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该成为大学生的加工厂

时间:2021-02-25 10:45:55 综合指导 我要投稿

企业不该成为大学生的加工厂

  企业不该成为大学生的加工厂

企业不该成为大学生的加工厂

  日前,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行业与解决部中国大区总监凌琦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多数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缺乏容忍和耐心。大学毕业生融入到企业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很多企业很难容忍,并且缺乏耐心。企业希望大学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培养人才上,与学校一样,企业也应该有其责任。(本版7月5日—编辑注)无疑,凌琦所说的是一家跨国公司在面对毕业生时应该具有的良好心态。

  笔者认为,企业光有容忍心和耐心无法解决用人问题。金蝶学院院长权顺亮的话道出了企业的心声:“企业面临的市场变化很快,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去培养一个‘闲人’,一进来就能上手干活的员工当然是最受欢迎的。”虽然听起来比较残酷,但市场竞争就是这样。

  无奈之下,企业只能通过自己创办大学来解决所需要的人才问题。笔者有这样一系列数字:2010年4月,麦当劳将香港的汉堡大学迁至上海;6月,真功夫投资2亿元在广州成立米饭大学;2009年,阿里巴巴成立国内首个电子商务“定制培训”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联想集团、海信集团、蒙牛集团、新希望集团、金蝶集团等50多家企业都先后宣称已经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再往前倒,1999年,海尔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企业大学创办热潮拉开了序幕。十年间,中国企业创办的大学已经超过1000所,企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加工厂。

  针对这一问题,创新工场的李开复公开质疑道:如果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课程设置得不好,那么,我觉得有问题的是大学,而不是企业。

  笔者认为,把企业变为大学毕业生的加工厂,这是中国教育之伤。伤之一,大学没有能力教育大学生达到创新人才的标准,很多大学教师本身无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转化为社会所需,或者根本没有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俞敏洪就曾经在他的微博中感慨:“就教学质量而言,大学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很多大学教师依然用五年前的东西来教今天的学生。这样,学生还没出门就落伍了,因为教师早就落伍了。”伤之二,不重视人才的个性发展,求全责备,整齐划一。大学毕业生除了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精致以外,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提前做出准备。很多人大学毕业了,研究生毕业了,还找不准自己的定位,缺少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伤之三,缺少通才。本来知识都是相通的,教书重在“育人”,要懂得让人把所学的知识变通,比如培养营销人才,应该是各个行业的营销,只有变通了才厉害,比如说平面设计,应该既能设计房产又可以设计服装,实际上都是相同的设计。而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都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

  其实,让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人才,务实的企业开始肩负重任。企业大学用行动向我们昭示企业和教育需求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度该如何把握,企业该对毕业生有多宽容?热心教育事业的李开复开出了一剂良方:“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有少量的大学,大量的高职。高职是针对就业服务的,大学本科是少部分人上的。任何发达的社会都该这样。”

  毋庸置疑,在当今的大学里,大部分课程是“通才式”教育,而不是技能培训。在这期间,满足更多企业人才需求的途径,职业院校应该是一条必然的通道,因为企业不该也不可能成为几百万毕业生的加工厂。

【企业不该成为大学生的加工厂】相关文章:

创业办小加工厂项目03-27

成为职场精英的方法08-12

小型加工厂优秀创业项目10-21

如何成为职场交际的高手08-09

如何成为职场达人08-11

求职故事:初中生如何成为外资企业副总经理07-29

哪些经历会成为求职的加分点03-15

成为职场红人的十个方法08-12

大学生的就业故事:大学生为何青睐民营企业03-18

大学生创业可将租房当企业注册地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