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27 08:44:45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通用11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通用11篇)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1

  摘要: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各具风格与魅力。两种范式融合发展既能突出审美在音aib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又能强化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成兼容的音乐教育理念,对构建时代精神与审美并存的高校音乐教育价值体系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范式;音乐实践范式

  在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适用性探讨声不断。注重审美范式的一方认为,音乐教育应当注重音乐的本质意义。人们在从事音乐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音乐美的发现与创造,注重音乐“本体论”在音乐教育研究中的价值。注重实践范式的一方认为,音乐在本质上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制约的,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更加看重育人功能。仔细梳理两种范式的内涵,可以发现它们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单纯审美范式片面追求音乐审美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导致教育价值偏差。第二,过分强调音乐教育的教育本位论,使得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停留于表面。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范式都无法主导当前的音乐教育,只有实现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相融合,才能适应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音乐教育审美范式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它认为“音乐为了人类的情感而存在,音乐教育服务于人类的情感,音乐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审美范式以“审美”为中心,教师“审美”地教,学生“审美”地学,将情感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唯一纽带,强调审美欣赏的重要性。审美音乐教育不仅在西方盛行,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也很大。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学者认为审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有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够更多地发现美,更好地欣赏美,并最终创造美。审美音乐教育的理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音乐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人的发展和音乐艺术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读解音乐作品时,我们需要以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去审视音乐教育本身,充分认识音乐教育体验和评价离不开历史、文化、政治因素的制约。其实,任何艺术经验都来源于生活,因为任何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就像有学者描述的,“一个‘纯粹的’审美经验,仅仅为了美而欣赏一个对象,不为任何其它目的,那只是一个干枯的抽象”。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正是使音乐教育与实践目的结合起来,即不断挖掘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独特的内涵价值,使两种范式融合,取长补短,从而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定位不同于以往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立足我国教育实际,以不断开放、互相融通的大格局、视野,努力打造能够立足于世界一流学科平台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相结合对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掘审美价值和实践价值,并进行理论性的总结,有利于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与时代价值标准相融合,对音乐教育的更新与演变有助推作用。

  基于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的重要意义,探索审美音乐教育在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对其自身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影响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定位中,准确把握审美音乐教育与实践音乐教育内涵价值,分析两种范式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指导,并对其自身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树立正确角色定位,有助于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从适应我国高校教育时代性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融合发展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突出了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审美范式认为审美就是以人为主体和以音乐为客体的二元化过程,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审美的定义有很大差别。从受众的角度考量,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作品放到广场舞这一社会环境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许多场合,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等审美因素都是特定的,这种影响音乐审美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的环境”。它在横向体现为区域性,即一定范围内的音乐活动;在纵向体现为时代性,即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切音乐活动。音乐的审美经验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我国多民族、地域广的特点,造就了各种文化、音乐、艺术之间的关联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想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抓住审美范式的理念,就必须接受音乐文化、音乐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征、不同风格的音乐中探寻音乐本身美的特质。在范式的融合中,审美音乐教育继承了我国的美育思想,融合了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本体论发展中体现了作为教育基础价值的特征。

  第二,强化了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在实践音乐教育观念影响下,高校音乐教育中人与音乐的关系由教师、学生、音乐构成,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对音乐的观念应当是保持一致的。音乐不作为单纯的审美对象,教师和学生也不是纯粹的欣赏者和旁观者,音乐与人是高度融为一体的。这与审美范式所提出的主体、客体二元认知的观点有着根本不同,它充分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易于接受和进行感知。人们在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中对音乐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实践音乐教育所秉持的观念之一。正是因为强调了环境对音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规律中更好地发现音乐教育的价值。这里所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语言环境,事实上,环境的变化不仅仅是指咖啡厅、音乐厅、博物馆等场所上的变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同一场所因为不同的时间节点,音乐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上课前为课堂内容营造铺垫的音乐环境、不同授课内容的语言环境等。在实践音乐教育看来,音乐是不分等级的,高雅和通俗是由不同环境界定的,不同的音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尽相同的价值,这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这种语言环境为学生学习、创作音乐提供了情感基础。从实践音乐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应当以不同的角度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分解音乐教育过程,从而拓展音乐和音乐教育进一步延伸的空间。音乐教育净化心灵的独特魅力,使它作为一门学科与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教育区别开来。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音乐自身的价值。音乐教育对审美目标的培养就是要加强对音乐内涵的学习,从而创造出音乐的意义。这种内涵意义的创造和产生需要心灵、身体和情感的高度融合,它包含了在不同文化中体验音乐,体现了音乐教育带给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洞察力。审美教育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内涵,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特别是面对“新时代高校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审美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更为重要,它对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义重大,也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正心”价值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融合,加深了音乐教育多元化背景,对音乐教育发展定位更加准确,也符合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理论体系需要,对强化当代社会价值引领有积极作用。

  第三,促成了兼容的音乐教育理念。审美音乐教育思潮虽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颠覆性影响,但在各方观点的冲突中,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审美“情感”的角度出发,任何观点的辩驳,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音乐教育内涵价值的建立。立足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本身,在不断探寻多元化音乐素材的同时,也要坚持以“情感”为基础,在多元文化视野中探寻“美”的定义,将人性最本真、最善良的东西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同时教他们一种寻美、寻真的方法,并带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音乐教育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过程更注重质量评价。这里所说的质量评价主要是指最终综合考量,而非某项技术考量,这也是实践音乐教育与审美范式的区别之处。它不局限于对学生的单项指标进行评价,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也能更好地契合高校人才培养主题。

  通过探寻审美音乐教育与实践音乐教育两种思潮融合的内涵价值,能够看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做好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如何提升质量?在此,笔者试就促进两种范式融合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内容选择的导向性。不同风格、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音乐题材都被广泛纳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内容选择是关键点。音乐教育活动本身有着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也正强烈需要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新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育人全过程,全过程不仅包括德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单纯性审美或是趣味性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可能居于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内容引导的关键作用。音乐之所以能净化心灵,正是因为像审美音乐教育中阐述的那样,它是以情感为基础,所以更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因此,通过内容的正确引导,在审美的基础上挖掘音乐本身的实践价值,既能够有效树立学生价值认同感,也能促进两种范式融合发展,对凸显时代价值体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很大作用。

  第二,创新环境资源配置。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践音乐教育范式下环境因素对音乐教育活动有显著影响。无论是语言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音乐的经验”。建立一套可学习、借鉴、复制的经验库,让这些经验环境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教育实践中去是经验转化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立问题导向创新机制,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促进音乐教育环境的不断完善。同时,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要坚持学科融入,促进人文与社会环境融合。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形式与现实都是无法分离的,音乐教育不仅与生活经验关联密切,而且与社会文化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更是密不可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锤炼心志、历练品行的过程,教师要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实现“以学养人、治心养性”,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向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融通,为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提供切实的帮助。

  第三,促进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成果不断扩大,为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建议各地在提升全国性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质量上下工夫,主管部门、学校、行业协会等应当加强联系沟通,搭建激励相关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助力新时代音乐教育研究不断发展。学校层面要依托教务、科研部门,加强音乐教育实践方面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综上,当代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音乐教育范式为基础,同时注重实践音乐教育功能性的重要价值,将二者优势互相融通,立足时代精神,让学生在审美追求的基础上践行实践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探寻和创造更具审美条件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刘喜梅.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2).

