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4 13:13:51 辩论赛 我要投稿

辩论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辩论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辩论赛教学反思

辩论赛教学反思1

  “叮铃铃……”下课铃无情地响起,那些举起的手无奈地放下,真快啊,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真是意犹未尽。在热闹之余,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学生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学生有收获吗?这样的课符合“课改”的精神吗?这样的课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吗?教师在这样的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正在告别童年走向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自我意识正在萌发,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还不够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此时的他们也有一些叛逆心理,单调的说教,灌输的课堂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而辨论赛这种活泼的形式更能贴近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所以,当宣布举行辩论赛时,学生都很高兴,用一周的时间积极的找材料,分小组,写辨词。

  “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学生在准备辨词的过程中,要去收集资料,要选取支持本方观点的论据,要和同一方的同学交流合作,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过程不正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吗?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学生要乐于学习,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但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课改”强调“为了一切的学生”,而对这一部分“弱势群体”该如何指导,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也承载着人类文化。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观,培养健康发展的人。但这种关怀不等同于政治说教,而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染。本次辨论赛题的设置正是出于这种目的,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学生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将会有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这由学生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自信、顽强、进取。正好他们所说:我们要做“羊”,是因为它的善良、温顺、坚韧,这是多么可贵啊。我们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才会变得如此可爱。我们要做一匹“狼”,并不是要学习狼的凶残、狡诈,而是要学习它顽强的生命力,对目标锲而不舍的毅力,学习狼群的团队精神。这些正是学生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而语文素养是一个立体综合的能力,无法完全分解开来进行单项的训练,而在语文活动中来培养效果更好。辨论赛这种课型正是一个实践过程,赛前学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材料、写出辩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课改”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将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所以,教师不能再满足学生知识的讲授,而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才能为他们以后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而在这节课上,教师说的很少,只起一个组织管理的作用。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看起来教师的工作是轻松了,实质不言。教师在课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指导学生如何来收集资料、到哪里去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到以后,还要指导学生来分析筛选支持本方的论据,最后指导学生写成辩词。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学生毕竟学生,完全的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的,要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综观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发言也有精彩之处,但学生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蹶而就。在辩论过程中不少学生也反映出能力上的缺陷。比如口头表达的能力,发言的针对性,讲话的仪态等。另外,由于是班级授课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辩论赛教学反思2

  新课标颁布后,“口语交际”成为新教材的一项教学内容。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所研究的“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被确定为我校(“广西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学校)“校本教研”语文科的研究课题,在七年级新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说话课的安排是必讲的内容。

  下面谈谈我的口语交际活动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切合实际,确定目标

  开学一周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初步制定初中阶段的训练计划。目前所带的146班20xx年秋入学时生源分布较为集中(60%城区,15%厂矿,25%乡村),近半数学生在小学担任过班干部,语文基础较好,但真正上台讲话的不多,课堂主动发言率不高。因此初步制定这样的三年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目标:

  总要求:全员参与。

  总目标: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

  学年目标:

  年级

  目标

  要求

  七年级

  “敢上台,敢说话。”

  跟着教学进度每单元安排一节说话课,上学期班干部带头上台说话,三分钟左右,可以拿稿件,内容不限,健康就行。下学期,提出抽签轮流,脱稿说话,学生点评新要求

  八年级

  “想上台,想说话。”

  开学初,在全班同学中征集活动方式及活动方案,教师写好“活动设计”,本学期“设计”附后。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现任教班级(八年级上册)为例,本学期如期进行了六次口语交际(辩论赛)活动(见“记录表”)

  口语交际活动记录表

  组号

  (抽签)

  辩 题

  (学生征集,抽签决定)

  组 员(抽签组合)

  结 果(胜方,最佳辩手)

  1

  胜者为王,

  败者一定为寇吗?

