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老人社区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

时间:2021-03-28 16:05:26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随迁老人社区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在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推进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随迁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不断涌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存在,随迁老人社区适应障碍不言而喻,加之微观层面的自身特质、中观层面的家庭因素,及宏观层面的文化差异、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极大地阻碍了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本研究通过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运用相关理论介绍了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区适应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以期改善随迁老人社区适应难的问题。

随迁老人社区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

  关键词:社区适应;随迁老人;社会工作

  一、案例背景

  李某,男,78岁,陕西米脂人。社区行的过程中,社工与老人闲聊之际,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经老人同意后接案、建立关系。李某育有三儿两女,老伴在自己60多岁的时候过世,独居几年后,因为年龄越来越大便在五个孩子家轮流居住。以前在陕北老家,老人和老伴生活,经常是老伴做饭他洗碗,自己喜欢下棋,每天下午忙完地里的农活还和三五棋友在离家不远的路口一起下棋,家中常用朋辈往来,日子平淡却安逸舒适。随着年龄增长,便开始和儿女同住,孩子们有在陕北老家米脂的,也有安塞的、延安的、西安的,因环境的不同,老人得适应不同的社区生活,儿女们忙工作,经常是老人一个人在家。因为语言差异及性格内向,老人每天在社区广场活动时,也多是一个人闲坐、打发时间,身边没有朋辈往来,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因为儿女们都很孝顺,自己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便假装适应各地的生活,过得舒适安逸,但长期下来,老人觉得孤独寂寞,心里憋屈。

  二、问题诊断

  (一)案主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案主长时间抑制心中的孤寂及对社区的不适应,无处排解,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容易引发抑郁等精神疾病;

  (二)环境适应问题。因为环境不同、语言差异,加上自身性格内向,老人不易适应社区生活,与自己在老家充实舒忙碌得日子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以前可以干干农活,现在整天无所事事;以前每日可以下棋为乐,现在却找不到棋友;

  (三)朋辈网络缺失的问题。老人以前在家中常用朋辈往来,现在身边除了儿女没有认识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薄弱,人际交往欠缺。

  三、理论基础

  (一)需求理论认为,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上的还是地位上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安全、爱、受尊重、自我实现。从这个案例中,老人有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应充分发挥案主能动性。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并增加案主的自身效能感。

  (三)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较好的适应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案例中,案主的社会网络资源不足,社工应致力于重建其朋辈网络,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四、服务目标

  (一)建立关系,发现问题。告知我们社工服务的具体情况和目的,获得其信任,并邀请案主共同应对和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二)建立信任,了解需求。基于案主的寂寞孤独,社工可以采取专注倾听的技巧,以真诚、接纳的态度,进行面谈与心理辅导,提供情感支持。社工将与其进行会谈,给其倾诉的机会;让其把自己的心事向社工表达,对其进行情绪疏导,为案主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

  (三)提出建议,案主自决。在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层面上,社工可以给予其他的帮助,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想法,征求案主的意见,让案主自决。

  (四)链接资源,助人自助。对于外部因素,重新为案主建立一个支持网络,联系社会资源,改变案主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局面,重建案主的朋辈支持网络。

  (五)完成任务,评估服务。评估服务前后案主的改变情况,对其未来给予建议。

  五、服务过程

  第一次面谈:案主与社工分别介绍了自己,详细地记录了案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及案主基本情况。整个过程中,社工认真倾听,以同理心进行耐心的安慰与鼓励。此外,此外社工了解了李某的基本生活习惯并敲定下次面访时间。

  总结:初步建立关系,发现其基本问题。

  计划:进一步了解其基本情况。

  第二次面谈:社工依照案主反映的情况,给案主建立档案。在进一步了解李某的生活习惯、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后,进一步为其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此次面谈过程中,社工带案主简单进行了生命回顾。李某对自己任教9年的经历引以为豪(社工也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在聊天过程中,社工了解到案主喜欢下棋,只是现在找不到棋友。(社工点头,表示同理,轻拍老人肩膀进行安抚)

  总结:建立了信任关系,对案主有了深入了解。

  计划:明确界定案主需求。

  第三次面谈:面谈时案主拿着收音机,鉴于老人喜欢听陕北民歌、说书和唢呐,社工采用自我披露的技巧,说道自己也很喜欢。案主邀请社工一起听陕北民歌《闹秧歌》,因为老人不会操作,社工耐心教老人如何使用,这是一个增能的过程,也符合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

  总结:了解老人的兴趣爱好后,给予陪伴。

  计划:基于案主问题提出建议,让案主自决。

  第四次面谈:社工给予案主改善目前生活的一些建议,提议案主可以上午在广场下棋(根据几次的社区行,广场每天上午都有人下棋),下午可以用广场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社工阐明可以通过社区居委会链接资源,引荐案主与其他棋友认识,建立朋辈网络。

  总结:社工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计划:联系社区专干链接资源,为案主建立朋辈网络。

  第五次面谈:第四次面谈后,由社区工作人员引荐,和广场上经常下棋的人细聊后,大家很高兴有新队员加入,表示喜欢和不同下棋风格的棋友切磋。因为有共同爱好,案主逐渐融入了这个新群体。社工帮助案主建立了朋辈网络支持,丰富了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结:链接资源,建立朋辈网络。

  计划:追踪个案,结束面谈。

  第六次面谈:此次面谈过程较为简单,主要是询问案主近来的生活安排及精神状况,案主陈述有朋辈往来生活充实后,社工给予了肯定,并鼓励案主继续坚持,强调有心事别憋在心里,可以找朋辈倾诉。简单的聊天后,社工与案主道别,案主除了感谢,还嘱咐社工要多锻炼身体,努力工作。以此看,案主的不良情绪得到舒缓,并能积极面对生活,乐享晚年。

  总结:案主逐渐融入社区。

  六、服务评估

  (一)建立关系,得到案主的信任,了解案主的处境和心理状况。

  (二)疏导案主负面情绪,案主的不良情绪得以舒缓,寂寞感淡化,晚年生活更加美满。

  (三)拓宽案主的人际交往圈,为其链接社会资源,重建朋辈网络。

  (四)对家庭层面的不足,缺乏家庭系统的介入。

  七、反思与总结

  基于对A县六大社区的实地走访、个案面谈、参与式观察等形式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随迁老人出现的社区适应障碍存在多种原因,个人层面多由老人自身的性格特征、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传统观念等因素所致;家庭层面多是成员互动、精神慰藉、生活照料方面的缺失或不足造成;社会层面多表现为文化习俗、语言障碍等原因影响。切实了解随迁老人社区生活的现状,在洞悉问题出现的原因后,笔者认为社工介入不论在渠道的选择、资源的整合、还是方式方法的选用上都有待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的介入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郭璇,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社区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J],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陈盛,城市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A],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随迁老人社区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相关文章:

深圳随迁老人申请公租房条件03-20

天津随迁子女落户手续03-10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分析08-18

社会工作介入殡葬活动分析08-18

深圳户口夫妇随迁办理流程03-20

2016深圳户口夫妻随迁政策04-08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问题及对策08-21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项目案例分析08-20

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