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传媒集中化的文化批判

时间:2020-10-06 13:31: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传媒集中化的文化批判

  论文关键词:传媒 集中化 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传媒集团实施集中化的发展战略,在全球拓展自己的网络,行销其文化产品。而传媒及其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传媒集中化必然对于传媒市场结构、多元文化和传媒公共领域产生冲击和影响,并破坏传统新闻事业和民主规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审视以媒介文化和媒介批判为主要业务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对传媒集中化的批判,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20世纪末,随着美国传媒集中化步伐的加快,全球传媒寡头正在形成,美国的传媒集团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使得大规模的传媒并购成为传媒发展的趋势与行规。对此,媒介技术革新并不能给人满意的解释,对利润的追求才是传媒集团集中化程度加深的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法的执法倾向于经济学的进路,而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也倡导解除对商业化传媒和传播市场的规制。实际上,这意味着传媒集团被有机地“重新规制”以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利益。在“越大越好”金科玉律支配下的传媒市场中,虽然美国传媒集团的并购和集中化发展不一定构成反垄断法所规范的垄断行为,但人们担心传媒并购可能减少意见市场上的多样性,其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优良新闻事业和民主传统的规则。而寡头传媒集团模式化的文化工业产品在全球的行销,必然对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产生冲击,进而抹杀本应丰富多彩的世界多元文化。

正如以文化工业批判为主要业务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生产什么商品,取决于这些商品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市场价值,对利润的追逐决定了文化形式的性质。文化工业的过程是一种标准化的过程,其产品就像一切商品那样同出于一个模式。而文化工业中存在的这些“弊端”都可以从传媒集中化中找到症结。

  寡头垄断抹杀多元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倾向于“让市场作决定”的哲学。在这样的规制哲学指导下,美国广播业成功运转的标志就是它挣了多少利润,而不是如何服务于公众利益。传媒集团实施并购战略80年代包括传媒企业在内的并购浪潮的特征是财务杠杆收购,美国商界盛行公司合并、敌意接管以及靠垃圾债券的资助而进行的举债收买;在90年代的并购浪潮中,传媒领域的并购金额更加令人吃惊。数额惊人的传媒集团的并购行为自然抬高了传媒行业本来就高的进人门槛,使新进入者进入市场的难度更大,同时加剧了小媒体艰难的生存环境。这种情形当然是意见市场失去多样性的首要表现。

美国的传媒集团无论从何种意义的经济学术语上讲,都仅仅意味着不完全竞争。许多传媒公司拥有相同的大股东,互相拥有对方公司的股份,或拥有相互重合的董事会。1997年,《综艺报》( Variety)杂志编撰前50家全球最大传媒公司的名单时,发现“合并的狂热”和相互所有权(cross一ownership)已经“形成一张复杂的相互关系网”,并且“令人头晕目眩”。全球化的传媒市场尤其鼓励建立合资企业,每个传媒巨人各拥有对方的'部分所有权。通过这种方式,公司减少了竞争和风险,增加了盈利的机会。

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的传媒集团处在一种“垄断”的市场环境中,传媒集团的集中化发展必然造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状态。在“寡头垄断”的传媒市场下,保护传媒民主价值观的传统方式正在消失。首先,市场竞争成为垄断的不同形式,即使存在竞争,比较而言或与历史上的情形进行对比也是相当微弱的。事实上,由于传媒行业进人的高门槛和行业规模经济的要求,即使有一定势力的企业都不可能建立与传媒集团抗争的传媒公司,传媒市场已经对新进人者关闭。而市场进人机会的平等往往是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进人市场的机会没有了,民主也在丧失;其次,传统新闻机构所赖以生存的“客观公正”、“不党不私”的新闻价值观在减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媒的民主价值观。因为传媒所有权掌握在业主手里,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专业人士以传统新闻价值观为由对抗业主的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其力量是单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