  [3]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点史引论[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陈果.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哲学观下的教学改革研究[J].音乐时空,2014,(19).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2

  摘要:在新时代来临之际,在逐渐兴盛的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作出怎样的调整?如何将高校音乐教学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相联系?本文拟先介绍当下各地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继而探讨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产业;音乐与社会实践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与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的音乐人才的责任,同时也是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之下,在文化产业洪流发展的背景之下,将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发挥到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如何将音乐教育与音乐市场对接、如何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音乐教育音乐产业的有机融合。这将是每一位高校音乐教育从业者需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与现状

  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部分,近年来音乐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文化领域或是经济领域中,所占比重与分量都在逐年增加,如此这般音乐产业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各界人士、学者的关注。音乐文化发展趋势的由来,一方面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本身已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逐渐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密不可分。不单单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这些年在音乐文化发展上也得到显著的成果。这些城市积极建立音乐厅、音乐会馆、组建交响乐队,从而发展自身的城市音乐文化。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依然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首先,发展区域失衡。从全国范围来看,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依然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主。例如北京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支柱型产业,朝着“创意产业之都”迈进;上海也将文化产业发展列为主要发展目标当中。近些年深圳、长沙、成都、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开始大力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大部分城市仍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其次,人才储备不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自2000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而成的新兴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已产生一批优秀的音乐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但整体而言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从对音乐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音乐文化产业具体发展内容的规划,再到市场经济中音乐文化产业的实际操作与运行,均需要优秀的音乐专业学习者的参与。此外,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对音乐专业的学生们也提供了更多新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作为音乐输出的主要场所——高校,在音乐教学上也存在着与实际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音乐系课程普遍公共类科目较多,交叉学科课程较少。二是音乐专业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歌曲作法都是从大三以后才开设。从时间安排上看有些滞后,导致学生工作中动手实践能力差。三是课程考查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这也为音乐文化产业化趋势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高校与音乐相关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仍显不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质是“音乐如何作用于社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方向、行业领域。因此,与之相伴的是高校需要更多的与音乐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开创合作项目。将实践带入高校,将高校的教学成果活用与实践之中,继而达到相互并进增长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

  1.高校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音乐文化产业意识学习的“孵化器”。多项研究证明,音乐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创意能力。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产生创造认识情感,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能够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音乐教师开发以发展学生创意为本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音乐的手段与方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的目标。

  2.高校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搏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创新精神是决定所有国家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纪的科技创新将奠基于文化的基础上,与高感性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音乐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创新发展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也可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方面说,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加速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这一点不仅仅是在教学课程上改变、同时对高校音乐教学的从业者——每一位音乐教师的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更新音乐知识、新的音乐文化思想,从而才能够带给学生最新的、具有创新内容的音乐教育。每一个个体、群体在音乐教育问题上都应放弃旧的习惯性思维,转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思考。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

  1.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汇集教学案例。高校应当汇集国内外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目标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突破以往程式化音乐教学的藩篱,取得音乐教学的新进展。二是鼓励创新。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注重营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开拓研究领域。要从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角度出发开拓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突破以往单纯从音乐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局限,提供融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脑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学研究方法。四是注重音乐实践。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能够参与实践的机会,为他们创造能够实现各自想法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以及对实践的参与意识。

  2.培训创意师资。地方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形成是从认识到行为的内化过程。培养创意师资要做到:一是采取社会实践“育”。音乐实践可以丰富教师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审美经验,使教师获得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音乐教学素养。教师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经常参与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创意,充分了解音乐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二是参与创新团队“激”。创新团队可以聚集有相同兴趣的爱好者,通过这种团队的组成,使得其成员能够更好地沟通与协作。音乐教师参与这些团队,不仅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而且对于提高音乐分析能力、激发研究兴趣都有很大帮助。三是立足本职岗位“炼”。大学可采取“课题式研究、项目式管理、台账式督导、绩效式评价”方式强化音乐教师的本职管理,促进他们自我负重、加压创新。教师可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开发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潜能,增长才智。四是选送人才外出“学”。选送优秀的音乐教学师资到开展文化创意课程好的高校学习,使其广泛接触到更多专业学科知识和音乐前沿学术大师,这对于他们焕发创新意识、积蓄创意才能、创造创意作品、产生经济效益都有现实的意义。

  3.开设创意课程。音乐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合理,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实践中要做到“四措并行”:一是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音乐课程资源,设立音乐与营销、管理方向和创新方向等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通过音乐选修课的开设,破解创意过程,尝试解决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二是选定一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培训,以培养大学生既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又具有创新能力和鲜明的个性。三是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教育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类产品。四是组织创意大赛,如举办歌曲创作、即兴伴奏等比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习兴趣,体会专业价值,找到学习动力,还能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打造“创意校园”。

  4.强化校企合作。企业教育在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理念、规范和运行,有利于商务思维的形成。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校企互动的和谐而富有新时代特征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让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专业文化有效融通,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高校要将一些企业纳入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定点实习单位,为学生实习实训建立起更多更好的平台。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前到企业实习实训,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接地气”创造出符合企业及社会的音乐产品。二是高校可以根据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更新并制定符合当地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教育方案,以此培养适合当地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以高校音乐教育为媒介沟通传统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联系

  在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背景下,高校不仅仅在音乐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上进行调整,除此之外为发展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特点、以及弘扬各地区、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还应当以高校为媒介沟通传统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联系。例如河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古代音乐历史,丰富的音乐遗产与多彩的民间音乐。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我们意识到必须要靠当代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及新的理念。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如何与地方音乐机构的合作、与更高一层艺术院校的合作、与地方音乐企业的合作,这些都是值得去探索与实践的路径。高校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对传统音乐文化在抢救、保存、传承上提供音乐技术、理论上的支持,将优秀的传统音乐请进校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传承。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音乐、发展个人音乐个性,以及培养音乐实践能力的场所。作为沟通传统与现代、沟通学生与社会的媒介,如何在其中发挥高校最大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要以立足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积极引领学生学习地方文化传统、弘扬传承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另一方面,积极与当地音乐文化机构、音乐企业相合作,特别是联合师生、民间艺人、相关音乐企业、机构,将传统音乐文化以“音乐节”、“音乐周”、“文化汇演”等形式在音乐文化产业的领域中进行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既学习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加强了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以及非遗的传承人而言,既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传统音乐剧种、曲目,又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继而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提供保障。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要要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相辅相成、更进一步、更紧密的联系,从而互相促进、相互更好地发展。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学校要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需求,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需求。不可闭门造车,而是切实地考察、观察音乐文化的实际发展动向,调整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案措施。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从业者,每一位音乐教师,也应该保持对音乐发展的密切关注,自身要不断地汲取、学习,同时转换到课堂中,将最新的音乐知识、最新的音乐思想带给学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同时还带来一种新的思想与理念,那就是如何将音乐与社会有机融合,如何将艺术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近些年来,一直呈饱和状态的音乐就业市场,也将在“新思路”的引领下得到新的拓展。我们应该意识到,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来看待音乐的发展,以及探索音乐艺术在社会、人们的生活中更多实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曾遂今:《关于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文化产业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1期

