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时间:2020-06-23 12:53:02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电子信息人才。然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机制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以及工程实训平台缺乏。本文主要探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重视人才的工程技术能力,从而满足行业领域需求。

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关键词】教育观念;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一、前言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科技密集型产业,且近些年来,物联网等交叉学科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电子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1]。我国传统的电子专业培养方式必然导致学生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形势[2]。美国一直把科学、工程和技术视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点,其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众多高科技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3]。英国皇家工程院的《面向产业的工科毕业生》报告指出,英国工程教育需要加强产业与工科学生培养之间的联系,因为产业界亟需“具有真实产业环境实践经验”的工程毕业生。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采用苏联模式培养学生,工科院校则采用单科性工学院为主的模式[4]。教学计划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课程组成。优点是针对性强,但缺点是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我国教育部联合工商部等部门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与之配套。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组织了一批试点专业对各自行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初步的调研,然后量身制定出“卓越计划”专业的培养标准、校内和企业综合培养方案。类似的举措很多,其核心目的都是突出行业需求,为企业和国家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电子类专业人才[6]。

  二、工程人才培养问题

  对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电子应用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以及工程实践平台缺乏[7-8]。(1)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我国当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问题众多,主要表现为:培养模式趋同;课程安排断层,专业课程安排滞后;课程设置针对性差;文化课程遭受轻视。(2)工程实训平台缺乏现行的工科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存在以下问题: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9-10]。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当前,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应仅仅是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三、工程人才培养措施

  (1)改进髙等工程教育理论技术科学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实质上就是一种综合教育过程,从而获得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上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而基础知识则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升电子专业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电子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与训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确立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校存在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和趋同化,缺乏特色。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从社会需求、时代变革、社会提供的资源和学校自身的师资、教学条件、学科特色等条件分析,从而明确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电子类专业为例,电子类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扎实的工程专业基础;二是能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具备与工程相关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合作、人文科学等其它有助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素质。(3)优化工科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重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综合度,优化课程结构,打造核心课程群。尤其重视自然科学理论课程,工程科学理论对工程技术的进步开拓和引导起到很大的作用。倡导多元文化,建设个性课程。兼顾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和灵活适应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才提供多通道发展。(4)建立“工学交替”多方式的`实践体系工学交替模式指的是以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职场资源为平台,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细分为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理论学期与在校内进行针对性实训、科研训练及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训的工作学期。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工程实践。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理念,构建实验教学模式、生产实习模式、企业轮训模式的多种实践方式的体系;建立“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创建校企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四、总结

  以“凸显行业需求”为突破口,不同高校、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又是各不相同的。同一所高校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为此,培养电子类应用型人才任重而道远,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董云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5:50-54.

  [2]古天龙,景新幸,郭庆,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07-110.

  [3]王莹玥.中美高等工程教育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以哈工大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亚太教育,2016,10:116-116.

  [4]王一珉,郑秀英,张静,等.我国行业特色多科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0,12:42-44.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6]李高清.应用电子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52-53.

  [7]王琼芳.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工科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科技,2015,16:89-90.

  [8]肖强华,宁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3):72-73.

  [9]王夏冰,胡国军,冯方,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10:90-92.

  [10]刘琦,殷志坚.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技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5,33:83-86.

【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2.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论文

3.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研究教育论文

4.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5.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6.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7.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8.电子信息安全交换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