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12-01 19:27:40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管理心理学论文(通用18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理心理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管理心理学论文(通用18篇)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 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

  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

  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 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题,专业的东西我又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我太在乎了吧。我记得最多的是《士兵突击》,还有些例子影片,还有SWOT分析,然后是些零碎的片断了。

  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习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没有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种无证上岗"的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方便之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众多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 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要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来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者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许多人以“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制胜是很好的经营手法,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自己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根本不在意自身的条件够不够。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有受过现代化管理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气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 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些缺陷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2

  1、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必要性

  1.1能够有效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于其他领域,其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和影响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人的集合,其主要是由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个个体而组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集体中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单位。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个体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企业的每一位职员由于身处的环境以及性格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些职员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中的一些主要的要素。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能够更好的分析每一位员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更加高效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2能够帮助相关管理人员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

  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其主要是以个体的心理与意识等状态的改变为出发点,并在对个体的研究这过程来考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所以,管理心理学主要是以事实为依据,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需求进行剖析,并从多方面搜集资料,最后通过总结和归纳等方式来得出结论,这就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具有真实性。此外,在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过程中,管理心理学还能够很好的解释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帮助相关管理人员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管理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利用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和人文关怀等,来解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在招聘中的应用

  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很难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因此在招聘中运用心理学,能够对人才的心理承压能力、对工作的态度和心理倾向等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反映出人才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个人道德等多个方面,为企业选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运用心理学,可以在面试中进行人才的个性定位,以便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专岗专人。

  此外,在招聘中运用心理学,可以对拟引进的人才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试,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卡特尔16PF、九型人格等可以全面的将人才的性格、素质、心理变化趋势等进行掌握,有利于企业对人才的专向定位和岗位分配,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应用。而且人才的素质偏差会进一步降低,有利于战略管理的进一步实现。

  2.2在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渠道,就是培训开发。培训开发就需要将培训企业员工的心理培训重视起来,将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得以提升。企业在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员工开展大量的技术能力培训,还要开展员工能力开发的活动,员工既要将自身的才能进行不断的积累,又要进行实际的运用,才能够将新的理念及技术进行充分的吸收,要想实现员工的这些技能,必须要给员工创造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对员工进行精神上的调整。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员工的心理变化能够有效的得到疏导,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统一到企业的战略发展中来。员工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消失,公平竞争机制得到高效开展和优化,集体凝聚力上升为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力量。员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组织机构的有效沟通大大改善。

  2.3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在企业的职业生源管理上,应该为员工将与实际相符合的员工生涯的规划制定出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提升员工在多个层面上都感到满意的水平。达到员工物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员工职业上自我要求的实现,使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动力得到激发,从而让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员工可以说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力量,为企业的员工将合理而科学的生涯规划进行制定,是长久发展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进行企业员工生涯规划的制定中,需要结合员工不同的行为和特点的差异来进行制定。个体行为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直觉或感觉、情感或思考、外向或者内向。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人格类型的不同,利用这三个方面进行组合,致使各种不同需要的团队形成,从而使企业员工优势的互补得以有效的实现。

  2.4在薪酬激励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对于企业而言,薪酬激励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激励有福利和薪资以及股权和福利;间接激励有荣誉和文化。企业薪酬激励管理的制定,就是根据不同的能力特点和岗位的不同性,来将不同等级的薪酬激励制定出来。

  对于需要,人类就是比较强烈的高级动物,当人对于某种事物有强烈的需要时,通常会用尽最大努力,来实现内心的要求,进行努力的过程就是心理的转变。企业的员工如果找到了自己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会去努力实现心里设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积极的利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的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崔宁宁.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xx,04:88-89.

  [2]张海燕.团体心理训练融入管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349+393.

  [3]张敦颖.管理心理学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xx,13:62-63.

  [4]王蕴璐,刘剑锋.浅谈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xx,20:81-82.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企业在竞争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但是依据我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大多数是注重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两个层面,对于人员的管理甚是缺乏,他们往往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企业取得长远发展的前提,直接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因而,企业只有在兼顾生产和营销管理上,同时提升对人员的重视力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一、管理心理学相关概念

  管理心理学主要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关键在于对共同经营者管理目标的人系统研究,极大提升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通过不断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在保障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之下,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极大满足人员工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促使其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取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员工缺乏发展通道

  现代企业往往会出现一个通病,那就是必须严格执行上层领导者的工作安排,忽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动双赢关系。众多企业往往会为了节约成本,迫使企业员工着力于眼前的工作,很少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社会是在发展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在不断丰富,若员工依然停留在之前的知识水平,将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工作的需要,进而制约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财富。此外,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地培训,极大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这样就很难保证企业生产效率,故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员工的工作氛围不够和谐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众多员工工作的大集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对于整个大集体的归属感是十分重要的,关乎着企业能否留住人才,保持长远的发展。众多企业的现状是,企业员工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侵害其他员工的合法利益,进而造成恶性的竞争,使得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十分紧张,员工很难保持高度的集中投入于工作,员工和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致使企业整个生产效率降低,制约企业的发展。

  3.企业内部员工分配缺乏合理性

  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员工的分配缺乏合理性。员工分配合理一方面由于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之前,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而,企业在员工分配上必然会造成人员的不足或者是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致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受挫,能动性降低,使得企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易使得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

  三、管理心理学应用于企业中的对策

  1.为企业员工建立绿色晋升通道

  一条绿色晋升通道对于企业员工对于员工具有十分强的吸引力,为企业员工继续留下提供十分充分的理由。绿色晋升通道的建立对于员工的积极性地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使员工的潜能发挥出来,认清自我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而,企业的上层管理人员应该有一双伯乐的眼睛,将发展潜力巨大的人员从普通员工中挑选出来,发挥出他们真正的价值。依据管理学的角度,企业只有将员工的优势对应到不同的岗位,这样才能使其潜能得到进一步挖掘,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2.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是确保企业员工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的重要前提。保障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满足他们基本的需求,创造出一个让他们感觉稳定的环境,这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才会渐渐提升。保障企业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积极深入员工中去,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做到真正的满足,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投入工作,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此同时,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文化不是强制性的灌入,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元的企业文化将对于员工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港湾,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才能真正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3.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良好工作氛围地建立,员工在工作时间内可以进行有效地合作和沟通对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起到巨大地作用。如何创造企业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信任是前提,员工与员工之间具有信任、员工和管理者具有信任,领导者相信员工的工作能力,给予其更多的发展空间,促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尊重也是极其必要的,在工作之中,管理者对于员工的尊重,员工与员工之间互帮互助,团结起来提升工作效率,建设良性的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员工不断追求上进。

  4.设立心理部门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面临着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因而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此时企业应当秉持着人本主义的思想,设立专门的心理部门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员工的压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专门的心理部门都是由专业的心理医生组成,专业水平较高。心理工作人员定期和员工进行协调沟通,面对压力不同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疏导。这样不仅为员工工作清除了不必要的心理障碍,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还为企业创造了与员工沟通交流的机会,对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以及员工归属性的增强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通讯,1982,(5):31-35.

