取得进步。

  三、教育节奏

  1.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处理。良好的教学节奏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动静结合,不能只由老师唱独角戏,不能一味填鸭式地教学。如在讲授课文之前,可根据文章风格、内容或背景设计若干个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供学生深入思考后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这样的教育节奏方能体现动静交替的有机结合,产生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张与弛的辩证关系处理。一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在同一内容上,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注意形式多样。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如看英文短片、听VOA和BBC慢速英语、将经济、社会和生活等热点词汇或话题融入教材内容的扩充中。二是教学内容应难易相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高低起伏,吸引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三是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节奏,一成不变的教学节奏将使老师和学生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

  3.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处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使学生高效率地接受信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保持信息输入的疏密相间。例如,有些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文章比较易懂,词汇也相对简单,为避免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可从简单的单词提升到构词法的知识讲解,既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构词法,又让学生通过构词法扩充了词汇量。

  四、教育机智

  运用教育机智,教师可根据教学中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准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英译中的情形时,教师由于擅长英语语言思维的定势,一时无法找到恰当的中文表达方式而形成语塞,此时便可借机向学生提问,有些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汉语功底,可能涌现出贴切而有文采的中文翻译,这样,既掩盖了教师的窘境,又调动了课堂的良好气氛,此时,教师可适时加以总结:外语的学习只有建立在母语良好功底的基础之上,才能相得益彰,并可借机鼓励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母语基础,对外语的学习更应该充满信心。

  五、教育合作

  教育活动的合作艺术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双方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双方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教师和学生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合作,教师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教师要信任学生。所谓信任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坚信他们通过正向合理引导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和收获。大学英语教师应从一名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播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或是参与者,更加重视和信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信任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引领其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教育过程应具备吸引力。学生是否积极、自愿参与教育活动是衡量教育工作成败的标准之一,也是评价师生合作好坏的重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计划,采用制定融合网络、视频、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等个性化、立体式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视觉型学习风格需求。

  六、结束语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必须有亲密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上述教育艺术的五个方面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具功能,各有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联系实际、灵活把握、融会贯通,从而发挥教育艺术的综合效用,使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更具艺术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2]王冉.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20xx

  [3]林莉兰.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结构分析与研究[J].外语界,20xx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6

  高等美术教育从教育的方向上来看,可以分为专门的美术院校、师范类美术系科和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院系三种情况。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众多综合性大学开始大力发展艺术类专业,美术专业是艺术专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种,如何在综合性大学教育中开展好美术专业教育,提高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质量是我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美术教育的目标培养不明确

  美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专业性特点,要想上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都要经过高考的专业课程考试,只要通过了严格考核,才能走进高校的美术专业进行学习。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目前,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教育主要是根据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运行的,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育的方法上都是参照专业的美术学院实行的,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造成专业不专的尴尬局面。在教学形式上,过分注重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2.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锻炼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一般都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的能力。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中的专业技能实践,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却缺乏基本的.管理经验,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专业的实现过程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根本达到不到实践锻炼的目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够及时解决,造成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3.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重视

  当前的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教育,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中有严重的偏科现象,认为只要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殊不知,高素质的人才是具有综合能力水平的人才,不但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大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将专业课程和理论文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

  1.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不同于专业的美术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必须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将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另外,在美术课程设置上,要将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安排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既能够突出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模仿专业美术院校的方式,做到目标明确,个性突出。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等院校的学生其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比较低的,这也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水平,只有在实践中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美术水平,才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因此,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要将美术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不但要重视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思维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加深,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3.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要使学生真正树立起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理念,使其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从单纯的教给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训练,逐步转变为以教育学生的思想为根本,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广大高校的美术教师要将美术的教育思想回归到人文教育、美术文化教育的层次上来,增强大学美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有效提高大学学生的美术素养,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求。总之,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虽然在高校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在培养美术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要重视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摒弃错误的思想和方法,创新新的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的美术大学生而不断努力。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7

  摘 要 大学英语教育正在成为应试教育的延续,学生学习英语“功利性”明显,长此以往,英语教育的处境将变得越来越尴尬。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浅析,简单分析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后果,认为在大英语教学改革中也应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自主学习

