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

时间:2022-08-15 09:12:59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通用6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通用6篇)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 篇1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学分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发达国家学分制实施状况以及我国高校应立足实际建立学分制运行保障机制。

  论文关键词:

  学分制;高等教育质量;措施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几乎都在实行学分制或正在学分制的道路上探索,这是一件好事.但学分制的实行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还须值得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已进人大众化时期,近两年,扩招的脚步已明显放缓,因此,摆在大家眼前的首要问题便是“质量”。

  1学分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学分制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学分制实施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纵横交错,打破了专业上条块分割的传统,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就业需要来自由选择课程,理、工、管、文相互结合,文理渗透,构造自身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对于教师将会增大压力,必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由于学分制的实行。学生在进行自主选课时,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会更多选择一些高质量的课程和水平较高的教师.这些自然迫使教师面临一个评价的压力.使得教师务必提高自身水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我国许多城市的高校,可允许在相邻高校选修,回校后学分予以承认,这样更加大了来自校外评价的压力。迫使教师开设精品课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实行学分制后由于是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课程,自然在学习时态度就比较认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生也始终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中,学生如果想要顺利或提前毕业并成功就业的话.就必须自觉努力地学习,根据自身需要不断调整学习计划,以求最终能够成功就业,否则就不得不延长学制推迟毕业。

  第四、实行学分制促进了高校与社会的沟通,增加了大学的开放性和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学分制增加了市场的最新信息向大学不断流入。等于是给大学增设了一条对市场进行反映并及时调整自身的信息渠道,可促进大学与社会更好地互动。学分制容纳了注册学生随时返回社会或返校就学的自主性,所以也淡化了学生上学与就业、大学与社会的严格界限.增加了大学与社会的广泛和有机联系.带来了大学对市场作出适当反应并及时调整自身的信息。

  第五、学分制实施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新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的运行。

  2当前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从观念层面上看,我国大部分高校观念根基中存有“这是大势所趋,人云亦云罢了”的想法,学校网页上也大张旗鼓宣传学分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学分制的内涵以及如何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学分制模式。

  从学制来看缺乏弹性。学分制的核心和关键便是学制是否具有弹性,也即完全学分制。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学分制还是传统的年限规定的学分制,即学年学分制,或者说根本不能称之为学分制。

  从课程来看,选课制还不充分。实行学分制必须加大选课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色。

  从操作方式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许多高校在学分制实行过程中,管理部门没有制定出系统且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在实际操作时随意性强。

  从保障体系来看,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起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没有与弹性学制有机联系起来。

  从学分制结果来看,我们都在实行学分制,至于效果如何,是否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建立起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多样化质量评价标准。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在树立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经验,立足本校实际.实行有利于自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

  3部分发达国家学分制实施状况简介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学分制最早的国家,它的学分制基本属于典型的全方位开放型学分制模式,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具体作法各不相同,但仍有其共性,主要体现在:

  ①美国高等学校选课的形式多种多样;

  ②在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的成分差别较大;

  ③美国高等学校比较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④学生在选择系科和专业领域上比较灵活:

  ⑤注重基础教育,文、理、工相互渗透。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照搬美国的学分制,对其高等教育实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实现了兼收并蓄的学年学分制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日本《大学设里基准》规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必须在大学修读四年或四年以上,取得124个以上学分后方可毕业,并且对每学期应修的最低学分加以限制。由此看出,日本的学分制并非是美国的那种完全学分制。同美国一样,日本也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般教育科目,并规定了最低的修读学分。另外,日本高校十分注重学生外语的学习,一般高校要求学生掌握两门外语,外语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

  法国只有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学分制,而其独具特色的法国高等专科学校为保证质量一直不实行学分制。法国的大学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为两年,是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课程是普通基础课程,只有少量课程初步接触专业知识。第二阶段教学也是两年,专业性逐渐增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窥见以上三个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校情灵活的实行各种不同类型的学分制或不实行学分制,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我国高校应立足实际建立学分制运行保障机制