  [2] 田铮。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xx,(19):61,63.

  [3] 宋冰晶。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xx,(14):101,103.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4

  认知管理心理学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影响公众对事物、组织或个人的看法,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使公众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决策。整个认知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不仅是复杂的智能策划过程,而且是主体形象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扩展了公共关系学的外延,也丰富了企业管理的内涵。

  一、认知管理心理学特点

  认知管理心理学是内部与外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整合,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组织通过运用具体运认知管理心理学策略来获得人们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它的特点有: 一是目的性,采取具体的公关活动,影响人们的认知,最终获得对组织的认可。二是主动性。认知管理心理学人员与客户是合作伙伴关系,在客户策划企业目标,战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帮助客户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三是长期性,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过程,包含认知主体,认知对象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认知的形成与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样要改变人们对某事物认知也是如此。四是艺术性,认知管理心理学没有一种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这需要认知管理心理学者拥有很高的管理技巧,认知管理心理学主体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主体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五是动态性,从事物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公众的认知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正是由于认知的这种动态性,使得企业有必要通过认知管理心理学的手段来引导公众的认知,达到使公众及员工改变行为方式,最终作出对组织有利的决策。

  二、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世界经济信息化、一体化的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有必要通过认知管理心理学来管理、传播形象。通过与竞争对手以及大众诚恳地交流沟通,使企业得到竞争对手的信任,公众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

  (二)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企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无形资产价值首先是建立在公众对企业形象、产品形象认可、接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正确认识和重视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部分。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常常是依赖公众对企业形象及产品认知的基础之上。认知管理心理学使企业和公眾在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与知识共享,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目的。

  (三)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起到指导、协调、激励、控制的作用

  在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组织内部环境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种种变化使得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与决策中需要依赖更多的信息才能完成,对管理者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沟通中,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向员工指明企业面临的现状、问题以及战略目标,使其了解企业的困难和改革的必要性,降低在企业改革过程将会面临的阻力;同时有助于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提高管理效能。

  三、影响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因素

  (一)认知动机因素对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倾向于使自身的态度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心理紧张感,因此个体会努力去解除这种紧张感,两个途径:改变自身态度或改变外在行为。认知管理心理学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影响公众对组织的看法,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使公众作出有利于组织的决策。

  (二)自我认知因素对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当个体面对组织时,个人的力量往往太过渺小,对于组织所能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渐渐使人们对组织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力感会使服务态度和质量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继续劣变。因此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对客户以及内部员工的意见予以及时、积极地反馈,耐心的解释;当人们接受这些反馈信息之后,就会改变其对企业原有的认知,产生积极地情绪。

  四、企业实施认知管理心理学需要注意的原则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管理心理学策略和机制

  对客户或员工的认知管理心理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业在管理中应重视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管理心理学机制,运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策略处理各方关系,树立、保护企业形象,同时做到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不忽视小群体、快速反应、透明传播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在进行认知管理心理学过程中不能仅关注传统的公关对象,同时也要对容易被忽视的小群体的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他们可能利用互联网“草根”力量给企业带来始料未及的压力。

  (三)更新传播方式、积极沟通

  企业应该注重审视自己认知管理心理学战略,及时修改或添加新的内容,使企业的认知管理心理学达到与时俱进。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重视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利用好信息化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开通新的沟通渠道,例如论坛、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建立并维护好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反馈渠道,重视互动媒体的动向。

  (四)苦练内功、随时自检、防患于未然

  危机暗藏在企业运营链的方方面面,面对危机,企业更应该做的是练好内功,随时自检,及时清除化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问题。企业危机管理专家林景新提到最好的危机管理策略就是诊出隐患之根,化于萌芽之中,良医治未病比巧手化重疾更重要。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5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具有其独特性,一般都是有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的。其中包括了本校的专职教师、母体学校选派的在职教师、外聘的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部分人员和在读的硕士或博士生。专职教师大部分是聘任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以及少数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校退休返聘教师。兼职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部分还存在临时观念,责任不明确,往往都是上课来,下课走,难以完成教学的完整过程,尤其是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环节,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人事关系,学校难以做到全面管理。就目前来看,专职教师在独立学院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兼职教师数量偏多,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师是学科建设、决定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的主力军,没有自己的具有足够力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学科建设以及办学特色就难以实现。因此,建设一支符合独立学院自身长远发展的、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以及发展都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独立学院中专职教师方面存在不足

  根据教育部8号文件和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数量应按照1:18配备,一般应具备不少于100人的、聘期一学年以上的、相对稳定的专任专职教师队伍,专任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位的比例应占30%以上。首先,独立学院发展初期专职教师数量偏少,多数依靠兼职教师。学校教学工作以兼职(母体大学安排和外聘)教师为主体,学校自有的专职教师很少,而且专职教师大多承担一些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样不仅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连续性、一致性,也不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其次,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办学初期,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难以招聘到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所以主要是退休返聘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为主。在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专职教师队伍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状态。返聘教师年龄偏大,思想保守,缺乏朝气及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届毕业生,从校门进入校门,直接开始授课,教学方法、经验、科研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师实践能力差,也影响教学质量,难以形成特色学科。独立学院要想长期发展,最终目标是要从母体大学分离出来,从相对独立走向完全独立,所以培养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三、专职教师的管理对策

  独立学院要提高教学质量,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应从招聘引入、薪酬与发展、培训、考核等以下几个方面对专职教师进行全面管理。

  1.招聘。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发展初期独立学院基本上是根据当年的教学情况以及来年的教学需求来确定当年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和人数,没有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需求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的基础上,有序引进教师。根据自身的定位、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引进人才。补充专职教师数量的同时不断优化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能力结构。人力资源部门应与教务处以及各教学单位共同配合,对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情况进行统计,明确将来的发展需求,找出两方面的差距,从而制定近、中、长期的招聘计划。学校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还应不断提升独立学院的影响力。可以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户口、继续教育等相关政策方面作调整以利于吸引人才,使应聘者能够明白应聘成功后学校可以为其搭建成长平台,帮助明确发展目标、发展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挖掘本校的长处,宣传优势,不断提升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可度,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口碑等。

  2.培养和培训。

  只有教师不断进步,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能只注重教师的使用而不重培养,独立学院不应仅成为教师临时授课的场所,更应成为教师获取成长动力与机会的地方。稳定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要重视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从制度上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要求、加压力,并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保证,创造有利环境让青年教师不断地快速成长。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补充和提高,另外还需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应多途径、多方法地鼓励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不断积累。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集中对青年教师进行入职前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多听课,学习借鉴他人上课的方式风格;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加强青年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实行“导师制”,让老教师、名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高理论知识及学历;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业务实践,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研究所、开办经济实体等;开展产、学、研结合,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和科研的平台,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通过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设本校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依据学校特色,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学科带头人,选拔骨干教师,保证各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薪酬与发展。