  [2]刘铁光:《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困境与出路》,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席宁:《促进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分析》,学习论坛,2015年第7期

  [4]姜楠:《回眸思考展望——对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再审视》,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5]史艳、张丽:《高校音乐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经济论坛,2011年第3期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下的小城镇也迅速崛起,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经济发展,城镇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部分,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指在农村中学里,老师根据国家课程教学标准教学目标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情况,通过多种音乐教育形式,对学生音乐才能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其次提出了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音乐存在的问题,最后应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提出策略。当前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育师资队伍薄弱、音乐教材稀缺,本文对农村音乐课程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为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帮助。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中学音乐发展,对策

  一、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满足社会对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需求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满足了社会对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需求,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中学阶段,学生在进入中学时不仅身份开始转化,学习心态也开始有所改变,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开始出现叛逆心理,在学生身份和心态同时转变的情况下音乐对于中学生而言极具感染力,对于中学生进行压力缓解、身心放松、情绪疏导、审美培养及三观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逐渐提上日程,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课作为艺术课中的基础课程,体现了文化传承、审美体验和创造发展的多重价值,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也存在观念落后、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也越来越为社会所需,因此,对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育也应当重视起来,致力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育需要得到进一步发挥,这不仅是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环节认真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2.加快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氛围的营造,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鉴赏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音乐教育氛围不同,对学生的效果也不一样,音乐课堂能否吸引和感染中学生在于老师教学态度是否严谨,音乐教育情境的营造以及是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积极营造音乐教育课堂氛围,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观摩和户外教学,增加音乐对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农村中学本就缺乏音乐教育资源,因此,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气氛,对于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3.对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发展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导师,没有兴趣,就不能进行有效率的学习,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兴趣不高,因为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对音乐兴趣的主战场。因此,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学音乐的兴趣,才能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所裨益。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观念落后

  传统应试教育使得老师和家长认为文化课成绩比较重要,不在意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现象在农村更加严重,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观念落后是导致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不仅老师和家长观念落后,学生本人也不重视音乐课程,他们认为音乐课是自我放松,不需要学习专业的音乐技巧,这种落后的错误观念虽然不会对高中升学考试不利,但是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植十分不利。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

  2.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一所学校的教学实力可以反映在教师队伍中。国内农村中学音乐教师是支持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农村中学音乐老师的专业水平是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但是当前农村中学音乐老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农村中学音乐老师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专业水平不容乐观;第二个问题是农村中学音乐老师由于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往往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脱离了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正确轨道;第三个问题是农村中学音乐老师年龄普遍较大,思想观念落后,且由于农村中学经费短缺,无法及时引进新的音乐老师,使得农村中学音乐老师更加短缺。

  三、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1.树立全面育人目标,有效实现教育目的

  城镇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学应当遵循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着力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和活跃音乐课堂,老师应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确立音乐教育的目标,首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其次是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再次,培养学生对自己所掌握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利用音乐教学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既有利于自身身心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发展。

  2.秉承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育体制机制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情况下,音乐充斥着各个场所。以形态各异的方式与我们的生活交融。老师必须从学习的角度看待当前的教育现状,不断学习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音乐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知识丰富,广泛阅读,丰富生活经历。老师在教学中学习,孩子们从音乐体验、审美和音乐教学中受益良多,这有利于提高老师综合素养。”认识到农村音乐帮助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功能,这也要求城镇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学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比如以下几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第一个是建立音乐学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老师要认真对待音乐课堂,实现音乐课程和其他课程协调发展的局面,让中学生潜移默化受到音乐积极的影响。第二个是深化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老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从教学模式改革着手,将音乐教学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结合起来。第三个是树立老师与学生平等的教学理念。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以合作分享的态度做好音乐教学。第四个是以情感交流为主要方式进行音乐教学。

  3.优化提升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音乐课堂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彻底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并要求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平等的对话。师生之间相互开放心态和相互接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老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和教学管理,而是学生的好朋友,将教学目标定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在课堂教学前先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老师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而且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优化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方法:第一个方面是精心设计教学计划,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教学内容直接受到教学方案的影响,老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条件落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问题,对教育的对象、方法、内容、目标等进行综合考量。第二个方面是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是农村中学常见的现象,如果老师总是高高在上,那学生也会开始疏远老师。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课堂,老师应该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三个方面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从学生兴趣爱好着手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注重表扬激励学生,或者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4.完善师资力置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想要发展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必须先拥有一支思想过硬、愿意为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自我奉献的教师队伍,老师不仅要具备教学理论,还要有专业技术。当下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老师很多专业水平低,综合素养差,条件更差一些的学校甚至一个老师兼教多门课程。如何提升农村中学音乐老师的专业素养,引进年轻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优惠待遇,实行政策支持制度。农村中学应该基于学校音乐教育实际情形向教育部门主动申请音乐老师职位,更高的工资收入和更高的补贴标准,为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第二个方面是利用各种资源来改善教师队伍。可以从音乐专业的学校、当地的民间艺术家,大专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多个方面着眼,对整个音乐教师队伍进行扩充。第三个方面是建立健全公平对待制度,认真对待音乐课和提升音乐教师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禹.城镇化建设对桂南沿海农村音乐教育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7(11).

  [2]罗淼巍渊.贵州省赫章县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8).