  4.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分制意识

  4.1.1校本意识

  实行学分制要充分考虑高校的办学特色,要立足本校的师资、设备等实际状况,不可盲目实行、仓促上阵,不利于学生发展且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可实行学分制。

  4.1.2尊重个人本为

  西方的价值观念上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好前途的自由和权利,换句话说,我的一切我负责。实行学分制就要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个人本位权利。

  4.1.3全面发展意识

  实行学分制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意识融于其中,既有利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更要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学分制在设计上要坚持知识、能力辩证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和职业素养。

  4.1.4个别差异意识

  由于学生智力、能力等情况的不同,接受知识的速度进程也不同,若按学年制“统一步调”的管理方法,“吃不饱”的一部分人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而“吃不了”的一部分人会感到负担过重,还可能会被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所淘汰。如果采用学分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条件,按教学要求自由选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学分,允许他们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前修满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从而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1.5市场意识

  大学在教学、课程、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供,是在高质量标准下面向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服务好学生,同时在当前市场经济情况下,培养的学生必须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树立市场意识。

  4.2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

  4.2.1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分制各项制度的制订与运行。都要以科学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为基础,因此,学分制实行必须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创新教育目标,其突出特点是柔性的、多样性的,在保证专业培养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通过设置选修学分、创新实践学分、辅修专业基础课学分等要求。体现基础知识扎实,多学科的融合、渗透与交叉,实践能力强,彰显学生个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另外。需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将部分基础课或专业课改设为选修课,适当增大选修课比例。

  4.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分制强调选课制,这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开设好本专业课程,更迫使教师务必开设出质量高、学生喜爱的选修课程。另外,教师在授课、考试等方面也需作相应的观念和操作方面的调整。

  4.2.3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学分制核心之一便是弹性修业年限的调整,学生有权决定毕业年限,自然给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学校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建立起学分制管理工作组织和实施体系,加大教学、后勤基本设施的建设投人,制定出台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为实施学分制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4.2.4加强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以开放的视野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起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多样化质量评价标准。

  学分制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因此应打破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承认学生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成果,从而建立起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也应作相应调整,同时不断总结、加强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学生课堂测评、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

  (2)开展课程评估,成立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对开设的课程进行评估和监控,以保证开设课程的质量;

  (3)改革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探索新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考试制度改革,要注重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实行教考分离,可以增加综合应用课程知识、利于学生分析思维、发挥个性的试题的比例。可以采取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课外考核,引入社团学分和实践创新学分,以引导学生学习的倾向性,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2.5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

  为了指导学生制订修业计划并及时检查执行情况,指导学生选课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持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创新精神.关心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合理利用资源、把握学习目标,并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建立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其中建立导师制是一项重要举措.在精挑细选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和资格,落实待遇,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素质优、方法方式灵活的专兼职学业指导队伍,为学分制的实施保驾护航。

  学分制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应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立足学校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分制改革,不仅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需要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的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 篇2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问题益显突出,制约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文章从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探讨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优质的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问题日显突出,制约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仍主要依靠普通高等学校,其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观念深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规律,在办学过程中,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没有考虑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这是影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只有强调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更新固有的观念,改革现行的不切实际的教育方法,才能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

  一、准确定位,确定符合成人特点的培养规格

  确定培养规格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它对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选用教材等有着决定作用。只有准确定位,确定符合成人特点的培养规格,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包括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技术型和职业型四种。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培养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教学及规划、决策、工程、设计等人才,培养规格属于基础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面向企业,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与生产过程(或流通、服务等)直接有关的技术工作的人才,包括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及部分智能型操作人员,所以培养规格应该是技术型和职业型。