  中国的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接触英语,到了大学,已经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经过最少六年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绝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掌握日常的交际用语,而是能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一般的听、说、读、写,与外国人日常交往无障碍,只有达到这一程度,大学英语教育才算是比较成功的。但目前的状况是,不少大学生遇到外国人依然不敢开口说英语,即使是说,也仅限于“How are you?”、“Nice tomeet you”等简单的问候语,再想深入交流几乎不可能。一门外语,学了十几年,竟然不能流利的脱口而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界的尴尬。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全盘否定应试考试,只要运用得当,考试是可以发挥它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的,只是现今社会将考试的作用无限扩大,这种风气延续到高校,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来说,利大于弊。所以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首先就应改革目前这种应试的教育模式。

  一、产生的原因

  (一)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考试成绩高的就是优秀的学生,就是人才。为了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态度也很端正,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大学英语课堂俨然是期末考试或等级考试的考前辅导班。而教师们在教学中也不时穿插与考试有关的内容,甚至会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强调某部分是重点,考试会涉及到,诸如此类。

  (二)竞争的加剧。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为了增加就业筹码,学生对于英语的考级也呈现出空前的热情。有了庞大的市场需要,图书音像市场上也充斥着良莠不齐的辅导资料,这既是应试教育的一个表现,又在无形中成了应试教育的推手。另外,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甚至有高校将其视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标准,这严重违背了大学英语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教学改革中,教育部门起到一个主导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指导及监管作用,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弱化四六级证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评定作用。另一方面,应将学生英语水平测试多元化,通过举办权威性的英语竞赛、口语大赛等方式,让大学生们有更多的途径来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学会灵活运用英语,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

  (二)教师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应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英语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取得证书,而是在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要多方位发展,提高自己的素质,视英语学习为一种素质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实行正确的教育方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有着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无可比拟的强大课容量,生动的画面和多变的图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更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得心应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资源还是教师海量的资源库,教师们可以在此平台上资源共享,共同探讨,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教学是需要互动的,教师在上课时除了眼神交流以外,还需要必要的肢体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有利于启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的努力。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渠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渠道,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不断鼓励他们树立起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大学英语改革中,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外,更应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新他们的观念,端正他们的态度,纠正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育才不会沦为应试教育的延续,才是真正的大学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xx(2).

  [2]顾曰国.外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xx.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8

  【摘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高度重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胆探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完善其保障措施,是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政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于20世纪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兴起。我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对此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末开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教育部先后颁发了相关文件,对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为此,我们必须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更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演进及其本质向度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

  1.创新教育的起源

  “创新理论”最先由约瑟夫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1912年美籍奥地利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用“创新”理论解释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他探讨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创新与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严格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形成新的经济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受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创新成为教育的新思潮,创新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最先诞生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其他发达国家逐渐兴起。

  2.创业教育的兴起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是培养其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尔斯梅(MylesMace)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创新企业管理”。20世纪末美国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设立“创业教育项目”。美国是较早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且具有完备创业教育体系的国家,已经建立了课程体系健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适当、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展成熟,以及法律对创业培训和小企业孵化保障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均先后采取相关措施开展创业教育。联合国充分肯定了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了相对于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学术性护照”、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职业性护照”之外的以创业能力教育为主的“第三本护照”的主张。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1.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

  在国内最先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高校校园的是清华大学。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并率先在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及“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举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大赛汇集了全国一百二十多所高校三百多件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1999年6月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xx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开展了教育工作试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20xx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意见》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对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20xx年教育部发出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知,将28所部属院校和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院校列入项目试点名单,对这些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意在促进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20xx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为高校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向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注重思维开发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发展,使大学生走向社会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为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率,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量,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率是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及核心要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及外在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是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深刻变革。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2]。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缓解就业压力上,把创新创业教育同就业指导教育混为一谈,这就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教育部《意见》指出: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二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三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思维开发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在专业教育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既没有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仅仅停留在增设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上。也有的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基地等,但绝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入专业教育的全部过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手段滞后

  1.师资方面所呈现的问题

  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课程教学的师资严重缺乏,既存在数量不足,又存在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不强的问题。多数高校“现有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在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也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相距甚远”[3]。

  2.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多数院校还没有建立起能满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验室;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媒体教学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低,一些创新课程名不符实”[4];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滞后。“实践基地欠缺,多是以企业参观、实训室模拟实训等形式,缺乏实效。”[5]校企协作教学对多数院校来讲还只是探索,或者说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及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的时间较短等原因,也有客观上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此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否则将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将会被发达国家抛得越来越远。