  [3]陈明礼.加强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音乐,2008(05).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4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早期音乐教育与人脑的发育、感知、注意、记忆、联想与想象及发展非智力因素的直接联系,说明音乐教育对人的早期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 早期教育 大脑 发展 音乐教育

  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儿童时代的潜力是很大的,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以后的智力和能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大脑的发育在出生前已经开始,婴幼儿时期脑的发展比身体的发育要迅速许多。成人的脑重约为1400克,新生儿脑重约350-400克,9个月时为660克,相当于成人的三分之一,2岁至3岁时为900-1011克,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约为1300克。人脑的发育在学龄前期已基本完成,特别是0-3岁是人脑发育的黄金时期,由此可见,开发脑的潜能应主要在学龄以前进行,早期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适时地进行音乐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完善

  大脑是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由大量的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新生儿最初是以无条件反射的方式来适应周围环境的,以后逐步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而聆听音乐是以反射活动为基础,包括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因此聆听音乐对条件反射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大脑左右半球在音乐活动中分工与配合的关系十分复杂。神经学家认为右脑控制感情和直觉,同时又是主管音乐、情感等方面的“音乐脑”,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用音乐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音乐活动不仅可开发人的右脑,还可促进左脑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均衡发展,使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二、音乐可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源于生命、源于自然,人的呼吸、心跳、走路、跑步等各种运动无一不是音乐的蓝本,内心各种细微的感受也无一不是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正因如此,人对音乐的感知绝不会只停留在听觉上,而是在听觉的带动下投入整个身心,使身体的运动与旋律、节奏产生共鸣。婴幼儿聆听音乐不仅可促进听觉和运动觉的发展,还可在有意或无意中丰富内心的情感感受。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相对落后于感知觉的发展,早期感知觉的充分发展对人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据临床观察,听轻柔的音乐可使胎儿安静入睡,而听节奏鲜明、强弱对比强烈的音乐会使胎儿躁动不安,可见胎儿的内耳在妊娠中期已经完全发育,可以对各种声音有所反应。这个时期与胎儿交流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声音来进行,聆听轻柔优美的音乐有利于胎儿听觉的发展。新生儿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对心理其他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听觉、视觉的发展,还可促进触觉和运动觉能力的发展。

  学龄前期的儿童(4-6岁)已具备从事音乐活动的能力,演奏乐器时可使幼儿在听觉和触觉之间建立联系,十指的运动不仅可起到健脑的作用,还可使手指的神经感应产生灵敏的感受性,提高指尖的鉴别和判断能力,产生触觉思维。

  三、音乐可增强注意力

  新生儿的注意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的,注意的发展开始表现在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集中,但很不稳定,1岁以后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状态。在前幼儿时期逐渐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欣赏者随着乐音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保持注意力相对稳定,才能对乐曲有整体感,才能基本了解乐曲的情绪及其意象。聆听音乐可以促进婴幼儿注意的形成和提高。

  至于音乐的表演,无论是视谱、练习、演唱、演奏等都要求演唱、演奏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稍不集中就会出差错,使演奏或演唱中断。事实证明,从小接受音乐教育(学习演唱或乐器演奏)的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紧张性比一般的同龄儿童要好。

  四、音乐可增强记忆力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有了记忆,人类才能积累经验、发展思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音响呈流动状态,随时间的流逝而逝去,它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同一时间完整地展现在人的面前。因此音乐在人脑中呈现形象必须以回忆为基础,聆听音乐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记忆力。从事音乐欣赏和音乐演奏的实践活动,可以在视奏、视唱过程中培养人的视听觉记忆、情绪体验记忆、动作的运动记忆以及词语方面(歌词)的记忆等。

  五、音乐有利于发展人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活动。没有想象和联想,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将无法发展,更没有科学和文化的产生和繁荣。音乐是人的丰富想象力的产物。音乐和语言同是情感的载体,而音乐的无语义性使得它成为最自由的艺术。音乐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聆听音乐应是培养婴幼儿想象和联想最有力的手段,因为音乐是以形象表象为内容的,聆听者必须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使音响在脑中呈现出造型。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可以不受词语、概念的限定,不受感知经验的制约,同时音乐的无语义性还有助于幼儿通过发散性思维导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欣赏中人的想象、联想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证明,经常在音乐世界遨游的儿童明显显示出比较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造力。

  六、音乐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音乐不仅能启迪人的智慧,而且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相当作为。如聆听轻柔的音乐可稳定婴幼儿的心率、平和情绪,使他们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和愉悦,有利于活跃思维,丰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等。在音乐训练中能够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感受能力、理解力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早期音乐教育应主要以营造音乐氛围和环境为主,必须做到适时、适量和及时。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必须在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实施。比如,婴幼儿的注意尚属无意注意和随意注意阶段,聆听音乐或音乐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且应注意动、静交替,内容安排要具有吸引力,丰富多彩。婴幼儿的学习应以感性积累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讲授、分析等方法,应更多地采取游戏的形式,依靠自身的体验和参与动作来获得经验。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5

  [摘要]民族音乐凝聚着历史文明的精华,具有深刻的内涵以及鲜明的特色,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民族音乐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在高校教育中开展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将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加以探讨,以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将闭塞的区域加以联系,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遇到了些许挑战。因此,要求高校音乐教育做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工作。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情感体验价值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以民族音乐审美为核心内容。民族音乐反映了音乐所在民族的生活习俗、经济生产、文化特色以及思想情感等众多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民族音乐教育可令高校学生的情操受到音乐的陶冶,品位得到提高,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因此,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价值。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

  民族音乐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产生并发展,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基于此,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风格特点、表达方式以及演变过程,其文化中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情结,尤其是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民族音乐题材,在开展过程中,可有效宣扬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民族音乐教育具有较大的'文化传承价值。

  (三)民族音乐教育的社会交往价值

  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音乐的社会交往价值的重视程度较高。如,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生活聚居区中,部分民族乐器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社会交际活动中,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1]。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缺乏正确认知

  自我国建立现代教育后,在音乐方面以西方音乐模式为基础建立了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因此,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较大,对西洋乐的学习较多,但对于我国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的学习则较少,导致音乐教师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往往以西方的视角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形式与内涵加以解释,此举极为不妥。另外,我国的教育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本身没有错误,但教育割裂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缺少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若无继承,何来发展?因此,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积极性较差

  依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学生中对我国传统民族83音乐较为热爱的学生仅占10%,通俗歌曲占比55%,而35%占比为其他类型的歌曲。又有相关数据是对高校学生对乐器热爱程度的调查,其中热爱民族乐器的仅占10%,通俗乐器占比65%,其他25%为外国乐器与其他乐器的占比。由此可见,我国在民族音乐教育上存在缺少对传统民族乐的继承的严重问题,民族音乐的继承性较差,导致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与喜好上普遍对民族音乐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实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成为当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三)对有关民族音乐内容的教材资源开发不够

  当前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民族音乐教材的内容不够新颖,过于老套,亟待改革与完善。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较为缓慢,教材内容老套陈旧,所选音乐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在理解与接受上较为困难。此外,许多高校对民族音乐教育存在忽视本地区民族音乐以及未能有效利用本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问题,需要高校做出音乐上的革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对策

  (一)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时,往往采用西方的音乐教育体制进行对民族音乐的教学,该模式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体制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当前阶段的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多以西洋乐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导致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机制迟迟得不到建立,更难提及民族音乐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中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民族性,阻碍了高校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基于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做出必要的改革举措,可通过与外校进行协商的办法提出合作开展建设民族音乐教育机制的方针政策,令大量的汉民族以及少数民族音乐走进高校的音乐课堂中。在建设该机制之前,高校的音乐带头人应明确建设该机制的目的,旨在通过该机制的建立达到民族音乐文化推陈出新的目的。因此,要分清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关系,在民族音乐教育机制中,应以汉民族及广大少数民族的音乐为教材的主体内容,西洋音乐应居次要地位,在音乐改制的道路上,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音乐教育上的中西结合,既能有效突出音乐民族性,又能吸收西洋乐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作为民族音乐茁壮成长的养料,用以丰富并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二)以多种形式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

