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考行测

2010年国考行测1

  一、表示并列的标点符号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顿号(、)、逗号(,)、和分号(;)是经常被用来表示并列的三种标点符号,并列的几个词语或句子在题干中不分轻重、地位同等重要。同时,并列成份的词义或者句意是相近的,感情倾向性也是相近或相同的。掌握了这些技巧,我们再做言语题目尤其是逻辑填空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有的工作,难度极大,却能够马到成功,有的事情,举手之劳,却办得一塌糊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干事情的人是临事而惧、周密____还是临事不备、_____上阵。态度不同,结果迥异。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筹措  仓忙 B. 筹备  轻装

  C. 策划  赤膊 D. 筹划  仓促

  【解析】逻辑填空题关键是要找到文段材料的提示信息,而这道例题题干很短,我们通过分析选项词语的差异,发现“筹措”通常要和资金财务搭配,先排除A,接着往后看,第二空是这道题的突破口,通过顿号和前面的“临事不备”形成并列关系,那说明我们要填入的这个实词也必须有事到临头而没有准备的含义,通过对比选项,锁定答案为D。

  二、表示解释说明的标点符号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冒号(:)、破折号(—)是用来表示解释说明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两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巧妙解题。

  例2:解决城市交通可以尝试一种新机制:公交因为承担着为低收入者、环保人士等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职能,由政府购买公交服务,低价提供给公众;个体自行车出行或纳入到政府购买体系,或推行自行车优先措施;出租车因为价格的高低并不会影响需求者对出租车这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所以自然由开放的竞争市场来提供相应服务;对小汽车的使用者可以征收道路使用费,使交通拥堵的外部性内化。这种机制的实施,还要求有配套措施:比如完善公交优先基础设施、鼓励拼车行为、恢复或建设自行车道、制定针对绿色出行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绿色出行方式等。

  对文中的“新机制”最恰当的概括是(  )。

  A. “主体—配套”机制

  B. “多元—环保”机制

  C. “保障—市场”机制

  D. “公平—高效”机制

  【解析】这是一道词句理解题,我们发现“新机制”后面有冒号对它进行解释,那我们想要找出答案就得对冒号后面的句子合理的理解并进行归纳,后面四个分句都提到了价格问题,“低价提供给公众、纳入到政府购买体系、价格的高低、征收道路使用费”,因此我们全面概括必须与市场有关,故选择C。而A项的“配套”、B项的“环保”、D项的公平-高效,并不是冒号后面四个分句的全面概括,予以排除。

2010年国考行测2

  有很多人一直在找捷径、找技巧。不可否认,捷径、技巧肯定有,还有人裸考或者只准备很短的时间,就能一举成功,甚至有人还能举出身边的亲戚朋友的例子。但是要注意啊,很多时候,个人的成功是各种机缘巧合的结果,我们不能复制别人的成功,甚至不能复制自己的成功。我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平凡人,在找捷径、找技巧的同时,还得摆正心态。

  一直以来大家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都奔着满分使劲,而忽略的自己的考试目的。没错,我们的目标是过线,是考上。然而并不是要求满分才考上,你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的长项和弱项。要学会取舍。然后让自己的长项更长,弱项不弱。就像田忌赛马。举个例子说,你的数量运算比别人少五分,但你的言语理解超过别人六分,那么你就赢了一分。当然你不能只有一个长项,那就说明你用功程度不够,需要加把劲了。

  然后,我们做出了取舍,也不是意味着抛弃了弱项。根据木桶理论,你的弱项也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不要被别人超越太多,否则水就会溢出来。比如,曾经有一个同学,因为数学天生弱势,数量关系都选的C,但资料分析答完了;图形推理因为不会,也基本靠蒙的;判断推理认真做的,言语理解比较厉害。这个同学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哪科也都不是特别差。于是他行测得了75.65分。申论得了69分。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岗位。现在回头看,其实他就是没有在不行的专项领域和考题上和自己较劲,没有恋战,没有任何犹豫地放弃,所以他的经历提醒大家,取舍很重要。

  再然后,是要计算时间成本。以言语理解为例,平均下来,基本上行测言语理解每道题耗时在1分钟左右,有的题可能瞬间解决,有的题可能需要1分多钟。我们依然要学会取舍。因为我们从来没想过要言语理解全部正确,所以对于一些拔高题,可以选择放弃。因为如果你在这样的一道题耗时太多,而耽搁了其他的做题时间,会直接导致你会做的题因为没时间而不能做,要是你最终选择了错误答案,那就更得不偿失了。所以千万不要和自己较劲,适时学会放弃,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很多同学经常说时间不够用,原因很多,大多数是因为时间分配不够均衡。自己最擅长的专项,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不是要增加做题时间,而是要尽量减少消耗时间。但请注意不要太快,太快容易导致情绪过度亢奋,准确率无法保证。

2010年国考行测3

  一、迷茫散漫的“邱莹莹”——常识积累

  大部分考生在常识积累部分的备考时,就像是县城里来大城市打拼的小姑娘“邱莹莹”一样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个部分的考点丰富,没有边界,充满未知,考验的是考生过往的知识积累,很难短时间提升。而且这部分内容因为备考范围过大,所以备考的有效率往往很低。针对这一特点,考生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多看常识总结的复习资料,将这一部分的复习变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刻意地去死记硬背。

  二、文艺踏实的“关雎尔”——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部分的备考特别考验考生们的耐心和细心,只有像关雎尔一样踏踏实实地一步步积累才能最终取得好成绩。刚开始接触言语理解的考生要对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常见题型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并熟悉每种题型相对应的解题技巧。然后,就言语理解中易混淆的词义和题型做好自己的归纳整理,查漏补缺。只有通过这样踏实地积累,才能最终一举成“公”。

  三、鬼马精灵的“曲筱绡”——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部分的题型以小学奥数为主,侧重于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数学知识点的考查。因此,如何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快速解题就是制胜的关键。针对这一部分的备考,考生重点要学习一些像曲筱绡一样的机灵“鬼点子”,例如整除思想、特值法等。另外,考生还要对一些国考常考而解题方法特殊的题型进行归类,例如牛吃草问题,同素分堆问题等。这一部分题量虽少,但每道题分值却较高,如果考生能在此部分有一个较好的表现,往往能拉开与其他考生的差距,也就是最终“上岸”的关键。

  四、逻辑严密的“安迪”——判断推理

  看过《欢乐颂2》的考生一定对安迪写给邱莹莹男朋友应勤的那封电邮印象深刻,电邮中严密的逻辑令人叹服,也让应勤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国考中判断推理部分就是对考生逻辑思维的考查。判断推理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认真准备而迅速提升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考生们在前期备考中应该先啃下这一块肥肉,保证自己的基本得分。这一部分在备考时要熟悉各种逻辑规律,并清楚认识到生活逻辑不能用于判断考题的题干逻辑,最后利用各类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快速解题。

  五、精于算计的“樊胜美”——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给许多考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量复杂的计算,事实上当运用了合适的方法,就不会感觉计算有多么困难了。这就像初识樊胜美时,大家都以为她是一个精于算计的“物质女”,通过接触以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资料分析亦是如此,大家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资料分析重在分析,而不是计算。因此,大家在备考前期应该先熟悉资料分析中常考的统计学概念,例如增长,比重等。然后学会快速地根据题干列出一步到位的算式,最后根据选项特征快速决定计算方法并选出正确答案。

  小编认为,国考行测考试一共有五部分,每个部分考题又形态各异,考生一定要抓住每部分考点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备考,才能出奇制胜,最终取得成功。