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线D型梁架设技术

时间:2020-08-29 13:29:20 工程力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既有线D型梁架设技术

既有线D型梁架设技术 闫 振
 【摘要】乌鲁木齐西站K1899+765 1-10m框架桥下穿兰新上下行正线、北进线、北出线、东外包线、8065专用线6股道,,为保证行车安全,施工中采用架设D24型梁线路防护,通过D24型梁架设施工技术的运用实践,分析汽车吊架设D24型梁的工艺特点及相应施工安全质量控制上的技术要求,对整体施工的组织安排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D型梁; 架设;穿钢枕。
前言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增建二线及站场改造增多, 既有铁路线下增建涵洞施工也越来越多,为保证行车安全,一般都采用先挖沉井,再架设D24型梁,随后开挖土方,再涵节顶进的施工方法。本文结合乌鲁木齐西站K1899+765 1-10m框架桥施工中采用架设D24型梁线路防护,保证了行车安全,为箱涵施工提供了便利条件。
1 工程概况
 兰新电气化改造工程乌西站站改工程在K1899+765新建 1-10m框架桥一座,本桥为苏州路与北站路改移后下穿乌西车站新建V场到发场及航油线而设,下穿兰新上下行正线、北进线、北出线、东外包线、8065专用线6股道。
 框架桥桥长133米,框架桥共9节箱身,其中3#、4#、6#箱身涵节采用顶进工艺,需要沉井施工、钢便梁架设、基坑开挖、箱身预制、箱身顶进、回填实、拆除钢便梁等作业。本文重点针对D型梁架设施工进行详细论述。
2 施工方案
 根据乌西站改实际情况,新建K1899+765 1-10m框架桥下穿兰新上下行正线、北进线、外包线和8065专用线6股道均需线路防护。根据现场条件,经过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后,考虑D型施工便梁适用于既有线或站场的桥涵施工,利用它能在不中断行车的情况下进行桥涵的开挖和施工,并且具有运输和拆装方便的特点。又因基础开挖11米左右,考虑开挖放坡、框架桥宽度、施工作业面等影响,故采用D24型便梁对线路进行防护。施工方案如下:基础采用人工挖井,每开挖50cm下一节沉井圈,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插入4根旧钢轨并用C20混凝土填实。要点封锁线路,扒取道碴,方枕,抽枕,穿横梁,75T汽车吊架设24m纵梁,纵横梁联接,恢复线路,申请开通线路。D24型钢便梁线路防护见图1,D24型梁设置图见图2及组装图见图3所示。

图1 D24型钢便梁线路防护布置图

  
图2 D型施工便梁设置图
 
  
图3 D型便梁组装图
3  施工方法
3.1施工技术要求
 施工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是:
 (1)每副24米钢便梁横梁上必须安置斜拉杆72根;
 (2)每组纵梁端必须设置限位装置;
 (3)两片钢枕(横梁)中间不得存在有钢轨接头,若有接头调整到横梁上。
3.2施工准备
3.2.1封闭前施工准备
 (1)对沉井标高提前进行测量,并对沉井顶面抹平处理,达到相邻沉井标高控制在±2mm以内,同一沉井标高控制±1mm以内,并弹好支座十字线,准备好橡胶垫板。
 (2)施工负责人明确分配各班组任务,确保封闭施工过程中的各工序衔接,并进行关键点的实地演练。
 (3)将道碴堆放在线路两侧(限界之外),安全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班前安全讲话,总工程师进行施工方案技术安全交底讲话。确保各工种熟悉并掌握安全注意事项。
 (4)技术人员对钢便梁横梁位置进行复测,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无误。
3.3申请封闭命令
 施工人员、机具均到达施工现场并确认完好后,施工负责人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封闭,驻站人员得到调度命令与工务段人员共同签认后通知施工现场防护员并报告调度命令内容和命令号、封锁时间。
 施工现场防护员接完命令内容后通知施工负责人,施工负责人确认无误后,下达封锁命令,并通知两端防护员命令内容、命令号、封闭时间及防护要求,两端防护员设置完成施工防护牌后通知施工负责人,施工负责人在确认无误后,施工人员再上道作业。
3.4施工过程及技术
3.4.1扒取道碴、方枕、抽枕作业
 封闭命令下达后,立刻组织线路组及方枕组进行扒取道碴和方枕施工。将横梁两端头及以外的道碴清除,保证道碴低于纵梁底面标高。扒取道碴、方枕施工进行10分钟后,立即组织抽枕组开始作业,依照钢轨上标识的横梁位置抽出该处混凝土枕。
3.4.2穿横梁作业
 抽枕组开始施工20分钟后,换枕组开始进行穿横梁施工。横梁的位置应与枕木位置一致。
 抽换横梁时,每一根钢轨下需要垫大块绝缘胶板,防止轨道电路短路,影响信号和行车。塞入横梁时要对准主梁联结板并定位,同时上好扣件,垫好橡胶轨垫。
3.4.3纵梁的吊装及就位
 横梁安装就位后,进行纵梁吊装,纵梁按计划位置,使用两台75t汽车吊人工配合,先将两线间一侧的纵梁吊装到位(吊装该梁前申请封闭未进行施工的一侧线路1小时),再进行另一片梁的吊装。
 邻线来车停止作业,起吊纵梁由施工负责人统一指挥。抬高纵梁时时,梁体附近严禁站人,以拉绳调整梁体位置准确就位。纵梁吊装预计使用30分钟。汽车吊架设钢便梁见图4汽车吊吊装纵梁现场图。
 