  首先,我国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设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对民族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应该加以了解并掌握,加强对音乐作品相关知识的把控。还应加强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为学生提供一堂生动而富有情感的音乐课,激发出学生心中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第二,教师应设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用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令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以调动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开展以方言为表达形式的rap、以角色扮演为表达方式的地方戏曲、双人对唱或小组唱等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令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从而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三)实现高校民族音乐教材的更新换代

  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民族音乐的教材内容略显老套、陈旧,高校音乐改革应对民族音乐教材内容做出调整,促进教材内容的更新换代。基于此,高校可与其他高校或社会人士进行合作,展开强强联合,不断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吸取音乐发展的养分,并借鉴西洋音乐中的积极合理因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音乐教材中加入大量中华民族音乐,实现音乐教材的有效调整。音乐教材的内容应做到民族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以调动学生学习民族乐的热情。另外,高校可适当开发本地音乐,并将其中优秀的本地音乐融入音乐教材中[2]。

  结论

  随着世界文化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与国外音乐的交流日益密切,在此条件下,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应做出改革,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实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以全新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兰晓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13—115.

  [2]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1(07):86.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6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音乐教育是当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大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欠先进、教育体系欠合理、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旨在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音乐教育;问题;策略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素质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中,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呈现出音乐文化民族化向个性化与多元化、全球化冲突与交融的趋势,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潮流袭转全球的同时,我国有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摸索着如何以多元文化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而还有部分高校的观念较传统,缺乏创新理论,存在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师资薄弱,队伍缺乏多元文化支撑、设备陈旧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先进教育理念

  1.受“二元论”思想禁锢阻碍多元发展。自建国以后,党和人民紧锣密鼓恢复生产、重抓教育,面对本国薄弱的经济文化,又放眼国外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情不自禁地觉得西方文化优于本国,本着“洋为中用”的态度引进、吸收了外国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过于受到这种“第三世界的文化落后”的“二元论”谬论的左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就连对音乐教育的冲击也不可小觑[1],国人在体验音乐新感觉的同时,也使得部分人民盲目地对国外音乐文化进行膜拜和模仿,使得音乐教育呈现“崇洋媚外”的畸形发展趋势。

  2.忽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健康的音乐文化发展是由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中逐步得到传承,其发展不单只是纯粹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还应以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为根本。音乐文化的发展既要把握好跨文化多元化吸收借鉴,又得拿捏准“勿忘在莒”。“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一味的“拿来”,而甘心情愿地将本土音乐文化舍弃于一旁,抛弃了文化根基,这无异于舍本求末,以致在许多的课程设计上存在没有延续性等缺陷。

  (二)音乐教育体系欠合理

  1.教育定位欠合理。论及大学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定位,部分高校重技术型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轻文化教育类课程(如音乐、美术类的选修课),与文化多元化和多元化音乐教育相去甚远。而对于文化艺术节、才艺演出、音乐比赛等音教类有关的第二课堂少之又少,即便有几个音乐类的文艺社团,也由于学校的重视不够,缺乏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和经费支持而由学生任其发展。由于对音乐教育的定位欠科学合理,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的分配、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规格等程度上缺乏欠斟酌,以致在专业兴趣等方面挫伤了学生对音乐爱好的追求,在如何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塑造学生的音乐多元化发展[2]。

  2.课程设置欠科学合理。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需要多元化的音乐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但对目前来说,很多学校深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影响难以实现,普遍倾向专业化,在教学内容与专业化程度上片面追求高、难、全,在体例设计上过于条块化,在教学形式上较封闭、死板和单一,在教学效果上比较沉闷,学生参与性较差,得不到满足感,造成非专业学生难接受,专业学生强技能缺理论,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不高,难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

  在一些大学里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但由于一些人员存在偏见,也由于团队建设的不足,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具体来说,人员编制不足,团队搭建不完善,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另外,各种音乐专业教学设备不健全,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室仅配备了简单的多媒体,难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师生的教学效能感得不到发挥,体验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难以激发。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彼此制约,导致大学音乐教育发展迟缓,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相差悬殊。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音乐教育的策略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朝着“世界音乐”为核心的多元化音乐发展,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出能多方位服务社会、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音乐专才。大学音乐教育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创造机遇,合理开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本着合理把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存偏废,合理开设精专业知识+强技能技术,逐步强化、深化、内化学生音乐运用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丰富其体验能力,促进多元化音乐教育落地。

  (一)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音乐全球化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蕴涵了我国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民风特色、思维方式、审美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维主体的艺术体系,而非西方音乐的填充品。高校多元化音乐教育需在教学中彻底转变“汉族中心论”、“欧洲文化中心论”等观念,突破“二元化”的禁锢,构建“多元化”的音乐,在立足于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上,固本思源,不断汲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之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着眼于世界音乐的平等性,以美育为基础,坚持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师应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储备知识,树立音乐全球化的理念,深入领会世界音乐文化,秉承“音乐无国界”理念,重视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与交流、学习与合作,融其精华,传播特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合理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有机融入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追求有内涵、高雅的音乐美感。

  2.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教育的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和传媒的力量,树立多元教育观,创新音乐教育理念。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制定一套具有全球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培养方案,树立全面发展的专才与通才有机融合的音乐人才培养观[3];在培养原则上遵循自然主义教育法,以共性为基础,将多种“自然”共性有机融合,以本土音乐为出发点,融入世界音乐精髓,形成多元化方式,确保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呈多元化态势,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修养、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方面,本着“教育终身化”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音乐教育的可待续发展奠定人才和知识基础。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继续教育模式。我们要吸取、兼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国外先进音乐继续教育经验,结合本国、本区实际,逐步兼容、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多元化音乐继续教育模式,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音乐继续教育得以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素质继续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带动和促进我国的音乐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

  1.科学定位本土音乐,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秉承教育公平原则,合理开设对各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鉴赏外国的先进经验,本着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校情,着力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工作,为其思维创新及从事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不断优化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逐步实现音乐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世界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内容,开设培养多元化音乐基础知识、加强艺术修养的理论选修课程,适当地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如非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欧美音乐、亚洲音乐;合理设置民族音乐的比例,如:开设中华民族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欣赏、古典音乐,举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讲座[4];保护原生态音乐,邀请各民族学生表演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展现各个民族、地区的音乐本土特色,呈现多元文化音乐原生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具特色的技能选修,采集有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本土特色,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在时机成熟,人才梯队搭建成形后,音乐教育专业下可以开设声乐、器乐、舞蹈、指挥等技能表演类课程,通过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交流、碰撞、融合以及变化,将中外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承发展[5]。