  目前,很多学校在确定培养规格时,没有深入研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特点,而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将培养规格定为基础研究型或应用研究型,这种定位必然使后面的教育行为(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选用教材等)发生偏差,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影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二、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制订符合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决定教学内容,它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很多学校为了体现办学水平,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在职人员,基础较弱,存在着工学矛盾等因素,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忽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实用型课程偏少,重形式、轻效果,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把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主要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表面上看,知识的理论性很强,实际上,学生难以掌握,只好在教学过程中降低标准,以保证一定的毕业率。结果是基础理论没学好,专业技能没学到,很多学生毕业时,连一个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都不会设计,这样的学生既没有达到研究型的、应用型的标准,也没有达到技术型和职业型的标准,只是得到一纸文凭,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强调主要以应用为目的,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去分析、判断、解决现场的各种技术问题,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关系、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同的行业对同一专业的培养要求也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上。因此,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广泛征求企业的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比如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接口等专业基础课外,还应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数据库及其开发语言,特别要加强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毕业时,起码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个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调试,这不但对他们的工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为他们今后学习其他数据库及开发语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顺应时代发展,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没有大的改变,仍然主要采用集中讲解的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学习形式及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合当今成人教育的需求。由于成人学生都是在职学习,工作、家庭都要兼顾,工作的压力和单位严格的考勤制度使工学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集中讲解方式使学员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济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INTER网的普及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充分发挥的平台。它的优越性体现在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们随时都可以上网学习,既经济又方便,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工学矛盾,网络教学可以使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另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员们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人教育的自主学习环节非常重要,忽视了这个环节,就难以达到培养的目标。网络教学方式可以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方式是今后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

  因此应该积极发展网络教学手段,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逐步用网络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集中讲解方式。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应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系统,电子校园(包括课件、网上答疑、作业提交、网上聊天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教学质量提高。要通过网络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由从被动地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决实际问题地学习,从按部就班地学习到自定步调定目标地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获取信息力的培养。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同时,教材又是学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他们获取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主要源泉。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提高成人教学质的重要手段。应从自学者认识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内容和编写教材,适合成人的特点,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详尽透彻,明白易懂,内容要更加充实、完整、系统层次结构要更加清晰合理,难点分散,重点突出,从而使教材的内容易于为学员所接受,便于学员自学。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成人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高等学校里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都是主要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如果简单地用给全制在校大学生授课的方法和经验来教授成人学生,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人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应了解成人教育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学员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员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聘任来自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或业务骨干,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可以大大提高继续教育的实用性,保证应对市场经济需要及专业设置的灵活性。网络教育的开展,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进行转变,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跟踪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另外,学校还应面向社会,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传授的知识是紧密结合实际的。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 篇3

  内容摘要:

  自从1999年高等院校首次扩招以来,有关扩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问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等多种原因促使高校扩招势在必行,扩招无疑从总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

  但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如师资质量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扩招后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质量出现的问题。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关键词:

  扩招;高等教育;保障

  一、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的原因。

  高校扩招的影响因素很多。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促成高校扩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习惯上是指入学人数的增长超出了传统上由特殊社会职位和需求分配所决定的少量的学术研究及职业培训。我国自19世纪末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之后,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比较迟缓,至1998年,各类高等教育的在学总人数仅为670万人,相应的毛入学率仅为9%左右,仍然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面对我国新世纪实现强国与民族复兴的重任,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面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挑战,面对我国广大民众的强烈求学欲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尽快向大众化目标迈进。

  诸多因素决定了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扩招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从全局来说,教育质量是指全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扩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从学校来说,教育质量主要是学生们进校后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总之,政治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关键因素,经济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决定因素,人口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另一影响因素。

  二、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出现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1、从国际来看,各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政府的支持能力却在下降。

  我国高校扩招后,普通高等学校平均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急剧增加,这是保证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为5.2人,到1997年已提高到7.8人。1999年扩招以后,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增幅更大。总之,如果不增设新校,而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招生,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设备、图书、实验条件,以及管理水平都很难跟上学生数量的巨大增长,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2、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师有一种共同倾向,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对学生往往只关心如何完整系统地传授本学科知识,对社会在人才要求方面的变化往往不敏感,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大过问。

