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退位为微软的企业文化留下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7-11-16 编辑:晓玲

  引导语:商业奇才、微软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国家了解哪些有关他的商业事迹?他退位为微软的企业文化留下了什么?欢迎大家阅读下文了解。

比尔·盖茨退位为微软的企业文化留下了什么?

  2008年6月27日,有一件世界级新闻——商业奇才、微软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正式履行他2年前的承诺,交棒结束了在微软的全职工作。社会舆论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这位39岁即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蝉连这一宝座的财富巨子,捐出了全部身家580亿美元用以慈善事业,甚至吝啬到没有留给子女一分钱。毫无疑问,盖兹的财富观对中国式的传统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更多的人以此呼唤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但是,在盖兹先生这一酷炫的转身中,我看到的却是他对微软企业文化的巨大贡献。

  盖兹曾经为微软确定的使命与愿景是“计算机进入家庭,放在每一张桌子上,使用微软的软件”,如今全球有90%电脑使用其Windows系统,毛利仍维持在30%以上。就财富创造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而言,微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就企业存活的历史而言,微软仅仅走过了33年的时间,这还够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但是,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盖兹不可能永远陪伴微软,微软当然也不可能永远荫庇于盖兹的智慧与魅力。

  盖茨52岁,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年纪,相较而言,很多的中国企业家,比他年长10岁甚至20岁,还精力充沛地鏖战在一线。但盖兹早在8年前已经将CEO一职交由鲍尔默,转任负责研发的“软件总工程师”,2年前又将软件总工程师之职移任雷。奥兹。

  微软如何才能持续保持活力,未来应该靠什么?相信这才是盖兹最关心、最想解答的的话题。今天,这个外表有些愚钝的商界奇才的全面退休,将使其全球员工进一步深刻地领会三个真理:

  其一,就时间的长河而言,财富其实不属于个人,财富从社会而来、必将最终归属于社会;

  其二,企业的进步不能依赖某个人,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超凡努力和贡献;

  其三,没有永远的财富、也没有永远的领袖,但组织的生命可以延续,如果有能力你也可以成为财富的传承者,你也可以担当重任。

  盖兹用他的离去,对微软的创新文化给予了最有力的丰富和最精彩的诠释。这是他留给微软及其员工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将对微软的全体员工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对微软的未来发展产生根本性推动。

  在世人心目中,盖茨不仅是微软的代名词,更是微软的精神领袖和最佳代言人;有人甚至断言:少了盖茨,微软“将丧失外界瞩目的焦点,且失去统驭大军的能力。”

  对此,我认为只是杞人忧天罢了。我们可以想见,未来的微软不可能只是依靠现有的Windows、Office作业系统、伺服器以及游戏机Xbox、IT资讯软体等产品宰制全球市场,还会创造新的奇迹,还会诞生新的比尔盖兹。因为,正是盖兹的离去和他为微软注入的“没有永恒,全靠自己创造未来”的文化内涵,将会使微软变得“超硬”,真正走出“盖兹个人时代”,迎来属于自己的“微软企业时代”!

 

  企业更需文化管理

  企业需要管理,这是共识。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则见仁见智。

  一种观点是,企业需要经验管理。因为经验来自实践,实践创造历史,历史启迪明天。只要按经验管理,就可使企业内部既分工明确又统一协作,生产经营一路“绿灯”,有效减少资本消耗的费用,从而获得较多的利润。一句话,经验管理,能使企业安全有饭吃。

  一种观点是,企业需要科学管理。因为科学求真、求是。求真,重视定量分析;求是,重视定性分析。定量与定性的性格是尊重数据、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定论”,充满着创新进取精神。只要按科学管理,就能有效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企业这列火车在标准化的轨道上飞速行驶,实现企业一个又一个诸如质量、成本、销量、效益等具体而实在的目标。一句话,科学管理能使企业有序高效率。

  毫无疑问,在企业行进的过程中,是需要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的。一个企业,尤其是有着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没有经验管理,企业难稳定;缺乏科学管理,企业难发展。但面对今天市场的不稳定性、企业“第一资源”人才的可流动性和海量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性,企业仅靠这两种管理是不够的。因为企业的管理不仅要使企业安全有饭吃、有序高效率,还要使企业优雅长流芳。这就需要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就是用文化思维来提升和改造企业管理,从而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升影响力。因为说到底,文化管理属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范畴,不仅可以正人心、善风俗,而且可以正得失、感“上帝”。可以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管理。那种认为既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就是竞争,竞争就是销售的实现,只有营销和赢利才是硬的,从而忽略文化管理,消解文化内核的想法和做法,必然会使企业在实践中顾此失彼,抓一漏二,乃至丢本求末。

  抓文化管理,重在价值观。价值观是个“方向盘”。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和发展目标制定。烟草行业近几年提出“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把“对人的关心”和“对成果的关心”一致起来,从而不仅使企业精神得到升华,而且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市场竞争力和顾客价值得到有力提升,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有效的跃升。这说明价值观是文化管理的“魂”,“魂”在而神生。

  抓文化管理,要在道德观。道德观是个“秤盘星”。一个企业在消费者和社会群体的心目中是“重量级”,或是“轻量级”,或是不足挂齿甚至是“负数”受谴责的,关键是看其道德水准。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有无“良心”。也就是说,要以诚实、诚恳的态度公开产品和服务的成分信息,对好的方面,不夸大其词;对不好的因素,不遮遮掩掩,一不说成二,有不说成无,牢固树立“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的观念。宁肯做忠论诚实、默默无闻的“蚂蚁企业”,也不做高论相欺、噪声不绝的“知了企业”,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观和标准来自觉调节企业行为,扬善抑恶,达荣止辱。

  抓文化管理,贵在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个“风向仪”。企业员工的行为,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尽管每个员工的经历有异,其行为也有其自然前提,但基本上是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制约的。在企业内部,更是受厂规厂纪制约的。文化管理,就是要依据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制定出员工劳动和交往的行为准则,保证其工作劳动时以严谨、严格的态度待之,使产品和服务件件是优;与人沟通交往时以诚待之,以礼对之,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行为行为,要落实在劳动和交往上,表现在其“行”其“为”上。只有“行”与“为”的实践,才能让价值观与道德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准则的制定与执行,最值得关注,最应该推崇,也最为珍贵。

比尔·盖茨退位为微软的企业文化留下了什么?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