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对技术型和非技术员工工资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0-12-09 16:33:23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对技术型和非技术员工工资的影响论文

  摘要:根据中国制造业20062016年的微观数据, 本文利用匹配法估算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分析了当前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1) 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领域, 它们具有的工资差距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 出口贸易的发展能够提高公司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提高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 并对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显着作用; (3) 技术进步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有显着的正向作用, 即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劳动力偏向型特点, 会增加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因此应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加强企业以及产业的技术升级, 并减少工资差异促进薪酬合理化, 从而使我国经济更为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对技术型和非技术员工工资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技能劳动力; 出口贸易; 比较优势; 技术进步; 匹配法; 薪酬合理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较快,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我国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016年基尼系数高达0.47, 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其中工资差距作为技术溢价的体现, 也是影响最终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目前解释技术进步及溢价方面的理论主要考查两个因素的作用, 即贸易和研发, 贸易论者主要基于Stolper-Samuelson定理, 认为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发挥, 随着自由贸易发展, 技能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技术溢价提高, 非技能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技术溢价降低.技术论者在内生技术进步理论基础上提出, 技能劳动力与相关的技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互补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 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力的走向具有一致性.国外关于技术进步及溢价的实证研究非常丰富, 已细化到企业或个体层面, 以控制变量内生性问题, 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依然停留在行业层面, 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些研究的滞后主要是由于数据限制, 研究者无法获取到同时包含员工工资信息和企业财务信息的数据.

  本文使用我国制造业企业层面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 利用匹配的方法估算企业层面支付给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并同时有针对性的分析出口贸易以及技术进步在"技术溢价"中的影响, 而且通过双标准对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具有的工资差距情况进行评判和分析, 以充分研究技能劳动力工资在公司总工资中的比重, 以及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工资间的差值.

  1 文献回顾

  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能够吸引大量劳动力, 同时进口和FDI也能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使得技术进步加快.国外学者Brandt (2012) [1]指出贸易一般会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 (1) 根据Heckscher-Ohlin模型和Stolper-Samuelson定理, 发展中国家的非技能劳动力相对丰富、技能劳动力相对贫乏, 他们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并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非技能劳动力相对稀缺、技能劳动力相对充足, 因此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对非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上升, 非技能劳动力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上升, "技术溢价"降低.国内学者构建模型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如潘士远 (2007) [2]和余淼杰 (2010) [3]等; (2) Feenstra和Hanson (1999) [4]使用连续型的Heckscher-Ohlin模型考察了工资差异, 指出发达国家通过外包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 因此, 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良性发展就需要着重提升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从而提升了"技术溢价".Acemoglu (2003) [5]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即第一种途径会缩小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两者之间的工资差距, 第二种途径则会显着提高这二者之间的差距.

  针对技术进步在工资差距中具有的影响, 其相关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 学术界普遍认为过去30年的技术进步属于技能劳动力偏向型范畴, 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水平的提升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等是导致工资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6].总结现有文献, 可以发现技术进步的有偏性主要通过3个方面来体现: (1) 技能劳动力更容易适应技术的变化, 他们掌握新技术的速度更快, 可以很快克服技术变化对劳动力的负面影响, 有很多经验证据支持这一结论, 如Caselli (1999) [7]、Galor和Moav (2000) [8]等; (2) 由于技能劳动力与设备资本之间是互补的 (Krusell等, 2000) [9], 随着设备资本价格的降低, 企业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促使进口设备资本品的成本越来越低, 这也加剧了国内资本品市场的竞争, 从而显着的降低了公司在设备采购方面的一系列成本因素, 设备的提升也增加了公司对技能劳动力人员的相对需求; (3) 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技能偏向型的变化 (Garicano和Rossi, 2004)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数据储存、交流、监管和管理的成本, 企业中的组织结构层级减少, 变得更加扁平, 流程式、专业分工式的工作任务减少, 多任务活动增多, 技能工人更容易适应这种变化从而获利.总体来看, 出口贸易对"技术溢价"的影响可以是正向的, 也可以是负向的, 这取决于发达国家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相应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技术密集程度的大小, 再加上技术以及技能劳动力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使得技术进步会显着提高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两者之间的工资差距.