  要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效果,就要让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专职教师的激励工作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对专职教师的激励工作就要努力提高专职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师的薪酬待遇是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对独立学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置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增加教师的物质鼓励,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进入教师行业,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壮大专职教师队伍规模。也可促进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在薪酬分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实行绩效工资制,坚持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实行倾斜分配政策,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独立学院可利用职称来挑选优秀的教师,也可对绝大多数教师施加压力,使他们不断进取。因为普通本科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完善,职称评定上竞争压力也比较大,这也是独立学院独特优势所在。所以,独立学院可以在这方面为专职教师创造条件,不断鼓励专职教师完善自我,早日满足评定条件,同时也能尽快改善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通过提拔、进修、深造等方式将有管理潜能的骨干教师提升到相应管理岗位加以锻炼,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独立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促进专职教师的自我发展,有助于改善绩效,根据绩效考核决定教师是否应该晋升加薪,决定人员合理安置及调动。独立学院评估制度应具有独特性,不能仅克隆母体学校的考核体系,应根据办学目标及特色来重新设计,明确考核范围、考核标准、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公开等评估体系。尤其是考核指标设计要符合独立学院特色,指标尽量量化,确保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不仅强调教学与科研,还应该包括教师知识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学和科研考核中,对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尺度和办法。组织专门人员通过定期、不定期等方式检查专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师教风等。完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学院应及时将信息全面反馈给教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考核结果以及后续改善情况,对教师实行滚动管理,对于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师,在聘任期满后继续聘任;而对于教学效果不好、责任心差且指出问题后不思进取、不改善的教师则不再续聘。通过绩效考核,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导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也能发现和合理的使用人才,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师的质量。

  提升专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增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独立学院得以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专职教师的招聘、培养培训、薪酬与发展、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有所创新,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特点,又要充分调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6

  前言

  管理心理学源于心理学,依托于管理学而发展起来,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现代的企业管理已经不单纯是对一些制度的简单制定和对工作目标的考核,更多的是从人本位角度出发去挖掘员工潜在的工作能力,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互相的价值体现,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更高层次追求。管理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管理目标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是激励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一种体现,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自然需求,因此,研究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即通常所说的普通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本质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管理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此可见,普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管理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二者是一般与特殊、主干与分支的关系。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内容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性需求中的最根本需求,也是需求层次的最底层需求,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和体现。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最原始需要和维持生命体机能的最根本需求是一个人不可替代的需求底线,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其他的活动就难以开展。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就是给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二层,是高于生理需求的,在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对安全的需求就上升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安全需求是对人身安全的要求,在能够保证生存的条件下,如何不受外部侵害,生活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中,是人类生存中高于生理需求的较高要求,但归根结缔这也是一种生存本质的体现,因此,安全需求也是属于相对低级的需求范围的。

  (三)社交需求

  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交需求是人社会本质的直接体现,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都需要在相互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实现。社交需求是人在进行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根本需求,是与其他人交往的一种本能需求,同时也是生活在和谐、安定环境中的一种开放式需求。如果安全需求无法满足,那么人人都将生活在自我封闭、处处担心的惊恐状态下,是无法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社交需求也就无从谈起。

  三、需求层次理论与管理心理学的结合

  (一)满足员工各层次需求,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以马斯洛需求为出发点,对员工的各层次需求进行理性的分析,首先,作为管理者应当给予员工基本的生活保障,以薪资和福利的形式来保证员工根本生活需求,也就是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给予最大的满足。建立健全职业保障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感,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作为管理者所需要提供的。此外,当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后,企业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尊重需求,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和合理的选拔、晋升制度,这样可以满足员工不断得到认可,地位获得提升的需求,并为员工规划职业成长路线,使之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诱发和激励员工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从而带动工作积极性的攀升,创造个人潜能价值。在工作上,一旦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认可,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能够激励员工向更高的工作要求挑战,获得更高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员工自身都没能发现的潜能,帮助员工完善自我。

  (二)随着员工需求结构的变化,来制定激励政策

  企业管理终究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关注员工心理变化与起伏的,也就是要以员工需求变化为关注点。通常工作的初始阶段员工的低级需求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保证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一定的社会需求是企业较为容易做到的,通常可以以物质奖励作为满足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然而,随着员工在企业中不断成长,需求层次也会不断上升,当高层次需求占据主导时,单一的物质奖励是无法满足员工高层次需求的,因此,精神奖励自然成为了另一种激励手段。精神奖励是针对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设计的,这种需求具有长期性,因此,必须考虑到如何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这种长期的精神激励。将员工的梦想与企业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员工在实在自身价值的同时企业的价值也得到同步的体现,这才是成功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策略。不难看出,在高层次的需求下,企业与员工的统一将是满足高层次需求最有保障的手段,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的角度入手,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从纵向的角度,更加清晰的了解员工需求,更加明了的对企业员工的心理进行剖析,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管理决策,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管理依据。

  四、结语

  现代的企业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因此,從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性的需求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马斯洛需求理论简单、明了的给出了需求层次的纵向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掌握员工需求,同时针对需求来制定出适宜的激励制度,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将马斯洛需求层次引入管理心理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不但能够对员工心理进行较好的解析,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一些外部理论引入管理心理学,更好的支撑了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克难,现代管理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xx.

  [2]张天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xx.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7

  摘要:心理管理学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为管理工作开辟了一条创新道路,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现代化管理;实践探索

  引言:管理心理学是在企业长期的管理工作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一门学科。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心理学也在逐步的深化,它通过自身基本的原理和独特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述

  管理心理学,主要就是通过心理学理论体系将某个企业组织中的人当作是其研究的对象,充分掌握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变化规律,进而实现对企业组织中的人的有效管理的重要目的。当前,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企业组织中的领导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在管理决策、管理活动、文化传播以及沟通和交流等方面的行为理论;另一方面,主要是根据企业组织中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通过教育培训、选拔人才、奖惩机制等措施,使其在企业组织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二、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管理心理学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企业发展需要以人为支撑,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原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增强对人的关爱,让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从而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2].企业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企业领导者不仅要加强企业的集中管理工作,同时又要将管理权限进行适当的分散,将管理权限发放到各级员工,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积极性。例如,某企业领导制定相关的部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考察和评比,对于表现良好、管理秩序效果明显的部门给予一定的聚餐奖励,让企业各个部分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自主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各个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质量。

  (二)管理心理学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效率

  企业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员工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深入挖掘企业员工的心里变化规律,并将其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为企业领导的`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例如,某企业定期召开员工大会,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且在会议上广泛听取各部门员工的意见,让他们合作制定出某个项目的具体规划,对于表现良好的部门进行奖励,激发其他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心理学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工作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领导根据管理心理学理论进行管理工作时,需要对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效的运用。首先,对企业领导的决策心理进行正确的把握。正确的决策可以推动企业发展不断进步,而错误的决策会将企业发展带向下坡路,所以,正确掌握决策的心理,提升企业领导的决策水平和能力,是增强企业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充分分析指导工作中的各种心理因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3].