  (四)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学生积极性不高

  1.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多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舆论宣传滞后,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教务、就业、学团等部门关注,还未引起全面的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挑战,它既不仅仅是增加一两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不仅仅是开设一两个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更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事,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2.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意愿普遍不强,有80%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冷淡,根本就没想过要创业;只有11%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较强,表示有创业的想法。”[6]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偏颇理解;二是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大赛受限,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人才的战略转变,它不仅仅要求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必须转变,更重要的是学校主要领导、广大教师、学生的思想、理念也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阶段,要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从大的方面说这项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迟早。因此,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实际增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主修课程,规定合理的教学时数。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创新知识结构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综合性知识的培训,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

  2.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各门专业课程教学都必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在深入研讨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教学大纲,重新设置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实践教学课时,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及师生互动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增加教学的感染力。要注重把校内实践教学、校企协作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7]。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效衔接、形成合力。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结合本校及专业特点建设创新创业教研中心,打破专业限制,把研究室、实验室、孵化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以往老师做学生看或只是少数学生做多数学生看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要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实践。

  2.强化专业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目前,国家、省市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毋庸置疑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但参加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又有一定的专业限制。因此,各高校应以国家创新创业竞赛为引导,以校内创新创业竞赛为重点,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思想水准、认识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创业思维及相应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建设好一支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共同课的教师队伍。要进行专门培训,使其不但具备先进的思想理念,同时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改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二是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各个专业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技能;三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注重发挥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可把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权威聘为兼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研究,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

  2.加强保障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配合及共同努力。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支出,特别是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是项目大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要创造条件,保障房舍、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为慎重起见,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先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试点阶段要选派得力的干部和有丰富经验且热爱此项工作的教师。总之,要强化领导,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http://www.jyb.cn

  [2]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载《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年第1期。

  [3]李国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载《当代职业教育》,20xx年第11期。

  [4][5]杨波葛珺沂:《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第3期。

  [6]江彩霞:《基于创业实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载《人力资源管理》,20xx年第9期。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29页。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9

  1建构新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提出了新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标志,使体育课程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列入了其中。人们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的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具有强健的体魄,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是否旺盛的重要体现。所以,开展大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健康第一”,对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要重新审视,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体育教学工作,所有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具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和有针对性。现代设置课程理论必须所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主体性、综合性以及未来性等特征。为此,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宗旨必须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增强学生体魄,帮助学生练就必要的体育技能与技术,使学生心智得到启发。

  2构建大学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2.1构建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结构

  以先进的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和定位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大学体育教学中所有关联的要素以及其外部环境与系统效益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力求在老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之间达成最佳结构。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极其重要的措施就是新建体育教学的科学结构、定位体育教学的目标、组织新颖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学体育在定位教学目标时除了指导思想必须是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此外,各个学校还必须将本校的特点以及教学宗旨融入进去。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还必须要充分考虑本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等,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特色。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它是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从中也充分反映了实施教学内容的大体情况。教学评价则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尺。总而言之,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既要充分体现总的教育思想,又能把本校的特色与教学宗旨充分展现出来。

  2.2努力更新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方式

  第一,构建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种教学模式,即基础课模式、专项选项教学模式以及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有学者总结出了7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适合于大学新生中素质较差学生的素质型模式;与传统模式很相近的技术型模式;适合于那些有特长、技术较好学生的竞技型;适合于那些身体有伤、残、病学生的康复型模式;娱乐型模式,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型模式;以健康咨询为主的咨询型模式;与俱乐部模式很相近的自由型模式。不管哪种教学模式从本质来说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现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再把大学教育的特征结合起来,建议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必须要确保不低于每周两节课,把基础课模式、专项选项教学模式以及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一、大二、大三各个年级开足体育课,但是,其教学的要求与方式要有较大的区别。在大一时,宜采取基础课模式,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及机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大二时,宜采取专项选项教学模式,打破以系别、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组织形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不分系别、不分班级地组织学生上课,在组织上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设置尽可能多的专选课,如设置形体健美操、女子防身术、游泳、网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篮球、搏击等专项,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每个专项项目可科学地分成三个级别的评价标准,对每个级别再给予相应的分值,学生再以自己的喜好和现在所具有的水平为依据进行选课和相应的等级,突破年级与班级的局限,扩大了学生间的交往面,这种选项课有利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从心理学方面来看,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他们会在心理上产生十分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结果会产生十分强烈的心理期望值。在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他们就会对体育学习具有了一个内在动力,从而会在体育学习中投入积极的思维,也会积极地进行刻苦练习,在心理上也会因为锻炼的辛苦而快乐,当然也给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学三年级时,体育教学就宜采取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为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进行学习。