  本文的研究具有如下创新和优势: (1) 本文将关于技术溢价的研究细化到了企业层面.国外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早已深入到企业和劳动者个体层面, 但是国内的研究者无法获取到企业层面支付给不同类型劳动者的工资数据, 研究仍然停留在行业和省份层面, 变量内生性问题常常无法避免; (2) 本文提供了在数据受限下研究中国工资差距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国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 在企业层面工资数据无法获得的情况下, 关于我国工资差距的研究进展缓慢, 本文采用合理的估算方法, 计算出了每个企业支付给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和技术溢价; (3) 本文同时考虑了出口贸易和技术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目前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更是吸纳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本研究同时考察这些重要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2 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

  2.1 计量模型构建

  本文将企业中的劳动力划分为两类: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参照Chen等 (2013) [11]的做法, 本文定义高中以上学历 (不含高中) 的工人为技能劳动力, 其他为非技能劳动力.在定义实证模型之前, 首先需要解决数据限制的问题.本文使用的企业层面数据虽然没有披露每个企业支付给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 但披露了企业每年支付的工资总额 (W) 、雇佣员工总数 (L) 和技能劳动力数量占比 (r) , 利用这些信息即可估算得出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本文使用省份、行业、员工总数3个指标, 为每个企业选择1个匹配企业;假定同一省份、同一行业且员工总数相近的两个匹配企业支付给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相同的, 分别为ws和wu, 本文标记两个企业雇佣员工数量、支付的工资总额和技能劳动力数量占比分别为 (L1, W1, r1) 和 (L2, W2, r2) , 由工资关系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下:

  求解上述方程组得出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

  估算出企业层面的工资数据后, 本文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上式中因变量yit为在t年时, 公司i中所具有的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两者之间的工资差距.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 本文使用两种方法衡量工资差距:技能劳动力工资在企业支付工资总额中的占比 (skill_wagesit/total_wagesit) ;同一企业内技能劳动力工资和非技能劳动力工资的自然对数之差 (ln (ws/wu) ) .ind_exportsjt为两位数行业j在t年的出口总额, 它衡量了出口贸易发展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之所以没有使用企业层面的出口额数据, 是因为很多企业的出口额为零, 基于劳动力的流动性, 这些企业的"技术溢价"依然会受到整个行业层面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TFPit为企业i在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衡量企业层面的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国外的实证研究多采用电脑投入金额、R&D投入等指标来衡量有偏技术进步 (如Katz等 (2013) ) [12], 但国内企业层面的数据没有披露这些指标.而王苍峰 (2011) [13]则指出TFP可以分解为两部分: (1) 中性的技术; (2) 有偏的技术.只有后者才会影响工资差异, 所以本文使用TFP依然能够识别出技术进步对工资的有偏影响.此外, 本文还控制了企业层面的`其它因素的影响, 包括资本密集程度cap_intensityit (固定资产与销售额之比的自然对数) 、销售额salesit、公司类型SOEit (是否为国有企业的虚拟变量) 以及foreignit (是否为外资企业的虚拟变量) .其中, αi表示公司固定效应, 主要通过控制公司层面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指标来达到对"技术溢价"的影响.这里的λt表示年份固定效应, 我们使用Olley-Pakes (2009) [14]的半参数方法来估计企业层面TFP.εit为方程随机误差.

  2.2 数据分析及统计

  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年度调查数据, 参照Feestra等 (2013) [15]的研究, 在剔除异常值后, 对数据做了相应的剔除处理工作, 最后得到479602个数据样本, 其相应的变量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结果

  本文通过匹配法计算出每个企业支付给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 然后取各行业内企业支付工资水平的中位数, 来代表该行业的工资水平.表2展示了30个行业的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所具有的工资水平和差距, 数据显示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且前者的"技术溢价"也大于后者.这是因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劳动边际产值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些结果都符合经济学常识, 从侧面证明了本研究对工资的估算方法是稳健的.

  表2 制造业中各行业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工资情况

  参照国外的研究, 本文依据国内的实际情况, 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制造业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所具有的工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结果如图1所示.在2006~2016年期间, "技术溢价"是下降的, 即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逐渐缩小.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出口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制造业的出口更是发展迅速, 吸纳了大量农村非技能劳动力的就业, 促进了非技能劳动力工资的提升.本文认为, 工资差距的缩小表明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技术溢价"的负向作用要大于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这里衡量的工资水平均是选取了样本中位数之后的结果, 是较为宏观的概念, 具体到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还需要使用更微观的数据进行检验.

  图1 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情况

  注:图 (a) 、 (b) 、 (c) 、 (d) 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图 (a) 中, 首先对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中位数进行准确的统计和计算, 再取二者的自然对数之差.图 (b) 中, 对工资取自然对数, 然后选取90%和10%分位数的差值.图 (c) 使用所有劳动力工资自然对数分布的标准差.图 (d) 中, 首先计算每个企业中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总额占企业支付工资总额的比例, 然后选取每年的中位数.