  正方: 曾子婷 黄梁晨

  樊晓林 黄扬婷 叶展志

  反方: 黄芷艺 周晨茜

  白翔宇 陆 胜 吴书靖

  2

  “好马不吃回头草”

  这个说法对吗?

  正方: 玉映雪 黄振辉

  黄 涛 覃志慧 覃岚芯

  反方: 汤芷怡 谢明明

  潘雪昕 覃皓明 唐 浩

  3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

  正方: 韦思宇 谭雨璐

  潘广宁 韦 胜 覃 栋

  反方: 黄馨慰 黄苑瑜

  韦 毅 覃智笈 卢覃楠

  4

  在初中阶段,家庭和

  学校的影响哪个更大?

  正方: 罗 绩 黄星威

  唐秀翼 韦德祺 兰明明

  反方: 蓝方舟 廖毅芳

  卢昕雨 韦春花 兰慧慧

  5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种说法对吗?

  正方: 王春怡 陆铁文

  陈 锐 覃鹏飞 蔡 璇

  反方: 覃颖翔 唐榆婷

  黄周玲 孔得民 杨照俊

  6

  “脸皮薄好”还是

  “脸皮厚好”?

  正方: 韦金杏 滕泰然

  潘吴羲 韦宇偲 毛旭聪

  反方: 覃 鑫 苏雅静

  覃仟宇 覃紫依 罗 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学期进行的口语交际活动,均在全班同学中征集而来,“辩论赛”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方式,辩题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想弄明白的话题。人员组合、辩论话题、比赛顺序均抽签而定;评奖结果,当堂决出。这种“向生性”的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和表现兴趣。

  三、团队合作,以强带弱

  虽然这个班七年级就开始正常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但是中途有过两次班级学生调整,还有转学来的,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没有上台说话经历的,第一次就来个“辩论赛”,实在为其所难。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为了达到以强带弱目的,“自由辩论”不轮流,不限次数,但每个辩手都要说过话;“点评”先安排邻桌交流,巡视中有意识点拨不敢当众大声发言的学生,活动中注意多为他们提供讲话的机会,并多予正面鼓励。

  四、听说互动,师生互动

  每次上台辩论的学生只有十人,要达到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要求和目标,必须重视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求助”、“点评”环节的设计就要求所有参与者是“听”和“说”的双重角色,并养成记录习惯。老师担任主持人并作总结性点评就要注意倾听,及时归纳学生说话的关键词,捕捉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及表率作用。听说互动,师生互动,让活动过程始终萦绕着热烈、文明、和谐的氛围。

  五、存在问题,努力改进

  学生说话中出现语病现象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说话时神态的表现力,语言的感染力,表达的说服力等技巧问题,还应加以适当点评、强调,为以后说话艺术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说话艺术。

辩论赛教学反思3

  今天上午,老师宣布下午要开一场辩论赛,大家兴奋的欢呼雀跃,个个精神焕发,看来又是一场精彩的舌战呀。

  下午第二节课,大队长王佳琪进行了精彩的开场白,便开始了唇舌之间的交锋。这次辩题是“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每方四位辩手,我是正方,我担任二辩,看对方辩友个个信心十足,胸有成竹。再看我方已擦好唇枪舌剑,要到楚河汉界一决雌雄了。

  辩论开始了,我方一辩刘泽鑫表明了我方的观点,小学生多看电视好,根据对方一辩孟轲的性格我事先早已料到他的观点,果然,他答的和我想的差不多,我便按照计划的回答。但是战场风云,瞬息万变,我忘了王天阳,俗话说的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可这家伙一向不懂“游戏规则”,他在答辩时把我扯了进去,还乱说一气,把莫须有罪名往我身上扣,说我因为看电视多了而戴眼睛,请大家不要以我为例。这哪是辩论,分明是挑衅。我不服气了,“你咋知道我戴眼睛是因为看电视?妄下定论有些孤陋寡闻了吧。弱视、近视、散光,眼病多了去了。我戴眼镜,跟电视没关系。再说,说戴眼睛有很多不便,百米飞人胡凯戴个眼镜但还不是冠军?扒机少年陈攀龙戴眼镜,还抱着飞机轮子在两万米高空飞了一个小时呢!戴眼镜咋了?”我毫不示弱,对方竟一时语塞。