  我国高校扩招后,教师即使想更多的关注学生,也没有充足的精力。而社会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要求空前提高,世界各国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的质疑越来越尖锐,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等学校没有学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不会合作;缺少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缺少创造性和适应能力。认为高等教育缺乏针对性,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与社会期望存在巨大差异。扩招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3、生源质量问题。

  扩招后,难免会把学习能力差、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约束力的学生招进高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教育质量,并且会导致人们对高校和高校所培养出的产品进行负面评价。

  三、面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出现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应如何应对。

  潘懋元指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面对扩招后高等教育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要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1、人才需求结构的裂变,高校结构的重新调整,是重新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推动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经过从我国高校扩招的实际来看,已大致形成了三种情况:国家重点研究型大学、其他重点院校和一般大专院校。面对多元化的办学结构,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质量观和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职业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的关系。

  其一,高校要转变传统的“专家型”人才的教育观,突出人才素质的综合性,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

  其二,要避免传统的“知行分离”的教育弊端,提高人才素质的实践性。要把学生从书本与课堂中适度地解放出来,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办学特色,促进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转变和完善。

  高校扩招后,高校要出成绩,必须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必须树立起“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的观念。

  总之,高校扩招短期内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利影响,但只要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采取积极的对策,会使高校扩招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机遇。

  参考文献:

  ①数据摘自中国教育网、特别策划: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大幅下降,高校面临生源竞争.http://www.eol.cn.2010-1-26.

  ②Ulrich Teicher著,王香丽译.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比较的观点.外国高等教育资料[G],1998(1).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3).2002年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及分析[R].教育统计报告,2003(3).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 篇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十几年前的高等教育大扩招及其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级的教育转化成大众化的教育了。高校里的学生已经是原来的好几倍,高校的教育资源的增长速度却很难翻倍增加。高校的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开展自学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出现的很多问题。这种高校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转型挫折

  这种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也引起了高校自身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和方式。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叫做全面的质量管理思想进入高校管理者的视野之中。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用于企业生产,其基本理念就是按照企业的管理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经过管理,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克服。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在这个"全〃字上,所谓的"全"包括了几层含义,首先是全方位,就是指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其次是人员的全面调动。就是指积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其都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产品的升级改造上,员工的企业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最后,整个过程控制。就是指企业对产品的生产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有效的干预。

  生产企业这种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照搬照套的移植到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上来,还是出现一些问题。高校教育管理注重的是自由发展,松散化的管理模式,很多时候教授们的研究课题可能实用性不是很强,更加偏重于学科的深入性方面的研究,这种管理的严苛性,约束性将对高校的这种崇尚自由,无拘束的发展方式和属性有些背道而驰。由于高等学校与生产企业还有一个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那就是生产企业是以产品的升级改造为手段,以企业的利润为目的的发展模式。而高校的发展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一种公益事业,是对人类文化程度和思想素质升华的地方。很多的教学过程和研究的课题不是马上就有成效的,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对社会的贡献有时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但是社会意义巨大。因此这种适用于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照搬照套的移植到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之中是不太适应的,违背了高校的教学目的,禁锢了高校的教学思想,使得研究方面更加具有功利性。

  国内一些高校将这种管理模式移植进入校园,只能在学生的档案管理,图书馆的管理,学生宿舍的管理等周边的辅助的管理工作上试点使用这种管理模式,在这些领域,这种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教师学生的满意度,但是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方面,这种全面的质量管理摸式还是没有过多的涉及。总而言之,这种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只有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才能适应高校的教育和管理过程。

  三、发展思考

  现在的高教工作已经不是从前的精英式的教学过程了,学生的心态,自处超然,处世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我们经营好自己的身体,拥抱大自然,健强体魄我们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陪同爱人,带上笑容带上祝福,常回家看看我们不抱怨生活,学会永远感恩,教育好自己的学生,活出精彩的素质也没有从前那么高了,现在的教学资源也没有从前那么多了。因此,高校要想继续发展,取得发展中更大的突破,需要思考如何适应现在的现实情况,需要思考如何进行管理管理的转型升级,需要思考高校的发展方向和以后的出路在哪里。其实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的引入就是一种高等学校进行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有益尝试。