  (四)管理心理学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有效保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所以,企业领导应该充分掌握员工的各种心理因素,努力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建立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团体组织,加强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奋斗。在企业的日常发展中,企业员工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竞争,面对这一问题企业领导应该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企业员工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良性的竞争,防止发生不公平的竞争现象,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效率。例如,某企业定期进行员工旅游、员工聚餐等活动,增强企业各部分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放松的环境中增进企业员工之间的感情;通过这种小聚餐举行一系列的竞赛活动,逐渐引导员工进行有序的参与,潜移默化的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竞争思想,从而在工作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结论:企业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管理心理学,充分掌握企业员工的各种心理变化规律,处理好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管理,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轶良。 管理心理学与现代化管理[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2:41-43.

  [2]毕然。 现代化管理与心理学[J]. 社会科学战线,20xx,01:151-155.

  [3]党如庚。 管理心理学与现代化管理[J]. 工厂管理,20xx,06:15-16.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8

  论文摘要 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将参与式管理与学生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 参与式管理 学生组织管理 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们不再盲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是自主地选择道德价值和规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人格、地位、权利得到尊重,作为成熟的个体,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的增强,向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在管理学中参与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种管理方法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个体心理这个微观层面来深入的剖析“参与式管理”在学生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参与式管理”的概念界定

  参与或参与式管理意味着个体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对自己工作任务的责任义务和主人翁意识。激励、提倡并奖励员工时刻想到以客户满意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为目标。但是在任何一种条件下,参与的管理模式并不排斥最初的外部管理和指导,去塑造和引导个人,包括教导个体如何学习自我控制。

  参与式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成员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让组织的下级成员和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这样使得成员能够感到来自管理者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选择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继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式管理也唤起每一位成员作为“组织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组织成员因为能够参与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这种参与式管理既能对组织成员个人产生激励,又可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二、学生组织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基础

  (一)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感

  认同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的,即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同时成员的思想和感受也受他人影响。 所以,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每一位刚刚进入高校的同学,选择加入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团体时,都要经过一番思量,加入这个组织能否得到锻炼,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同学们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并且在其中发挥作用,首先都是必须建立在对这个学生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只有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加以认同,对组织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予以认同,才能产生融入这个学生组织的归属感和促进学生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使命感。所以,个体参与组织的管理是基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参与式管理也会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同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要使成员形成参与行为,首先必须要让成员个体对学生组织以及组织的负责人产生认同感。作为学生组织负责人要获取认同,就需要展现出自己工作能力突出、富有感召的一面,使得同学们被负责人的能力所吸引,促动他们加入组织当中;通过日常工作的交流进一步突出该学生组织的理念,“工作理念”反映了该学生组织的价值观以及使命感,可以将理念以口号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口号让成员对该组织以及组织所坚持的理念产生认同和价值归属感,使成员进一步团结起来,极力发挥自己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组织建设中,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充当本组织精神理念的传呈者,一个具有一定权威、值得成员信赖的管理者会使得价值观念人格化,形成开放、平易近人的管理风格。

  (二)平等

  马斯洛认为,组织中的平等满足人们对自尊、和安全的需要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都源于个体在组织中得到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这种平等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和作用着个体的心理因素,决定参与动机和积极性。

  一个平等的学生组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新成员的紧张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使成员易于融入其中。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人特质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才华,在学生组织中有些人是天生的管理者,有些人是天生的辅助者,天生的管理者似乎更有领导的能力,有号召力感染力,但在执行力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组织中的辅助者似乎更加沉默,但是却有着缜密的思维,遇事可以冷静地思考,执行能力强,所以二者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学生组织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管理型”与“辅助型”能很好的结合,就利于组织的发展。在日常的管理中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该努力树立一种“组织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的观念,爱护每一个干事和下属。营造一种平等而温馨的组织氛围,使学生组织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关爱的组织,发展一种“家文化”的概念,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干事们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参与式管理的进行。

  (三)组织与个体发展的机会

  对一个学生组织而言,如何获得长足的发展,可持续的进步?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干事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另一方面,对干事进行经验的传授,并多提供锻炼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进步及符合个人成长的需要也能够便于组织工作的更好开展。伴随着参与式管理的实施,干事能力的提高就变得更加重要。但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刚刚接触学生活动的一年级同学而言,经验的不足使得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忽,这时,组织的管理者应当将错误和问题当做促使下属进步和发展的机会来对待,耐心进行指导、传授经验,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此外应当明确,只有组织成员的进步,才能实现组织的发展。、

  三、参与式管理的心理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行为,参与也必定受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所决定和影响。参与行为主要是受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及激励等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面笔者就运用这些管理心理学中基本的概念来解析参与式管理的作用。

  (一)需要与动机

  依据心理学界的定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所以,需要产生于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目标渴望或要求,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其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是需要并非如此的简单,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要求, 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是一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就是由于干事们有着主动参与组织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下属的这些需要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干事“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推动力”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高校中同学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开始追求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加入各色的学生组织,他们迫切的希望通过在组织中的锻炼提升个人能力,增长才干、挖掘自身的潜力,如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对干事们这种强烈的需要不予重视、支持和鼓励的话,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会挫伤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管理者队成员这种参与愿望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予以支持,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会被转化为参与的动机,和一种行动力。

  (二)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决定着个体的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 由于个体所处的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也不同。在学生组织中,有的成员对于参与管理的态度是积极的,有时成员则可能是被动的,服从他人制定的规范。组织内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由成员对组织的认识和主观评价决定的。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需要通过塑造学生组织的良好形象,来来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组织;营造开放、平易近人的组织氛围,有助于增强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感,一般而言,多是大学三年级的同学在学生组织中担任管理者的职位,他们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来帮助干事们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到不仅是工作中的上下属的关系,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学生组织中干事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其参与行为都有这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着两个重要的因素呢?笔者认为要改变干事对于组织的态度,就必须要使干事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统一。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而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宗旨,是贯穿着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组织。任何一个学生组织的正常运转都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本前提。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四、结语

  通过对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适当地参与可以确保成员个体在组织中能够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赋予干事们一定的自主权利来激发他们不断地进取,以达到学生组织存在的真正目的即“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调动成员进行管理的学生组织会更加具有活力,能够实现组织与干事的双赢。

