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时 求职当心遇陷阱

时间:2021-02-19 19:32:12 求职陷阱 我要投稿

又到一年毕业时 求职当心遇陷阱

日前,名为“手机用户201”的网友怒发微博,讲述自己前不久去某物流公司求职被骗的经历。该网友发帖称,用人单位打着招聘的名义,要求求职者体检,以乘坐了公司的车要收费、买保险、档案管理费等名目收取了求职者的各种费用后,就再也没有了音讯。
该网友怒斥求职骗局伤害了求职者利益,更感慨“找个工作本来就艰难,这次被骗让我丧失了信心!”此帖一出,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大家纷纷跟帖评论,晒自己和朋友的求职遭遇
高校学子毕业在即,新一轮的求职高峰又将来临,在百万学子苦苦求职的背后,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设置了一个个求职陷阱。为了让学子尽量免遭被骗,记者几经走访调查,总结了以下几种典型的骗术,供大家在求职路上擦亮眼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求职陷阱·揭秘】
陷阱一
巧立名目 押金打了水漂
成都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刘顺利通过某公司的面试后,被通知参加培训,要缴纳250元的.培训费。小刘觉得机会难得,交钱参加了培训。随后在体检中缴纳100元,但却因为视力较低公司拒绝录用。
记者调查发现,小刘与网友“手机用户201”跌进了同样的求职陷阱。据调查,“在招聘时以各种名义收取保证金或押金”成为“最容易让求职者中招的骗术”,不少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都曾经遭遇过这类骗局。
四川盈科律师事务所董杰律师说,这种骗术的典型特征在于,往往在求职者交钱后就被告知职位已满或不合格。虽然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在内本应是用人企业承担的成本,但钱已落入对方手中,求职者往往只能看它打了水漂。
陷阱二
“试用”不断 成永久临时工
最让人难以防备的职场骗局,是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在试用期后便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却不必负任何法律责任。
成都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服装设计专业的陈某告诉记者,她毕业后在某单位签了合同,3个月试用后却遭解聘。现在虽然已找到新单位,但这段经历让她非常郁闷。因为试用期人员底薪是正式员工的25%,各种福利待遇更无法与正式员工同日而语,却无端被赶走。“想到又一群学生会以这种方式被榨取劳动果实,希望他们不再重蹈覆辙。”
董杰律师解读说,这类骗局的典型特征有两个:一是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脱称求职者不合格,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二是非法延长试用期,以“试用期增进了解”为名,试用起来没完没了,以此降低人力成本。有的单位只签半年劳动合同,试用期就有3个月。“然而,有关部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早已作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董杰律师提醒道。
陷阱三
薪水高要求低?多半有猫腻
即将大学毕业的小琳是一名成都女孩,就读于外省一所大学,如今正在忙于找工作。两个月前,她意外收到了某投资公司的面试通知。该公司给出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小琳很纳闷,自己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啊。
为安全起见,小琳决定尝试着先通过电话了解。通过3次电话交流后,对方告诉她已顺利通过电话面试,已被公司录用,要求她三天后前往广东某地参加“岗前培训”。
小琳很警惕,上网一查,发现该公司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地产投资等不同领域。小琳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发现这是一个根本未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歪”公司。
这种骗术的典型特征在于,招聘者往往夸夸其谈,初期拒绝当面交流,只在电话、邮件中反复强调招聘职位轻松还能拿高薪,引诱求职者加入非法机构。
陷阱四
扣证件套信息无端背“黑锅”
某高校毕业生小晴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后前去应聘,该公司要求她留下身份证复印件及照片后回家等通知。几个月过去了,小晴仍没有接到任何消息。
小晴正在因“落选”而伤感时,她却莫名其妙被告知是某破产公司投资100万元的“股东”,面临一场索赔诉讼,一旦败诉将对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我都还没毕业就无端被利用,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专家解读·支招】
针对大学生求职中可能遭遇的骗局,记者采访了相关律师、专家,对求职者进行防骗支招。
建议一莫轻信网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