  第二,体育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大学学生都来自于高中毕业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在高中时由于种种原因体育课所开的课时十分有限,致使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很多体运动育项很不熟悉,学生在技能、体能、意识和体质方面都不是很好。为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要更加重视教学的层次性,尽可能地使它具有个性。而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都是以教材为依据,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十分的单调,致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而乏味,显然在体育课上就没有什么积极性,更谈不上主动性了。另外,在体育课上,老师还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尽可能地去丰富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尽可能地形式多样和负有活泼感。在教学中,体育老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进去,使其成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的管理,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大学体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及其指导思想。努力完善大学体育教育在考核与评价方面的工作是改革体育教学的关键,也还是体育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学评价既能对学生在体育知识与技能技术方面掌握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测,也能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进行有效量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长期意识。还有就是通过教学评价还可以使学生在提升各自体育能力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并且在心理上得到享受。所以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思想基础是要求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前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与技能,努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提供强健的体魄。认为大学体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工作要如下操作。学生在所设置的体育项目中选择自己适合的项目和等级去完成体育课的学习,学生在通过了1/3的课时学习后可向老师申请考试,在考试合格以后,他们就可以选择别外的项目或者选择原来项目的高等级进行学习,在学期考核时则以最好成绩计入学期成绩。要求所有学生能够在2年内完成至少2个体育项目的学习,并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如果学生在2年内完成了考核,且达到了要求,则就可以向老师申请在以后的时间里免上体育课,不过他们还是要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体育测试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体育测试内容要4个方面的内容:(1)理论知识部分,包含健康、健身、裁判法则等纯知识性的内容,可以占总分20%。(2)身体素质部分,包含一般素质、专项素质等内容,可占总分的30%。(3)选项技术与技能进行综合考核,可占总分的40%。(4)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态度与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可占总分的10%。另外,体育老师还要在一学期教学开始时对学生们进行在运动能力和体育基础方面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学生给出合适的评定,给期末时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老师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简单化处理,其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素质、利用合理技术锻炼身体的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

  2.3大学体育教学将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

  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更新。其具体表现就是:

  (1)将学生以前那种被动学习体育的方式转变成为主动学习体育,被动学习方式将学生作为了学习的客体,在学生者身上反映出了十分明显的依赖性和受动性,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主体性以及学习的独立性受到了相当程度地弱化。因此,必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中心,使他们学习的能动性、主体性和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突显出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行为,努力促使学生成为善于学习的主人,进而促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和进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形成。

  (2)发现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在以前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往往以讲解、示范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几乎不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学习兴趣以及体育知识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使学生从中得到体验,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切实贯彻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时必须要融入学校的教学宗旨和本校的特色,突破以前的单一模式,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进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促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创新型人才。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0

  计算机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普及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在大学中,计算机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在每个大学生毕业前,都应该学好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的应用,因此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刚开设时,来听课的人数很多,但是后来越来越少,不仅是理论课人很少,实践上机课人也不多,所以对学生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不同。

  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从中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所以在大学中进行计算机教育时,学生们的起点都不是零,这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受到城乡差异及地区差异的影响,学生们在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水平高的学生在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到中学时已能够自己编一些简单的小程序,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还有些学生来自较偏僻的山区,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计算机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正常的自然班进行授课时,授课内容对基础好的同学来说知识陈旧,对上课失去兴趣。对基础差点的同学来说,讲解太快跟不上,容易对上课失去信心,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是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提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不高。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采用的一般是学生上机实习和教师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只讲授不实践的弊端。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存在着较明显的弊端,采用多媒体方式的教学后,授课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且远远多于传统授课时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时被灌输到学生们的头脑中时,学生很难对此有着较强的记忆能力。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操作演示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学生并不能立即进行实践,这就导致刚学的.内容会很快就忘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多媒体教学在现阶段的理论授课中,采用的仍是演示的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弊端仍然没有被改变。

