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进入家族企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7-04-18 编辑:小田

 
  温州的正泰集团、天正公司、新华公司等早在90年代中期以前就开始突破企业家族制。此后,突破家族制、聘用职业经理的各种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经常见诸报端。2000年,广东顺得万和集团聘请职业经理人李洪峰(原大学教授);担任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陆强华与老板黄宏生翻脸,率营销队伍近百人哗变; 2001年,众多网络公司的职业经理纷纷离职;今年5月26日,高举“为百姓造车”理念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大胆引进职业经理人徐刚和柏杨,备受世人关注。全世界80%以卜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家族经营模式仍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华人社会。家族企业指的是企业为家族所有,在我国,家族所有大体上就是个人所有,即个人独资企业。家族企业在其创办初期或创办后的相当时期内,往往实行家族式管理,而这种管理方式往往是一种经验式管理,方式比较简单,即个人说了算,一切以业主的意志为转移。随着家族企业的日益复杂,效率低下问题的逐渐显露,引入职业管理人员就成为势在必然。

  职业经理的产生,既与大规模铁路运输、大机器生产、大规模销售有关,又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发展有关。按照钱得勒教授的研究,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职业经理。在美国,这种转变通常都是由外部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家促成的,目的是使公司取得更大发展或克服一些弊病。而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类似的转变通常是由创立公司的家族的成员发起的,他们预见到了未来的动态环境,要求组织的变革,也意识到他们自己管理能力的不足。然而,储小平教授在《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一文认为,相当多的家族企业的成长瓶颈主要不是金融资本,而是管理资源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因为他们的内源融资能力和亲熟网融资能力都很强,技术设备也很先进,但仍陷入重重发展困境之中,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管理资源不被家族企业有效吸纳和集成。

  曾国藩说过,凡做大事,寻找替手为第一要义。家族企业的家族经营向职业管理的转变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否认它的风险和复杂性,并且其结果具有滞后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的沉重和神圣以及所有者的权力和威望的滞留影响。新的经过职业训练的职业经理经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就像彼得·德鲁克所讲的:“有创业和管理之分,这二者是不同的。如果你只会创业,不会管理,你不可能取得成功;同样,如果你只会管理,不会创业,你将陷入一种官僚机制中。”凡经营的好的家族企业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将现代企业制度和家族经营很好融合在一起,并以任人唯贤的态度为职员留出足够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职业经理特别是总经理进入家族企业后应积极呼吁他们的整个工作关系网络的配合和协助,对下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加以指导,再对上司或老板施以影响。因而,职业经理进入家族企业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