  总结:希望高等教育论文:浅谈立足管理心理学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9

  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落实,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传统心理学影响,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疾病的预防等消极心理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习惯于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多的知识,致使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充斥其间的是太多的讲解,师生双方缺乏教学热情和互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查阅统计了14个出版社1998~20xx年出版的20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或专著。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主要定位于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往往重心理疾病的诊治轻心理问题的预防,重心理障碍的咨询轻心理发展的咨询,对学生心理发展教育不足。然而,消除负性心理品质不等于培养起了正性心理品质;知道了怎样避免负性情绪,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增进正性情绪;知道了怎样克服悲观、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发展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人格。这种状况不仅与课程以体验性为主、加强自我教育的课程性质不相融,也违背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国内外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课程主要有以下两大目的: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署名性格力量;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性格力量的运用。它旨在三个层面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第一个层面是情绪层面,即,帮助学生多体验正面、积极的情绪,并减少负面、消极情绪的体验。第二个层面是生活投入的层面,即帮助学生全心投入他们从事的事情中,尽量体验“心理流畅”。第三个层面是生活意义的层面,即帮助学生在各种生活事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通过这一系列课程设置更关注人生的意义;更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更注重教学活动的新颖性及学生参与性。国内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理念的运用现状和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新视角下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

  1、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落实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的课程目标落实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目标。积极心理学发现,存在着具有缓解心理疾病作用的积极的人格素质或人格素养,诸如勇气,人际关系技巧,理性,洞察力,诚实,坚韧,现实主义等品质,通过识别和增强人们身上的这些积极的人格力量,就能够有效地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因而,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师生共同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提供积极体验,教授积极应对方式,促进学生在情感、行为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积极改变,达到塑造积极人格、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课程目标。

  2、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着重加强积极心理体验和心理品质形成课程体系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形成三个明确的研究方向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一为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拓宽建构理论来论证积极情绪体验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显著作用。二为主观幸福感。这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其核心思想是个体应该满意地看待过去,幸福地感受当前的生活,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三为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着眼于人格中乐观、积极的层面,强调心理学应该通过对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研究与探讨,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课程体系还需建立以活动为主线、以体验为核心的心理健教育模式,只有将外部活动与内心体验有机联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情绪、感悟与提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能力。

  3、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促进体验式与合作式的教学改革方式

  1.案例式体验教学。案例式体验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有关案例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理论原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案例式体验教学中每位个体在发挥自己智慧的同时,也学习了其他人的智慧,这在加深学生对重要观点、原理的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指教师提供一定的主题情境和表演要求,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示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学生的认识,感受或评价“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目的。实践表明,只要运用得当,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3.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教育者(活动中一般称领导者)引导或者协助个体在诸如人际关系、价值观、自信心等某个具体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验。如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心理教育课程,注重其相互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课程外以问题讨论、分享参与等多种学习方式领会知识、探讨问题,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掌握自我成长的方法。

  4.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课程评估强调实证性来检验课程效果积极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强调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主张对开设的课程都进行深入、全面的心理学跟踪调查,并予以多样的统计分析。赛利格曼教授特别强调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与干预评估要像医学那样严谨,具有深入的数据支撑。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0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摘要: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提高师范生从业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教师。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1

  企业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要以企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前提,而要达到高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要将管理心理学合理的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发挥管理心理学的作用,尊重每一位员工的心理特点,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健全薪酬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根据我国学术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即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所做的可行性人力资源计划,以及开展的一系列部署和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特征。第一,系统性。所谓的系统性就是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管理的连贯性,比如企业在做好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招聘、培养和管理规划后,需要做好人才部署,避免因人员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避免因岗位空缺阻碍企业发展。第二,战略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拥有战略性人力资源,该部分人员将会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第三,导向性。要想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树立长远、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其他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内涵。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研究能够激励员工的因素,能够保持员工积极性的途徑等。

  (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于:一,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二,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规定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掌握、吸收并理解管理心理学知识,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从而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心理调节方面的应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就是加强的综合实力,所以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重对员工工作兴致的引导,以及对员工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目的。心理学家认为,虽然人在早期活动中的价值观已经确定,对事物的倾向性也有明显的差异,而且比较容易接受与自身价值观相符的观念或事物,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应用管理心理学在员工心理调适方面的作用,随时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并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能够员工进行心理调节,帮助员工矫正心理偏差。

  (二)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管理心理学在薪酬体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调节人际关系,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提升企业效益。传统的薪酬管理并没有凸显激励的重要性,只是以物质报酬为主,这种薪酬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被全面薪酬体系所取代。

  然而在全面薪酬管理体系中,要求企业员工明确企业所倡导的行为,该种行为既包括物质性的报酬,又包括一些内在的薪酬,比如工作条件、晋升机会、企业文化、表彰与嘉奖等。所以,在现代的薪酬管理中必须重视员工的心理报酬,管理心理学提倡的不仅仅是确认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还要依托传统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念,提高非物质性报酬在薪酬设计中的比重。

  (三)在选择人才方面的应用。立足管理心理学角度,在选择人才时,企业为了全面、更好地了解岗位具体信息,需要应用管理心理学对其工作性质、内容、任职者要具备的素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判断任职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为让员工真正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所在岗位,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来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利用管理心理学细致地判断胜任本岗位所具备的能力等,通过管理学的分析结果,可适当增加工作的难度,重新设计岗位职责,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双向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应用。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的增值,最终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与业绩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传统观念的人才培训只注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在具体实践中,除了技能和知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外,员工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肯定等,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注重对员工心理素质与潜在素质的挖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人才聘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企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对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加以改进,合理处理二者存在的差异,构建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的人才聘用、培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仁.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框架下的招聘配置管理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01:143.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2

  摘要: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心理学能够引导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帮助从业人员分析员工的行为思维。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为针对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应用

  作为一个劳动力大国,我国的劳动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劳动市场相对复杂。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一项不可小视的问题。不断发展中的心理学理论给人力资源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分析探讨这两者间的联系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不断变迁,“以人为本”成为各行各业非常普及的概念,国与国、企业与企业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强才能给企业强劲发展带来重要意义,企业强是国家强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资源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人力资源。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则是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转变了过去的管理模式,开始使人力资源沿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也有了全新的解释。无论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更新概念,其发展之本依然是“以人为本”,在企业中实现员工的最佳配置,最终为企业创造最佳的收益。

  2.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关系到人、事等方面的各类技术和概念,帮助企业完成发展目标的管理模式便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企业间,更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稀缺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当前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更加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人力资源都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针对的是人,心理学理论探究的对象也是人,这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在有意识地认识如何了解人、使用人。从这一点出发,在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方面,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是这两者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第一资源。人是无法取代的,也是无法模仿的。如何管理好人,充分发挥好人的潜力,将他们的价值显示出来,也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学理论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此时在应用人力资源时,心理学理论显得无可替代。有效应用心理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管理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理论,不仅能够给使工作开展地更加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企业生产发展的效率。与此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的反馈信息,也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非常密切。