  二、提高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具体方法是,在学生全部入学后,先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按照学生们的成绩划分为慢班、快班和免修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对于慢班的学生,因为没有计算机基础,一切从零开始,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对计算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述,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都不要太快。课下让学生进行部分练习题的练习,同时将学生进行上机实践的机会适当增加。对于快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计算机知识,但是不能很熟练的操作,教师应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在课堂尽量不要讲太多,点到即可,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免修的学生,他们对基本的操作和基础知识都已经掌握,教师可适当给他们布置一部分上机题目,比如PPT、Word排版等。采用这种分层次教学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减轻了教师自身的压力。

  (二)加强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校园网络资源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听懂或是不理解,可以在课后到校园网上查找一下。要提高校园网络的使用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很重要。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将相关的教学文件和教学信息发布上去,这是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相关学习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课余,学生可到校园网上查看相关的学习资料,或是进行学习项目的自选,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和交流。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既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又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加强对学生的上机指导,明确实验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要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且能够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考核和检查。对于验证性的实验,要合理性地减少,对于综合型和设计型的实验要适当增加。学生能在不断进行的试验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将他们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便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比如对数据库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为本班同学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大大提高。

  (四)提高师资水平。

  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角色创新”和“角色学习”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将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不断提升,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不仅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也要进行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最新的科技动向,这样在授课中才能顺利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和提问。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也需要进行提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进行创新探索,将理论转为创新实践。对教师来讲,计算机教学是个特殊的过程,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将计算机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

  三、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教育变得更加重要了。计算机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加强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促进计算机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1

  1互动式教学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实践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

  [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xx,(5):88-90.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2

  伦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道德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揭示道德的社会实质和发展规律,以规范人类道德生活行为的具体理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研究不仅缘于伦理学教学理论研究的需要,更迫于大学生伦理学学习效果欠佳的现状。

  一、大学生伦理学学习效果欠佳的重要成因

  (一)高校人文科学教育的边缘化影响大学生学习伦理学的兴趣

  伦理学理论隶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主要涉及善与恶、该与不该等价值问题,其效用是善化心灵、规范行为,提高人性的涵养。但是,自近代始,相对于揭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自然科学,以及效仿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而日益追求社会现象的确定性和公信度的社会科学来说,无法立即为人们提供实证知识或实用职业的人文科学一直难以得到人们的器重。很多时候人文科学教育成为了学校的一种装饰和摆设,失去了它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应有的位置。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只对计算机、经济学、各种自科类课程等所谓的“正课”、“主课”倍加关注,而对学习伦理学不感兴趣,这与伦理学这类人文学科在受到实用主义教育的排挤后被沦为一种边缘化的学科直接相关,因为在崇尚“惟实用是真、惟就业是用”的大学生和教师心中,“成才”是比“成人”更具实际意义的事情"。导致在一些大学里,学习伦理学理论几乎成为了大学生的一件敷衍之事,不少大学生的内心甚至从来就没有爱学的倾向。

  (二)有效教学方式的供给不足影响大学生对伦理学理论的认同

  大学生通过伦理学教学能否产生自觉认同伦理学理论的学习效果,其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立足教材中的那些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自身存在意义和公正合理地应对各种现实利益关系的内容,使大学生在得到有效教学方式的供给中能够自觉认同正确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为他们主动践行伦理学理论奠定必要的道德心理基础。

  遗憾的是,在我国高校,一些伦理学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师由于忘记了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育人课程,错误地将伦理学看成是一门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课,这就决定了这些教师的教学经常是出于“完成政治任务”的需要,热衷于向学生简单地讲解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并强制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当作确定的“知识”予以背记,其结果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困惑没能得到有效的化解,致使大学生们常常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来接受这一理论,而且所接受的'理论也只能成为一个个硬结,不是被融入而是被嵌入到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之中,引发理论认同的缺失。

  (三)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的可信赖性缺失影响大学生对伦理学理论的践行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比例很高,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理论认知水平并不低。一些具有高道德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并不具有高几率的道德实践,一个突出的表现就道德理论的知行分离。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其通过对伦理学理论学习而具备较高的理论认同度后并不会必然地导致伦理实践的发生。大学生践行伦理学理论,除了需要对该理论的高度认同,还需要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道德情感的催化。

  净化社会伦理道德环境以培育大学生伦理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大学生能够主动践行伦理学理论的关键就在于保持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在倡导和践行伦理学理论时的可信赖性。令人惋惜的是,一些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在践行伦理学理论方面并没有赢得大学生的充分信赖。学校在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时由于经常不能得到一些主流媒体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失去信任。

