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存在问题思考

发布时间:2017-02-27 编辑:唐萍

  绩效考核是如今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在导入绩效考核时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下面一起进行探讨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在很多人力资源经理的心目中,完美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员工要满意、表格要规范、工具要先进、流程要复杂、要有成就感等等。我们不妨拿两个方面稍做分析。

  1.员工要满意

  人力资源经理在做考核的时候往往神经比较“脆弱”,员工一旦有所不满就忐忑不安。他们应该知道,员工的不满到底来自哪个方面,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好,还是其他的原因?

  虽然奖惩不是考核的目的,但是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往往会触及部分员工的利益,没有人钱袋子瘪了还能开怀大笑,这时有所不满也属正常。另外,在乎员工满意的潜台词是,先让员工满意,然后他们才能创造效率,这被证明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很多时候员工满意是因为组织提供了创造效率的机会。也就是说,效率跟满意之间的因果关系恰恰相反。

  关于满意的追求甚至表现在部门间的相互评价当中。不幸的是,很多部门本来扮演的就是“黑脸包公”的角色,比如财务部门,如果大家都对它满意,恰恰可能是因为它的工作没有做好,这时追求满意,正是舍本逐末。

  2.表格要规范

  先说个笑话。建国初期,一位师长的父亲从农村来探亲。每次开饭的时候,师长总是抓起电话,吩咐食堂送一些饭菜过来。临走的时候师长问他要带点什么,他指着电话说我要这个。

  师长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把电话摘下来让父亲带走了。老先生一回到家里就迫不及待地跟老伴得意地说,这下好了,我带回个宝贝,只要抓起来对着它说几声,一会儿工夫就会有人大鱼大肉地送来的!

  这笑话的启示是不能只学表面文章,现在讲给很多企业来听,再合适不过。绩效考核的工具多来自西方,企业在运用过程中,往往没有掌握要义,只是学到了表面,比如繁琐的表格、员工签名等等,往往搞得员工怨声载道。

  绩效考核自西方来,自然带有非常浓厚的西方背景。西方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当中,首先追求的不是有效,而是合法。打个比方,某一天主管提拔了张三而没有晋升李四,这种情况如果在国内的企业发生,李四一般心里会痛骂上司一顿,但在西方的企业,李四很有可能向法庭起诉,理由是公司搞歧视。为了应付可能的法律诉讼,带有员工签名的绩效考核表格将成为重要的证据。

  务实的解决之道

  管理无所谓先进,合适最好。评价一个绩效考核体系好坏的主要标准是它与组织的匹配程度。或者说,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设计时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就是它与企业或者组织的“匹配”。这样的匹配应该考虑几个方面:

  1.考核的目的。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和绩效,还是为了实现对员工的合理奖惩?是让企业在一个规范的水平上运作,还是让技能欠缺的管理人员找到一点管理的感觉?

  2.考核的基础。考核的基础主要包括组织的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等是否合理,是否在企业内形成共识。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由基于奖惩的个人评估向基于绩效改善的组织评估的转换就比较困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流行的KPI(企业关键业绩指标)、BSC(平衡计分卡)等工具更多是针对组织进行评估,这就提醒那些基础尚比较薄弱的企业在选择考评工具的时候要慎之又慎。

  3.考核的能力。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数据收集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绩效沟通能力。目前对中国企业绩效考核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而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人员‘没有’很好地与下属沟通”。

  这种观点的局限在于,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管理人员沟通能力不足是普遍现象。这就导致基于上述观点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做到的”,跟“管理人员实际上能够做到的”之间有太大的差距,因而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失败也就不稀奇了。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应当是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应当考虑的约束因素,而不能把“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设计绩效考核体系的假设前提和基础。

  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过程中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不求完美,不赶时髦,把“成本-效益”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有五个搬运工一起搬圆桌,有人反映存在怠工现象,因此进行考核,先是考核工作一段时间后是否出汗,结果有人天生就不出汗,有人稍微动一动就出汗,不公平;于是考核搬动过程中的表情,结果有人演技很好,搬的时候龇牙咧嘴的,但就是没出力;最后干脆买来一套先进的机器,大家搬的时候每个人都戴一幅手套,指尖有压力传感器,这样考核的人员看着先进的机器就知道大家是否用力了!眼下很多企业盲目追求量化管理,量化考核,殊不知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度追求量化造成的管理成本的上升,往往超过获得的收益,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完美主义倾向,很多时候是受到跨国公司的影响。目前在中国活跃的人力资源培训市场上,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是非常抢手的培训讲师,他们的培训内容往往侧重于先进工具、理念和最佳实践的介绍。讲台上的他们除了衣着光鲜以外,也对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了粉饰和包装,谈成功之处而回避问题,讲的内容当中也搀杂着一些“应该是”而非“目前是”的东西。这当然可以理解:本来就是请人家过来讲“最佳实践”的。而且,谁会跟陌生的听众诉说自己工作当中的郁闷、失败和苦恼?但剔除了失败、郁闷和苦恼这些元素,他们的描述已经跟电影大片无异:听众可以领略精心剪辑后的完美,但是很难体会到台前幕后的真实。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