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鹜行为理论与大学生择业决策指导

时间:2020-10-06 14:08:3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趋鹜行为理论与大学生择业决策指导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高校扩招、危机、供求失衡等因素相关外,还直接受到大学生不良择业的影响。本文对大学生择业决策心理障碍——趋鹜行为形成的诱因作了分析,并给出了拓宽信息沟通渠道、职业生涯设计等行之有效的调适方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决策;趋骛行为;职业生涯设计

  金融海啸、全球萎缩、供过于求的职场在大学生心中势必引起强烈的波动,再加上目前不少毕业生又是独生子女,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制约着他们的顺利就业,因此,应对他们择业心理障碍及时进行调适,以便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以最佳的心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在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这种决策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的失败率和困难,形成了典型的趋鹜行为的择业决策心理。

  “趋鹜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有意识地模仿别人决策的现象,普遍出现在经济生活中。例如在求职时许多人一致选择热门职业;某种时尚的流行也是一种趋鹜行为。趋鹜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别人的决策是可观察的,否则无法模仿;第二,各决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时做出决策。其基本模型是: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每个者面临相似的,且均拥有私有信息,但信息是不完全的。这里,私有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行研究的结论;也可视为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投资者均面临同样的信息,但不同投资者对这些信息质量的判断不同,因而构成了私有信息。投资者可以相互观察彼此的行为,但不能直接观察对方的私有信息或者其他信号。对信息做出恰当反应的方式是可知的,这样,投资者可以通过对方的行为选择来推断其私有信息;在这种框架下,趋鹜行为就会产生,一些随机事件和少数人的行为选择决定了后来大部分人的行为模式。

  由于趋鹜行为的形式——究竟是“放弃决策流”还是“投资决策流”——不仅取决于信息的'内容,而且依赖信息的产生路径,从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学者们称趋鹜行为是“特异的”(idiosyncratic1。它是趋鹜行为的一种重要性质。这种行为模式是脆弱的,一旦有——哪怕是一点点——新信息产生,这种行为将会发生改变。如,某个拥有更多信息的人的到来、新的公共信息的发布等,均会引起这种“决策流”的中断。

  这些揭示了趋鹜行为的三个性质:特异性、脆弱性和对私有信息的屏蔽作用。利用趋鹜行为理论以及其脆弱性特点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避免择业决策的盲从行为。

  一、灌输正确、全面的信息

  1.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有助于大学生在现实中不断调整自我、学会选择,确立健康、积极的职业追求,培养热爱、奉献的职业精神,在不断进取中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我国大学生不是过剩,在基层单位、在乡镇、在西部、在非公有制单位,有很大的需求。大学生只要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找到适当的就业岗位并不难,关键要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树立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和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大有作为,到基层工作是他们了解社会、报效祖国、增长才干、迅速成才的必由之路。

  2.拓宽信息渠道、健全信息体系。高校就业中心信息沟通不灵,没能有效及时传达新的就业标准、更新就业观念。许多毕业生是通过招聘会投递个人,然后有针对性地上门自荐或借助关系等获得就业岗位。这种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毕业生必须更多地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之间,二是招聘信息的变化难以及时了解,三是不能全面了解需求。目前,金融风暴确实导致失业大潮,然而,客观地讲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这本身对大学生冲击不大,那里原本也不是大学生理想所在)的同时,迎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春天,造就了大批技术含量高的新岗位,这正是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天地。理性而全面地信息透视能使大学生充满信心地迎接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