  第一局还算平静,但第二局却使激发观众与辩友的斗志到达了高潮。

  由于自由发言,大家便尽情的说,全场乱哄哄的,8名辩友也急了,把礼仪抛在脑后,都站了起来,大声快速的说,生怕对方听不见,台下,观众有的也纷纷的站了起来,高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想这便是高潮了,才正是辩论的精妙所在吧!看对方答辩孟轲不急不忙的嘴一张一合,流出的文字,针针见血,好一口伶牙俐齿,那个小个子周伟龙嘴部肌肉发达,叭叽叭叽的说个没完,很有些道理,我方三辩张逸文和对方三辩刘洋可都是急性子,才不管老师在不在,口一直合不上,也不做窈窕淑女了。看到对方的说法,自己有不同的见意,便都控制不住了,那场面真叫一个火,那感觉真叫一个爽!

  比赛结束了,大家可是一发不可收拾,王佳琪大喊“比赛结束”,大家还余音未尽,在整场中我方占据了主动,对方虽然也破釜沉舟,奋力反抗,但还是以11分之差名落孙山。

  好一场惊心动魄,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习作点评:

  文章用生动准确而又幽默诙谐的语言把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再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小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既有人物的细部描写,充分展现了辩手的个性特征,也有全局描写,使整篇文章层次清楚,结构紧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小作者的遣词造句,使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仿若在眼前与自己辩论一样。

辩论赛教学反思4

  议论纷纷,都很坚定自己的立场。

  机会来了,我不声不想,用眼神示意正在争论的孩子们静下来。就淡淡的说一句:“有观点很好,但是为了使你的观点正确那还得有理由去说服别人。”孩子们都是聪明的,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从课文中去找答案!一场读书辩论思就开始了。

  教室里很安静,看得出孩子都在仔细思考,寻找着书中的答案。

  甲方:我认为缕缕炊烟是中午。

  乙方:我认为缕缕炊烟是傍晚。

  丙方:我认为缕缕炊烟是早上。

  辩手一:我认为是中午。中午的时候人都要吃饭,我想槐乡的孩子也要回家去吃饭。吃完饭,他们还得去卖槐米赚钱呢!(这是一种想当然者,依照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出自己的观点、理由。)

  辩手二:我对你的理由有很大的意见。槐乡的孩子他们中午的时候不要回家吃饭,课文中讲到“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唱歌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坡上了。”

  他们的干粮带去是中午吃的。(会读书者)

  辩手三:我对他们都有意见,孩子带的干粮不一定是午饭,他们是给其他没有吃饭的小孩子吃的。况且槐乡的孩子一大早就去采摘槐米,到天大亮的时候,他们都已经采摘了满满的一大篮了。

  辩手:槐乡的孩子他们早上采摘槐米,下午还要用槐米换钱,如果不换的话,他第二天上学怎么办呢?

  辩手:槐米很小,孩子们把槐米积累起来才拿去卖,况且八月他们可能像我们一样,也放暑假不用读书,等他们赚了钱的时候才上学的。

  课堂中的辩论正在慢慢形成一致。

  辩手四:当孩子们满载而归的时候,我认为那是在傍晚,因为槐米很小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采摘了一大篮,而且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到“月落柳梢,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那是孩子们累了一整天采摘到的槐米,是多么不容易啊!

【辩论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辩论赛教学反思10-24

《口语交际(辩论赛)》课堂教学反思08-08

辩论赛活动反思11-25

辩论赛活动反思01-16

记一次精彩的辩论赛教学反思08-17

大学生辩论赛总结反思04-22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20

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12-13

教学反思要反思什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