  有些时候即使大学生在学校准确理解了应该掌握的社会道德生活准则和要求,一旦他回到家庭或进入社会后看到家长和主流媒体坚持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道德生活准则和要求,这就易使大学生怀疑学校伦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其对伦理学理论的怀疑就变得更加严重,对践行伦理学理论更是心灰意冷。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即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的伦理观对于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的大学生来说,形成一种与其身份相符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种意识就决定了,他们会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运用手中的知识和能力,是用来造福社会还是危害社会。因此,大学生的伦理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社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一项内在要求,是一项重要的道德指标。就像我们社会公认的: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没有疾病、更是心理上的没有疾病,及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伦理学教育,即使从道德层面使他们接受正常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养及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防范性的减少道德事故的手段,更是有利于他们最大化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加快自我发展的积极措施。总而言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立德为先。

  参考文献:

  [1]蒋凯.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J].现代大学教育,20xx(3):14.

  [2]孟三爱.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性的伦理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8).

  [3]郝晓玫.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xx(1).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3

  社会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大学生人数迅猛増加,而当代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如何,是当前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要面对不同的群体处理相对高中时期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要在大学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亲人的期望,实现自我成功的欲望也异常强烈,同时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种现实与心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1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环境变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入学后很容易产生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茫然无措,产生挫败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在学生刚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产生。

  1.2恋爱与性方面的情感激荡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考虑问题比较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以致引起心理失调。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对身体变化过分关注、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1.3人际关系问题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与人沟通,渴望被人理解。但是,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致使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情绪;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有些同学由于家境贫困或成绩不够理想,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因而感到孤独、寂寞,认为生活空虚、无聊、乏味。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

  1.4情绪问题

  大学生入校后,社会角色的转换引起许多的心理冲突。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

  1.抑郁。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都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内疚等。轻度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严重的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焦虑。通常包括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増加等。有些同学在入校之后发现大学并非是像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自卑。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而这些大多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学习及恋爱遭受挫折,家境不好等原因造成的。

  2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21普及心理学知识,奠定心理教育的基础

  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也有利于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应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再教育,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为了尽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现有的人员实际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利用各种传媒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自身的心理卫生,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学讲座是当前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如对新生可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专题讲座,对中年级学生可举办“心理健康与成才”专题讲座,对毕业生可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专题讲座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宣传阵地多、宣传形式灵活等优势,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拓宽心理教育渠道。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心理教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在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増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校园文化在高校中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形成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培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氛围浓、人才云集的优势,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注意突出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许多高校正在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文学节”、“体育节”等活动都是很好的校园文化形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它们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不足,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3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可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也可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掌握和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处理好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校每年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测试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从中筛选出有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4

  摘要:“碎片化”阅读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常态化的阅读方式,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顺势而为,切实融入“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积极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冲击,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阅读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

  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正在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状况,大学生读者被动卷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浪潮中,将自身置于“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之下。“碎片化”阅读作为契合数字网络媒介社会发展背景下的新兴阅读类型,其影响波及的范围至大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思维和整体阅读状况。基于大学生读者阅读方式的变更情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考验。因此,分析“碎片化”阅读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现状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将日常生活中间歇交替的碎片时间得以激活并被加以利用。阅读,这一人类特有的获取真知、汲取讯息的行为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了可移动、跨时空的特征。过去的阅读,形式单一,次数受限,花费时间较长;现在的阅读,则呈现出了形式多样,次数激增、耗时较短的多元结构特征。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样一种阅读方式进行精准的定义,在此,笔者根据其特征典型和概念的接受程度将其称作“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天然的移动性、便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读者阅读视野多元化、阅读需求个性化的要求,不仅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无形中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安徽工业大学的在校师生。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形式,共获取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7.5%。根据此次调查,笔者发现,时下,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一)“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有93.6%的学生每天会涉及以下至少两项“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浏览网页、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刷“微博”;逛贴吧;查阅电子邮件;观看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图片及文件;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浏览朋友圈、QQ空间,关注新闻资讯。“碎片化”阅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以及数字化阅读广泛普及的延伸型阅读形式,其操作简洁易掌握、文本信息量大,常伴有配图和视频,这些特有的阅读形式吸引着大学生们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大学校园内,在行走的路上、食堂、教室,狂刷手机的低头族、戴耳机听“有声读物”或手捧“电子书”的学生比比皆是。可见,“碎片化”阅读的价值已经不局限于作为一种新型的流行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新兴的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多维度地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大学生阅读存在娱乐化和“浅”阅读倾向

