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1-05-15 13:11:34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说课稿汇编五篇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

  说教材

  1.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

  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①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3.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2)难点: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二、

  说教学方法

  1.教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2.学法:语言表达法、练习法。

  *依据: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

  启发学生思维。直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

  说教学过程

  (3)情感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

  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2、甲烷的化学结构模型3、“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教学设计思路】

  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本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本着“提高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力图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通过甲烷中C原子的稳定性类比推理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讨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体验内环境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事实。在逐步的体验过程中,稳态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从而突破重难点。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因为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通过“资料分析”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承上启下。

  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分析稳态失调的病例,使学生深刻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这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保持机体健康的具体做法,使知识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 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 能力。

  三 、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 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教学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 新课讲授

  1. 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 数分裂。 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 过程

  (1) 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 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 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 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3什么叫四分体?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 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 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七)板书设计(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

  新陈代谢与酶

  (二)课型

  探索性实验课

  (三)教材内容及位置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45~48页

  (四)课时安排

  本节重点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与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的,可采用讲述法。酶的特性是通过探索性实验实验四、实验五,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

  根据教参,讲述和实验约2课时。如果将两节课分开,不利于整体教学,因此,我计划用两节连堂课在实验室内完成该节全部教学目标。

  (五)编排意图

  教材绪论说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既然是化学反应,就有催化剂。教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也是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生物学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联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观察唾液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本节从酶的发现史入手,简单介绍过程,总结得出酶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得出酶的特性,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其它生命现象奠定基础。

  (七)教学目标

  1、酶的发现(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实验五: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②实验四: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标是按《大纲》要求确定的。

   (八)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故本节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同为重点。

  (九)教学难点

  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

  (十)教学关键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对本节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取来源于正确的实验操作而总结的结论,故应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程序,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是本节关键所在。

  二、学情分析

   (一)现有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时,本应有多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体条件限制,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生物学科基础差,前后联系不强,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个实验”,给本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

  (二)学习动力

  高中学生正处青春期,好奇心强,加之才开始接触生物实验不久,所以学生对实验教学喜而不厌,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三)学习能力习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和其它条件限制,学生习惯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习题解答,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这种状况短时间内还无法纠正,学生往往抽象思维能力强,实验技能差,实验时习惯于得出“先入为主”的结论,达不到探索性实验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须在实际课教法上采取相应措施。

  三、课前准备

  (一)实验分组

  宜将操作能力强与书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合理搭配;选择实验能力较强、组织纪律性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以带动各组实验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准备

  1、实验器材: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过氧化氢2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实验现配),热水。

  2、其它器材:

  试管、量筒、烧杯、试管架、温度计、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卫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实验员准备。

  (三)预试实验

  教师必须先做预试实验,可验证或修正实验步骤等,使实验的关键和难点能心中有数,以便调控实际教学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讲述法

  通过教师的语言阐述,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本节内容无法验证的知识,也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验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确结论。

  (二)实验法与演示法

  实验法与演示法是生物直观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使学生手脑并用,从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从现象中总结出结论,同时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老师演示方法步骤的关键和难点是必不可少的。故两种方法是本节课联系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发现法与对比法

  探索性实验要求课前不必预习,以避免“先入为主”,通过教师指导、设问;学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实验中发现现象。同时,对实验前后的认识和现象进行对比,再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从而培养基础技能和训练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学法指导

  (一)强调规范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具有科学性强、效率高、目标一致,节省材料等特点,故应提倡并强化操作程序,纠正错误的操作习惯,提高实验效果,以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实验现象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观察要具体、细致,且忌目无重点。

  (三)引导讨论、归纳

  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地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程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先用讲述法学习酶的定义,再用实验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对酶特性部分,教师讲解宜少而精,大量时间应由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实验四与实验五同时进行,所以,进行实验时宜采用分段式,即讲解一段,学生独立操作一段,学生总结出结论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具体如下:

  强调几点:教学与实验一并进行,要遵守组织纪律,一切听从指挥。

   (一)组织讲解酶的发现

  1、酶的发现史

  2、酶的概念

  (二)组织教学酶的特性

  1、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

  ②简析目的要求:学会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规范操作:按预先标明的步骤规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骤,不说明结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加入过氧化氢酶液和FeCl3液后,应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观察实验现象。

  ②向试管内液面上方放入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潮湿而熄灭。

  ③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加药品时切勿溅到皮肤上。如果溅到上面,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掉。

  ④当分别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已知数量的Fe3+和过氧化氢酶分子后,哪个试管产生的气泡快、多?(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⑤哪个试管内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熄灭的卫生香猛烈地复燃?(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⑥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各是什么?(均为氧气)

  (3)引导总结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实验五: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有无还原性糖。

  ②浅析目的要求: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学反应,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③演示实验操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制备的可溶性淀粉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温度过高,会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两支试管应放在水温为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会降低化学反应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要指导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时间过长,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影响实验结果

  b、试管未洗干净也会影响

  c、蔗糖本身不纯净

  ④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杜绝随意用火。

  ⑤在实验过程中,两支试管的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加入淀粉的试管: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加入蔗糖的试管:浅蓝色不发生变化

  ⑥保温5分钟的目的是什么?(保证有足够条件供酶分解)

  (3)讨论总结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对蔗糖不起催化作用,从而得出酶只有专一性,也推导出酶的多样性特征。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讲述法和实验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适宜的外界条件。

  2、纠正实验课中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四)练习设计

  1、本节练习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学程序中的设问,让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各小节实验的总结提问。

  3、课后练习

  ①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练习,落实基础。

  ②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正板书(大黑板)

  新陈代谢与酶

  1、酶的发现史:1773年斯帕兰札尼实→1836年施旺→1926年萨姆纳→1980年切赫

  2、酶的意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注:由于酶的专一性,反应也如此复杂,酶具有多样性

  (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适宜的PH:绝大多数酶在PH=7的环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书

  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

  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1节。

  (二)教材内容分析: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必修3着重介绍的是由个体到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稳态。所以一开始就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它们是下节课“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

  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教材以“细胞为什么能在内环境中正常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内容。“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

  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化学知识;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则用一句话带过。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知识,经过讨论得到答案。教材正文后面还

  安排了与此有关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化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说学生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对生物学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可以将部分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所以多给学生各自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如图形、动画、图表、文字资料等。

  三、说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1.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完成章题的引入。

  2.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完成节题的引入。

  3.“人体内环境组成“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帮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写得比较具体,而且配有插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教科书中的图形,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利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在看图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再提供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整体认识。

  4.“内环境的成分” 比较简单,给学生图表资料后,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思考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给出答案,直至师生共同补充完整。阅读课本,明确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异同点。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在资料分析中,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

  6.“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内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学生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讨论,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见课件)。

  7.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及时巩固。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 画出本节课的相关概念和名词术语;

  2. 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

  3. 注意分析图形图表;

  4. 多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概念图。

  5. 整理课堂笔记,课后补充典型例题,课外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说课稿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汇编五篇07-18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08-11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08-08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08-02

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6-23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08-19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08-17

【必备】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7-12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六篇07-11

【精华】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