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才女薛涛诗简论

时间:2020-09-20 19:31:44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蜀中才女薛涛诗简论

  摘要:唐朝杰出的女冠诗人薛涛在蜀地的生活经历,深深影响到了她诗歌的创作。也许正是因为巴蜀地区优越的自身条件,其中美丽的山川,大好的江河,再加之其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巴蜀人活跃的思维,共同促生了薛诗的典雅性、情语性、浪漫性等特点。薛诗作为女性诗歌的代表对后世文人们产生过重大影响。

  关键词:薛涛;巴蜀;浪漫性;情语性;典雅性

  唐朝―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最灿烂的时代,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杰世文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等男性文人。也曾在同一时代巴蜀成都的浣花溪河畔,出现过一个颇具影响的力的女诗人―薛涛。

  薛涛,字洪度(又作宏度),中唐著名女冠诗人,与鱼玄机、李冶合称为“女冠三杰”。关于薛涛的生卒年学界颇有争议,在《唐才子传校笺》中记载“薛涛卒年之确证”。所以主流观点认为其生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卒于大和六年(832),享年63岁。据记载,薛涛自小敏慧,多才多艺,八岁就能作诗,且深谙音律。这也为以后其入乐籍奠定了基础。薛涛幼小之时,就跟随着父亲薛勋来到巴蜀成都,之后一生定居于此。在巴蜀地区的岁月也让她与巴蜀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也使得“巴蜀”及“巴蜀文化”在她的诗歌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就从巴蜀对薛诗的影响说起。

  一、巴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薛诗的典雅性

  蜀地的文化发展开始于西汉末年,当时蜀郡的太守文翁重视教育,选拔“开敏有才者”去长安学习儒学,固有“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这一说。他们学成过后回到蜀地,文翁让他们担任官职,传授儒学。此后教育在蜀地日渐兴起。巴蜀地区的人们喜欢文雅,也自此开始。进而在两汉时期出现了词赋大家司马相如和扬雄,文人王褒等。

  蜀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好文雅的传统,对薛涛的创作无不产生影响,其诗中的“典雅”也应来源于此吧。如《酬文使君》:

  延英晓拜汉恩新,五马腾聚九陌尘。

  今日谢庭飞白雪,巴哥不复旧阳春。

  阳春白雪灵活的融入到诗歌里,且巧用典故,十分的贴切,不仅增加了诗的文化底蕴,也让诗歌更多了几分可读性,使人回味无穷。

  又如:《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哥蜀国弦。

  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

  这首诗是在唐宪宗派武元衡接任蜀中所作。诗中充分认同了武诗对蜀中形势的估计,镇蜀十分难。从艺术角度来看,诗中也用到司马相如和卓文的典故,极大地增加整首诗的表现力。由此也可以明显感觉到,巴蜀地区的“典雅”文化,的的确确对薛涛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巴蜀的秀丽风光与薛诗的情语性

  巴蜀地区古属西南夷,此地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树木终年苍翠,郁郁葱葱,孕育出佛教圣地峨眉山,道教圣地地青城山等。更终年受岷江,嘉陵江,乌江的滋养。这些一草一木,一江一水,无不影响着薛诗。在这样优美环境的熏陶下,薛涛也因景生情,若是到了情不自禁之时,也就提笔作诗了吧。如《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种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诗人面对细细的春雨,想起了雪霜的姿态。接着作者开始写竹子,写到了竹的品格,“虚心”“自持”,又转笔运用“晋贤”“舜妃”的典故,更加渲染了竹忠贞的品质。在尾联中又进一步点明“苍苍劲节奇”,抒发自己也有竹的清拔品质。薛涛此诗来源于雨中赏竹,从景着笔,在写情。这种由景到情的手法,无不彰显薛诗的深厚文学功底,细致的刻画,让人身临其境。

  再如《酬杜舍人》:

  双鱼底事到侬家,扑手新诗片片霞。

  唱到白萍州畔曲,芙蓉空老蜀江花。

  这里的杜舍人即中书舍人杜元颖,曾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诗从侬家事起笔,到看天边云霞。这时候“白萍州”响起了歌曲,再是眼看蜀江上的荷花就要凋零,作者不由触景生情,发出感慨:我日日盼望着的故友啊,你何时才能回来呢?诗从景里来,情由景中生,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我们读者也能感受巴蜀景的美,体味作者怀的情。

  在薛诗当中,这种受到巴蜀地区美丽风光感染的诗篇还有《柳絮咏》、《四友赞》、《金灯花》等。

  三、巴蜀人活跃的思维与薛诗的浪漫性

  巴蜀地区处于四川盆地,气候得天独厚,沃野千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文化上,古蜀国的神话与传说,如“杜宇啼血”“五丁开山”“蚕从及鱼凫”也深深地影响着巴蜀人的思维,培养出巴蜀人神奇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习惯。生于此地或来到此地的人,也会受到蜀人这种思维影响。薛涛从小随父来到蜀地,在这种环境影响下,诞生的作品无不带上了蜀人浪漫性的特征。在薛诗中,有一类情爱诗,虽是表达作者对美丽爱情的无线渴望,在诗中“浪漫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如《池上双凫》: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在作者眼里,池上的一对鸟儿,在池中嬉戏,从日出到晚霞的始终相伴,勾起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无线憧憬。转眼又看到同心的莲叶,再联想到自己,于是感慨道:我的情人你是不是也和我同心呢?是不是也在思念着我呢?以景喻人表达了作者也希望有池上双鸟的这样的爱人,渴望有这种浪漫的爱情。明朝学者钟惺评此诗:“莲叶间想出同心,宛转为双鸟体贴,总见情种生想,物理人情互相关怀”。

  又如《春望词(四首)》:

  (其一)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其二)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鸣。

  (其三)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接同心草。

  (其四)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春花,春草、春鸟、春风,满眼里都是春天的美好,,这么美的景色只能独自欣赏,引发了作者无尽的相思之情。“花开花落”令她感慨时间的流逝,红颜老去,“揽草结心”,觉着知音难寻;春风中鸟儿的啼叫更添几多相思。这四首诗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虽含苦情,但却表达得十分含蓄,将美妙春景和情爱相思联系起来,达到“哀而不伤”的效果。钟惺评价道:“细风四诗,觉有“望”字意在。若率然读去,但知幽恨,不知其怅叹”。清黄星周也讲到《春望词》(一)(三)“皆以浅近而入情,妙哉”。这也代表性的对此组诗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