  数据显示,有67.8%的学生每天会花超过5个小时在玩游戏,听歌,看电影和网上聊天。50%以上的学生用手机浏览新闻推送、用即时通讯软件与朋友聊天沟通,时不时地刷朋友圈机械式地关注他人的动态。这样的一些行为似乎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行为,或者说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阅读行为的出现。然而,这样展开的阅读活动很大程度上是“蜻蜓点水式”的,是浅尝辄止的。笔者看来,这些行为与其说是有意识地阅读,倒不如说是不自觉地浏览。除此之外,除了阅读相关的'专业课书籍,有56.8%的学生喜欢在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上阅读都市、言情、科幻等通俗读物,置于古典文学、哲学、史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电子书则很少被人问津。凡是冠之以“微”字的,诸如微博、微信阅读等,其往往提供的阅读内容也是微小的、破碎的、支离的、杂乱的。长期的阅读“碎片化”导致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焦虑感、浮躁情绪不自觉地产生,心理负荷加重,阅读心理状态受到消极影响。阅读也少了知识积累价值本应有的厚重感,大学生的阅读也开始追求娱乐化、变得浅薄化。调查中,尽管仍有60.6%学生表示能够通过“碎片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但也只有20.8%的大学生养成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可以通过获取相关信息,加以记忆和归档。此外,有63.4%的大学生读者表示在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时,几乎不会去考虑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多数大学生读者的媒介素养尚未形式。带有功利性的阅读目的使得大学生读者身陷信息的累积导致的信息超载之中,根本无法进行阅读思维的有效锻炼,阅读水平下降,阅读状况堪忧。

  二、“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碎片化”阅读背景之下是大学生阅读需求多样化、阅读形式娱乐化和阅读内容浅薄化的发展倾向,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应当如何调整并改进自身以迎接挑战。

  (一)积极发挥“舆论领袖”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

  “舆论领袖”是指那些交际广泛,同媒体的接触频度远高于一般人,并且乐于创新,观点能对普通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一类人。他们的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大众传媒的忠诚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袖”,积极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使得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技术娴熟地利用新媒体,针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采取“结合性”的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努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里发声,让大学生读者能够听得来自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的、积极的、正面的声音。这样一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会比以往具备更为生动活泼、内容广泛、形式翻新且力量强大的说服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碎片化”阅读背景下,阅读的互动性是当前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呈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之一。互动行为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主体性意识。大学生读者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行为在独立性、创造性、自觉性、自主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也只有以人为本,方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培育他们自觉有效的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知识、倡导阅读价值、充分挖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思维能力、培育并发展学生的自学潜能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意识发展规律、个体的接受能力及行为特点,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切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心理诉求。

  (三)切实聚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碎片”

  “碎片化”阅读呈现出来的碎片化特征可能会导致阅读的分化,但与此同时也恰恰促进了阅读群体的重新聚合。这样一种基于相似相近的阅读志趣和相通的阅读价值认同感的阅读群体可以视为若干虚拟网络数字化阅读空间里的阅读社群。一般来说,社群指的是由众多粉丝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一些骨干分子和意见领袖建立起的更为聚集及目的性明确的小圈子。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加以细化,以社群的形式进行类化,并加以聚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输出和个性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7.

  [2]石呜.互联网时代独处能力正在消失[EB/OL].[20xx-08-20]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5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重要支撑点与推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实施,能够切实推进应用型大学转型。本文基于应用型大学推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等层设计出发,实证分析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模式、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

  一、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等层设计

  策略是落实计划与理念的推手,科学的策略选择能够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按定位有序、有效率地推行,并且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从调研与研究中总结,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策略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单一的教育行政推行策略,逐渐纳入利益激励、行为引导与政策扶持的策略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从教育活动义务形态转变权利形态。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总体上形成党政领导,职能负责,多方协同,主体参与,政策促进,利益保障的治理型推进策略。

  二、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模式特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制度顶层设置。学校高度重视党和政府提出的创新创业议题,并从政治、教育与发展的高度,进行动员认知,形成全校师生对此的共识与重视,学校于20xx年底组建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教研部,全面负责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承担,通过设立职创部这一职能部门来承接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协同联动配置。在职创部的统筹协调下,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依托,将鞍山师范学院各种资源有效协同联动,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策略安排是打造多组织联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

