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管理

发布时间:2017-04-18 编辑:小田

人格管理是许多企业的管理盲区。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逐渐超越了埋头苦干的“劳动力”范畴,成为企业“智慧资本”的重要载体。于是,企业界对存在于人脑海中的知识价值有了崭新认识。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点也从贡献劳动力的员工身上转移到贡献智慧的员工身上。如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尽管已广泛流传,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仍存在一些“盲区”,例如对员工管理的人格管理不重视,企业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格管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体系。

  人格特性

  不少国内外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应加强对员工人格管理的探索,尤其要重视对企业经营者、高层管理者的人格管理。人格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现代社会的进步已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人的素质正是决定事物质量的根本因素。笔者认为,人的素质既与他的知识、能力和悟性有关,也与其人格密不可分,并以人格为中轴线。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事业和社会活动的效果和成败。

  从内涵的角度看,人格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进取精神。由此进一步产生了4个重要的人格特征——使命感和责任心、敏感性和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有目标的行为强度。人格的外延则是指,因重要的人格特征结构而产生的个人形象,以及对周围人的影响力。人脑海中智慧的释放不仅需要组织的物质动力,更需要来自他人和群体的精神感召与激励。

  人格本身便是一种有价值的力量。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只有依靠其人格所产生的威望(地位和权力难以产生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员工。因此,组织领导者既是组织人格化的体现,也代表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对高科技企业而言,管理者的人格优劣对企业的成败尤其重要。实践证明,导致高科技企业失败的诸多要素,无不与人的品质(人格)有关。所以,有学者认为,未来的企业管理将会以人格管理为核心。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