  3.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3.1在员工招聘、培训方面的应用

  过去的企业招聘中,大多数缺乏科学依据,很多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依靠主观臆断便招聘员工。但应聘者在应聘的过程中无法将所有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表现出来,这就导致公司管理层无法全面、客观地掌握招聘者的能力。这样做难免会使这样的招聘方式,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最终导致失败。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如果加入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司招聘人才的精确度,帮助公司尽早寻找到需要的人才。很多心理学理论中,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出应聘者的真实情况。例如,暗示效应在招聘中的使用,正是最常见且最有效的心理学测试手段。例如,在企业招聘中有A、B两名招聘者,对应聘人员询问同样的问题,两人的回答可以体现两种不同的暗示内容,比如问题围绕工作强度、福利待遇、薪酬水平、奖励制度等内容进行提问,A可以针对应聘者进行积极的暗示,而B对应聘者进行消极的暗示。此时观察应聘者对相同问题给出的不同答案,不仅能够了解两位应聘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能了解他的自信心、意志力、抗压能力、工作动机等各方面的内容。除了招聘工作以外,面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方面也应当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过去单一的企业员工培训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且这种传统的培训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同。如果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可以得到更多员工的认可。这主要应用的是心理学理论中的“首因效应”理论,也就是培训者给员工的第一印象。培训人员应当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和形象面对员工,并且用宽容大度的态度和轻松幽默的授课内容吸引员工,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印象,让更多的员工乐于参加培训,并主动接受培训课程的内容。

  3.2在员工考核方面的应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家企业要想得到高效的发展,势必要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绩效考核对员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有两面性,对绩效考核的运用应当把握尺度,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并且对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心理学理论中,“顺序效应”理论可以应用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来,可以根据员工的职能和具体的考核内容,设置考核内容是按照“先宽后严”还是“先严后宽”。例如,企业运行一项新的制度,此时应当按照“先宽后严”的顺序,让员工在按照新制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适应新工作任务,之后再按照工作目标严格考核内容。而对企业的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或对某些领导干部进行提拔过程中,应当按照“先严后宽”的顺序,在考核开始之初要制定较高的门槛,选择管理能力强的候选人进入考核,这样有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发展。

  3.3在员工激励制度方面的应用

  要想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在企业中找到自我价值,在人力管理方面还可以通过激励制度的应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在工作中充满动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好的方式便是激励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管理层应当从员工的需求出发,了解什么是员工最需要的,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用以满足员工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不仅要多听员工的心里话,更要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通过员工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从而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例如,为员工营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在管理员工时,制定更加详尽而科学的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员工的能力情况,安排适度的工作,让员工力所能及地完成相应的工作,激发他们在企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获取事业上的成就感。对于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员工,还要多给予鼓励和培训,让他们重塑信心。此外,在激励制度中,职务晋升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是,选用激励制度还应当适度,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给员工的激励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可能会引起负面效果,反而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讲,层次理论及公平理论适用于对员工激励方面。首先可以根据员工的努力情况,改变员工原本不满意的岗位,还应当根据公平的原则平衡岗位之间具体工作内容,不让员工产生心理落差。例如,在企业中,有空缺的职位可以首先在内部公布,让员工公平竞争上岗,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诉求获得相应的职位和报酬。对于企业中级别相同但工作不同的岗位,管理层可以采取定期轮换岗位的方式,让员工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和热情,保持着工作的新鲜感,时刻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3.4在员工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应用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身上都具备独一无二的特点。即便是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或工作环境中,不同的员工所表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其中心理特征是最为显著的个体化差异表现。这些心理特征受到自身活动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活动和能力,并且这些心理特征也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层要充分挖掘员工的优点,将这些内容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内容。让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例如,在员工中有的性格外向,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安排宣传或公关工作。对于善于表达的员工来说,可以从事组织协调或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于性格成熟稳重的员工,可以安排文员等方面的工作。在今后员工的晋升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员工特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3.5在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

  此外,还应当关注的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出现员工工作状态欠佳,或与公司中的其他同事关系不和睦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管理层应当采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近因效应”理论,让员工暂时离开原有的岗位,调换至其他岗位上,暂时离开周围关系紧张的员工,以此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一段时间后,待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恢复后,再调回原有岗位,让员工以全新的状态改变过去周围人的印象,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员工间的和谐。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很多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它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帮助管理层解决问题。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还应当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工作模式中。在今后的应用中,还有待于企业的管理层及从业人员不懈的努力,去完善挖掘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人力资源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3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摘要: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提高师范生从业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教师。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4

  管理心理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属于与管理学同类、管理学的后续课程而开展;因行政学立基于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因而,该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是起着夯实管理学基础的作用。同时,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进程中,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行为及基规律一直受到行政学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如何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创新成为该课程任课教师更为关注的课题。

  一、课程理念创新

  1.管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老师存在着一开学就讲课的习惯,而这种讲课是指直接教授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看似抓紧时间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但易于带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中的位置不清晰的问题。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中教授管理心理学课程时,教师应首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角度去解读这门课程与该专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起点就了解到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建立于这三大学科基础之上。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进一步学好相关的专业主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

  2.管理学的理念及实践方法对行政管理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若干次的范式转变与实践改革,从传统公共新政到新公共行政、从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无不体现着管理学的发展理念对行政学研究及发展的推进。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建立缘于三大理论基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官僚制及科学管理理论,当时管理的重点在于任务的完成及效率的实现,因而,行政管理的重点也在于制度的设计及效率指挥棒的指引。20世纪30年代后,管理学的研究重点由原先的泰罗主义向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时期转变,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依赖于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公共行政的研究者正是着眼于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的管理基础去解释行政管理中的现象,强调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不可能实现,注重管理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存在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树立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价值准则。

  3.从当前国外行政管理研究的热点看,着眼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行政管理的研究从最初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制度框架的设计随之转向组织设计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而当前开始越发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传统行政学研究中强调人的完全理性,到现代西蒙的决策理论中认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中只能做到有限理性,遵循决策结果的满意原则;伴随着多学科的研究推动及交叉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由此,可以看到,国外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已开始部分关注行政管理中的人及其心理研究。

  二、课程内容创新

  1.完善课程内容,着眼于管理职能与管理主体分类的内容创新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无论是着眼于管理职能的划分还是着眼于管理主体的划分,课程内容都稍显单薄,并且偏重于管理学或者心理学中的某一部分,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是着眼于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定位。因此,在课程内容创新中,课程组致力于将两种倾向性的内容进行整合,既包含管理主体中的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也包含管理职能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这样课程内容既保证了完整性,又体现了充实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十分有帮助。