  (三)构建多级进阶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多级进阶”型的`课程体系,是指创业基础课程+创业拓展课程+创业先锋课程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I《创业基础》课程,以及基于各专业培养计划的专业性创业基础课,在拓展课层面,强调技能训练、意识培养,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KAB、SIYB创业培训,企业经营模拟运作以及相关创业管理等课程。强调精英应用培养的先锋班,实行专业化、职业化与应用型教育培养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能力与支持的“多级进阶”型教育培养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有效参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体主要是存在教育主体———教师以及各种教育者、教育对象主体———大学生、教育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鞍山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如在师资队伍上,建设一支稳定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任教师要逐步成为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项目指导的主体,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等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五)科学多元的推进策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为了调动大学生积极接受、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与参与度,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各学院要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安全有效地使用校内实践资源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沙盘模拟实训,创建创新创业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六)多元政策促进与教育利益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职创部通过多元政策的出台,促进全校资源、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特别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利益平台配给与激励实现,保障各参与主体都能获得预期利益,从而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激励性、成果目标性与发展可持续性。

  三、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短板

  (一)创新创业策略科学设置有待优化。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现在主要是课程教育、行政推进、项目推广与平台孵化的策略实施方式,这种策略的主导性、参与性主要由职能部门掌握,学生、教师与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不足,教育活动的弹性与回应性存在阻滞。

  (二)教育课程设置知识化代替意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而当前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呈现通识知识教育的特点,意识训练与培养不足,在能力训练上,具有创新创业执行性能力体系养成教育不足。

  (三)主体参与推进策略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主体还是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在这种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参与积极性与程度就不高,如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除了学分的要求,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其它需求没有得到激发与满足,参与程度不高,教师参与其中往往也是个体行为,这与团队参与的渠道、激励等相关措施缺位有关,二级学院的组织、参与性不强烈,存在利益激励缺失的问题,这需要利益激励与保障的制度化改进。

  (四)政策促进与利益保障的力度不足。鞍山师范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大量资源,出台各种促进政策,但这里存在两个突出的政策误区:一是利益激励政策缺位,特别是参与教师的激励政策,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对于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更具多元专业、创新应用与实务实践性,参与教师的付出精力、能力与团队性的要求更高,这需要相关具有实质利益性激励政策的保障促进,这方面存在缺失,造成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不足;二是权力下放政策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在基层组织层面,二级学院的作用尤为推出,这是落实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精细化的关键,这里是学生、教师、实践基地与专业支撑的节点,但由于缺乏权力下放的制度安排,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二级学院处于管理客体地位,缺乏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利益分享机制,使得二级学院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配合度与主动性存在不足,如何调动二级学院的主动性、主导性与特色发展,是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四、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科学优化

  (一)课程教育与师资的特色精细定位策略。特别是相关教师与实践指导者,形成特色创业创新指导教育团队,为有创新创业兴趣与志向的学生,提供学习、教育与实践的支持资源,起到专业引导,环境熏陶,课程启蒙,意识激励,团队训练,项目培养,社会实践的协同治理培养教育模式。如对于课程设置与授课,应在现有创新创业通识知识授课形式的基础上,更加专业浸入—职业情景—精英意识综合培养的3D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中将专业教师、行业实践者与创业精英引入课堂,将知识教育、技能习得、意识训练与应用能力综合激发、培养和引导。

  (二)项目训练的特色精细开展策略。一是要形成师范类、非师范类的项目选择体系,激活师范学院在师范教育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意识、资源;二是强化项目的支持、辅助与监管,特别是要做好学生项目管理的技能训练,防止项目运作失控,增加学生的挫败感与失败率,产生项目运作的破窗效应;形成多级强度的项目体系,在常规项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创新创业的成熟度,参与学生的成长度,形成一些创业强化项目,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可选择性、高度完整性和非常有实用性的项目。

  (三)综合运用制度行为策略推进开展。鞍山师范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发展的具体策略上,应采用制度———行为策略,创新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教育利益而形成的积极生产性行为选择,这种激励性不是简单通过理念灌输与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需要激发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动机与行为心理,因此从行为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就需要提供各种利益分配与保障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的各类主体具有预期性、可持续性与发展性;在此基础上,配合各种管理、保障与监督制度,形成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内驱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5篇11-10

定量研究及哲学思考论文04-11

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思考论文05-06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11-14

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论文08-27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08-06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思考论文(通用9篇)01-31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

珠算的文化透视和科学思考论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