  2.借力互联网+技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借力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社区,以论坛等形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递;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实现主体交流式教学;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网站和论坛等开设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网络课堂、远程教学、天空教室等栏目和专栏传授世界音乐文化;注重在学生社团中整合校外资源,按多元化类型划分音乐派系,由专业导师指导培训;开展娱乐教学活动,举办校园音乐节、音乐会等,创设音乐学习环境,贯穿多元化音乐知识和研讨,在交流中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更新教材,改革教法,创新教学内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关于世界音乐方面的教材著作,充分吸收互联网中海量的健康的、艺术水准高的又风格各异的中外古典音乐名作、民族民间音乐、现代流行通俗音乐等音像资料,整合成具有与时代接轨和同步的特色音乐教材库,注重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引入多元的概念和方法,在创新多元化音乐教育内容上本着以科学的学科架构为模型、理论体系为参照学习中外优秀经典音乐,以学科性教育学习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音乐[6],精选歌唱选修节目、演唱会、音乐会、晚会、电影、游戏等作为案例教学,深入剖析和讨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学习基本的音乐常识、技能和鉴赏的方法,彰显个性,培养其具有审美、创造、创新等能力,实践多元化音乐教育长效机制。

  (三)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教师多元信息综合能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要转型多元化,内化教师多元化音乐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师生配比,减轻教师负担,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信息内容,加大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符号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中,通过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7],大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多元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深挖教材,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2.“双师型”音乐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合理规划师资培训,采取系统地培训、进修及知名艺术家、专家讲座、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导与鼓励教师考证获取证书,培养“双师型”与“先学后用双证型”双管齐下,通过讲座、座谈、访谈、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形式开发多元的教师发展模式,加强音乐文化的交流,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提高大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构建新的组织结构,促进师资以教学优秀教师业务为主体稳步过渡到以国家级演员、指挥家、评估专家、咨询师等多元化、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梯队,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大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与时俱进,也是我国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能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静.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分析[J]艺术科技,2015(4):263

  [2][3]赵毅.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J]艺术评论,2013(3):125-126

  [4]李思华.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红河学院学报,2012(8):123

  [5][6]吴静.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2(3):283

  [7]李婧雅.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65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7

  摘 要:如今,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之间发生着一次次的相互碰撞,使得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改革成为了人们愈加重视的领域。如何结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对管理做出一系列的改革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笔者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认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主旨思想,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从组织学理论、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将教育行政与教育管理等同看待。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研究的意义

  管理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谈发展是一句空话。管理机制需要人性化。所谓人性化,是说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机制也需要有约束性,所谓约束性,是说在运行中要对违反制度的现象给予明确的态度,或沟通,或批评教育;机制也要有强制性,因为惰性是人的普遍心理特征,所以要落实“要么履行职责,要么取消权利”。对专业音乐教育管理具有与一般管理学或一般音乐教育学不同的独特性, 无论教育界还是管理界,目前几乎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但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与管理学及音乐教育学各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等诸多问题,却没有得到更多的讨论与探究。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重视既是当前教育学科由综合到细化以及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同时又是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研究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之一,是文化艺术事业人才支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高水平、高度发展、高质量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就不会有持续高度发展、高度繁荣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因此,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具有战略意义,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依然有与普通教育管理共通的地方,因此,音乐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之间有一些共同或交叉的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则,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如何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音乐教育管理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这是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我们坚持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尊重音乐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管理领域有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已逐渐成为共识,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地不断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的各个音乐专业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培养目标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此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还形成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但与此同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也呈现出不少弊病。过去30多年来,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但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战略中,经济领域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即把经济领域的绩效管理模式化地、片面地应用于艺术教育管理之中。此外,调查发现,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等艺术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多样发展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但知识基础的厚度亟待增强;二是学生素质水平差异增大,学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三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此外,不能合理地把握对学生管理尺度,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等问题依然是艺术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法研究

  对于音乐教育管理方法,目前国内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将教育市场化。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音乐教育管理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但无论是哪一种主张,其最终都是要通过社会这一市场进行检验的。因此,面对当前崭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管理人员应该在规章制度、教育目标、岗位职责等方面有所加强,使音乐教育管理更具科学性和延展性。当前各个高校音乐教育已经逐步认识到教育管理应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道路。音乐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育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先进方法,建立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体系,对音乐教育进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管理决策系统,继而实现对音乐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方案,教育管理系统运行的好坏由决策系统来掌控。同时,教育信息的管理又是教育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指导下,才能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合理地运行,因此是相辅相成的。目标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方法之一,即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结合教与学的相关信息,合理制定教育工作目标,并且将目标细化、量化,以便达到预想的教学成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给予科学的教学评估。 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中,也需要各级教育管理工作者素质的全方位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质量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先进化、规范化的关键,这就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先进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此外,还应认清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要在音乐教育管理中,重视教和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管理的效果。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化

  高等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关键所在,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也要强调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高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将高校教育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上,实现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以精干高效为原则,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对包括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分配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在内的整个管理体系都要作出具体安排。

  此外,高校还要以质量为核心,构建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在学校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建立起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将学校质量方针和组织结构的管理职责、质量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的控制、检查总结评比、预防和纠正措施等都用文件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可以较好地保障管理的效果;其次要建立管理领导小组、管理职能机构和质量管理小组群,来形成一个有明确目标、职责、权限,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网络。另外,艺术教育制度化还要以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师培养制度。为了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在队伍建设上,要科学分类,分别建立三个层次的教师梯队。对新教师要建立“新教师帮教制度”,培养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对富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要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对于已经成为骨干的教授学者,要建立“专家名师选拔制度”,培养名师名家。三个层次的教师培养制度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梯,可以有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要求,总结高校教育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与弊端,进而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形势需要。无论是在哪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创新音乐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中,效率都是核心。音乐教育管理与普通教育管理并非是完全脱离的,音乐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以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再在其之上来发展特殊性的。它们之间在拥有不同个性之外,还具有部分共性,而这些共性就使得音乐教育管理有了借鉴和参考的地方,如管理规则、管理思路、管理创新等等。

  (一)实行激励机制

  在大学生管理中,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由被动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受教育。激励机制的应用要遵循公平和时效的原则。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中利用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激励机制是激励活动的各项要素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其在激励效果之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机能。首先,我们要做一系列调查研究,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心理需求,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给师生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积极性。高校音乐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学校特色、时代特点和师生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考核与评估

  对教学实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应加强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工作,完全依靠过程控制是不够的。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水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强调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常规化,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基础手段;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个制定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改进工作提供方向;最后,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对优秀者加以奖励,对不合格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竞争意识会在教育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研究管理技巧

  对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的定位,一直是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总结后,提出建立高校音乐教育督导委员会和音乐教育的民间协调机构,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管理层次。在音乐管理教育中,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对不同教育体制下他们的教育政策、管理体制、管理形式等问题做出比较,吸取其精髓。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当下,我们正处于新经济时代,新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管理的发展,赋予了管理学新的使命。

  在当前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管理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目前音乐教育体制不论是学院资源配置,还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相适应的。为了契合音乐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新需要,我们应该以创建管理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和新手段来激活创造力,完善与健全音乐教育管理体系。

  结语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使得高校音乐教育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对音乐教育管理观念的思考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变化。新音乐教育管理理念也在新经济发展的大形式下慢慢形成,音乐教育管理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裴龙.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

  [2]张智杰.教育管理制度手册(第一册)[M].北京:中国民艺出版社,2007.