  (1)高校进一步坚定质量是关键的理念。

  高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以后的命运。教学质量上不去,以后报考学校的学生将会逐年下降,学生的素养也将不断下降,学校将进入一种越教越差,越差越教的恶性死循环之中,最后导致学校可能出现降级处理等情况。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要坚定质量就是生命的发展理念,每一个人都要围绕这种思想开展自己的本质工作,老师要认真备课,努力寻找适合教学的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学校的管理者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破除阻碍学校发展的各种陈旧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是,共同努力,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2)高校进一步提升质量文化氛围的营造。

  其实,管理工作和任务是相通的,管理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但是绝大多数是相通的,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会出现一些管理的差异性。因此企业管理和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相通之处,针对那些差异之处,高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从而适应高校管理的要求。其中这质量氛围的营造就是高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相通之处。作为一个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大学校园来说,老师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都比较高,都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大学的管理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实现。企业的那种强制的质量管理模式不适应大学崇尚自由的发展理念。对于大学来说,接受可能较为困难。质量文化的营造则是一种较为温和的管理摸式,更加适合大学的这种管理需求。从质量的文化宣传入手,坚定师生的教学质量就是生命力,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等理念。强化学生老师热爱学校,主动成为学校管理质量提升的参与者、实践者。将提升管理质量的思想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将质量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一种新常态,对老师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管理质量的提升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温和过程。这种管理模式将长效持久的推动高校的教育质量之提升。

  四、结语

  改革转型的路上有困难、有挫折,但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转型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只有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毅力,坚定不移的决心,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道路上,我们才能走的更加顺利。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 篇5

  论文摘要:

  当前,作为具有相对独立主体地位的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高等教育质量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而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高校教育质量风险管理实践,分析识别高校教育质量风险及其形成因素,做到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完善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风险识别评估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应对质量风险的挑战,是对高校教学质量保证建设领域的有益尝试,在当前高等教育进行质量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质量 质量风险管理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及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越来越多,这些风险在带来教育成本加倍投入的同时,却使得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成为随机变量。为降低越来越大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我们可以尝试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教育质量风险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但引入风险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尝试。

  一、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含义与应用

  风险是复杂系统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不确定性经济学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在金融领域,将风险定义为“个人、企业、金融公司以及政府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决策失误或其他原因使其资产、信誉受损失的可能性”。在管理决策中,将风险定义为“某一种事业预期后果估计上的较为不利的一面,即风险是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风险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简称HEFCE)在2003年1月发布的《学术风险的研究报告》中把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定义为,预计在未来会危及院校学术规定的质量和标准的行动、事件或环境。此概念关注风险的来源,强调教育质量风险是由高等教育行为及相关因素产生的,包括以下5种类型:战略风险(StrategicRisk)、财务风险(FinancialRisk)、操作风险(OperationalRisk)、合规风险(ComplianceiRsk)、名誉风险(ReputationaRisk)。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是指高等学校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不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减少破坏性事件的影响,以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应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应对措施,准确地识别教育质量风险,恰当地预测和评估教育质量风险,果断地处理教育质量风险,有效地防范、控制、化解教育质量风险,使其降到最低限度。另外,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探索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新思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一个涉及管理、教育、控制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需要借鉴现代管理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体系。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识别、预测和控制这些对质量目标的威胁,引入风险管理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风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及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作为越来越独立的主体,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例如,在教学资金的使用、教职工的聘任和解聘、课程设置、学术项目规划、教学方法选择、招生自主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责任。在这样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认为,教育质量风险主要有:

