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绩效考核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17-03-31 编辑:唐萍

  绩效考核是由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发起的,以记录、观察并进行评比被考核者日常岗位行为的一种管理行为,从实际出发,对组织成员能力进行培养、开发、利用的一系列评价措施。以下是yjbys小编为您整理的常用绩效考核方法探析,希望能提供帮助。

  一、目标绩效考核法

  目标绩效考核是自上而下进行总目标的分解和责任落实过程,相应的,绩效考核也应服从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完成。因此,作为部门和职位的KPI考核,也应从部门对公司整体进行支持、部门员工对部门进行支持的立足点出发。

  同时公司的领导者和部门的领导者也应对下属的绩效考核负责,不能向下属推卸责任。绩效考核区分了部门考核指标和个人考核指标,也能够从机制上确保上级能够积极关心和指导下级完成工作任务。

  S:(Specific) ——明确的、具体的,指标要清晰、明确,让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能够准确的理解目标;

  M:(Measurable)——可量化的。一家企业要量化老板、量化企业、量化组织架构。目标、考核指标更要量化,比较好、还不错这种词都不具备可量化性,将导致标准的模糊,一定是要数字化的。没有数字化的指标,是不能随意考核的,一考核就容易出现误差;

  A:(Attainable)——可实现的,目标、考核指标,都必须是付出努力能够实现的,既不过高也不偏低。比如对销售经理的考核,去年销售收入2000万,今年要求1.5亿,也不给予任何支持,这就是一个完全不具备可实现性的指标。指标的目标值设定应是结合个人的情况、岗位的情况、过往历史的情况来设定的;

  R:(Relevant) ——实际性的、现实性的,而不是假设性的。现实性的定义是具备现有的资源,且存在客观性、实实在在的;

  T:(Time bound)——有时限性的,目标、指标都是要有时限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时间一到,就要看结果。如要求2000万的销售额,单单这么要求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规定在多长时间内完成2000万的销售额,这样才有意义。

  常见的指标

  • 销售额(销售收入)生产成本(次品率、产品成本、生产员工产值、生产成本降低率)

  • 采购成本(原材料成本、设备成本、进货成本)

  • 管理成本(运营成本节约率)

  • 营销成本(费销比)

  • 人员工资成本(人才达成率、人才培训率、工作饱和度、工资效益比)

  • 税务成本(节税率、税销比)

  • 商业模式建设(商业模式的量化、标准化、有形化)

  • 生产系统建设(生产流程、标准的制定、颁布、培训、实施、修订)

  • 组织系统建设(组织系统的方案制定、颁布、培训、实施、修订、评估)

  • 业务系统建设(业务流程的制定、颁布、培训、实施、修订)

  • 财务体系建设(财务流程、规章制度的制定、颁布、培训、实施、修订)流程体系建设(运营流程的制定、颁布、培训、实施、修订)

  绩效考核方法的特征

  纵观企业五花八门的绩效考核方法(或称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可以归为以下八大共同特征:

  (1)紧密拥抱型:绩效考核与奖金发放高度融合在一个方案中,很难拆分;

  (2)关系专一型:一个指标一份钱,多个指标多份钱的表现形式;

  (3)轻计划重考核:指标下达时估算成分过大甚至“拍脑袋”,考核时造势、加压轰轰烈烈

  (4)强业务弱职能型:考核方案主要针对销售、生产等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往往形式化;

  (5)指标业务化:指标聚焦在销售、成本、产值等业务类,管理指标由于量化困难而较少

  (6)指标量化悖论:为了科学公平而将指标尽量量化,但又由于量化繁杂而趋向简单可行

  (7)重算帐轻分析型:很多绩效考核方案的目的是算清奖金,而对于出现的问题缺乏分析

  (8)激励缺乏多元化:考核结果单一,培训、晋升、福利的多种激励与考核关系不大;

  其中,轻计划重考核型、强业务弱职能型、指标业务化型、指标量化悖论型体现在绩效的管理技术层面;紧密拥抱型、关系专一型、重算帐轻分析型、激励缺乏多元化型则体现的是管理导向问题。

  绩效技术在大学中就是教育技术,是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重心,所以,在工作当中,绩效的考核一定要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

  绩效考核的计分方法

  常用的考核指标的计分方法有五种:层差法、减分法、比率法、非此即彼法和说明法。

  1、层差法

  层差法是将考核结果分为几个层次,实际执行结果落在哪个层次内,该层次所对应的分数即为考核的分数。

  例如:人员招聘周期=用人单位提出用人申请经确认的时间到员工入职到位的时间段。

  如果设定的最低完成时间为30日,期望完成时间为25日。招聘周期指标在考核中所占有的权重为15%,即15分,假设计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A、25日以内完成,得15分;

  B、25~30日之间完成,得10分;

  C、30日以后完成,得0分;

  2、减分法

  减分法是针对标准分进行减扣而不进行加分的方法。在执行指标过程中当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就按照一定的标准扣分,如果没有异常则得到满分。

  3、比率法

  比率法就是用指标的实际完成值除以计划值(或标准值),计算出百分比,然后乘以指标的权重分数,得到该指标的实际考核分数。

  计算公式:A/B*100%*相应的分数。(A为实际完成值,B为计划值或者标准值)

  例如:人力资源部的招聘计划完成率=实际招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

  如果招聘计划完成率在本季度中占有20%的权重,即20分,所得的分数为:招聘计划完成率*20

  4、非此即彼法

  非此即彼法是指结果只有几个可能性,不存在中间状态。

  例如:信息部是负责公司一级流程发布计划达成率。

  假如季度指标中所占的权重为10%,即10分,由于每个部门的流程不会很多,人力资源部门也许只有8个流程,财务部门也许只有7个流程,故信息部所统计的每个季度完成的流程数量不会很高,所以该指标的最低要求为100%,计算时,只有两个结果,100%完成,没有完成。

  假如是100%完成,得10分;

  假如没有100%完成,得0分;

  5、说明法

  说明法:无法用以上几种方法考核时所使用的一种方法。说明法主要是需要对绩效考核结果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说明,并设定每一种情况所对应的计分方法。

  例如:员工满意度调查及分析指标就可以用说明法来计分。假如该指标为某岗位的20%,则四项分值分别为:2分、8分、4分、6分;六位老总分别针对四项内容分别打分,将六位老总对四项打分之和即为最后得分。

 

  二、相对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是在某一团体中确定一个基准,将团体中的个体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评出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采用标准分数进行评价,实际是表示考察的对象在总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所以这种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

  例如,对某校统考成绩的评价,通常是以该校所在市(县)统考的平均水平作为评价的基准,以该校成绩在一个市(县)中所属的地位来判断。

  优点: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