  3.2 回归结果

  为了检验出口和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本文使用方程 (1) 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第 (1) 、 (2) 栏回归的因变量为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 第 (2) 栏考虑了企业层面的固定效应, 行业出口对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有负向作用, 且非常显着.这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符合Stolper-Samuelson定理的预测, 发达国家外包给中国的产品相对于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值得一提的是, 出口贸易的良性发展令制造业公司在非技能劳动力工资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另外需注意的是, TFP在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方面存在正相关, 也可以证明当前我国制造业取得的一系列技术进步属于技能劳动力偏向型.如第二节指出的, 这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1) 技能劳动力更容易适应技术变化、克服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 (2) 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激烈的国内竞争, 使得技术设备的可获得性具有一定的提升, 正是由于技能劳动力与设备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因此公司对技能劳动力人员的需求显着增加; (3) 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使得当前公司的组织结构开始向技能偏向型改变, 流程式、专业分工式的工作任务减少, 多任务活动增多, 技能工人更容易适应这种变化.本研究还发现, 资本密集程度对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也有正向作用, 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往往伴随着资本化程度提高;也证明了设备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互补关系.

  第 (3) 、 (4) 栏的回归因变量是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工资的自然对数差距.第 (3) 栏OLS回归出现了异常结果, 这是没有考虑固定效应的缘故.控制企业层面固定效应后, 出口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仍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 技术进步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有正向影响, 与之前的结论保持一致.

  表3 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对"技术溢价"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中国制造行业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 利用匹配的方法估算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为在企业层面上研究工资差距问题提供了思路.实证结果显示, 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两者的工资差距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出口贸易的良性发展使中国发挥出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增加了企业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对"技术溢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另外, 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有显着的正向作用, 即技术进步属于技能劳动力偏向型, 增大了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 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以出口贸易为主导的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非技能劳动力在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缩小了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我们也要意识到其中的潜在危机, 我国国内劳动力绝对成本在不断上升, 发达国家为解决就业问题在努力吸引制造业"回流";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些都给出口贸易带来下行的压力.国内的产业和技术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作用会更加凸显, 甚至可能高于出口贸易的负向作用, 从而引起我国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力两者工资差距的进一步增大, 收入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在产业和技术升级的过程中, 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非技能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已是当务之急, 因此要不断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并加强技能培训, 同时提高并优化企业高新技术, 使我国经济更为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Brandt L, Biesebroeck J, Zhang Y.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 97 (2) :339~351.

  [2]潘士远.贸易自由化、有偏的学习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 2007, (6) :98~105.

  [3]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来自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10, (12) :97~110.

  [4]Feenstra R.C., Hanson G.H.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 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Estimates for the U.S.1979~1990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114 (3) :907~940.

  [5]Acemoglu D.Cross-country Inequality Trends[J].The Economic Journal, 2003, 113 (485) :121~149.

  [6]包群、邵敏.外商投资与东道国工资差异:基于我国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 2008, (5) :46~54.

  [7]Caselli F.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 (1) :78~102.

  [8]Galor O, Moav O.Ability-biased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 Wag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 (2) :469~497.

  [9]Krugman P.R.Technology, Trade and Factor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50 (1) :51~71.

  [10]Garicano L, Rossi E.H.Inequali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 (2) :197~202.

  [11]Chen B, Yu M, Wage Inequality and Input Trade Liberalization: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R].CCER Working Paper, 2013, No.2013005.

  [12]Katz L.F., Margo R.A.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Skilled Labor:The United Stat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R].NBER Working Paper, 2013, No.18752.

  [13]王苍峰, 司传宁.经济开放、技术进步与我国制造业的工资差距[J].南开经济研究, 2011, (6) :41~54.

  [14]Olley S.G., Pakes A.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J].Econometrica, 1996, 64 (6) :1263~1297.

  [15]Feenstra R.C., Li Z., Yu M.Export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China[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3, (10) :729~764.

  注释

  (1) (1) 数据中部分年份没有公布企业层面工人学历分布情况.本文分析了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披露的数据, 发现技能劳动力占比随时间是非常稳定的.因此, 本文可以使用同一企业往年的技能劳动力数量占比代理缺失年份的这一比例.

  (2) (2) 主要包括Feenstra (1997) 、Autor (1998) 、Katz和Margo (2013) 等学者的研究.

  (3) (3) 虽然国家统计局的规模以上企业和国有企业数据库披露了企业R&D方面的信息, 但是缺失非常严重.

  (4) (4) 本文剔除了无法获取到技能劳动力占比信息的企业样本.

  (5) (5) 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

  (6) (6) 如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等.

【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对技术型和非技术员工工资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1.技术进步对人类的影响GMAT范文

2.早期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观点

3.浅析技术进步对一般利润率的影响论文

4.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论文

5.科学技术进步对法学理论的影响研究论文

6.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论文

7.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论文

8.文化和新技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