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探讨的分析

时间:2021-03-27 12:13:02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探讨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就业率 就业质量 模式

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探讨的分析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其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转变观念,发挥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应从就业指导理念、工作的方法、内容与重点、工作的推动五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启动时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既定目标是73%,至少要与去年持平。面对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转变观念,发挥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创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一、就业指导的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思想教育多,心理测量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咨询少;指导做人多,指导职业少。同时,也缺乏对国际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再认识,确立就业指导的新理念。

  (一)确立人本服务意识

  首先,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是人,需要确立人本服务意识。其次,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需要确立人本服务意识。再次,在实践上,就业指导工作仍然摆脱不了思想教育加就业安置的模式。也需要确立人本服务意识。人本服务,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宗旨,人本服务的“人”就是就业指导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指毕业生,也应包括在校的学生和用人单位。

  (二)既重视就业率,也重视就业质量

  重视就业率、也重视就业质量,是人本服务意识的延伸。毕业生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指导工作的“量”,是一个动态的基础性指标,受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2004年9月广东省教育部门公布的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结果显示,高职类院校绝大多数就业率超过80%,而初次就业率已经超过了普通高校的就业率水平。但在数字的背后,就业质量“差强人意”,存在着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工作、毕业生流失率居高不下、职业稳定性普遍较差的状况,致使许多用人单位叫苦不迭。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就业率的`同时,也应重视就业质量。从社会要求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不但要对就业率,即“量”进行评价,还应对“质”进行评价。

  (三)专业化意识

  体现人本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专业化足保障。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的专业化,二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专业化规范。即身为就业指导人员应有的专业态度、服务精神、行为规范、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等。二是专业化培训。正规培训是强化就业指导人员素质的基本课题,是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三是专业化管理。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最终将考核结果与专业职务、职称管理结合起来,作为就业指导人员奖惩、培训、晋升或辞退的主要依据。"

  二、就业指导的方法

  (一)全程化

  从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结合多年来就业指导工作实践及国际先进的就业指导方法,我们提出“就业指导四阶段教育”的设想,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

  1.入学引导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介绍学院概况,奖、助、贷学金政策;介绍学院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介绍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让学生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2.入学后岗位技能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包含二个层次目标:一是在教育培养阶段,旨在彰显学生内在素质,提高其就业与发展方向的明确性。二是在学校专业设计阶段,旨在提高专业设置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见性。

  3.毕业前的就业教育。包括政策教育,思想教育,择业技巧教育,组织供需见面会、签订就业协议,升学指导等。

  4.毕业后的继续服务。借鉴企业产品售后服务的做法,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指导,提供1~3年的毕业后服务。其中包括:对暂时待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就业;帮助学生适应新岗位,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岗位要求;取得反馈信息,为评价学校的教育和就业指导成绩积累资料。

  (二)独立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由专职教师或就业指导专业人员、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合理设计专业学习计划和选定未来职业;另一方面,除课堂教学方式外,还辅以补充读物、声像资料、参观访问、实习等途径,增强指导课程的实效。同时,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将就业指导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懂得怎样成为合格的未来职业工作者。

  (三)灵活多样化

  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于讲授职业知识,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指导效果。例如,采用投影、录像、幻灯、外出参观、报告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心理测量等多种方式,使就业指导形象、生动、具体,使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关注。

  (四)联系实际

  就业指导应该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在职业方面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认识、职业准备、择业观念、择业动机、求职与择业行为技巧等方面。教师应多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存在问题,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三、就业指导的内容

  (一)就业观念指导

  这方面的指导要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1.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没有充分的了解,对职业的了解也是模糊的,很难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因此,要帮助他们了解职业,尤其是要结合职业的需要,促进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

  2.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究竟个人更适合做什么,存在什么局限,是学生确定切实的职业目标的关键。因此,要帮助他们了解职业,分析自我,使更多学生以理性的态度选择职业。

