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0-08-24 14:57:32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形成化学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化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作了阐述。

化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中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 初中化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技能属于动手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促进其化学思维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化学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催化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本文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等特点出发,结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活动和思维密不可分。”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综合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胜,遇到新鲜事物都想动手试一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放一放、试一试、做一做,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急切“想动”的需要和激情,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动手操作的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试管的用途及其使用时,通常情况下,化学教师讲一讲,演示一下,学生看一看,也就万事大吉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另辟蹊径:对于试管的用途(可用作反应器,可收集少量气体,可直接加热),采取抢答的方式,最后评选出优胜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对于试管的使用(盛放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等),要求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操作比赛,其他学生做评委,评选出操作正确、迅速、规范、优美的优胜组。如果有合作学习小组不服,可以另派代表上台挑战优胜组。同学们情趣盎然、热情高涨,在为台上动手操作的学生加油、喝彩的同时,个个神采飞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敢动”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提供强力支撑。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有关化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精心创设特定的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由“怕动”、“想动”向“敢动”转换。

  如在教学“取块状固体药品”时,我发现,尽管教师再三强调,但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时常发生以下现象:1、镊子使用后没有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2、有的学生因为怕麻烦或怕打坏试管,干脆不动或观望;3、因操作不当,试管被打破。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一改教师说教加演示的做法,巧妙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取块状固体药品的全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将“夹(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药品)——擦(镊子使用完以后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放(把块状的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试管中时,应该先把试管横放,再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立(把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这几个操作关键进行定格放大。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其一般步骤是“一横二放三慢”;粉末状或细晶体用药匙取,必要时可用纸槽取,其一般步骤是“一斜二送三立”。

  许多学生看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说起来似乎难以做好,其实也简单。接着,我要求学生放心、大胆地自己动手操作,全体学生神态自若、毫无惧色,纷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还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操作给全班同学看或通过实物投影仪予以展示。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有效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敢动”的信心,促进学生树立“敢动”的决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有益。

  三、有效指导,使学生“会动”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化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进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对所学化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化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化学活动的经验。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时,总喜欢这里摸一摸那里动一动,然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具体的动手操作时,往往会显得笨手笨脚或半途而废或不知所措,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得要领。所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会动”,教师的有效指导不可或缺。

  教师的有效指导方式很多,实践证明,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行之有效:

  1、示范法。

  即化学教师面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并辅之以必要讲解的一种指导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再进行动手操作。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直观性强,具有瞬时效应。如“液体药品的取用”,其要求是:瓶塞倒放,试剂瓶的标签向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瓶靠试管口,倒完后盖紧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教师示范后,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具体操作,教师巡视,当发现个别学生将瓶塞侧放(或正放)、标签没有向手心、倒完后忘记盖紧瓶塞等现象时,教师应及时提示或予以纠正或当面示范,这样,学生便会很快掌握其操作规范和要领。

  2、模仿法。

  即教师边演示边要求学生模仿跟着动手操作。这种方法,对于刚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引领和导航作用。

  如在教学“浓酸、浓碱的使用”时,由于浓酸、浓碱都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时应格外小心,宜采取“模仿法”,再结合图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清楚: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大量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将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实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要用手揉眼睛。

  3、讨论法。 可通过有关实验器材的装配、实验装置的观察分析以及现场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和反思,领悟正确、规范的操作规则和程序。

  如在教学“氧气的制取”时,播放某学生用KMnO4制取O2的实验操作过程的视频。

  场景之一:这位学生实验结束后,先撤去酒精灯,结果水倒吸至热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设置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由学生代表陈述:小明未将导管先从水槽中取出就撤去酒精灯,引起水倒吸至热的试管,导致热的试管遇冷水炸裂。

  教师提示: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或探究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规范,这是实验顺利进行和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重要保障。

  4、强化法。

  即针对学生在化学基本操作或实验中某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教师有意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以强化训练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如将两人一组的实验小组改为一人一组,增加每一个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也使平时具有依赖性、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同学得到强化训练。当发现学生在操作上出现困惑、疑难或错误时,教师应及时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操作中的问题,必要时应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如在滴定操作中,一开始学生对按规范化操作使用滴定管会感到很不习惯,操作随意,这时教师应耐心地教学生按规范化操作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规范操作。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看着他们操作,操作不规范的再做,直到他们自觉地按规范进行有效操作。

  四、自主操作,使学生“乐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需要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不仅能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连接仪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先作适当提示(连接玻璃管和橡皮塞或胶皮管时,先用水润湿,再小心用力转动插入;给试管、玻璃容器盖橡皮塞时,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去),然后,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如果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直接提供一系列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后再自主操作。

  再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的鉴别”,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探究。鉴定H+、OH-、碳酸盐、硫酸及硫酸盐、盐酸和氯化物、铜盐等,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使学生在快乐的动手操作中,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家中的有关器材、物品,进行自主操作探究。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去做。因为,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机械的身体动作,而是与情感、思维、态度等紧密相联的一种“艺术体操”,是科学发明的基础之基础。孔子曾说过:“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记住了;我做的,我了解了。”因而,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多为学生提供“做化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感知、探索、发现、体验问题,亲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探究,分析、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顺利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中学生化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躬亲动手,严格规范自身的操作和演示,积极发挥自身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以生为本,不能只关注能力强或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能只关注课堂而忽视课外,更不能急功近利。要善于挖掘、合理筛选、有效整合教材及其它各种资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手脑并用”、“手脑相长”,这样,中学生化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会水到渠成、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陈进荣实验基本操作[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

  3、魏加登试论我国高职教育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0年第4期。

  4、张广兴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11年第1期。

【化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1.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论文

2.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3.初中化学实验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

4.高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探索论文

5.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6.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7.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8.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