  2.课程教学内容中关注当前的研究前沿随着社会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保证将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缓冲教材与现实研究之间的时差,成为课程组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问题。比如,无论是基于行政管理专业的背景,还是基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决策理论及其发展都会得到关注。当前的教材中主要关注的还是从古典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决策到现代决策理论的西蒙为代表的有限理性决策再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但当前无论是关于决策理论还是关于决策中理性的研究都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因此,我们在决策中会将最新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如前景理论、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等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创新

  1.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

  教师通过提供合适的案例,给学生下达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案例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各自处理方案。由于案例一般来源于现实,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意识,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管理中人的心理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

  2.自主学习

  首先,采取自觉阅读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定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可以指定书籍,也可以指定相关书籍中的相关章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背下来,经过巩固以后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其次,小组学习。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组成学习小助,课外查阅资料,查找相关的案例或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编案例。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在学生中形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教学手段改革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每个知识点都涵盖极大的知识量与信息量,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使管理心理学的相关事物形象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可以让空洞单调的理论形象化处理、视频化编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总之,党校管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认真研究管理心理学理论,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教学研究之中,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管理心理学教学有效并顺利实施。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5

  摘 要: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企业文化建设

  一、引言

  企业文化建设相当于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管理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统筹考虑,从多个方面努力,其建设过程是长期的;企业不同,甚至行业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也必然不同,每一企业都有其独特做法。但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心理认同和约定,必然不能忽视和员工之间在感情和心理上的沟通。管理心理学如今是一门显学,它以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用科学的心理方法改善管理工作。本文将就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重视心理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人在生理、安全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之外,还有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相对于前三种需要,更偏重于心理和感受方面。薪酬福利制度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薪酬不再简单的是员工劳动的对价,更体现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存在价值和受重视的程度。新型的宽带薪酬制度把薪酬划分为多个组成部分,突出员工绩效、技术和岗位对薪资水平的决定作用,可以更好的激励员工刻苦工作,努力提升知识和技术,更好的提升其在企业中的职位,以实现自身价值。这对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重视心理强化

  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从而使该行为得到重复或抑制的过程。使人的行为重复发生,称为正强化;反之,则为负强化。这种心理机制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及时表扬或奖励健康和有利于企业思想和行为,批评不利于企业的思想和行为,使奖惩尽量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使企业文化可见、可感。

  3、利用员工的从众心理,共同树立企业文化

  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为,一般来讲,重视社会评价和舆论的人,企业中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员工,从众心理比较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者应利用人的从众心理,采用一切舆论工具,促使员工在行为上符合规程要求和道德规范,一旦这种行为一致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个别人就构成一种心理压力,进而与大多数员要一致起来;对于消极因素,则应采取抑制措施,严防消极从众行为的发生。

  4、利用模仿心理对员工进行引导

  模仿指个人受到社会刺激后,按照与别人行为相似的方式行动的一种倾向,它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人际互动现象。不言而喻,利用模仿的心理机制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而树立好的榜样可为模仿提供条件。企业的模范人物,特别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理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企业成员对他们由钦佩、爱戴到模仿的过程,也就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实践的过程。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倡导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应该大力表彰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安全标兵,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及其所体现的团结、友善、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在企业内掀起学习和赶超的热潮。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5、注重化解员工的挫折心理和重视员工的心理压力释放

  企业成员之间的摩擦,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总会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员工个人碰到的困难,都会对员工产生挫折感。这种消极心理,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协作,不利于优良企业文化的形成。如何化解员工的挫折心理,也是应该注意的事。企业应营造宽松的环境,使员工能够畅所欲言,既可提出批评和建议,又有“出气孔”随时减压,这是化解员工挫折心理的主要办法。平时,企业可以通过拓展等多种方式为员工舒解压力,提升其心理素质。

  6、进行心理互换,鼓励换位思考

  多数企业通过短暂的工作岗位互换,使员工有多个岗位的工作体会,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别人。例如,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通过岗位互换,管理人员体会到一线工人的辛苦,一线工人体会到管理人员的压力,双方就更容易的理解和体谅对方,比较容易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增进交流和团结。事实上,现在很多企业推行的股权激励机制,实质就是通过向职业经理人让渡企业部分所有权来改变企业所以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单纯“信托”关系,赋予职业经理人以企业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鼓励其转变心理定位,促使其站在主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激发其责任心和管理的主动精神。如在企业管理中妥善运用这种思路,就会使企业形成利益一致、团结和谐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三、建议

  随着现代的竞争的加剧,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各种心理问题随之而来,严重地影响到组织的正常发展。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首先,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能够尽快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与周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尊重员工的自由,与员工保持着积极有效的沟通。其次,运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激励每一位员工,使他们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主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奋斗。再次,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咨询模式,使员工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并能自觉约束自己认识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有目标、有方向,重视自我又不断追求更高生活,从而加快了组织目标前进的速度。组织成员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大家对自己的工作团体产生一种归属的感觉。由有效的工作员到快乐的工作员这一质的转变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应该是努力去做到的。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6

  摘要: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为人和其内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政策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各大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随其管理水平逐渐加强,这时新型管理模式应时而生且被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中,打破了传统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瓶颈期,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应该说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发展,其间重要性一直被人们认可。1990年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理论成熟及发展快速,社会各界也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综合管理工作的充分结合可有效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这也是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转,利用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资源组织,协调其间劳动力和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方面资源充分应用,且发挥其最大功能。再者,人力资源管理可有效提升企业职业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企业应着眼于员工需求而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员工亦能积极地展开工作,以更高的热情及激情投入工作,发挥自身最大能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亦可促进企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制度构建,优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培养优秀人力资源,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及职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亦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可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及源泉,对职员更具向导力、凝聚力和激励性,可降低管理成本及企业各项运营风险。

  二、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应用。这有助于职员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可充分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职员各层面水平。这样亦可适应职员物质性需求,且尊重职员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达到职员为企业服务动机的激发,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目标。

  2.精神调节方面应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优势,务必具备自身核心影响力,应注重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引导,从而达到企业战略性目标,同时应激励职员对工作的热情及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于早期活动中价值观已然固定,其对事物均带有显著的倾向性,往往善于接受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事物。所以管理时应注重给职员提供足够的心理调适时间及空间,引导职员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有助于其自身心理矫正,增强信念化理论教育,从而突破陈旧思想,以促使职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时代精神。

  3.工资激励方面应用。人是需求动物,若是人处于某种需求中,则会经过自身努力达到自身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则转为具体目标。职员找到目标则极易形成经过奋斗实现目标的潜在性动机,从而产生及实现目标步调一致的行为。若按照职员个人绩效给出对应薪酬奖励,则该时期需求之后极易激发职员更高需求,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确定新目标,且为其努力,这样可达到企业、职员双赢格局。

  4.职员帮助计划应用。企业职员帮助计划主要是指为职员设置整套心理援助,加上长时间精神福利支持项目。经过心理医生对职员的现状,帮助职员处理工作方面的压力及消极情绪等,同时提供心理咨询,确保职员各方面工作可有序开展。定期展开健康生活培训教育,注重职员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采用这些系列化组织及计划等策略提升企业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组织氛围。