  [3]黄颖仪.浅谈专业音乐教育管理学的构建[J].音乐探索.2009(4).

  [4]李振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发展历程与走向[J].石油教育.2007(1).

  [5]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2).

  [6]陆美莲.学分制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探略[J].科教文汇,2008(1).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8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的策略,并强调了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其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有助于提高民族音乐的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9-01

  音乐作为文化的灵魂,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的民族音乐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一代代的积累,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事实上,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需要教育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传承和发扬,而学生作为具有良好的知识接受能力的人群,正是最为理想的传承者。

  一、国内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和世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反而使民族音乐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关注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抢占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逐渐忽视了对民族音乐的教学。更是因为音乐教育不参与考试,所以不被学校和学生所重视,这都导致了学生的音乐基础存在较大的不足,难以独自完成相关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国内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科研力量比较有限,教学观念不符合新时代的需要,教学模式过分陈旧,这也加剧了学生对音乐课的消极情绪。国内的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硬伤,这也使得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之路看起来并不平坦。但是,民族音乐就像是一个民族躯干的鲜血,没有它,整个躯干都将不再具有任何活力。

  二、高职院校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措施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对于民族发展的意义无需赘言,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宣传普及民族音乐的重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备民族意识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为民族音乐教育创造条件

  任何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有着专业色彩的学科,更加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民族音乐教育的质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应该尝试尽可能多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感受,使他们产生针对这种特色音乐形式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自己的音乐技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进行相关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发现民族音乐背后特有的美,进而主动去探究和发现音乐作品背后的内涵,使其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但是现在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对民族演唱并不重视,民族器乐更是变成了选修课程。这种情况很容易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距离感,这对于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非常不利的。此外,高职院校的音乐中,有些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背景,这也制约了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以情感为主线,使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带有民族风味的歌曲,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音乐和民歌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缺一不可,民歌是很多音乐作品进行创作的源头,这将使学生在情感上对民族音乐产生崇拜之情,也对教师的民族音乐教学非常有利。国内的民歌数量非常多,每一种民歌都将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感觉其背后的风情与民族色彩。这将帮助学生产生喜爱感,对教学的推进也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民族音乐的多重功效,帮助学校发现学习的意义

  欣赏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会获得更多的音乐体验,艺术视野也将被扩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对民乐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发现民乐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欣赏曲目,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程度的音乐教学。教学的过程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太费力,这也将极大的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产生音乐兴趣,并使他们利用这种兴趣主动的发掘民族音乐背后的价值和营养,感受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

  三、小结

  民族音乐背后蕴藏中华文明的精髓,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爱国情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绍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问题[J].艺术教育,2014,(08):66.

  [2]周奇迅.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迪[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91.

  [3]伏源.国外优秀音乐教学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79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9

  摘要: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加强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音乐教育改革中要和传统音乐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对音乐知识有更多的认识。本文先就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简要阐述,然后就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关系以及发展策略详细探究。希冀能通过此次对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分析,能为实际教育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现状

  高校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在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行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显得比较重要。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和传统音乐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加强两者的结合就显得比较重要,这也成为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1.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以及审美品格,是对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传统音乐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良好的融合,也随着人们的发展不断产生变化。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比较突出,随着时代变化而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传统音乐有着共通性社会功能。传统音乐对传统文化的呈现不仅是在歌词以及曲调上,也在审美以及思维习惯方面有着鲜明的呈现。了解传统音乐以及音韵和表现形式等,都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化开展中,对传统音乐的教学就要充分注重将传统音乐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这是促进实际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传统文化凝聚了诸多文化精髓,所以就有着比较鲜明的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

  2.高校传统音乐的教育发展现状

  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发展比较迅速,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背景下,传统音乐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传统音乐方向学术研讨会举办的数量不断增加,传统音乐学会以及教育学会的成立等,为传统音乐教育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诸多院校要求专家学者进行到校讲座,这对学生提高对传统音乐认知度就有着积极意义。高校传统音乐的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集中专业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上,必修课主要是针对音乐专业学生设置的音乐课程,其中涉及到传统音乐的理论以及多声部民族概论等等相关课程内容,这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关系及发展策略

  1.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关系

  传统音乐文化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改革基础内容,由于传统音乐文化基础比较深厚,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环境下,传统音乐文化也是重要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传统的音乐文化光辉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得到了绽放,这对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传统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改革的观念有着很大影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实施要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传统音乐文化就是重要文化内容,将音乐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加以吸收,这对创新音乐教育模式就比较有利。让学生通过对传统音乐的案例分析了解,这就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传统音乐学习的兴趣。另外,传统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标准也有着影响作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和音乐能力,就要从传统音乐文化培养方面着手实施,最大程度实现音乐教育目标。

  2.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改革发展要注重措施的科学实施,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参考:第一,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内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实施中,教育者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注重创新理念的融入,对音乐教育的方法以及内容进行创新,培养学生音乐创新的精神能力。音乐教学中内容的创新就要从传统音乐文化的强化方面着手,并能和多元的音乐文化进行结合,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大力弘扬民族音乐以及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并善于吸收精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就要注重将多媒体技术和音乐课程相结合,为学生呈现动态化的课程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积极性和兴趣,这样就能促进音乐教学的质量水平提高。第二,重视音乐艺术课程结构标准良好构建。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课程结构和标准的重新构建,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起来。音乐教育的价值不只是音乐自身,还要将个体价值以及社会发展价值加以呈现出来,这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就有着积极意义。要在科学论证后修订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的价值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并要将音乐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加以突出,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标准需要和教学改革相适应,建立开放的双线活动教学结构,围绕教材规定内容教学。第三,注重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关系处理。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实施中,对传统音乐教育要充分注重中西音乐文化的妥善处理,这是促进音乐多元化发展的基础[5]。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是弘扬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也要和西方的音乐文化进行综合发展,善于借鉴吸收好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对传统音乐文化内涵进行丰富。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高校自身要明确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适应的教学改革方案,从而促进传统音乐教学发展,希望此次研究能为实际音乐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灿旭.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促进性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6(16).

  [2]张雯雯.浅论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北方音乐,2018(07).

  [3]吴春薇.新形势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意义及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

  [4]陈光芬.论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09).