  环境风险。指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威胁或危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面临非自由、一元化的市场环境;高等院校在国际、国内和地区市场对生源的竞争;高等院校为保持师资队伍稳定而承受的压力;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变化;政府对高等院校的管理及对其资源配置的调整。

  管理风险。指高等教育内部行为带来的风险。风险意识,一方面是高校内部环境存在着不确定性,如师生比例失调;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科研、轻教学;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各种状况。另一方面存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备等问题。

  行为风险。教育行为,指为增加或降低暴露于外部风险的程度,包括院校及其成员所采取的行动。这些风险行为有:设计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外部质量保证活动、开发组织质量管理文化及具有潜在的危险和负担的行为。

  特性风险。指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或是特殊教育部门自身内在的弱点或脆弱性。从特殊教育服务来看,这些内在风险存在于合作办学、远程和电子学习方式等形式中。从教育部门自身特性来看,这些内在风险表现为教育提供者缺乏教育经验,教师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的把握不够,学习资源的不足等。应用国际上流行的绩效指标法,可以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大致归纳为下表:

  三、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1.强化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意识

  众所周知,无论发生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安然、世通事件,还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风险丑闻,

  都不是由于风险管理技术的错误造成的。这些公司都有堪称世界领先的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技术,之所以会发生如此重大的风险事件,主要还是缺乏一种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和企业自律机制,没有形成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顾海良认为,构筑高校可持续发展机制,树立风险意识,规避办学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大风险(办学风险、财务风险、校办产业风险),是高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内在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强调教育质量风险,能帮助我们树立教育风险意识,以教育质量风险的确定为出发点,促使高校更加重视对教育效果和效率的研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充分的社会效益。

  高校要通过相关的目标、政策、制度使教职员工明确学校对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态度、目标及应对原则等等。校长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决策时,要时刻考虑到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学校对风险的容忍度,并做出相应调整。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时也要有风险意识,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影响教育质量的风险,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教育质量,高校学生才能同样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抵御影响受教育质量的风险。

  2.完善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质量

  高校内部治理机构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至少应该确保有持续进行的活动来辨识、评估和处置学校所面临的风险,如建立日常质量监控系统,对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监控并分析其原因以应对面临的质量风险。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职责是,奠定风险管理基调和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包括确定学校是勇于冒险还是回避风险,界定风险范围和责任,评估资源和明确绩效测量方法等;决定学校合适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暴露度;积极参与财务投资、学校兼并、合作办学等影响学校风险形象和暴露度的重大决策;监控高风险管理,减少不利事件发生;拟定风险管理报告,包括风险管理活动和步骤的主要构成要素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

  3.建立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的本质要求风险管理本身应有~套风险资讯管理系统。从风险理论看,几乎任何组织都有“风险厌恶”的倾向,管理层一般不愿意接受风险性方案,因为他们不希望决策出现失误,但事实证明许多决策失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决策时有关资讯不足。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资讯系统正是用来确保风险管理决策有据可依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信息系统首先应当全面收集教学、科研、管理、财务、后勤等学校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可能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的风险信息,并加以分析识别,确定有效信息,经过系统的处理后传达到相应部门,并对部门的执行信息加以反馈,形成完整的信息链,贯穿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始终,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咨询。

  4.强化风险识别评估,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高等教育质量风险评估首先应从大环境风险源审视开始,归纳可能带来组织风险的具体因素,然后分析这些风险是最有可能通过哪些部门和环节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风险的分析,发现危机,最后预测它们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因此,高校应运用现场调查法、风险列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各种风险识别办法进行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办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识别上述风险,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和选择最佳的管理技术提供可靠的科学认知依据,保证风险控制、风险报告、监督改进等环节的顺利开展,从而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将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特性,是一种探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思路的有益尝试。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 篇6

  论文摘要:

  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主要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管,办学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教育教学管理。要扭转这种趋势,就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测评等方面才去切实措施。

