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工作中的老子思想

发布时间:2017-04-23 编辑:唐萍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国学的经典著作,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下面是yjbys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HR工作中的老子思想,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识人智慧

  识人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领导者识人必须有“自知之明”,同时不被表象所迷惑。

  1.自知之明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33章)古人说,得人才者得天下。苏东坡在《议学校贡举状》中指出:“得人之道,在于知人。”而知人是一门学问,要掌握一定的艺术。知人首先要自知,自知比知人更重要。因为只有自知,然后才能知人。所以,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韩非子》)《吕氏春秋》说:“故察己则可以知人。”老子还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第71章)其大意是说能知道自己无所知,这是最高明的了;不知道自己无所知,这就是毛病,之所以圣人没有这个毛病。是因为圣人意识到了这个病,所以才没有这个毛病。老子在这里又是强调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2.不看表面

  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45章)老子此言在于提醒领导者识别人才时,不要只看表面、看眼前,而忽视本质、忽视发展、忽视潜力,从而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明代有一个学官,名叫张和,正统年间参加廷试,本来按才学可得第一名,因为一只眼睛有毛病,被判为第四名,这可算“以貌取人”的一个典型事例。老子曾告诫我们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81章)老子在这里就是要提醒领导者,那些善于卖弄者未必有真才实学。

  二、用人智慧

  用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领导者必须做到人尽其才、善于授权、减少干扰,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

  1.人尽其才

  老子曰:“事善能。”(《道德经》第8章)意思就是要因人制宜,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事善能”表现在用人上就是“无所弃”。老子还说:“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道德经》第27章)意思就是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人,从不废弃人,不抛弃万物,这才是最高层次的聪明。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不存在毫无用处的人,只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就能发挥他的作用。管理学家泰勒也说过:只要工作对员工适合的,他就是第一流员工。能岗匹配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位置,贯穿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清代杨时斋将军善于用人,能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来安排其岗位。他把聋子安排当侍从,可以避免泄露军事机密;把哑巴用以传递密信,万一抓住也问不出个所以然;瘸子则命令他们去守炮台,有利于他们死守阵地。这个典故深刻说明,人才放错了地方会变成庸人,庸人找准了位置会成为人才。

  2.善于授权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道德经》第17章)老子在这里实际指出了领导的四种境界,从低到高分别为:侮之恨之的领导,即就是领导者通过强迫命令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实施的领导,被领导者虽然表面上屈从,但心里却很恨;惧之敬之的领导,即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惩罚实施的领导,被领导者对领导者敬而远之;亲而誉之的领导,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融洽,心理距离很近,大家感觉到领导者可亲可敬,当面背后都称赞;不知有之的领导,即领导者的影响无所不在,但被领导者感觉不到被领导、被管理。显然,老子指出,最好的管理就是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员工能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因此,作为高明的领导者要善于授权,不能事必躬亲。这正如韩非子所说的:“下智者用己之力,中智者使人之力,上智者用人之力。”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谋人物,虽然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他大小权独揽,事必躬亲,下属缺乏锻炼、提高机会,造成了国家人才匮乏,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尴尬局面。

  3.减少干扰

  老子曰:“悠兮,其贵言。”(《道德经》第17章)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老子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48章)老子在这里强调,管理者在授权后也应退居幕后,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

  三、育人智慧

  育人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老子在《道德经》提倡“不言之教”、“为学日益”和“道法自然”教育。

  1.不言之教

  老子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2章)意指圣人处事时会以无为的心态行为去处事,教诲人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行动去使别人得到启发。老子还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43章)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不是说教育者不能说话,而是指不以教育者的身份说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自己觉悟,从而达到不教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为了不教”,与老子的说法基本一致。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从教转到学。教育不是教师施教于受教育者,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亲身体悟。这也是《道德经》里一贯主张的自然哲学思想的一种教育观点。

  大名鼎鼎的西门子公司有个口号叫“自己培养自己”。它是西门子公司发展自己文化或价值体系的最成功的办法。他们把相当注意力放在激发员工的学习愿望、引导员工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营造环境让员工承担责任、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会成就感等方面。

  2.为学日益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56章)意指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夸耀,爱夸耀的人,实际没有多少知识。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48章)为学日益是指学习是越多越好,为道日损是指做事情的时候越精简越好。

  “为学”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为道”就是对“为学”的一种应用,是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探索。“为学”与“为道”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为学”是对知识的积累,是“为道”的前提;而“为道”又是对“为学”的一种验证。为此,老子告诉我们,“为学”要精益求精,而“为道”要奉行“大道至简”原则,越简化越好。

  3.自然教育

  老子曰:“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64章)意指学习一些众人所不学习的,还原众人造成的所有过错,目的在于帮助天下所有人民维护自然状态而不敢有所为所欲为。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提出了自然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反对的就是那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这正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体现。

  四、留人智慧

  人才对组织的忠诚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老子的《道德经》指出,领导者只有做到“处下”、“不争”、“德信”、“宽容”,才能凝聚人心,把优秀人才留下为组织服务。

  1.处下

  老子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66章)意思是你要当上等人民,说话必须客气些。不能高高在上,说大话,狠话,把别人压在脚下,必须处下,对人和蔼可亲,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推举你为上民。老子还说:“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第68章)这是说善于用人的人,必先有谦下之德,才能得到人的诚心辅佐。

  老子认为领导要虚怀若谷,他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 66章)历史实践证明,领导者不以己为能,以德为重,以众人为上,礼贤下士,贤能者必能效其力,助其成就一番事业。如刘邦筑台拜将,怀着真诚之心,终而感动了韩信为其效力。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诸葛亮的匡扶汉室,鞠躬尽瘁之助。中国古代军事家吴起爱兵如子,有“百胜将军”之誉。一生战76次,胜54次,平 22次,从无败仗。

  哈佛商务评论的名文《喜玛拉雅山上的领导课程》一文得出结论:领导必须服从于整个团队的需要。个人的利益和爱好不能凌驾于集体的利益之上。领袖的意义在于服务,也只有当领袖真正为了团队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的权威才真正树立起来。

  2.不争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甘处人之所恶,故近于道。”(《道德经》第8章)其意是说,最好的道德就象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甘心情愿的流向人人厌恶低位,所以水德接近于道。

  “不争”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在《道德经》中五次讲到“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2章)“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第68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73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 章)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