  (二)就业政策法规指导

  通过就业指导,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根据国家需要并结合个人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走出择业的“误区”。

  (三)择业心理咨询

  择业中的高职学生,心理往往充满着矛盾冲突,从众、攀比、自负、自卑心理较为明显。学校要针对择业中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手段,如为学生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等,使学生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四)就业信息指导

  学生就业预期缺乏理性,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占有量不足,不能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所以,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指导学生主动掌握搜集需求信息的方法、渠道,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五)就业技巧指导

  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主要包括个人形象设计、求职简历撰写、自荐技巧、面试技巧、求职计划撰写等内容。

  (六)社会适应指导

  学生走向社会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如何尽快适应环境,进入新的角色状态,这便是就业指导需要解决的问题。

  (七)创业指导

  在校期间的高职学生创业活动虽然是少数人参与的模拟性和实践性探索,但从指导和服务咨询上应对全体学生都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从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发展性指导。学生不仅是一个就业者,而且可以成为职业领域拓展和新职业的缔造者,可以为社会成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职业领域。

  四、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一)培养学生的谋职竞争力

  就业指导包括择业的准备和择业两个过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和重点主要是毕业生,存在重视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重视群体指导而轻视个体引导、重视求职技能掌握而轻视求职心理素养、重视求职成功指导而轻视求职失败引导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将重点从学生的择业过程转移到择业准备上来,通过培养、提高学生的谋职竞争力,来达到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的。"

  (二)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效益

  信息是一种资源。学生谋职的成功离不开丰富的谋职信息。据华东师范大学对该校应届毕业生的分层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主要是信息提供和政策解释。在回答“您认为哪些职业指导内容帮助最大”问题时,排在首位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占69.39%)。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而且应注重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益。

  1.及时公布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同社会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掌握需求信息,包括专业、数量、需求层次、用人要求等,及时公布。

  2.推广毕业生信息。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主动联系公司、企业,做好市场推广,与用人单位广泛接触,介绍各系、各专业毕业生的特长及工作的适应范围;同时协调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招聘和应聘工作。

  3.加快信息化进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手段。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利用网络、电话等现代通讯媒介与学生保持沟通,是网络信息时代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和重要方法。

  五、就业指导工作的应对

  (一)搭建就业指导工作平台

  所谓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平台,是指由学院领导班子、中层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就业指导人员、班主任、学生代表所组成的工作网络。这种工作管理网络上下衔接,各级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任务和目标,一方面保证在全校范围的联动以及总体目标和意志的贯彻,另一方面又将基层的经验和问题以最快的方式进行集中,以便对整体工作进行细致调整。重要的是,这种工作纽带关系、上下联动系统是全员参与的最基本的载体。通过搭建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发动学院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参与作用,借此推动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搭建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同时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就业指导预防体系,保证各种问题的妥善解决。

  (二)加强国际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尤其是方法论的本土化研究与实践

  就业指导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诸多理论流派。而在我国,人们选择职业的传统观点是以经济为“指挥棒”或以政治为“龙头”,忽略了人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潜能。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的专业水平,也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因而需要加强对国际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论的本土化研究与实践,借此推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定性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

  目前,关于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如关于职业理想、观念更新、就业准备等方面的探讨,主要是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高职院校有必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情况的信息反馈,尽可能收集毕业生毕业后的资料、毕业生个案访谈资料,并将这些信息统计分析后,一是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为学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决策参考;二是作为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咨询的案例和数据,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渗透到教学、科研、课外活动、家庭等各个环节中去。这项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加强了校企联合,密切了学校同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合作与联系。但也应当看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探讨的分析】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分析09-16

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论文12-10

高职生就业障碍与高职教育的就业分析09-15

高职物流专业就业形势分析09-15

高职院校就业调查就业不难但优质就业不多见09-24

关于药学专业就业院校排名及前景分析09-16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分析09-15

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11-24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旅游管理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