  论文关键词: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思考

  众所周知,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为社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急需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应当注意到,在某些部门和办学单位中,放松教学管理和忽视教育质量的不良倾向日趋严重,使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质量上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性,既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声誉,也对整个社会的学历教育以及与学历有关的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有些办学单位缺乏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国家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目的,旨在更加广泛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但缩小到某一教育机构或从具体教育过程考察,成人高等教育几乎是有投人无产出或说有极少产出的行业。个别单位由于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把兴办成人高等教育当成了为单位或小集团谋取钱财的门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竞相蜂拥办学,变着法子与正式学校争夺生源,使本来纯洁的教育活动变成了充满铜臭味的商业行为。这些办学单位,只关心招多少学生,收多少学费,收支平衡后能赚多少钱,,而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不关心教学管理与教育质量的好坏。其二,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根本原因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役有很好地履行对办学机构监督管理的职能,缺乏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效监控。作为主管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履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的职能,但很多部门却没有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地规划、监督,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相当的混乱,质量下滑也在所难免了。

  那要改变这种情况,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监管,办学机构也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同时,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也要在教育管理等方面实施有效可行的办法,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打造办学品牌。

  首先要打造高水平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缺陷。不少成人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高水平教师,但在实际上,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对于教师流动、科研、进修等方面考虑不足;虽然愿意聘请优秀的兼职教师任课,但是又不愿意在编制待遇等方面进行改善。不愿意下大力气和高投入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师,现有任课教师负担繁重,教好几门课程的情况普遍存在,疲于奔命。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建立专治教师队伍很有必要。但是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不少曾配备过专职教师的学校,现在也逐渐取消或减少了专职教师。但是,凡是建立有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学校,在教学经验积累、函授教材建设、教学质量保证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要建立一支专职教师队伍,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落实定编。有的学校采取定编到系、落实到人、相对稳定、定期轮换,这也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办法。定期考评奖励和政策倾斜,以及在组织上通过建立函授教研室,设立函授专业主任等措施,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巩固专职教师队伍。

  其次,要加强教学管理。

  必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要想达到对成人教育培养的目的,就要求成人高校严格把控教学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质量关。严格把控每个教学环节,教学工作应在入学前做好准备,安排合理的教学工作。对在教学中应该有检查手段,实行听课制度,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授课结束时应当组织学习者对教学进行反馈,及时改正教学偏差,有效实施教学管理。对于学习者的考试制度,严格按照学习要求、教学目标,不降低考试标准,不因为是成人而考虑学分照顾、放松等。对于函授教育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认真指导和有效督促函授生坚持经常性的、有计划的自学,以及认真实施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两条是保证函授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对于工科函授教育其重要性就更为突出。此外,还要重视考试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加速考试题库的建设工作,努力做到教考分离。

  第三,要建立教育质量反馈、测评体系,完善评估制度。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较,具有教学环节多,教育对象分散、学习条件差别大,尤其是函授学生分布达几个甚至十几个省市,情况比日校复杂得多,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各类信息反馈、测评体系和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控组织,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定期对函授夜大学的教学质量进行督查和自我评估。在教学中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学校成立成人教育教学督导组或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办法,这种组织一般可聘请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退休教师或在职教师、干部组成。学校领导要委以该组织一定的督查职权。他们可以通过抽查性听课、系列听课、明查暗访等各种调查研究活动,及时地搜集各类教学活动信息,并反馈给有关领导和具体管理部门,作为指导工作的重要参考。

  总之,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现状,进行综合考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才能改变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邱玉娥. 浅谈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控制[J]. 德州师专学报,1997,3.

  2 郑朝科. 成人高等质量监控体系初探[J]. 开放教育研究,1997,4.

  3 姚楠.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J]. 计算机教学信息化,2010,8.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学分制与高等教育质量10-08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论文10-18

浅析对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研究论文08-28

高等学校薪酬管理浅析的论文11-13

高等学校薪酬管理浅析论文09-11

浅析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论文12-09

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12-05

试析学生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10-18

关于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的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