  [5]贾承澄.浅论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黄河之声,2018(09).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10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音乐素质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力提倡民族音乐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目前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

  一、引言

  民族音乐是我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是我国艺术的一块瑰宝,在提倡“走出去”的今天,民族音乐更是要大放异彩,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反映出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音乐课程设置首先凸显不出民族音乐,很多的教材中对于民族音乐的介绍只占据一小部分比例,并且一小部分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歌曲演唱和舞蹈,对于其余部分介绍较少,其实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十分深厚的底蕴,是可以仔细研究和学习的一个部分。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受到西方国家的音乐潮以及日韩等国的文化冲击,导致音乐教学的注意力被大大分散,使整个课程的设置在民族音乐上显得不合理。而且,很多民族音乐教学也不成体系化,现在的授课让歌曲和器乐分家,在很多的授课中割断了这其中的联系,导致民族音乐的授课不成体系化。

  2.教学形式单一

  民族音乐的课堂中更多的还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形式虽然会让学生们学习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对音乐有一定了解,但是这种学习并不高效。这种僵硬的教学形式还会让学生们丧失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认为民族音乐是一种无聊的音乐。

  3.学生对民族音乐不重视

  很多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不是很重视的原因在于还没有将观念转变过来,有的学生甚至在不知道民族音乐包含哪些内容。这样错误的观念很大程度上还是源自对民族音乐的不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是很感兴趣的有一部分的原因来自老师,部分老师对于民族音乐也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老师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一些乐理知识、乐器知识也没有十分了解,这就会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掉民族音乐的知识点,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让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民族音乐。

  三、针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

  首先要加大课程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例,并且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可以从民族音乐的历史讲起。民族音乐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并且民族音乐经历了几次很大的融合和变迁,这些大的变化都是与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事件相关联的,这些历史如果可以放到音乐课堂中去,那么对于整个课堂的气氛是十分有帮助的。其次要让整个民族音乐的教学形成体系化,切忌把歌曲、器乐、舞蹈分开来教学,这些内容都是一首成熟民族歌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放在一起才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力,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民族音乐体系。

  2.采取多元化教学形式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比如说这两年最近新火起来的《中国有嘻哈》和《中国新说唱》这两个节目,这两个节目引起了说唱音乐的流行,但其实民族音乐当中也是有说唱的表演形式——民间说唱。所以在介绍民族音乐种类时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这两个综艺节目的片段,然后再引出民间说唱的教育,这样可以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更好地开展后面的课程。

  3.在音乐教育中因材施教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注意兴趣的培养。当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乐器比较感兴趣时,就可以相应地多给他们讲解一些关于乐器方面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听了《二泉映月》之后,开始对于二胡这类乐器感兴趣时,老师就可以下意识地多教他一些关于二胡的知识;有些同学对于戏曲更感兴趣的话,可以更多地给他普及一些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相应地扩大教学范围,比如这位同学喜欢京剧,那么老师可以在讲解京剧知识的基础上再给这位同学普及一些关于黄梅戏的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接受得会更快,而且对于戏曲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四、结语

  中华民族音乐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的瑰宝,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使这一环更好地落实,每个人、每个部门都需要发挥作用,让中华民族音乐的精神扎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篇11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至今我国经济文化都在高速的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我国现代社会更需要综合的创新型人才,当代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也需要进行改革,以便适合现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同时更深刻的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发展;高校音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需要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音乐教育方式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音乐的学习仅仅靠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是不足的,还需要学习更多的音乐技巧,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是共同学习不可缺少的。但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教材相对落后,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方式,我国当前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果高校音乐不进行教学方式和教材的改革,就会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障碍。

  一、高校音乐改革与当代音乐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学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主要场所,对社会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1]。高校音乐改革和当代音乐发展是紧密结合的,高校音乐的改革离不开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当代音乐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音乐的改革,两者相辅相成。高校音乐在教学中选择何种音乐教材和教学方式都是基于当下音乐的发展而言的,在现代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也使音乐学科变得更丰富,也促进了现代高校音乐改革的发展。而通过高校音乐的改革也促进了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创新,丰富了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简而言之,高校音乐改革和当代音乐的发展是共同进退的,是紧密联系的。

  二、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音乐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历史并不长,因此针对音乐教育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并不完善。因为没有高校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制,而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足、管理机构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等等。现代大多数高校在音乐管理方面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才,而且对于管理人才的配置也并不是专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了现代高校音乐发展缓慢的现象[3]。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今大多数高校在音乐课程中还是选择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在专业的音乐教育中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在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都是根据其他机构的音乐教学模式照搬过来的,并没有考虑到自己院校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课程没有创新,而且课程结构设置不够科学,不能真正的适应学生的需要。课程的设置是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改革上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需要注意的一部分。

  (三)高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在艺术的竞争中,具有高效创新力、创作力和高超演技技巧的音乐艺术从事者往往都是选择社会类型的职业,而不会在高校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而高校音乐教育者大多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但相对面向社会的音乐工作者缺乏创新力和实践程度,因此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4]。在高校音乐教育者中缺乏专业的创新性音乐教育者,这也是导致现代音乐教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音乐改革和当代音乐发展有效措施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我国政府虽然针对音乐等艺术教育下发了很多文件,对音乐教育的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文件还是不足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以及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其他学科还是欠缺的,因此,针对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想要发展音乐和对高校音乐进行科学的改革,就需要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管理系统需要合理的管理模式和齐全的管理人员的配合,贯彻落实教学的管理并保证管理机制的实施。在教学管理中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去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机制并设置有助于学生兴趣和综合素质的活动,从而有利于保障音乐教育的质量并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

  当下我国各高校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适应我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在高校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的一定的弊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需要对当下音乐课程进行新的审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特点设置适合学生的课程,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态度,设置一些音乐教学游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掘学生潜在的音乐能力[5]。

  (三)强化音乐教学师资力量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除了学生自身的悟性和努力程度外,教师的质量是决定音乐教学水平的关键。针对现代创新性差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强化教师的质量。可以通过扩大教师团队来强化教师的质量,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习、拓宽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师团队的力量,同时通过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增加教师之间的竞争,让教师真正的认识自己,为教师提升自身水平提供推动力,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我国现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要,对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音乐的教学水平是现代高校音乐需要重视和考虑的。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中,不仅需要发扬传统音乐,同时还需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丰富充实现代高校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荧.高校音乐改革与当代音乐发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3):106-107.

  [2]刘洋.浅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J].文教资料,2016,24:69-70.

  [3]王瑞刚.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研究[J].才智,2016,04:114.

  [4]陈志红.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研究[J].创作与评论,2015,10:113-115.

  [5]王向辉.关于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与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析[J].戏剧之家,2015,07:199.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07-29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04-10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11-14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与改革创新研究论文07-31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论文08-05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09-27

我国管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12-12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论文07-16

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综述的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