 图4 汽车吊吊装纵梁图
3.4.4纵、横梁联结
 纵梁吊装到位后,线路组(20人)立刻进行纵横梁的连接施工。联结板将牛腿与横梁联结,牛腿及联结板上φ23孔眼均应上满螺栓,弹簧垫圈亦不得漏装。纵横连接完毕后,拧紧螺栓,随时检查,上紧松动的螺栓,待全部拼装齐全后,须将全部螺栓进行加力,尤其是主要构件联结部位的牛腿及联结板上的螺栓,全部上满并同时上紧,紧度适中,以免破坏弹簧垫圈应有的作用(弹簧垫圈置于螺帽与平垫圈中间)。纵横梁联结见图5纵横梁联结图。
   
 图5 纵横梁联结现场图
4 钢便梁安装及安全注意事项
 施工中严格执行图纸有关的技术标准,不可随意降低标准。架设钢便梁时,要注意到绝缘设备良好,防止造成短路,出现红光带。为确保在施工中保证铁路安全畅通无阻,特提出如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钢便梁架设好后,随时进行检查,发现不良处即使进行改正,对便梁上的螺栓派专人进行加固,保证螺栓不松动,使钢便梁处于完好状态,保证行车安全。
 (2)架设钢便梁时,必须作好施工前施工、施工中及施工后的各项安全组织措施,严格遵守钢便梁架设施工作业程序,并作好日常钢便梁检查维修工作。
 (3)凡进行有碍行车安全的`作业,必须向车站进行登记,列车限速运行时,封闭线路施工,严格执行调度命令,严禁臆测行车,确保安全生产。
 (4)凡有作业人员在路肩上作业,都必须派驻站联络员,施工现场派防护员进行防护,防护员必须每隔3分钟与驻站联络员联系一次,了解列车运行情况,列车闭塞式邻站列车发出,防护员应及时将情况告诉施工负责人。
 (5)钢便梁架好后必须派防护员进行防护,防护员必须专职专用,坚守岗位,认真了望,来车时,必须按指定信号进行接车。
 (6)按照《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第2.2.7中防护信号的规定,设置防护信号标志。
 (7)放置的机具或料具,不得放在道心及枕木头上,防止侵限,影响列车正常运行。
 (8)钢便梁架设后,要特别注意列车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钢便梁架好后,确认能放行列车时第一趟列车限速为25km/h,其后列车限速为45km/h。
 (9)施工安全关键程序控制表、安全关键卡控表
架D型钢便梁施工安全关键程序控制表
序号 施工关键项目 施工时间 关键项目具体措施
 1 施工准备 施工前15天 与相关部门签订安全协议,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加强与设备管理单位的联系,站场上严禁动用机械开挖
2 登记要点 点前40分钟 严格按照规定,按时、规范、准确地登记填写,不少项,不错项、不漏项。
3 封闭(慢行)防 护 施工前 严格按照现行铁路工务安全规则做好安全防护
4 扒取石碴、方枕、抽枕作业 施工中 利用施工天窗进行施工,注意施工安全,注重人员投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5 穿横梁 施工中 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施工,施工中严格把守安全质量关,采用绝缘施工工具
 6 吊装纵梁 施工中 邻线来车停止作业,起吊纵梁由施工负责人统一指挥。抬高纵梁时时,梁体附近严禁站人
 7 联结纵横梁 施工中 连接完毕后,满紧螺栓,随时检查,上紧松动的螺栓,待全部拼装齐全后,须将全部螺栓进行加力,尤其是主要构件联结部位的牛腿及联结板上的螺栓,全部上满并同时上紧,紧度适中,以免破坏弹簧垫圈应有的作用(弹簧垫圈置于螺帽与平垫圈中间)。
 8 线路的整修 施工中 安全员检查施工点堆放材料、机具是否侵线、施工负责人与设备单位管理人员共同检查线路,确认是否达到放行条件
 9 按时报点 施工完成 确认达到放行列车条件后,施工方与设备管理单位进行双签认,签认完毕后,施工负责人通知现场防护员开通线路
架D型钢便梁施工安全关键卡控表
序号 作业条件 关键点 检查项点
1 封闭 便梁各部联结零件复核 封闭点内便梁架设过程中
一是要复核便梁的限界尺寸
二是重点检查小横梁与主梁联结零件、小横梁与钢轨联结零件是否齐全,有无松动,扭力是否达标;
三是检查梁底是否使用橡胶支座,两端是否有安全档铁;
四是检查架设便梁地段几何尺寸,看是否有超限(超限标准按《修规》第6.2.1条v≤120正线及到发线中经常保养标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线路顺坡 因便梁存在上拱度,作好便梁两侧线路的顺坡,保证线路高低不超限。

5结束语
 通过事前演练及科学施工组织,均在点内3小时圆满完成乌西站改K1899+765 1-10m框架桥五副D24型钢便梁架设施工;对基坑开挖,箱身顶进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了既有线路安全运营。也为以后此类施工积累了一定经验。

【既有线D型梁架设技术】相关文章:

1.架桥机架设薄壁U型梁施工技术

2.从技术型人才转向管理型人才

3.2017大型3d网络游戏

4.箱梁短线台座法施工技术

5.LTE系统下的D2D通信技术分析研究论文

6.钢箱梁顶推施工技术论文

7.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法施工技术

8.浅谈L型层合梁分层破坏的高阶理论分析论文

9.3D打印技术的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