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全纳性教学

时间:2020-10-13 11:47:05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探析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全纳性教学

摘要:学习障碍儿童作为一个显著的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在全纳教育理念下他们更为我们所关注。从教师、学生、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全纳性教学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笔者的一些观点,以期进一步推动全纳教育理念的实施。

关键词: 学习障碍;全纳性教学;教师;学生;教学策略
  
  一、引 论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其基本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学校要消除歧视、反对排斥并提供优质教育。此后,各国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贯彻这一教育理念,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全纳教育将所有的儿童看做一个整体,不分差别地平等看待,给予每个儿童相适应的教育和指导。这无疑是特殊需要儿童的一大福音。可是,国外调查资料表明,学习障碍儿童人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6%,在某一项或多项功课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有13%。我国杭州地区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在校学生中有17%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可见,相当数量的学习障碍儿童的存在,严重地困扰着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这种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并非像盲聋儿童那样身体上有所缺陷,他们的身心是健康的,只是在一些注意因子、记忆因子等认知方面发展有所不平衡,因此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全纳性教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学习障碍儿童是特殊需要儿童类型中的一类,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LD)又称学习失能、学习困难等,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是学业成绩低于其潜在能力的一种特质性病变的总称。虽然LD儿童在某些方面有共有的特征,但这种群体属于一种异质性障碍,个体之间的特征具有不一致性。1963年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提出学习困难的概念以来,人们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研究分析并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刚刚起步,并且其相关研究目标大都局限在“矫正”与“补偿”,而未放眼于“预防”与“改善”,也可以说,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研究的空白。本文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全纳性教学试从课堂的视角从教师、学生、教学策略三个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进一步推动全纳教育理念的实施。
  
  二、全纳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三位一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由教师、学生、及教学策略组成的一个动态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全纳课堂是全纳教育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节,创建一个理想的全纳课堂无论对于LD儿童还是对于其他儿童都是十分关键的。
  1.全纳性教学的实施者:教师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该在知识储备、素质修养、人生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武装自己,全面贯彻全纳教育理念,为更好地实施全纳教学做好准备,为使每一位LD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知识储备上,小学生学习障碍成因的复杂性注定了其存在的长期性、多样性以及必然性,而全纳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今后的小学教师不仅要充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习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特别是有关特殊教育的知识,这样才能根据班级中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个别施教计划。不仅让每个正常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而且还使每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得到发展。总之,教师应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关键人物。
  在素质修养上,教师应该有高尚的师德,做到不歧视LD儿童,用博爱的心来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LD儿童的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该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成败坦然处之。有对生活、工作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形成追求精神幸福的价值观。教师还要加强创新力、意志力、忍耐力的培养等。因此,教师任重道远,需要用心来诠释全纳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