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化学课的美感论文

时间:2020-08-12 10:09:49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追求化学课的美感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解放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改变,摒弃以考定教的现象,改变课堂追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散递进的思维能力;发扬化学的学科特点,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追求化学课的美感论文

  关键词:课堂追求;思维解放;教学模式

  最近很喜欢看央视少儿频道的《异想天开》节目,其中有一个挑战项目是:给你一根钢丝和几枚铁钉,如何设计能让小球在放置45度角的木板上滚下来的时间最长?一个中学生挑战成功,居然赢了一位大学教授。这些中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和动手创造能力让笔者叹为观止,这是新课程改革对一代中学生的影响,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凤毛麟角,极其少数。尽管高考制度不断改革,但是很多的学生和教师依然围着高考指挥棒在走,或多或少地在进行着题海战术,缺乏自身的创造想象力,以考定教的现象比比皆是。要消除学生的思维疲劳,破除学生的思维禁锢,根本意义上必须改变我们的课堂,追求化学课的美感。

  一、改变课堂追求

  课堂改变是随着教师课程目标追求的改变而改变的,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无非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在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增加,见识面增广,创造想象力提升。但是为了抓升学率,以考定教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仍然是以分数为目标追求的考试训练基地。因此,解放学生思维必须改变课堂追求,在完成一个知识点的传授之外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美感,比如在化学必修1 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这一节有一块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从知识点的掌握角度来看,只要学生明白演变过程从“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汤姆生干面包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玻尔的轨道原子结构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电子云模型”就可以了,不是一个知识难点。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个演变的历史,从古代原子论是哲学臆测的产物开始,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每一个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学生会明白古代原子论由哲学臆测是多么的荒谬;了解道尔顿的科学的探索方法;爱因斯坦对原子结构惊人的洞察力为汤姆生的电子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由于卢瑟福对放射性实验的痴迷使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使学生知道了玻尔划时代的贡献,也懂得了玻尔是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结论,更加懂得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比较和鉴别,质疑和思考。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所以要解放学生思维,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教材的美感,改变以考定教,改变课堂追求。

  二、使思维“螺旋化”

  世界万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以客观存在形态“螺旋状”为例:小到一只小小的海螺、羚羊的羊角,大到自然界中的飓风、宇宙中的星云,它们的形态都是螺旋状的。而从意识形态来讲,事物和人的思维其实也是如此,从最初的'一个基点开始,逐渐演变得复杂、多样化,不断地扩散和递进2悸衬稍凇督逃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众所周知,在课程理论中,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直线式”和“螺旋式”之分。“直线式”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直线,使前后内容基本上互不重复;“螺旋式”是在不同的阶段,课程内容会不断地重复出现,但是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纵看我们的教材,知识点的分布由原来的“直线式”变为了现今新教材的“螺旋式”。

  例如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难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图象问题、解题中的等效思想,平衡移动原理中一些题目中由于要考虑到多个条件同时改变使得与勒夏特列原理相违背,如果作为老教材的“直线式”教学,让学生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是很有困难的。在新教材中把这些知识点弄成了“螺旋式”上升,先在必修1中简单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学习,让学生对平衡有个初步了解和认识,知识传授的时候无须弄得很难很透,在化学反应原理中重新接触平衡的时候由于学生原来接触过,感觉上就会轻松,没有压力,既而才有更大的兴趣做深入的研究,也对以前的知识起到了更好的巩固。一些教师因为不能很好地转变教育理念,存在这样一种感觉:新课程对知识点的分布不上不下,又重复出现,把握不好一个教度,导致过分追求一个“透”字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蜻蜓点水般的提到又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犹如飘在云端,虚无飘渺。最后使新教材犹如“披着羊皮的狼”,存在着手里拿着新教材课堂上依然上着老教材,力求每个知识点一步到位,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疲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要认同新课程的价值功能,接受并内化新课程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思维有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训练学生以点到面、以点为基准的螺旋式发散递进式思维。

  思维的训练离不开思考和探索。

  课堂的探索不是形式主义的,不等于课堂气氛活跃和热闹,比课堂热闹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认真的倾听和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已摒弃了“满堂灌”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的启发不能停留在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是必须唤醒学生的经验,启发学生比较鉴别,寻求方法,推理迁移,质疑批判。如一道很常见的实验题“Na2CO3纯度的测定”:一种题型是给出整套的实验装置,让学生分析思考设计者的出题意图从而解题。换一个角度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来测定纯度,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在样品中加入过量的强酸,使CO2安全逸出,测量CO2的体积或者质量。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出问题一:用什么强酸?能否用盐酸?问题二:如何测量CO2体积或质量?实验装置如何设计?问题三:如果用NaOH溶液来吸收CO2合理吗?如何改进?问题四:根据设计好的装置,讨论一下这样设计测得的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启发会使学生不断发现,层层递进完善自己的思路,对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到位。教育是美丽的,它真正的使命是教会学生一种能力,一种探索的追根寻底的思考能力,是在对原有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础上去发现、去创造新的东西。  三、使课堂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又离不开物质。放眼四周,在厨房、餐厅、农田、厂矿,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化学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生活化,把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加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由谚语——“雷雨发庄稼”介绍后续几个反应,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对NO产生新的认识。在“糖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糖类”设计成“糖类与生活”,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糖类,最后提炼出“糖类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并鼓励学生写出科技小论文,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新课改化学中,很深刻地体现了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对化学有关的“杂事”知道很多,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和书本知识融通起来,教会学生领略化学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从而使学习不再是单调乏味的获取分数的手段,让化学以其内在科学魅力和生活价值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课堂是承载着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学习生涯的主要场所,是师生漫长而又重要的生命舞台,课程改革重在课堂改变,而课堂改变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善于发现化学之美,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为中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变成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生命健康成长的人生驿站。

  参考文献:

  [1]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5).

  [2]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

【追求化学课的美感论文】相关文章:

1.音乐教学美感教育论文

2.小议舞蹈教学中美感的培养论文

3.论舞蹈教学中美感的培养论文

4.化学课堂的环保教育论文

5.小议体育舞蹈美感训练方式论文

6.舞蹈教学美感的感悟培养及训练论文

7.浅析民间美术中的喜剧性美感论文

8.音乐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