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来历手抄报

发布时间:2017-01-13 编辑:qianlong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掌握字形字义

  正确地掌握汉字,就是掌握汉字的形音义。

  (1)分辨字形

  分辨字形主要集中在形近字。形成形近字主要是笔画的连接关系,笔画的长短,笔画的多少,偏旁部件的相似等原因。

  ①比较易错的笔画。有些字笔画很相似,要注意区别。比如:延——廷。

  ②比较笔画的多少。有些字多一笔少一笔就会变成两外一个字。比如:今——令。

  ③比较笔画的长短。有些字的某一笔如果变长或变短,就会变成另一个字。比如:末——未。

汉字的来历手抄报

  比较“巳、已、己”

  “巳、已、己”这三个字形状只有细微的差别。一句口诀通过最后一笔的长短变化把它们的不同点概括得很清楚:“整堵巳,半堵已,不堵口的就念己”。

  巳,读sì(四)。我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搭配起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巳是地支中的第六位。巳时就是上午9点到11点这段时间。巳字单用的时候很少,但由它组成的常用字却不少,奇异的“异”、领导的“导”、港口的“港”、巷子的“巷”等字都含有“巳”这个部件。

  已,读yǐ(以)。这是个常用字,“已”是停止的意思,如“不能自已”,就是自己不能够停止下来的意思。由它组成的常用词语很多,如:已经、已往、已然、已知、不能自已、争论不已等。

  己,读jǐ(几)。自己的己,也是常用的字。由它组成的常用字有:纪、起、配、杞、岂等。

  ④比较易错的部位。有些字的某个部位非常相近,要注意辨析具体部位的特点。

  这类字大多集中在形声字中,因为形旁或声旁不同,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不相同。

  声旁相同,形旁不同,注意辨析形旁。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犭”,用“犭”作形旁的字一般与兽类有关。“孤”的形旁是“子”,一般与小孩有关,孩子失去父母,当然是孤儿。“弧”的形旁是“弓”,用“弓”作形旁的字一般和弓箭有关系,“弧”的原意是木弓,现在引申为圆周的一段。了解了这些字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

  正确区分“班”和“斑”

  班,中间从“刀”,是分赐的意思,由“分剔”引申出排列、位次等意思。构成的常用词有:班次、班级、班车、班房等等。班师,原指调回出征的军队,后又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班门弄斧的“班”,指鲁班,词的表面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实际比喻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

  斑:中间从“文”,原义为杂色的花纹,引申指纷繁的色彩。构成的常用词有:斑点、斑纹、斑白、斑驳、斑斓等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斑”指豹子的斑纹,“斑斑”,指斑点的数量多,如“血迹斑斑”。

  有些形似的字不是形声字,要抓住特点进行比较。比如,“炙”和“灸”。“炙”是会意字,是用火烤肉。“灸”是形声字,形旁是“火”,用于“针灸”。

  〔你知道吗〕

  你写对了吗?

  “冒”字头上是什么?“冒”字不是“日”字头,也不是“曰”字头。“日”和“曰”字的最后一笔是与两边的竖笔连在一起的。而“冒”字上半边最后一笔横,是与两边的竖笔分开的,而且,这一笔横还要缩进去一些,上边的这一部分要写得扁一点,两边要大出下面的“目”。你看看,上边的这一部分是不是正像一顶帽子戴在“目”字的头上呢?

  “日”“曰”和“冒”字头上的部分虽然是形状相似,但意思完全不同。

汉字的来历手抄报

  (2)分辨同音、近音字

  同音字是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字。区别同音字,要联系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字形。比如,道——到,“道”用在道路、道理等语言环境中,而“到”用在到达或去往等语言环境中。

  近音字是读音相近,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字。区别近音字,同样要联系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字形。比如,仿——放,“仿”用在效仿,照样做等语言环境中,“放”用在解除限制等语言环境中。

  〔故事长廊〕

  枇杷不是琵琶

  明朝文人申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东西和一封信。信中说:“送上琵琶请笑纳。”但打开一看却是枇杷。

  申石田回信说:“承惠琵琶,开(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这位友人很羞愧,就作打油诗一首自讽: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汉字是表意文字,使用时不能拿一个同音字代替,例如上面的一个“枇”字,同音字就有“琵”“皮”“脾”“疲”“毗”“”等二十几个,怎能拿同音字随便使用呢?一般说来,汉字的形声字是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上面的“枇杷”,它属于果类的,果从“木”,所以该用“木”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一下汉字的特点,写错别字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了。

  错字若祸

  从前,有一户人家,父子俩在外做生意,婆媳俩在家里种地。父子俩忙不过来,就雇 (gù)了一个帮手。一天,老父写了封信寄到家里。婆媳俩都不识字,就请人念信。那人看了信,说:“生意不错,只是死了一个人。”婆媳一听,就痛哭起来。

  同村一个人正准备外出,听到哭声,就问一个小孩是怎么回事。小孩信口答道:“他们家死了一个人。”后来,这个人碰巧遇到了做生意的父子俩,连忙说:“你们还不赶快回家!你家死了一个人。”父子俩一听,泪如雨下,立即连夜往回赶。

  回到家里,四个人一照面,都感到莫名其妙。互相询问了事情的原由,才知道是因信中写错了一个字引起的。信中把“雇了一个人”写成了“故了一个人”。

汉字的来历手抄报

  〔练一练〕

  你能找出下面成语中的错别字吗?

  (成语中用错的字都是同音或近音字,要仔细分辨)

  攻无不刻惊慌失措 排山到海 川流不息 完壁归赵 再接再励

  欢心鼓舞阴谋鬼计 情不自尽 爱不失手 水泄不通 文丝不动

  走头无路原形比露 自力更生 不曲不挠 人心慌慌 以身作责

  一丝不够 熟视无赌 大显伸手 笑竹颜开 混然一体 车水麻龙
 

更多手抄报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汉字的来历手抄报

2.汉字手抄报五年级

3.趣味语文手抄报:汉字的来历

4.有趣的汉字手抄报

5.有趣的汉字手抄报内容

6.我爱你汉字手抄报内容

7.语文手抄报内容:汉字的起源传说

8.语文手抄报素材: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9.五年级汉字手抄报模板图片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