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发布时间:2017-10-13 编辑:limin

  现今,绩效考核已成为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考核结果准确性不高,员工业绩评价失真,考核结果难以与员工职级晋升、工资调整直接挂钩等情况屡见不鲜。据互联网上的统计数据,即使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能取得预期成效的也不到50%。

  一、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误差分类及原因

  (一)评价趋中

  趋中现象是员工绩效考核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所有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都集中在某一分数段,没有真正反映出员工个体实际绩效存在的细微差异。这往往是考核标准不明确或主管在考核中存在“大锅饭”情结、平均主义心理造成的。

  其直接后果是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以区分优劣。

  (二)分布误差

  理论上讲,员工的工作绩效应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即绩效最好的和最差的员工占少数,绩效中等水平的员工占多数。然而,在实际的考核结果分析中,经常出现偏态分布的情形。

  1.宽厚误差。即评定结果呈负偏态分布,也就是大多数员工被评为优良。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考核指标设计时,在较容易完成的指标上设置了过大的权重。或者考核指标未量化,采用了主观评判性较强的定性指标。

  考核过松过宽,就容易使低绩效的员工滋生侥幸心理,可以在考核中“蒙混过关”,不仅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形成狭隘的内部保护主义,更不利于促进个人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对工作绩效优秀的员工会造成较大的伤害。

  2.苛严误差。即大多数员工被评为不合格。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对下属的期望过高,考核标准过高;或者初期制定考核标准时未充分论证,目标实现较为困难。

  考核结果过于严格,容易在组织内造成紧张的工作氛围。使员工个人工作压力增大,工作满意度降低,可能引发离职率攀升。

  3.首因误差。是指主管根据对下属最初的绩效评价信息印象,对其现期考核结果做出评价。从而出现“以偏概全”的考核误差。

  4.近因误差。是指主管根据下属最近的绩效信息,对其在考核期内(季度、年度)的全部表现作出的总评价,从而出现“以近代远”的考核误差。例如,一个员工在考核评价前几天前的表现欠佳,结果可能会导致上级主管对他以前的非常好的工作表现给予忽略。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员工在绩效考核评价快要进行时,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产生失真的考核结果。

  5.晕轮误差。是指在考核中,某人因某一方面的特长掩没了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一位主管特别偏爱“文笔能力”。当他遇到一个写作能力欠佳的下属时,往往不仅会在这一项技能评价上给他打低分,还可能有意无意地殃及对该下属的其他考核项目评价。导致其考核评价处于较低水平,与实际业绩不符。

  二、解决客观误差的方法

  绩效考核出现偏差的客观原因,通常是由考核指标设计引发的,因此在设计考核标准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定量可评

  绩效考核标准应当达到准确量化的要求,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细化。如,将利润额指标分成四个层次,采用“完成的目标值,相比计划值每降低1%扣2分;降低1%扣5分;增加1%加2分;增加2%及以上加5分”的考核标准,就比采用“完成利润额较差扣2分;完成利润额很差扣5分;完成利润额较好加2分;完成利润额很好加5分”的考核标准,更容易进行考核评价。

  (二)客观合理

  客观合理,是指考核指标的设立,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也不要好高骛远。考核指标应当按照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员工中少部分人通过努力可以超过,大部分人经过努力可以接近或达到的标准设置。

  总之,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做好绩效考核任重道远。只有从实际出发,对绩效考核中存在各种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积极解决偏差,持续改进与提高,才能让绩效考核更好地融入企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