  三、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结合心理学方式可充分改变企业管理现状,促使企业健康且有序发展,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具体管理中,则企业应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着眼于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创设,以便调动职员工作热情,激发职员工作积极性,使得职员时刻注意企业利益;并且,应注重职员心理管理,因市场经济的大力冲击,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进行裁员及降薪,该项策略严重打击了职员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因此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务必注重职员心理管理,换位思考,注重职员角度进行问题思考,这样可将心理学充分融入企业职员管理中。

  四、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诸多,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充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效率,由于心理学理论及其对应实践逐渐增多,开始被现代化企业广泛关注及应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企业领导者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才可有效掌握企业发展总体趋势。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概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着眼于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提出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期提升管理心理学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7

  摘要:

  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参考文献:

  [1]谢瑶,戴宏斌.试析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2(17)

  [2]张岩.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4(06)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1)

  [4]张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品牌,2016(04)

  [5]齐琦.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开发[J].商场现代化,2014(06)

  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8

  人才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激励方式是人才管理极其重要的方式。如何通过激励优化管理方式、提升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猎人管理猎狗的故事出发,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视角,详细探讨了激励因素的理论基础以及带给企业管理者的启示,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互联网上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猎人管理猎狗的案例。在案例中,猎人主要运用了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猎人根据管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目标,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猎狗产生持续的工作动力。

  总的来看,案例中的激励又细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和阶段:基本生存需要;工作绩效差别奖励;养老退休保障;股份制;人才培养计划。这则案例给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不同阶段的需求,科学制订和实施激励方案,从而充分激发其个人潜能及工作动机,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目标的统一。

  一、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核心内容。具体指企业管理者采取积极的手段,引导和激发员工产生内在驱动力,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努力。高效的激励手段首先是奖励的内容必须是员工所最需要的东西,同时奖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呈排他性,最后激励要把握“度”,合理运用,“过多过滥”和“不痛不痒”都起不到作用。

  二、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文章中首次提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阶段分为五类,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逐步在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激励要差别对待、因人而异,管理者要动态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二)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三种需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该理论详细阐述了实现激励的三种需要:分别是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个体都存在这三种需要,但不同的人对此产生的重要性明显不同。高级管理者更偏好权力需要,人际亲和者更喜欢亲和氛围需要,而成就者更追求获得成功的需要。具体来说,事业心强、有一定成就的人,偏好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需要;而对年轻人来说,成就需要与亲和需要所占比重更大一些。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要认真分析员工的需要并进行细分,从个体差异出发,针对成就、权力需要的员工,侧重于授予荣誉和提升等级;而对于合群和友谊的需求,则侧重于营造和谐氛围等措施。

  (三)双因素理论

  “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激励因素,另一个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能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而不会带来满意感。双因素理论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影响深远,管理者为了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要注意发挥保健因素;同时要多考虑发挥激励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期望效价理论

  期望效价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与前三种理论不同的是,佛鲁姆认为,针对不同的员工,激励的效果不同,即效用的大小决定于目标的感知效价和期望值。也就是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程度越高,所达到的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励的力量就越大。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努力与成绩的关系、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需要的关系。期望效价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要将每个员工内心深处的目标挖掘出来,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并逐步引导、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员工的目标越强烈,实现愿望越迫切,责任感就越强,目标效果就越好。

  (五)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教授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该理论重点研究工作酬劳与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亚当斯认为,激励制度首先要保持公平感,员工感到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动机和工作热情。具体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对外具有竞争力;二是内部公平性;三是个人公平性。外部公平性和内部公平性指应参照同类外部单位或企业内部不同员工的奖励和薪酬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保障其所得与所付出的劳动相一致。个人公平性是指企业内部类似的员工之间,薪酬决定于其对企业的贡献程度。

  (六)目标—动机理论

  该理论指出,目标和动机本身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目标能把员工需要转化为工作动力,对员工行为产生内在驱动力,同时在工作中不断与既定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高效完成预定目标。心理学理论把目标称为诱因(自变量),由诱因激发动机(应变量),最后达成目标的过程便是激励全过程。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三、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薪酬和评价方案要科学合理

  薪酬方案和绩效考评非常重要,可起到杠杆作用,有效激励员工投身于工作。因此,管理者制定目标合理与否尤为关键,应当考虑以下几点:①薪酬设计要突出绩效和技能,强调多劳多得、多才多得,按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大小制定不同的薪酬;②注重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制造矛盾,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能保持员工的心理平衡,利于团结士气、凝心聚力、融洽关系;③绩效考评体系要综合全面,要注重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表彰鼓励先进,鞭策警醒后进,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晋职晋级。

  (二)激励要因人而异、动态管理

  这就需要首先对员工进行分层分类,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员工的需求,并针对性地制定奖励方案。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类别的人希望得到的奖励是不同的。对于企业来说,在分类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员工需求进行细分,以采取合理的激励手段。在持续激励过程中,管理者要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员工的真正需求,才能够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实现组织和个人和谐双赢的目的 。

  (三)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

  双因素理论启发我们,在确保物质激励效果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把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制定出一套合理先进的奖励方案。在精神激励中,情感关怀是精神激励的重要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员工“尊重与自我实现”的较高层次需要,实现员工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发挥,从而给予员工荣誉感和责任感、归属感,员工才会感觉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和职业发展倾向,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与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员工有信心、有干劲,让员工能清楚地看到个人发展的前途,从而与企业形成互相推动、荣辱与共的关系。

  (四)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

  根据期望效价理论,合理的目标对员工可以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反之会打消员工积极性。因此,在设定激励目标和实施措施时应注意:首先,设置的目标要考虑到员工现有的能力,让他经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其次,要考虑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研究制订方案;第三,要动态调整并因人而异,要及时掌握员工需求和能力的变化;第四,目标实现后要予以强化,对应有的奖励及时给予,使其保持较高的效价。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文化,它具有凝聚人心、提升士气、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培育优秀的、有激励作用的企业文化要注意以下几点:1.企业必须掌握并尊重员工的合理诉求,以人为本,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建立共荣共赢的伙伴关系;2.企业要建立并畅通与员工的信息交流渠道,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群策群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进公司的管理;3.企业要高度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发展生涯,促进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协调一致,共同成长与进步。 企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核心是对于人才的管理。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让员工持续保持热情和工作态度特别重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目标,并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团体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感到企业在真正地关心自己、培养自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

【管理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管理心理学论文11-23

压力管理心理学论文08-23

有关管理心理学论文04-07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10-28

有关管理心理学论文10-07

管理心理学论文「参考」10-08

管理心理学主题论文10-09

管理心理学论文1500字11-24

管理心理学论文2000字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