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孔子的名言

发布时间:2017-02-15 编辑:实习

  由佛山传媒集团投拍的电视连续剧《孔子》目前正在热播中,观众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他的一些世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却被后人误读,其中一部分是习惯用法发生了变化,一部分是被后人故意变通,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还有一部分最初不过是误用,结果习惯成自然,只得将错就错了。本报特选取一些被误读的孔子名言,重新解读,以帮助读者领会孔子的本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处:《论语·泰伯》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误读为,老百姓可以驱使他们做事情,无需告诉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这句话被历代统治者视为至宝,成为宣扬愚民权术的名言。

  正解:孔子就这样成了愚民教育的最大代表,何其冤枉。其实孔子作为社会底层,一个提倡教化的伟大教育家。虽然有忠君思想,但同样有要求国君行仁政的思想因子,不可能做愚民的急先锋,这是统治者的颠倒黑白的伎俩。

  查《论语·泰伯》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朗诵时要分句读。恰恰是在这个上面,统治者作了手脚。前面的句读没有问题,关键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确的句读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一来,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没掌握,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另一种断句的意思是说:诗礼乐这些教化,可以让老百姓自由发挥吗?这是不可以的,还是要我们来教化他们,使他们知道和明白。只有这样理解,这句话才能和《论语·卫灵公》中的“子曰:有教无类”一脉相承,不至于自相矛盾。这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圣人风范。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处:《论语·阳货》

  原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误读: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养好的,与之亲近,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胡做非为,与之疏远,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如今女权主义抬头,孔子的这句话成为中国男人歧视妇女的最初起源,成为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靶子。

  正解:孔子就这样成了歧视妇女的最大代表,这也是很冤枉的。孔子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诗经》里有很多内容是歌颂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而孔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相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不符。

  那么,孔子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录了孔子发此感慨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受卫国国君邀请来到了卫国,但在这期间,孔子突然发现自己来错了,国君根本是拿孔子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孔子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国君夫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孔子。孔子非常郁闷,说:“我从未见过像喜欢女色一样喜欢德才的人。”于是收拾行李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国君夫人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恶劣行径,就发出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他不是骂全体女性,只是骂那些被君主养起来的女人和小人,表达的是对后宫外戚乱政、宦官小人弄权的不满和担忧。

  以德报怨。出处:《论语·宪问》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误读:以德报怨的意思是,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正解:孔子的回答很清楚,旗帜鲜明,决不和稀泥。先是反问:如果别人欺负我们,我们还要报之以恩德,那么,如果别人给我们恩惠,我们又该如何报答呢?这岂不是是非颠倒,恩怨不分?接着,很少直接把答案和盘托出的孔子,忍不住又说:“对施暴于我们的,我们要狠狠回击,对有恩于我们的,我们要好好报答。”那么,以德报怨的标签为何被贴到孔子身上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实际上,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名言网©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